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起的刘皇叔与扶得起的刘阿斗:谁是有道明君

2021-09-06 12:00:24 首页

  猛然看到这个题目,读者也许会产生怀疑。因为众所周知:诸葛亮辅佐刘皇叔(刘备)在成都登上了帝位,成为蜀汉的开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起了的。刘阿斗(刘禅)是由他父亲向诸葛亮托孤,由诸葛亮长期辅佐,最后还是不免当了亡国之君,这应该说是扶不起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不是说起颠倒了,不是。要让这父子二人一比高低,刘阿斗显然居于不利的地位。因为:

  一、老子的确是开国之君,儿子的确是亡国之君。

  二、老子英名在外,曹操在“煮酒论英雄”的时候,就说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的话(也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儿子则以无用出了名。“扶不起的刘阿斗”这种比喻在民间已经用了一千多年,大家如果先入为主,刘阿斗就永远翻不了身。

  这种评价是不公平的。我们谈古论今,不宜轻人言,更不宜人云亦云;最好是先了解一下基本事实,经过认真思考,然后才作出自己的判断来。

  请回顾一下蜀汉建国的经过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在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在群雄中的位次是谈不上的。征战多年,他连地盘都没有捞到一块。没有地盘来养兵,发展实力,又如何能争天下。只不过依靠自己是皇帝的本家,被汉献帝称过一声“皇叔”这么一点儿政治资本到处活动,东奔西走,依人篱下。在与诸葛亮见面之时,他依靠的是刘氏宗亲、他的堂兄、荆州牧刘表。过去为什么老受挫折,一事无成,刘备心中有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是因为自己“智术浅短”(既没有见识,又没有能力)。在与诸葛亮结识,得到点拨之后,他豁然开朗,信心大增。才说出了“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这样的话。《隆中对》里的一席话,说明诸葛亮还未出山,已经描绘出一幅蜀汉建国的靓丽蓝图,而且提出具体的战略大计:

  “将军既帝室之胄(皇帝的本家),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渴望招揽人才)。若跨有荆益(荆州与益州,即两湖和四川),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与边境上的少数民族和平相处),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两路北伐),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老百姓一定会欢迎您)?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局势的发展果如诸葛亮之所料,这幅建国蓝图已经一步步的变为现实。公元119年,突然发生了蜀吴失和,孙权乘荆州失守将关羽全力北伐魏国之时,派兵偷袭,擒杀关羽的不幸事件。这就是说,诸葛亮原计划中待“天下有变”即从荆州、益州两路北伐的设想已经落空,要想最后实现建国大计兴复汉室已经困难重重。在这种严峻时刻,蜀汉君臣应该顾全大局,忍辱负重,低调处理与吴国军事冲突事件,力争共同对敌——魏国。可是后来刘备的态度暧昧,在220年曹操死后曹丕篡汉自立也就是“天下有变”之时,不但不乘机兴师问罪,反而向曹丕遣使通好,并且积极策划对吴用兵。221年,刘备在成都即帝位之后,就以替关羽复仇的名义下令全军挂孝伐吴。这一举动,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不满。

  当曹丕篡汉之时,刘备本来应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与孙权暂弃前嫌,联吴伐魏,兴师问曹丕篡汉之罪。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则以蜀汉全军,如上吴军与魏国内部忠于汉室的反曹势力,三方面联合起来,足以一举推倒刚刚篡位立足未稳的曹丕。在取得胜利之后,刘备再继承汉统,名正言顺地登上帝位,必然得到天下军民一致拥护,那是多么光彩!当时刘备不此之图,偏偏急于为关羽复仇,不伐魏而伐吴,蜀吴两军死命相搏,却让曹丕渔人得利,能够腾出手来从容不迫地去收拾国内的反曹力量。等到蜀吴两军仗打完了,曹丕在国内的统治地位也稳固了。刘备的伐吴之举,真是做了一件为亲者所痛仇者所快的大蠢事。

  刘备一意孤行破坏建国大计

  刘备的伐吴,诸葛亮当然是反对的。根据当年的隆中决策,他们只能是联吴伐魏,才能实现建国大计,兴复汉室。先伐魏还是先伐吴,这一步绝对不能走错,一着错会带来满盘输。但是诸葛亮已经劝不了,挡不住。像刘备这一类草莾英雄有一种通病,就是在倒霉的时候,头脑还比较清醒,肯听人劝,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因此能够不断地取得胜利;但在得意之时,头脑发热,自以为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直到把自己手里的一点赌本完全输光而后已。当伐吴大军出发之时,诸葛亮心情无比沉痛,他知道此箭既发,蜀汉的建国大计将成泡影,全军将士十多年来不断牺牲奋斗所聚集起来的一点有生力量也将付之东流。他虽阻挡不了大军的出发,却能以拒不参加的具体行动表示自己无言的抗议,同时作好一些收拾残局的必要准备。蜀汉许多有见识的将领例如赵云也和诸葛亮的态度一样,想出许多托词拒绝参加这次出征。刘备一意孤行的结果,是使自己处于空前孤立的不利地位。

  这次伐吴的结果,不卜可知。刘备先打了几个小胜仗,骄横不可一世,就把几十万大军依山扎寨,连营七百里,前军已到湖北宜都,后队还在三峡中的巫峡,想以这样大的声势吓退对方。吴军统帅是个名叫陆逊的青年儒将,很有修养,沉着应战。他先避开刘备的军锋,采用游击战术,拖得刘备师老兵疲;然后集中兵力,大举反攻,火烧连营七百里,打得刘备全军覆没。身经百战的老将刘备竟然惨败于儒雅风流的小将陆逊之手,刘备羞愤难当,在逃回山峡的白帝城之时,一病不起,结果是上演了一场“白帝城托孤”的悲剧。

  从素质上来说刘备是扶不起的角色

  刘备与诸葛亮并不是一辈人。他们在隆中对话之时,刘备48岁,诸葛亮才27岁。当时刘备是“帝室之胄”“中山靖王之后”,且被汉献帝称为“皇叔”,已经取得“州牧”一级的头衔。可是奔走多年,仍然一事无成,这就足以说明他的确“智术短浅”。如果不遇到诸葛亮,他这一生就可能碌碌无为。207年他认识了诸葛亮,第二年就取得了赤壁之战的大胜利。从此一帆风顺,经过14年的努力,蜀汉终于开国,也就是说,只有在诸葛亮的导演之下,刘备才能当上开国之君这个角色。可是他在登上帝位之后,却不愿意再听导演的话,而擅自行动于是乎戏就演砸了。从公元207年到221年,诸葛亮一直在扶他,把他扶成蜀汉偏安一隅的小皇帝;还要继续扶他,希望他自己也再加一把劲,最后能够扶成一位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大皇帝。可惜他不是这块材料,当了小皇帝之后就不听导演的了,一意孤行,自己去折腾了。折腾的结果,不仅把建国大计破坏了,而且把自己的老命也赔进去了。不怪诸葛亮不扶,只怪他自己先倒下去了,扶不起了。

  说句不客气的话,从本质上看,刘备其人的毛病还真不少。他从小闯荡江湖,沾染上一些草莽英雄的习气,结交三兄四弟,办事任性使气,大家为的是小集团的利益,不知何谓民族大义。他可以当个割据一方的小军阀,土皇帝,却当不了气度恢宏的领袖人物。当时不伐魏而伐吴,因私废公,为人所轻。大家扶你,希望你顾大局,办大事,你却找错了目标,不北伐而东征,在客观上帮了曹丕的忙,为亲者痛仇者快。“致使英雄之血不流于许、洛,而徒流于猇亭”(王夫之语),怎不令人失望!

  刘阿斗接手的是一付烂摊子

  我们这位刘皇叔狼狈逃回白帝城就病倒了,而且病得不轻,他回不了成都,也不想回成都,为什么?因为无颜见成都父老。托孤这一场戏只好在白帝城演出。当时俯伏在病榻前的是刘阿斗两兄弟,站在病榻前的是文官领袖诸葛亮与武将领袖赵云,这两个人正是反对伐吴最激烈的人物。事已至此,对于伐吴一役的是非得失已经不必再谈,只有抓紧时间交代后事,从此,蜀汉政权从刘皇叔时代进入了刘阿斗时代。

  过去我们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总认为刘备是英雄,刘阿斗是狗熊;刘备是开国之君,刘阿斗是继位之君;刘阿斗从父亲手上接受了江山社稷,没有管好,所以最后垮了台,亡了国。因此大家才说他是“扶不起的刘阿斗”。历史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不妨分为两个问题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刘阿斗从他父亲手上接下的是各什么样的摊子?答案是:很难收拾的烂摊子。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一开头就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说明建国大计连一半也没有完成。又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说明在三国之中,蜀汉最为贫穷困苦,随时有被别人吞并的危险。当时三国力量的对比,不妨用以下一些数字来说明。魏有州13,郡91;吴有州5,郡45;蜀汉只有州2,郡22。就人力、财力而言,魏约占天下的65%,吴约占25%,蜀汉只占10%,以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力财力来对付魏吴两大对手,刘阿斗在继位之后的处境万分艰难。从他父亲手中接下的绝不是金窝银窝,而是烂摊子。

  第二个问题是:刘阿斗接受了这份家业以后,究竟管好了没有?答案是:可以给一个及格的分数。或曰:刘阿斗之能坐得稳帝位,是靠诸葛亮扶持,那是当然。就连当年已经48岁的刘备能够登上帝位,也全靠诸葛亮的扶持,更何况是还没有成年的刘阿斗。刘阿斗一辈子做了40年皇帝,诸葛亮并非一扶到底,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于军中之后,刘阿斗还做了29年的皇帝。在这29年中,遇事他就得自己拿主意。皇帝的位置不是那么好坐的,一年到头,总有人觊觎这个位子,你一不小心,别人就会来抢夺,把你橇下来。诸葛亮在世,可以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诸葛亮去世后的29年,有事就得自己顶着,顶不住就会垮台。刘阿斗一顶就是29年,你能说他没有一点能耐么!只不过他这个人很内向,很低调,拙于言辞,不善于自我宣传而已。

  刘阿斗颇有自知之明

  古人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比较而言,知人不易,自知更难。很多人评论别人说得头头是道,对自己则缺少起码的自知。好像聪明人遍地都是,多少有点自知之明的人却少之又少。因此,颇能自知的刘阿斗就显得难能可贵。诸葛亮其人一无大学文凭,二无高级职称,但无疑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知识分子。刘阿斗深知自己在任何一方面都比不上他,因此对他十分信赖,把一切军国大事全部托付给他,十分放心,毫不制肘。诸葛亮不幸病故,他又把一切军国大事都托付给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有权者大胆放权,垂拱而治;有能者人尽其才,放手办事,双方互信,人心安定。拿现在的话说,刘阿斗还很能重视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大胆用人,放手办事。如果刘阿斗缺少这一点自知之明,蜀汉以后的发展就大不一样。他若自不量力,自以为是,要想遥控前线大军作战,那就会使前方战事打得一塌糊涂;他若想过“权瘾”,定出许多清规戒律,要求诸葛亮一一遵守,事事请示汇报,捆住其手脚,则诸葛亮将无所作为,等不到病死,早就被气死或者拖死。

  刘阿斗是有道明君

  要问刘阿斗有道还是无道?首先要看对这个“道”作何解释。如果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有道,那么刘阿斗何尝不可以称为有道之君!

  历史上有些大皇帝一旦登上帝位,唯恐别人要抢他的位子,就时时疑人、防人,防之不足,常常先发制人、整人、杀人。闹得许多臣下惶惶不可终日,他自己疑神疑鬼,也惶惶不可终日,最后不免闹出大乱子来。还有不少皇帝,一旦登上帝位,就像暴发户发了横财似的,大肆挥霍,声色犬马,穷奢极欲,尽量从物质上满足自己;或则好大喜功,兴师动众,逼迫臣民,歌功颂德,尽量从精神上满足自己。至于老百姓的死活,他是不管的。但是过于折腾,最后还是会垮台。

  刘阿斗在这一方面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他自知“益州疲敝”,蜀汉贫弱,一直爱惜民力,从不大肆折腾,既不摆阔,又不逞强,成天兢兢业业,做他份内的事。从老百姓这个角度来说,与其在那些无限“英明”的大皇帝治下被折腾得死去活来,倒不如在这位貌似“无能”的阿斗皇帝治下能过平安日子。然则,刘阿斗既有自知之明,又有治国之道,称之为“有道明君”,谁曰不宜!

  在扶得起扶不起这个问题上,若以刘氏父子相比,诸葛亮扶了刘皇叔14年,才登上了帝位,但他自己折腾了一年多,就垮了台。诸葛亮扶了刘阿斗11年(比扶刘备还少3年),这位阿斗皇帝就坐稳了,一坐29年,这不是扶起了吗,怎么还能说“扶不起”呢?最后是魏蜀吴三国几乎同时为晋所吞,蜀汉之亡,是力竭计穷,油干灯尽,虽诸葛亮不死,也难以挽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苛责这位本非英雄的刘阿斗呢!

  对于刘阿斗,最后还想啰嗦两句,就是刘阿斗有没有政绩的问题。或者有人会说,刘阿斗既是个无用的人,大概都会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哪里会有什么政绩!但是在《三国志·蜀志》中居然记载着,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四月,正当农田用水十分紧张的季节,这位阿斗皇帝离开成都皇宫,登上“观坂”(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附近)视察水情。他不带嫔妃宫女,独自在那里住了10天。当时诸葛亮已死了一年多,看来这位年轻的阿斗皇帝还是很懂事的,知道关心国计民生,农田水利,并不是花花公子,糊涂虫。只不过当时的人不会炒作。如果阿斗会吹、会炒的话,他的这些“亲民”事迹,“感人”行动,早就炒的沸沸扬扬,说成是一位古今少有的爱民皇帝,这一顶“扶不起的刘阿斗”的帽子早就被揭掉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