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24:08 首页
祭祀,作为传统礼俗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讲究很多。唐朝天宝七年的五月,玄宗皇帝颁发了一道诏书[注],对朝廷和地方应祭祀的一些对象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忠臣义士孝妇等都有,不一一列说,其中烈女周宣王齐姜、卫太子恭姜、楚庄王樊姬、楚昭王女、宋公伯姬、梁宣高行、齐杞梁妻、赵将赵括母、汉成帝班婕妤、汉元帝冯昭仪、汉太傅王陵母、汉御史大夫张汤母、汉河南尹严延年母、汉淳于缇萦,所在地置庙祭祀。祭祀的对象都是“忠孝礼义”的模范践行者。当赵孝成王要任命赵括为将时,赵括的母亲上书提出了两点请求:一是请求赵孝成王不要用赵括为将,认为他不称职;二是如果战败受罚,请求不要连累自己。很忠心、很明智、很诚恳。这似乎就是赵括的母亲被唐玄宗钦点,成为烈女的理由吧?
烈女之所以成为烈女,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首先,要具备“女性”的女人味儿,就像《后汉书·列女传》所褒美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端操有踪,幽闲有容” 的人。其次,必须具备“烈性”的为人特质,就像《旧唐书·列女传》所称道的那样,烈女应该是“礼以自防,义不苟生” 的人。作为妻子,赵括的母亲确实显得很贤慧。她的丈夫赵奢,是赵国有名的良将,因为经常带兵打仗,离家在外,常常“不问家事”,家事也就自然地推给了赵括的母亲,仅从操持家务、免除丈夫后顾之忧这一点上,不难想见她的贤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每当赵王赏赐赵奢金钱财物时,赵奢转手就赐给了手下的军吏和官员,自己丝毫不留,更别说带回家了,对此,赵括的母亲并没有提出什么反对意见,这一点,同样难能可贵。
但作为母亲,赵括的母亲做的好像就差远了。她的丈夫赵奢曾和她谈起过赵括;作为母亲,她也应该清楚自己儿子的性情,在给赵孝成王的上书中,她坚决不同意赵括为将的态度,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既然她清楚自己儿子的性情,既然了解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华而不实,我们不仅要问,赵括纸上谈兵的这种华而不实是怎么养成的?是“一蹴而就”的吗?显然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究其因,与她这个当母亲的不能说没有关系吧?不难想象,如果赵括的母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母亲,赵括的人生一定不会如此地定格。
表面看,赵括的母亲很忠于赵孝成王,其实不然。如果她真的忠于赵孝成王,为什么在给赵孝成王的上书中讨价还价地请求免除惩罚自己呢?这不能不叫人怀疑她上书的真实意图。一名烈女,特别是一名“烈性”十足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不争气,尤其是面对四十万赵军被活埋的惨状,痛苦也痛苦死了,愧疚也愧疚死了,哪还有脸面面对世人。可赵括的母亲却冠冕堂皇地以忠君的名义,把自己摘的干干净净,跟没事儿人似的。把赵括的母亲列为烈女,置庙祭祀,很勉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