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7:18 首页
[濮阳氏属地]
平陵郡,今山西文水县东二十五里。
[濮阳氏来历]
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时期濮水流域住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濮,原为河南、山东地区一条河流的名称,古称濮水。在上古时代,山峦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们称为“阳”,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们就按习惯称所居之地为“濮阳”,是一片广大的地区。古濮水在人类社会中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县城西南从“四渎”之一的古济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现在天然渠走向至长垣县赵堤又沿回墓沟走向进入今濮阳境内,往东北方向横穿濮阳县全境,之后出濮阳穿范县东入山东省境内,又汇入济水。古濮水在历史上孕育了濮阳(今河南濮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部)、临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镇)、濮州(今山东鄄城)、咸(今河南通许)、洮(今山东汶上)等一大批城镇,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百濮,诞生了中华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间濮上”、“卫风新声”。上古时代所称的“四渎”,即“江、河、淮、济”,也就是今天的长江、黄河、淮河、清河。古济水是发源于河南省境内的一条古老河流,流经河南,与黄河大致平行穿越山东而入渤海,在山东境内今称“清河”,清河与并行的黄河相较是一条小河流,因此被后人称作“小清河”。在历史上,黄河曾改道夺小清河入海。古濮水,就是古济水的一条分合支流。
远古时期,中原部落联盟首领颛顼帝因濮阳之地十分丰饶,遂在该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该地区也称“帝丘”,后来其地住民就以地名为姓氏,称濮阳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记载:“濮阳氏的先祖原居于澶州,后以地为氏,望出广平。”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亦有相同的记载:“濮阳氏,其地在澶州,后汉外黄令牛述,以濮阳潜为主簿。”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阳市的南部。
后濮阳氏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濮氏、阳氏,亦有维持濮阳氏复姓者,皆世代相传至今。该支濮阳氏、濮氏、阳氏共邑为源,但未必同宗,堪称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的后裔,属于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成公姬郑在执政时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将国都从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南坡)迁至濮阳。到了战国时期的周显王姬扁二十三年(卫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卫成侯自贬为侯爵。再传至周慎靓王姬定元年(卫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卫孝襄侯自贬爵号为君,以表示卫国与战国诸雄争霸无涉,史称“卫嗣君”。其实这时的卫国已经非常弱小,仅据有濮阳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时期的秦昭襄王赢则五十三年(卫怀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卫怀君去朝见魏王,魏安釐王却乘机杀死卫怀君,灭了卫国。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卫元君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让卫国复国,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称“卫元君”。秦王赢政八年(卫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军攻占了濮阳城,秦王强行迁徙卫国于野王(今河南中牟)一耦。卫元君去君世后,儿子姬角继位,史称“卫君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而卫国却因为实在太弱小的缘故,不值得那位始皇帝再去“灭”了,所以反而得以继续存国。一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卫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诏废黜了卫君角的爵位,卫国至此才在立国八百三十八年后真正灭亡,共传三十五位君主,是整个两周至先秦时期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在卫成公以后历朝卫国君主的后裔子孙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称为姓氏,称濮阳氏,后大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濮氏、或谐音的蒲氏、莆氏,以及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濮阳氏名望]
濮阳姓名人,除汉代濮阳潜、三国时丞相濮阳兴外,其余名人主要集中在明代。如屡立战功的武德将军濮阳成,以操履清白见称的南昌府通判濮阳涞,天顺年间赈饥有功的山东宁阳县丞濮阳瑾等名臣,都是明朝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