纸币的起源 揭秘中国古代纸币的起源与发展

2021-09-26 15:32:56 首页

  纸币的起源:纸币轻便易携,代表着一种先进的货币形态。纸币的出现,带来了货币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在北宋时已使用纸币,元代纸币通行全国。《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大都设有造币厂,使用桑树皮制成纸币,价值与金币、银币相等。由于马可波罗是商人,而当时西方尚未有纸币,所以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游记》中,凡谈到中国城市,都有「使用纸币」一语,可见他对纸币有深刻的印象。

  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初期,人们就发明了以布为币材的「里布」,长2尺,宽2寸,写上年月、地址和钱数,再由发行人加盖印章,即可充当交易媒介。《诗经·氓》云:「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布」有三种解释:布匹之布,农具之布,里布之布。

  春秋战国时期,民间交易曾用「牛皮币」,买家用牛皮一张写上自己的姓名或特定符号付给货主以作支付工具,货主或其他持有这张牛皮的人可随时向买家要求兑付家牛。当时还有一种名为「傅别」的票券,类似于今天的期票,上面写有一行关于钱数的文字,中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到期合券相验付款。卖方所执半券与里布、牛皮币一样,均可转让。

  汉武帝时,国用一时困顿,因皇家苑囿养了不少鹿,遂收集鹿皮制成白鹿皮币,规定王侯宗室拜见皇帝或举行其他重要的仪式,一定要向皇帝买这种皮币来衬垫玉璧。皮币长宽各一尺,上面画着彩色的图案,边缘以藻缋装饰,一块皮币价值40万钱,而玉璧仅值几千钱。皮币的象征意义大于货币作用,实际流通范围十分狭隘。

  唐代商业颇为发达,当时在首都长安做买卖的外地商人很多,他们出售货物后,如果随身携带大量钱币回去,不但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因此,许多商人都把货款送到自己家乡所在省的驻京办事处(当时不叫省叫「道」,不叫驻京办事处叫「进奏院」),办事处为商人开出一张票券,上面写着金额、日期、姓名等,并把这张票券分成两半,半张交给商人,半张寄回商人家乡所在省。

  商人回去后,凭着半张票券到指定部门兑钱,只要两半票券能够吻合无误,就可以如数领回钱款。至于办事处在长安收下的款子,恰好用来抵作向中央政府交纳的赋税。这种做法,可谓公私两便。票券上的钱好像在飞来飞去,所以人们把此类票券叫做「飞钱」。

  唐首都长安集中各地商旅,不便携巨款来往,便产生了飞钱。 图为唐代《商旅图》壁画

  后来,因为飞钱携带便利又有官方承兑,有时就被直接用作支付手段,在市场上流通转让,发挥着有限的货币作用。大唐飞钱不是纸币,但它成为宋元纸币产生的渊源。

  真正使用纸币是从北宋开始的。

  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中国诞育了最早的国家纸币──交子。

  交子原来只是私人发行的用兑换券,最初出现在四川,「交子」就是四川方言,「交」即相交、相会合,「子」是语尾音。当时四川主要用铁钱,体重值轻,大铁钱1,000文重量可达25斤,经常要用车子拉钱,十分不便,纸质「交子」应运而生。先是由个别商人自行开出收据式的手写票券,继而由成都16家富商联合发行铜版印刷的交子,券上有密码花押,但金额是临时填写的。

  交子可以兑换成现钱,也可以直接用于流通。

  后来,私交子因信用危机而被废,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国家垄断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一切技术规定均仿自私交子,用红、青(蓝)、黑三色铜版套印,也有密码花押,并加盖本州州印。官交子有固定的票面金额,有一定的流通期限,三年为期(界),期满即以新换旧。发行限额为每期1,256,340贯,并有发行准备金(「钞本」)。官交子可以兑现成金、银、钱以及度牒(度牒原是政府发给和尚的身份证,因做和尚可以免除许多捐税,所以度牒能卖钱),而流通范围基本上仍只限于四川,陕西、河东(今山西一带)。

  南宋有多种纸币,其中以会子最为通行。「会子」是相会的意思,最初也是民间自由发行的汇票性质的票券,在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改为官办,遂成法定通货。会子形制长方形,红、蓝、黑三色铜版印刷,面额固定,原来只有一贯一种,后来又增发200、300、500文数种,票面上标明发行机关为「行在会子库」。

  与北宋交子相比,会子作为国家纸币的作用和特征更加明显:

  第一、会子流通区域更广。虽然会子使用区域最早只限于临安附近的两浙,但后来扩大到淮南、淮北、湖北、京西,遍及东南各路,发展为南宋流通领域中最主要的货币。

  第二、会子流通数量更多。会子初以三年为一界,每界限额1,000万贯,较之交子已增发七倍;1247年又宣布第十七、十八界会子永久通行,不再规定作废期限,旧钞可以随时向政府兑换新钞,流通中的会子数量成倍增加。

  众所周知,北宋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但是,在20世纪初,一位日本人声称曾亲眼见到唐代纸币实物,言之凿凿,不妨录以存疑。

  一是唐高宗永徽钞(永徽,公元650-655年),共有10张。长9寸,阔5.875寸,颜色发黄。纸面上有永徽年月及「大唐宝钞与钱通用」等文字,盖有两枚方形印章,上曰「印造宝钞」,下曰「大唐永徽之印」。

  二是唐武宗会昌钞纸(会昌,公元841-846年),分两种不同面额。一种是9贯,长10.5寸,阔7寸;一种是1贯,长9.75寸,阔6.25寸。纸面上印有「大唐通行宝钞与银通用」等字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