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1:38:47 首页
李泌,中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各个将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也可以说是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但《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其评价不高,只以“泌有谋略而好谈神仙诡诞,故为世所轻”一笔带过。
这样一个?几乎全能的厉害人物为何却被史家这样轻轻带过呢?细读《资治通鉴》不难发现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李泌的进谏方式不为儒家所喜。儒家进谏以犯颜直谏为最高境界,常以死谏为终极手段,动辄洋洋数万言,搞得皇帝头疼不已。最终或者是皇帝被迫妥协,或者是谏臣被贬,总然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但李泌的进谏就很注意分寸。比如关于德宗喜欢钱财这件事,在已经向德宗陈明其中的利害后,(古者天子不私求财,今请岁供宫中钱百万缗,愿陛下不受诸道贡献及罢宣索。必有所须,请降敕折税,不使奸吏因缘诛剥。)德宗还是向“诸道宣索”(要求各地方进贡),这时候李泌只能是“惆怅不敢言了”。私下认为之所以李泌不谏正是看到了德宗的本质,对于这样一个爱财的主,即使进谏也达不到如期的效果,也或者李泌会认为这个毛病不会影响大局,所以就干脆不谏了。为此,司马光在书中还特意跳出来评论了一番(虽德宗之多僻,亦泌所以相之者非其道故也)。
但是,在解决皇帝与大臣韩滉的猜忌,联系回纥,保护太子这三件事上,李泌寸步不让,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保,终于打动了德宗,取得了进谏的最后胜利,体现一位宰相所应具有的责任心,使命感。这三件事基本上也奠定了中唐的政局,开创了中兴的局面。
李泌的谏多是“对曰”,另一大臣陆贄(儒家典范人物,时称“内相”)的谏则多是“奏曰”,可见李泌口才了得,常常与皇帝进行你来我往的讨论,在剖析,争辩的过程中,使皇帝心服口服。同时一些马屁语言也被史家记录了下来。比如威服回纥一节,德宗对于李泌的策略心服口服,喜滋滋地问:“回纥怎么那么服你?”李泌答道:“这是陛下的威风呀,我有什么能耐!”这样“巧言令色”的马屁,会不会引起以“刚毅木讷”自居的大儒的反感呢。
其次,李泌一生爱好神仙佛道,一旦与朝政不合,就会选择归隐山林,潜心修道,并且修行层次很高。这就让历来以儒家出身、执笔写历史的大儒们深感不爽,一个二十几年不吃烟火食物,几乎能羽化成仙的道士,凭借的不是妖魔鬼祟,长生不老的鬼把戏,而是依靠自己切切实实的谋略武功获得皇帝信任,稳定了朝局,这让那些大儒情何以堪?
所荐非人,应该是为后世所轻的另一条原因吧!李泌病重之时竟然向德宗推荐了窦参,而不是有“内相”之称的陆贄。而这位陆贄又是史上公认的宿儒,名臣,忠臣,重臣。据以后事情发展的情况来看,正是这个窦参给李泌大大的减了分。此人在书中着墨不多,但基本上没干一件好事,最重要的是他还进谗言罢黜了陆贄的众多职务,窦参一出场,司马光便评价此人“刚果削苛,无学术,有权数”,后来在串通大臣扳倒陆贄的阴谋活动中,终于事泄,爪牙被贬,后窦参自己也失了君恩,被贬为郴州别驾,从此永远的离开了政治舞台。李泌为何不荐陆贄,而荐窦参?为何窦参上场就拆陆贄的台,这其中的意味还是很值得思考的。
我想最后一条原因,还应该与这位司马光推崇的儒家人物陆贄有关。陆贄因为直言进谏,大大惹恼了德宗,尤其是陆贄上书极言德宗宠信的权臣裴延龄的奸妄时,言辞激烈,入骨三分,虽过千年,尤觉其杀伐之气。然而这样的进谏不但没有达到效果,反而是德宗愈加宠信延龄,最后陆贄竟至被贬为忠州别驾。这时朝中以谏议大夫阳城为首开始了拯救行动,守延英门,极言裴延玲的奸佞,为陆贄开脱。这个阳城当年也是李泌举荐的。正是因了这个关系,阳城在找了人誊写秘奏时,选中的正是李泌的儿子李繁,结果李繁把誊写的内容径直告诉了裴延龄,结果致使这次行动提前流产,最后陆贄卒于被贬任上。
种种迹象表明,李泌不待见陆贄,我猜这不待见并不是政见的原因,而是因为性格,说到底还是信仰的差异。在大儒秉笔的史家经典中,道家多以妖魔鬼祟地形象出场,炼金丹,求长生,捉鬼拿妖,蛊惑皇上,反正不干好事,可见儒家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道家那一套。那道家对于儒家的唧唧歪歪,动辄群殴,貌似正义,实则朋党的行为又做何感想呢?儒家的史书中不曾有记录。
大约从孔子做《春秋》开始,史书就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历史了,“喻褒贬,别善恶”成了史家的责任,确切的说是儒家的责任了,也正是因了儒家的这种行径,使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成了一家之言,既“顺儒则昌,逆儒则亡”。
事过千年,李泌,你知道被后世所轻的原因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