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成名前为何寄身于太监门下?蔺相如的故事

2018-01-11 21:10:04 首页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事件。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曾经依靠自己超凡的胆识和出色的外交才能,深入秦国虎穴,取得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完美胜利,为赵国赢得了尊严,使强大的秦国不敢蔑视自己东方的这个邻居。此后,蔺相如与廉颇一同构成了护卫赵国的铜墙铁壁。那么,这么一位令国人刮目相看、让秦王胆寒的英雄,又为何在成名前寄身于太监门下呢?

  其实,蔺相如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曾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过,但现实却无情的打击了这位年轻人。因为以蔺相如的学识,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通过举孝廉和科举考试等正当途径某个好的差事,那几乎是一点儿问题没也有的。这里也许就会有朋友问了:为什么说是以后的历朝历代,他所在的战国时期难道就不可以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还得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秦朝以前,我国的选官制度还不太成熟,国家行政大权基本都控制在贵族手中,国家的绝大多数官职也都由贵族子弟担任,平民百姓别说当官治理天下了,就连参政议政的机会都没有(这点从春秋时期曹刿所说的“食肉者谋之”可以看出)。到了秦汉,国家可以指定一些真正有才干的人到地方去任职,后来又出现了“举孝廉”。但是这个“孝廉”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得到的,一个地方也就是那几个名额,机率很小。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但这一制度在实行以后,也被证明是与平民百姓无关的,而是一个保护士族世袭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直到隋炀帝杨广开创“科举制”,此后唐朝又不断予以完善,这样才为以后的普通百姓实现读书做官、治理天下的梦想,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普通百姓想要当官,那无异于是做梦,异想天开。但是,也不是说没有一点可能性,如果你要认识某位权贵,或者说你的某位亲朋好友认识某位权贵,那么你就有可能被这位权贵所赏识,进而得到举荐,进而来实现自己官的愿望。

  于是,在这个没有选官制度的年代,出现了下面的一幕:一些非常有才华的年轻人,要么先去经商,经商成功后再去想办法做官(比如吕不韦);要么就去有权势的人手下当门客,通过他们来谋求那可能会出现的做官机会(比如李斯)。

  面对这两种情况,既没有人脉关系,又没有强大资金作为后盾的蔺相如,选择了后者。

  于是,蔺相如来到了一位名叫穆贤的宦官的府上。看到这里,有朋友可能会笑了,怎么找到了宦官的门上。然而,你可不要小看这位身体上虽然有点儿不健全的兄弟,人家可是当时赵王最为宠幸的宦官。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说的话赵王基本上都能听的进去,在当时的赵国也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如果机遇好的话,蔺相如就能通过穆贤与赵王搭上线,进而从幕后走向台前。

  于是,蔺相如成为了宦官穆贤的一位门客。

  门客,是一个自身拥有一定才华和特长的人群。在那个贵族子弟垄断官场的时代,他们把自己寄托于权贵的门下,并为之服务,以求自己在这一期间能够通过自己的主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这类人群因为被服务对象包管了衣食住行,所以既不参加劳动生产,而且还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

  于是,闲来无事的时候,蔺相如就看看书、学学习,给自己充充电。当穆贤家中或许穆贤本人在朝廷上出现了什么状况,蔺相如也都会及时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穆贤,并且很多次都把危险化解在了萌芽状态。

  但是,后来的一次危机,让赵王的这位红人差点面临外出逃亡的境地。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赵王和穆贤都很喜欢一种艺术品——精美的玉器。玉器这玩意儿,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在当时还代表着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以及这个人的修养。

  一次,穆贤无意间得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玉璧。一般的玉器在当年的那个年代就很难得,那就更别说是这精雕细刻的大块玉璧了。

  于是,穆贤便把它奉为至宝,好生地珍藏着。

  但是,都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久,穆贤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赵王得到了这个消息,并且派人向他开口要了。

  一边是精美绝伦的无价宝贝,一边是至高无上的王者,穆贤有点儿拿不定注意了。最后,穆贤脑子一热,决定要东西不要命,说什么也不把玉璧上交给赵王。

  但是很快,一个他没想到的一幕便发生了:赵王竟然亲自带着大队人马,利用打猎的机会冲进了自己家中,把玉璧翻出来之后扬长而去,走的时候还狠狠地瞪了自己一眼。

  这下穆贤可真是给吓坏了,因为在他看来,自己这次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于是,他把众人召集起来,准备分分东西大家散伙(八戒同学最喜欢的事情),自己到燕国去申请政治避难。

  然而,就当他沮丧着脸宣布完自己的这一决定的时候,一个人拉住了他的手,告诉他不用这么费劲。而且,此人还告诉他,虽然燕王当年在与赵王会盟的时候,和他在私底下称兄道弟,但那都是看在赵王的面子上才这样做的。因为以穆贤个人的力量,燕王根本就不会这样做。

  再说了,燕王当时之所以那样做,是想通过穆贤来为说他自己好话。归根结底,人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在穆贤和燕王两个人面前,并没有真正的私人交情。

  最后,那人告诉穆贤,如果他要是真的去燕国的话,说不定燕王马上就会把他五花大绑,立马派人快马加鞭地送到赵王面前。到时候他可就不仅仅是私藏宝物、欺君罔上这点儿罪名了,还要加上一条叛国罪,那是要灭族的!

  拉住穆贤得手,把他这一冲动性决定的风险作出全面分析的不是别人,正是投靠在他手下的门客——蔺相如。

  穆贤被蔺相如的一席话说得茅塞顿开——燕国是不能去了,那赵国我还能待吗?

  蔺相如笑了笑,耐心地安慰了一番穆贤,蔺相如表示,依照穆贤和赵王的交情,两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深仇大恨,就是个人爱好上的那点小事情,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蔺相如建议穆贤拿出自己的诚意,把自己先绑起来,然后再背上斧头,亲自去找王那儿请罪(多年后廉颇好像就是从这儿学的)。一来,此时赵王的火气已经消得差不多了;二来,看到他真心实意的悔过,赵王肯定会原谅他的。

  既然此时已经没有别的道路可走,那就只好按照蔺相如说的办法去做吧,毕竟自己也还想多活几年呢。

  其实,穆贤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的,他的内心一直有些坎坷不安。

  真没想到,事情果真如同蔺相如所预料的那样,赵王竟然真的还就原谅了自己,不再对自己之前的行为进行追究。

  这件事情过去没多久,没想到这块玉璧竟然又惹出了事端。上次那是国内的君臣争端,这次升级为国际争端了。谁也没想到的是,就这么一块“破玉”,居然还招引来了另外一位君主的眼光,而且人家也是抱定了要得手的念头。

  这位君王不是别人,就是在当时让人谈“秦”色变的秦王。人家说了,不白要你的,自己可以拿十五座城池来换。

  对于秦王的这一要求,赵国君臣的看法也不一致。不给吧,人家说了,你把玉璧给我之后,我给你十五座城;给吧,这秦国说话如同田野撒气,交往了这么多年了,从来就没有说过一句实话。

  不给吧,是自己理亏;给了他吧,又怕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自己白白吃亏。

  于是,事情就这样陷入了僵局。

  此时,赵王急切需要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能人站出来,来解决这一非常棘手的难题。

  然而,就在赵王陷入深深的沉思的时候,穆贤主动站了出来。当然,他自己并不打算毛遂自荐,因为他直到自己也没那个本事。

  没错,正如您所想的那样,他把自己的门客——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当然,赵王也不是轻易就相人的人,毕竟这是一件关乎国家尊严的大事情,一点儿也不能儿戏。

  于是,穆贤把自己对蔺相如的看法,以及蔺相如在自己家中的种种惊人表现(比如处事冷静、考虑问题周全、思维敏捷等),而且还有上次自己的那段“玉璧危机”是如何完美解决的,都如实的告诉了赵王。

  既然没有其他合适人员,那就把蔺相如招来吧,让我见见此人是否能够任用,我要先把把关。

  蔺相如来到之后,赵王对他进行了简单的智力测试,最终,赵王认定,依照蔺相如的能力,完成这项任务还是非常有希望的。

  于是,赵王便把这项艰巨而又神圣的任务交给了蔺相如。就这样,蔺相如这样一位寄身在宦官手下的门客,转而成为了一名赵国外交使团的第一号人物——使者,全权负责此次外交行动。

  此时,他的身上不仅肩负着国人的寄托,而且还肩负着国家的尊严。就这样,蔺相如带着那块惹事的玉璧,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