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迅速做大的关键人物:英国绥靖首相张伯伦

2018-01-11 21:57:00 首页

  亚瑟·内维尔·张伯伦(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1869年3月8日—1940年11月9日),英国政治家,1937年到1940年任英国首相。他由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对希特勒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而倍受谴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积极主张推荐绥靖政策而闻名,而使法西斯主义气势大增,绥靖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加速原因。

  早期经历

  内维尔-张伯伦(1869一1940),英国政治家,20世纪30年代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1869年3月18日出生于英国伯明翰市。1889年,伯明翰梅森学院(今伯明翰大学)毕业,先在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后经营剑麻种植园、担任两家金属加工公司的董事和经理。1918年当选下议院议员,1922年起历任邮政大臣、卫生大臣、财政大臣等职,为保守党领袖。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出任首相。此时欧洲的安全已受到德意法西斯的威胁,张伯伦对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作了一系列让步,想借此换取欧洲的和平。他所执行的政策被后人称为“绥靖政策”。1938年希特勒出兵侵占奥地利,随后又陈兵捷克边境。张伯伦在下院发表演说谴责德国的侵略行为,但无具体的行动;相反默认了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并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在随后出现的苏台德危机中,

  张伯伦于1938年9月间两次飞往德国亲自与希特勒会谈。9月28日至30日,与希特勒、墨索里尼和达拉第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同意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并迫使捷克政府同意慕尼黑协定。9月30日张伯伦同希特勒签署了《英德互不侵犯宣言》。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国内召致许多人的反对。1939年3月德国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开始采取措施加强防御,张伯伦宣布给予波兰军事保障。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张伯伦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在遭到德国拒绝后对德宣战。战争初期,张伯伦并未有效地组织全国进行战争,出现了前线无战事的“奇怪战争”状态。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直接威胁英法安全。张伯伦搬起石头打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德国在西线发动进攻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举国哗然。张伯伦遭到朝野一致的愤怒谴责。同日,张伯伦被迫下台,让位给丘吉尔联合政府。同年9月9日,张伯伦病逝。

  张伯伦在1869年3月18日生于一个政治世家,他的父亲约瑟夫曾担任伯明翰市市长和内阁殖民地大臣等职,至于他的异母长兄奥斯汀曾担任邮政总局局长、财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玺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军大臣等职。张伯伦父亲的前妻只生下奥斯汀后即去世,而张伯伦亲生母亲也在他6岁时去世,所以张伯伦从小非常内向。张伯伦早年入读拉格比公学,由于性格内向的关系而不愿意参加学校的辩论学会,直至后来因为爱尔兰自治的议题而加入。此外,在学期间,他开始对植物学和鸟类感兴趣,在日后成为业余鸟类学家,并加入皇家园艺学会。他也热爱音乐和文学,以后在关键时刻经常引用莎士比亚的名句,晚年也喜好钓鱼。大学时期,他就读于伯明翰大学的前身玛松科学学院,除开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首相以外,他是历史上仅有的三位不是从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毕业的首相之一(另外两位是1846年至1852年担任首相的约翰·罗素勋爵,他在爱丁堡大学毕业;以及自1762年至1763年任相的约翰·斯图尔特,第三代比特伯爵,他在莱顿大学毕业)。张伯伦学习的是冶金学,但毕业后到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890年他们家财政状况不景气,他和兄长奥斯汀到南美安德罗斯岛经营菠萝麻种植园,但没有成功,1896年种植园倒闭,他回到英国。回国后他的事业倒很顺利,他先后在伯明翰几家工厂担任经理,经营金属制造业,逐渐有了名气,成为一位成功的经理。

  步入政坛

  1911年,他被选为伯明翰市议会议员,并担任市政计划委员会主席,同年他与安妮·维尔·柯尔(1883年—1967年)结婚。1915年他成为伯明翰市市长,在他的努力下,促使成立了伯明翰交响乐团和全英国唯一一间市立银行,1916年他被再次选举为市长。1916年12月,身在伦敦的张伯伦获新首相劳合·乔治邀请担任新政府的国家服务总监,为军工企业招募劳力,但他的成绩不佳,劳合·乔治非常不满意。1917年,张伯伦辞职,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们俩人始终互相排斥。由于出任国民兵役总监时遭遇挫折,遂激发张伯伦决定参加国会竞选,并成功在1918年大选成为下议院议员,当时他已经49岁。虽然他的兄长已在内阁供职,政府又提供一个卫生部的初级职位给张伯伦,但他因为不愿在劳合·乔治的政府供职而加以拒绝,而且又拒绝封为“爵士”。尽管其兄长在1921年出任下议院保守党党魁,但张伯伦在国会的最初四年都只是甚少发言的后座议员。

  1922年,伯纳尔·劳任新首相,张伯伦亦终于出任邮政总局局长。并在1923年以卫生部长的身份加入内阁。4个月后,鲍德温担任首相,他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由于政府在1924年1月倒台,因此张伯伦不及发表财政预算案。1924年,保守党赢得大选,但张伯伦在自己选区仅以77票之差击败工党候选人,差一点议席不保。在新政府中,张伯伦又担任卫生部长,在任期4年半期间,他成功在国会通过了21项法案。

  张伯伦虽然在1929年大选保住议席,但保守党总体上却在大选大败,改由工党执政。保守党内部其时冲突和分歧丛生,而张伯伦则在1930年出任新设的保守党主席一职,而且又创立了保守党研究部,因此他一时间被视为下任党魁的热门人选。然而鲍德温很快卷土重来,继续出任党魁达7年。但自丘吉尔因印度自治问题而辞去保守党党内商业委员会的职务后,张伯伦又被视为鲍德温的当然继承人。面对严峻的经济问题,工党首相麦克唐纳在1931年解散政府,重新改组组成各党派参加的联合政府,张伯伦又被任命为卫生部长。同年很快进行了议会选举,议会选举后张伯伦第二次担任财政大臣,任内就实施保护性关税的问题引起了轩然大波外,又大副削减政府开支,并在任内促成英国在1932年免除偿还一次大战之债务。

  张伯伦一直担任财政大臣到1937年,而1935年鲍德温担任首相后,张伯伦仍然留任,他在任期间是内阁中最活跃的大臣,1934年,他更宣称战后“经济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伟大的新希望”正在开始。但因为从1935年英国重新开始加强战备,财政状况的增长又变缓。不过,张伯伦在当时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首先是温斯顿·丘吉尔批评他不重视加强国防开支,但是工党则称他为战争贩子。这最终促使他在1935年大选后提出征收国家防卫贡献税,以税收补助军工,结果引来各方猛烈抨击。虽然备受抨击,但张伯伦的其他经济政策倒是有效的,他采取了一种被称为“理性化”的政策,在当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由政府购买陈旧的工厂和矿山,令其倒闭,使得新工厂有条件成立。由于这项政策,到了1938年,英国已经具有用世界上最新技术装备的工厂,有生产最新式武器的能力。


  担任首相

  1936年爱德华八世退位,乔治六世继位,鲍德温决定退休,由张伯伦接替,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正式成为英国首相。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张伯伦并不是一位纯粹的保守党人,他一直不喜欢用“保守主义”着个词,而经常宣称自己是“联合主义”。他是一位一神教仰者,甚至不信仰主张三位一体的英国国教圣公会,他是自格拉夫顿公爵以来首位不信奉国教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虽然领导一个各党派的联合政府,但在内阁组成中他从不考虑各党的平衡,而是依照自己的观点任用大臣,只任用和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甚至直接任用没有党派政治经验的人。张伯伦在国内政策中主张改革,1937年通过《工厂法案》,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工作场所环境标准,改善工作条件;1938年通过《住房法案》,为改善棚户区和住房拥挤区域提供补助,控制经济住房房租;1937年通过《体育训练法案》,鼓励体育训练和健康饮食,为人民提供义务体检;1938年通过《煤炭法案》允许不同工业联合;1938年通过《带薪假日法案》,为一千一百万工人提供了带薪休假。当时由于大量国外廉价食品进口,英国国内许多土地荒芜,农民协会要求对进口食品采取保护性关税,张伯伦拒绝,引起许多农民不满。张伯伦还建议成立奶制品垄断区,让奶制品企业控制价格,政府逐渐取消对牛奶、黄油、奶酪的补贴,但没有被通过。

  他的政府还曾经主张更为激进的改革,包括废除鞭刑;改革审判体系;将义务教育体系延长到15岁;建立医疗保险和家庭补贴等,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政府变更而没有落实。张伯伦在位时,爱尔兰希望完全独立成为共和国,制订了一部新宪法,只承认英皇为最高元首,并且自管对外事务,其他则完全独立。英国政府承认这种改变,只是公开宣称爱尔兰英联邦成员的地位没有改变。张伯伦考虑到当时欧洲的局势,希望一旦发生战争,爱尔兰不会加入到和英国敌对的一方,因此作出许多让步。爱尔兰希望在北爱尔兰问题上,英国保持中立,但北爱尔兰选举出自己的议会,强烈反对加入爱尔兰,因此爱尔兰没有能够统一。但是爱尔兰和英国在二战中还是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张伯伦和爱尔兰第一任总统德瓦勒拉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在当时两人达成的协议中,爱尔兰收回了英国控制的三个港口,但赔付英国一千万英镑。这个协议招致了英国国内的一些反对,尤其是来自丘吉尔,但保守党多数没有支持丘吉尔,后来的评论认为这个协议为在战时爱尔兰支持英国铺平了道路。

  张伯伦政府最受争议的政策是1939年发布的关于巴勒斯坦殖民地的白皮书,由于英国政府1917年的宣布的《贝尔福宣言》,允许犹太人以购买巴勒斯坦土地方式回归,但白皮书宣称已经有450,000犹太人定居到巴勒斯坦,今后要控制这种趋势,以限制购买土地的方式控制今后五年内只允许75,000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这个白皮书引起轩然大波,许多议员甚至内阁成员反对这项政策。战争发生后这项政策没有能够通过执行。

  绥靖政策

  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极端希望以任何代价在欧洲维持和平,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张伯伦是受传统欧洲政治体系教育的人,他的政治对手都承认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的思路与时代不合,因此他不顾自己内部的反对,尤其是来自丘吉尔的反对,力图和希特勒达成和平,他自己称之为执行一个“绥靖政策”。

  1938年9月12日,希特勒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德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地向边境集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立即实行军事动员,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伯伦按捺不住内心的恐惧,9月13日晚,他迫不及待地向希特勒发出一份“特急电报”:“鉴于局势日益严重,我提议立即前来见你,以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我提议乘飞机来,并且准备就在明天程。”

  1938年9月15日,张伯伦得到法国同意,拖着衰老的身躯,生平第一次乘飞机抵达慕尼黑,然后又坐火车到达希特勒的别墅所在地——伯希特斯加登。希特勒并没有按照外交礼仪去机场或火车站迎接,只是在别墅的台阶上静静等候张伯伦的“光临”,这对一国政府首脑来说,的确是不平常的冷遇。张伯伦到达的当天,就同希特勒举行会谈。希特勒气势汹汹地恐吓张伯伦,说什么如果因苏台德区问题而引起冲突,他将“准备迎接任何战争……决不会后退一步”。他询问张伯伦,“英国政府是否同意割让苏台德区?”张伯伦当即表示赞成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并表示把这个意见带回英国,争取内阁批准,并和法国磋商。他再三乞求希特勒不要使用武力,希特勒同意在“两人再次会晤前,德方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1938年9月16日,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当晚就召开内阁会议,他在同僚面前大肆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避免战争。9月18日,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应邀到伦敦会谈。在张伯伦建议下,英法两国政府制订了一份要求把“凡是苏台德区日耳曼籍居民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转让给德意志帝国”的联合方案。9月19日,英法两国政府向捷政府发出照会,强迫贝奈斯接受这个方案。由于捷人民的恼怒和反对,9月20日,捷政府拒绝了英法建议。对此,英法政府十分恼火,威胁贝奈斯政府说,如不改变态度,就要负起“挑起战争的责任”。英国以不给捷援助、法国不履行法捷条约相要挟,终于迫使贝奈斯政府就范。9月2l日下午,捷政府照会英法政府, “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并对捷人民发表广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1938年9月22日,这位自命为欧洲“和平使者”的张伯伦,违背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意愿,无视世界舆论的责难,夹着公文包,带着英法联合方案,登上飞机,第二次飞往德国,继续与希特勒进行肮脏的政治交易。 这次会谈在莱茵河畔戈德斯堡举行。会谈一开始,张伯伦就滔滔不绝诉说他如何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使英法政府和捷政府接受了希特勒在上次会谈时提出的要求,他以为这样希特勒就该表示满意了,但是,法西斯的欲望是难以填平的。希特勒又向张伯伦提出了更高的要价:在几天之内,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和警察立即撤出苏台德区,由德国对苏台德区实行军事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其他所有操德语的地区也要统统归并德国。希特勒威胁说,如果这些要求遭到拒绝,“只好寻求用战争解决问题的途径”。张伯伦以“调解人”身份答应把希特勒提出的戈德斯堡备忘录转交给捷克斯洛伐克,并要求在进行“调解”期间,德国不要使用武力。

  1938年9月25日,捷政府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同意9月18日的英法联合方案。9月26日,张伯伦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和外交部长庞纳进行商谈,发表了会谈公报,声称两国政府在所有问题上意见一致。当捷政府拒绝戈德斯堡备忘录后,9月26日,希特勒发表演说,再次进行战争威胁,大叫什么“如果到10月1日,苏台德区还没有交给德国,我希特勒将亲自作为第一个士兵去同捷克斯洛伐克作战。”随后,德国宣布三军总动员,大有踏平捷克斯洛伐克之势。对希特勒的演说,张伯伦感到心神不安,他利用希特勒的战争叫嚣,再次给捷政府施加压力。9月28日,他给希特勒又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再次去柏林,并建议召开英法意三国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努力使希特勒不经过战争,就能实现自己的要求。希特勒表示同意张伯伦的建议,立即向英法意政府首脑发出了邀请。9月29日,张伯伦为了完成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的肮脏交易,第三次飞往德国。29日深夜,四国首脑举行慕尼黑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排斥在外的情况下,按事先达成的交易很快起草出会议文件,决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及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惨遭肢解。次日凌晨l时,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协定中宣布“原则上同意”为维护欧洲和平而将苏台德区并入德国的计划。几个小时以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迫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30日早晨,疲惫不堪的张伯伦与希特勒继续会谈,签署“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张伯伦对这一纸互不侵犯的宣言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即得意忘形地对欢迎的人们挥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宣言,宣称:“从今以后,整整—代的和平有了保障。”“现在我请你们回去,在你们的床上安心睡觉吧!” 但是,受到纵容的侵略者总是欲壑难填。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即下令出兵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后不到一年,希特勒又向波兰开刀。张伯伦政府在国内人民和世界舆论的压力下,于9月3日对德国宣战。张伯伦在宣战演说中无可奈何地说:“这对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个可悲的日子,而对任何人都没有比对我来说更为可悲了。我曾为之奋斗过的一切,我曾希望过的一切,在我的公务生活中我曾信奉过的一切,都毁灭了。”张伯伦在对德宣战的同时改组内阁,吸收强硬派的代表人物参加战时内阁,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并主持军事协调委员会,艾登担任殖民事务大臣。张伯伦虽然仍为首相,但是影响力却大为减弱。 德国入侵波兰后,英国和法国表面上在履行保障波兰安全的诺言,实际上并未出兵援助波兰。英法军队按兵不动,宣而不战。希特勒利用这种“奇怪的战争”所提供的大好时机而于1940年4月9日对丹麦和挪威发动闪电攻击,英国远征军在随后发生的挪威战役中遭到失败。在5月7日至8日英国下院就远征军的失败及其对形势的影响举行的议会辩论中,艾默里议员朝张伯伦高喊:“看在上帝的面上,走吧!”。前首相劳合·乔治则以辛辣的语调嘲讽说:“首相曾经吁请大家作出牺牲”,“首相应该以身作则,首先作出牺牲,因为在这次战争中,没有比首相牺牲自己的职位,更能对胜利作出页献了。”德国5月10日又出动大军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直逼英法本土,英国舆论哗然。张伯伦被迫于5月10日引咎辞职,由丘吉尔接任首相职务。


  引咎辞职

  第一次危机是纳粹德国在1938年派兵进驻奥地利,并将之吞并,张伯伦政府认为这是一件无法挽回的事件,为此保持沉默。第二次是在1938年9月,当德国威胁进攻捷克,宣称要保护苏台德地区的德裔居民。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允许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几乎答应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只是要求希特勒不再发动新的战争。回国后,在机场张伯伦就挥舞着协定宣称“这是历史上第二次英国首相从德国带回保持尊严的和平,我相信这就是我们一个时代的和平。”

  1939年3月,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感到被欺骗,断然放弃绥靖政策。宣称如果纳粹进攻波兰,英国将给予武装支援。对于无视纳粹德国的崛起,鲍德温政府应该承担许多责任,但历史上张伯伦是最受谴责的,实际上当时他的和平观念受到许多人的拥护。他倍受谴责主要也因为他个人的顽固、不接受不同意见的特性,他解除所有不同意他对外政策的内阁成员职务。他认为自己作为英国领导的责任就是维持欧洲的和平,他觉得最好的方法是用善意对待德国,尽量满足他们的愿望。他一厢情愿地以为作为领导的人必然会讲道理,所以希特勒也应该是一位讲道理的人。张伯伦在战争爆发前有一个绰号:“我爱柏林先生”。不过没有人能指出,如果英国当时不实行绥靖政策,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当时法国不愿意发生战争,意大利加入了轴心国,美国保持孤立主义,英国在当时主要列强中实际上没有同盟者。张伯伦利用这段时间加速英国重整军备计划,健全了雷达防御系统和空军的更新,这一切对于后来的邱吉尔领导的英国保卫战起了关键性作用。

  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但张伯伦政府并没有立即宣战,因为法国只有防御没有进攻的意图,张伯伦只是宣称如果德国在两天内撤出波兰,英国将协助他们举行谈判,他受到议会的极大压力,保守党议员领袖警告他如果再不宣战,政府将会垮台,在取得法国同意和英国步调一致的允诺后,直到9月3日,英国才正式宣战。宣战后张伯伦重新改组政府,邀请丘吉尔进入战时内阁,担任第一海军大臣。战争开始的头八个月被称为“假战”,因为没有任何交战行动,一直维持到希特勒进攻荷兰时英国才真正进入战争。这期间主要冲突发生在海上,丘吉尔的作用开始显露出。苏联入侵波兰和芬兰,引起要求对苏联宣战的呼声,但张伯伦认为只有对德国的战争结束才有可能,所以英国始终没有对苏联作出任何表示。

  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联军前往帮助挪威,但失败了,不得不撤回。5月7日挪威陷落,一位议员在议会发言引用了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的时间太长了,没有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让我们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第二天国会举行对张伯伦政府的不信任动议投票,当时有40位原来支持政府的议员投了反对票,虽然政府最终赢得了信任投票,但是张伯伦很清楚自己也该下台了,他希望自己下台后能组成一个保守党政府,但议会强烈要求仍然组成联合政府。当时有两个可能的人选:丘吉尔和哈利法克斯勋爵,但哈利法克斯勋爵认为自己作为上议院议员领导政府不合适。张伯伦想要求工党组成联合政府,询问工党是否同意,问题是:工党是否同意参加由他自己领导的政府?如果不同意,是否同意参加由其他人领导的政府?工党领导层答应第二天给予答复。5月10日,德国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张伯伦原本有意继续留任至新一轮的危机完结。不过工党答复说同意参加联合政府,而且不同意由张伯伦领导。最终在1940年5月10日晚,张伯伦向国王递交辞呈,正式推荐丘吉尔继任英国首相。

  晚年生活

  张伯伦辞去首相职务后,仍然是保守党党魁。虽然工党和自由党怂恿丘吉尔从政府中开除张伯伦,但由于张伯伦仍然得到大部份保守党议员的支持,所以丘吉尔仍然请他留在战时内阁。丘吉尔最初想任命张伯伦为财政大臣,但受到工党和自由党的强烈反对,最后任命他为枢密院议长,并掌管重要的枢密院议长委员会。张伯伦继续忠实地执行自己的工作,并为政府提供许多有益的咨询。到了1940年,德国提出和英国议和的条件,几乎引起政府的分裂,张伯伦最初支持接受条款,但丘吉尔成功地说服张伯伦和他站在一起,反对议和。张伯伦仍然受到大部份保守党议员的拥护,而丘吉尔却只受到工党和自由党议员的拥护,张伯伦担心这种现象会削弱政府,于是在各种场合鼓励保守党议员支持丘吉尔。但这时开始,社会舆论开始不希望张伯伦继续在政府任职,并攻击张伯伦,张伯伦则希望丘吉尔能压制媒体的攻击,因为他一直只视丘吉尔为战时临时政府,战后他可以重新回来掌权。但7月份的时候,张伯伦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并因胃癌而作了手术,虽然其间似有起色。但9月份的时候,他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继续工作,于是在1940年9月30日他辞去党魁和枢密院议长的职务,回汉普郡养病,但经过国王和丘吉尔的特批,国家各种文件仍然送他阅批,使他能了解国家的局势。到1940年11月9日,他在汉普郡赫菲尔(Heckfield)附近的夏菲尔园(Highfield Park)病逝,享年71岁。1941年4月15日张伯伦的房产以84,013英镑的价格卖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