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上日本人最佩服的“两个半”明朝人

2021-09-06 11:59:57 首页

  《笑傲江湖》里,前魔教教主任我行在少林寺之战中,说自己最佩服的天下高手只有“三个半”,这段描写令人记忆深刻。骜不驯自以为是神国的日本人,和任我行的性格多少有点相似,那么,日本人最佩服的明朝人,有几个呢?是朱元璋朱棣朱翊钧这几个威名赫赫的皇帝?是戚继光俞大猷、李如松、陈璘这些揍过日本的名将?还是王直、郑芝龙这几个日本发迹的海盗王?终明一朝,日本和明朝的外交关系很糟糕。从“铜钱将军”足立义满对大明自甘称臣时期的“蜜月期”,到宁波争贡后倭寇来袭的“冷战期”,最后到丰臣秀吉侵朝,真刀真枪地和明朝大战了七年。两国的官方关系,完全是“隔海相忘,老死不相往来”的敌视态度。不过,就算在这种横眉冷对的格局下,还是有几个明朝人,或以伟大的智慧,或以高洁的品行,或以不屈的斗志,深深影响过日本人的思想甚至历史进程,赢得了日本人延续至今的敬意。

  1、第一个:让日本人俯首崇拜的王阳明

  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轶事:日本明治时期的海军元帅、号称军神的东乡平八郎,随身佩戴的腰牌上写着“一生俯首拜阳明”。其实,何止是东乡平八郎,日本明治时期乃至后世,数不尽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对中国明朝的大儒王阳明奉若神明。如明治维新的风云人物西乡隆盛、高杉晋作、久坂玄瑞、前原一诚、伊藤博文、高杉晋作、山县有朋;日本首相、早稻田大学创始人大隈重;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日本国立银行创始人涩泽荣一,无一不是王阳明的忠实拥趸。

  除此之外,王阳明对毛泽东和蒋介石也影响深远。毛泽东早年逐字逐句批注完《王阳明全集》,叹服之余写道:“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馀子。”蒋介石对王阳明的崇拜,则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之所以迷上王阳明,还是因为日本人。 据蒋介石自述:“我早年留学日本的时候,不论在火车上、电车上或渡轮上,凡是旅行的时候,总看到许多日本人都在阅读王阳明的《传习录》,许多人读了之后,就闭目静坐,似乎是在聚精会神、思索精义。”

  于是蒋介石立刻跑到书店,抱回一大堆王阳明著作,疯狂地阅读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有今天,完全是从王阳明哲学片段中所得。说了半天,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王守仁(1472年-1529年),号阳明,人称阳明先生。浙江省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其学术思想传  王阳明一辈子没去过日本,他的学说是怎么传到异邦发扬光大的呢?

  日本的和尚带去的。明代,日本虽然和中国官方互不往来,但佛教禅宗的“取经”非常殷勤。16世纪中叶,是日本禅宗的“后五山僧侣”时期,一批批日本的僧侣渡海来华寻宗求道,这期间,王阳明的文录、文集,包括出名的《传习录》随之传入日本。日本二百多年的德川幕府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正统官学是同样来自中国的朱子学,直到王阳明思想东渡,日本人中江藤树开创了“阳明学”后,一下在武士和市民阶层中风行。日本人在吸收外国文化上一向很动脑筋,从不原封不动照搬而是加以改造发挥,“阳明学”也不例外,被日本的学者“日本化”了,比如王阳明的“行知”,日本人更强调“行”的经世致用性,更强调立志、自尊、无畏的思想,这些日本化的阳明学,为日本幕末的倒幕维新造就了一大批注重实干、自豪无畏的俊杰之才。近代日本学者总结道:“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之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王学所赐予。”

  2、第二个:感动日本的大明遗民朱舜水

  他是一个明朝遗民,一个到死都念念不忘恢复故国的痴心男子,他被日本水户的德川家族奉为国师,在日本生活了整整二十年,深得日本人尊重和爱戴。他就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提到的”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浙江余姚人,明末松江府儒学生员。朱之瑜年轻时就熟读诗文,非常有学问,为何没有考进士当大官?事实上,他曾以“文武全才第一”荐于礼部,但他见世道日坏,朝政紊乱,不肯入官场同流合污,自己主动放弃了仕途,专注于学问。对于古代读书人,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识。清兵入关后,朱之瑜流亡在外,虽然没有拿过朝廷一分钱俸禄,却一腔热血参加抗清复明活动,他是晚明时期赴日本、越南“乞师”次数最多的中国人,一共奔波了十余年还是没有成果。眼看复国无望,他誓死不剃发,要学古人“蹈海全节之志”,最后一次东渡日本后,他永不回故了。

  朱之瑜到了日本后,被学者安东守约奉为师长,在长崎讲学,过着清苦的生活。因为他的学问很大,幕府四代将军德川家纲的叔父、水户藩主德川光国礼聘他为国师,到江户(东京)去讲学。德川光国很尊敬朱之瑜,亲执弟子礼,不敢直接称名字,要他自取一名号。朱之瑜就以“舜水”为号,称“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之情。从此,世人称“舜水先生”而不名。朱舜水在日本讲学,大力宣扬儒家文化,成就了后来的水户学一派。日本学者评价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梁启超在评论朱舜水时也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朱舜水83岁时在日本病逝,葬在德川家族墓地瑞龙山(茨城县常陆太田市),墓地建为明朝式样,碑文题“明徵君子朱子墓”。

  朱舜水死前遗言:“予不得再履汉土,一睹恢复事业。予死矣,奔赴海外数十年,未求得一师与满虏战,亦无颜报明社稷。自今以往,区区对皇汉之心,绝于瞑目。见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则幸甚。”最令人感动的是,朱舜水一直企望大明能有恢复的一天,为此,他在日本的生活十分节俭,死时居然储蓄了三千馀金——那是他希望恢复国家的经费!比起朱舜水博大的学问,一介书生,居然赤手空拳要抗御强敌光复故国,信念至死不渝,这种忠诚故国、人品高洁的大儒风范,深深感动了所有接触过他的日本人,感动了后世。

  3、半个:“日本英雄”郑成功

  说半个,是因为日本人对郑成功的佩服,一半出自他不屈的斗志和功业,一半出自血统上的追捧。前文写过郑成功四次向日本借兵光复明朝的故事,但幕府出自本国利益角度拒绝,但这些并不妨碍日本民间对郑成功的认可和喜爱。2009年,内地拍了一部电影,赵文卓主演的《英雄郑成功》,DVD发行到日本后,日本版的海报片名立马改为《国姓爷合战》。因为,“国姓爷合战”这五个字在日本大名鼎鼎。早在十八世纪初,日本著名戏剧家、被誉为“日本莎士比亚”的近松门左卫门,曾创作过一部万人空巷的“净琉璃”(一种木偶戏)历史剧,就叫《国姓爷合战》。据日本文学史的记载,这出戏连续三年在日本上演不衰,观众多达二十多万人次。就受欢迎的程度和演出的盛况而言,在当时是空前的。

  国姓爷就是郑成功,日本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一个明朝人的故事?因为剧中的内容,完全不是中国人理解的那回事。在《国姓爷合战》中,和藤内(郑成功)完全是一个日本武士的扮相,口口声声“我们日本人”,他在打老虎时对中国士兵说:“你们说日本是小国,可是看看日本人的本领!连老虎都害怕我们!”和藤内靠母亲从日本带来的神符,靠“天照大神”的威风,终于攻下南京城,驱逐了鞑靼王,保住了大明江山。这部剧,和藤内的荣耀,无异于日本人的荣耀。可以想象到,江户时代的日本人看到这样日本扬威异国的剧情,一定对“国姓爷”大加赞赏:不愧是有我们日本血统的孩子!郑成功的形象,在日本文学作品里被歪曲成这样,固然是作者刻意迎合讨好本国观众,也不难看出日本人骨子里膨胀着的对本民族的优越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