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22:24 首页
自古至今,对于战争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命运无非有三种,即胜利凯旋者、战死者和被俘者。对于战争的胜利者而言,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幸福与荣耀的到来;对于战争的阵亡者而言,胜负已经没有意义,他们的一切其实早在生命逝去的那一刻就已经融为战争的一部分;但对于那些战争中的俘虏而言,战斗的结束也许标志着苦难的开始,从他们在战场上被迫放下武器的那一刻起,他们的生命就被画上了人生的另一种符号——等待他们的不是鲜花,也不是荣耀,而是无休止的肉体折磨和精神屈辱,甚至是比阵亡更为悲惨的死亡。战俘的种种境遇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悲惨的一面。自从有战争以来,战俘的血泪历史就没有结束过。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大规模的残杀俘虏的事件主要有四次:
一、秦将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
公元前260年,赵国统帅赵括率赵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两军交锋后,秦军的诱敌部队随即假装失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率领赵军开垒出击,长驱直入,攻击秦军营垒。秦军早有防备,赵军不能攻下秦军的营垒,只好在阵前硬耗,士气消沉。与此同时,秦将白起派出两支骑兵部队,在赵军的左右两翼迂回攻击,切断了赵军的退路。秦军为防止赵军突围在赵军被合围后,迅速出动轻兵反复冲击赵军,以挫其兵锋。合围圈中的赵军初战不利,赵括为防赵军被分割歼灭,命全军修筑营垒工事,连成一片,坚守待援。赵军在长平被围的消息传至邯郸,赵统治集团深为震惊,举国震动。赵国在全国搜集留守部队,竭尽全力援救长平。为防止赵军内外联合破围,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尽征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组建了打援兵团自河内直插丹朱岭,在出赵军长平大本营之后,实施更加深远的纵深包围,彻底地阻断了邯郸与长平之间的一切联系。在被围困了几个月后,赵军缺粮断草,只得杀马充饥,饥寒交迫中的士兵,加上伤病的困扰,逐渐人心离散,斗志全无。绝望之中的赵括将赵军的精锐部队分成四队,试图通过轮番冲击,企图杀出一条血道突出包围圈,但未成功。赵括也在带领士兵突围的时候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大将战死,丧失统帅,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突围无望,在绝望之中,军心崩溃,四十万赵军在万般无奈之下,集体放下武器向秦军投降。赵军投降秦国之后,由于人数实在太多,秦将白起怕投降的赵军日后一旦反叛难以镇压,便心生杀机。除了让其中年少体弱的240人回到赵国以外,其余的40万赵卒全部被坑杀于长平之外。40万个生命就这样在瞬间消逝,这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令人心酸的一幕。但是,悲惨的历史并没有因为这40万生灵的鲜血而停下固执的脚步,仅仅几十年之后,同样的惨剧又上演了。
二、楚霸王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万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在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又打败项梁领导的反秦武装,攻破邯郸。赵王歇和张耳也被秦将王离率领的20万秦军围困于巨鹿。同时秦将章邯也率军20万屯于巨鹿南数里的棘原,修筑甬道为围城的秦军输送粮草。赵将陈余率军数万屯于巨鹿之北,但由于兵力悬殊,不敢前往救援。为解救巨鹿之围,楚怀王派出两路兵马,一路军队前往巨鹿解赵国之围,以宋义为主帅,项羽为副帅,另一支军队进攻关中,以刘邦为主帅,并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项羽进攻秦军之前,虽已有十几路诸侯军抵达巨鹿前来救援,但都慑于秦军威力,只是屯兵于外围,不敢出战。当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各路诸侯军仍闭门不出,各个将领只是从营垒上观望。项羽率领全部楚军渡过河水,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携带三日口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心。楚军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章邯军,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俘王离,杀其副将,解巨鹿之围。后来,项羽日夜兼程渡三户津(古漳水渡口,今河北滋县西南),断秦军归路,大败秦军。章邯进退无路,率军20万请降。秦军主力遂告覆灭。但不久之后,项羽担心秦朝降军生变,便把20万的降兵活埋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大规模的屠杀俘虏的事件。
三、薛仁贵活埋铁勒军十三万
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屠杀俘虏的事件发生在唐朝时期,即薛仁贵活埋铁勒军的事件。薛仁贵(公元614年~683年)名礼,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天生神力,勇武过人。
贞观末年,唐太宗亲征辽东,薛仁贵成为张士贵的部下。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直指高丽。唐军到了安地,一位郎将被高丽军队团团围住,情势危急,薛仁贵飞马上前,立斩敌将,将人头悬挂于马鞍上,一举震慑敌军。唐军四面合围,势不可挡,高丽军队溃散奔逃,折兵2万。唐太宗提升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让他守卫玄武门。
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薛仁贵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一道,与高丽军队激战于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薛仁贵一马当先,箭无虚发,敌人无不应弦而倒,在随后的石城之战中,一位高丽神箭手连杀唐军十余人,薛仁贵怒发冲冠,一人一骑,风驰电掣,扑向神箭手,立马将敌人生擒,吓呆了的敌人竟来不及拉开弓弦。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契丹阿仆固联合奚族共同反唐,薛仁贵和辛文陵在黑山大败契丹,活捉了阿仆固及一干首领,将他们押到东都。
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
四、拓跋珪活埋投降五万燕兵
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屠杀俘虏的事件发生在魏道武帝拓跋珪时期,拓跋珪(371年—409年),北魏开国皇帝(386—409年在位),鲜卑族人。他是代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献明帝拓跋寔的儿子。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前秦灭亡、北方混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次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398年,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自称皇帝。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天下小康。晚年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409年在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年仅39岁,在位24年。谥号道武皇帝,庙号太祖。
拓跋珪率兵攻燕时,近五万燕军兵败被俘。魏王拓跋珪挑选了有才的燕臣后,想对被俘的四五万燕军派发衣粮遗还。中部大人王建劝道:“燕国强大,现倾国而来攻打我们,我们侥幸大胜,不如都把这些人活埋掉,燕国就空虚易取了。”拓跋珪听此言有理,就把近五万燕兵全部活埋。这个数字为中国历史上活埋敌军的第四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