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玄奘如此威风!并非西游记中窝囊的唐僧

2021-09-06 12:01:47 首页

没有人委派,不必对人负责,完全是凭着自己热诚,凭着自己对真理的渴求,玄类开始了西游的征途。遇到艰难困苦时他没有退缩。遇到荣华富贵时他没有留恋,凭借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一代名僧的伟业。

一、不惧千难万险实现目标

公元612年,玄奘十三岁、跟着哥哥,在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为僧。616年。又跟着哥哥来到长安学习佛经。当时的僧人也讲究云游天下,哪里有名寺,哪里有高僧,就要上门去讨教学习,以增长自己的佛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问水平。玄奘在长安学了几年之后,开始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切磋学问,走遍了西南地区的大小山川。通过多年的游历实践,他深感佛学的流派繁多,佛经译文也是错误百出,同一段文字,不同高僧的解释往往互相矛盾,往往让人越学越糊涂。于是,玄奘立下志向,要到西天佛教的发源地去求取真经。因为,只有根据原著正确的翻译,才能准确的体现佛法原意,才能有利于佛教在大唐境内的传播。所以,在627年,玄奘联合了一些僧人共同给朝廷上书,请求允许西行求法,然而,没能获得批准。

既然公开出国不行,为了佛教的伟大事业,玄奘决心偷渡。629年,他告别长安,踏上了西游取经的征途。

出长安,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境内。由于唐初西北边境经常遭到突厥的威胁侵袭,所以朝廷严禁百姓私自出境。玄奘一面在这里设坛讲经,一面了解情况,寻找机会。后来通过佛门同道慧威法师的帮助溜出凉州,混迹在商人的行列里,到达瓜州(今甘肃安西)。尔后,只身一人出玉门关,穿过八百里沙漠,经伊吾(今新疆哈密)来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

高昌国王是佛门弟子,这给玄奘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喜的是已经偷渡成功,顺利走出了唐朝的地盘,向着西天的目标近了一大步。但越向西行,越感到佛教影响的广大,也更觉自己所负使命的艰巨。高昌王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地邀请他在高昌留下来。玄奘当然不会在这个蕞尔小国就忘了志向,坚持要继续西行。国王也开明大度,被玄奘的精神感动,给他准备丰厚的行装,并派了二十五人,带三十匹马护送西行。更写给沿途二十四国的国王,请求他们对这位高僧给予特殊的关照。

在西行的途中,多少次九死一生,但他从未动摇过信念。

出玉门关后,进入一望无际的大沙漠。玄奘却不小心打翻了装水的皮袋。没有水,如何穿过沙漠?他想折回去取水,可走了一段路后,想起自己出行前的誓言:不达目的地,决不后退。一咬牙,继续向茫茫沙漠走去。就这样,坚持了四夜五天,终于支持不住,倒在了沙漠上。也是苍天不绝有心人,到了半夜,天边起了凉风,并有湿润的空气飘来,把玄奘吹醒了。舔舔干裂的嘴唇,吸一口空中的水汽,玄奘振奋精神,继续前行,终于找到了水源。

离开高昌后,玄奘一队人马经过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到达了冰雪覆盖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这里山峰高耸,冰雪漫地,路径崎岖,跋涉艰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述凌山的景象:“山谷中到处都是积雪。即使在盛夏时节,也是长年冰冻,路途中的艰难险阻,超乎人的想象,刺骨的寒风从早刮到晚,山上还常有雪崩发生,如果过路人大声叫几声,就很有可能引发雪崩。”他们一行人紧抓着行囊,低着头、弯着腰,冒着刺骨的寒风,默默地前行,生怕发出响声,引起山谷的共鸣,引发雪崩。大雪中,几个经受不住严寒的随从,被活活地冻死在高山上。玄奖看到这种情形,坚定地告诉自己:“为求佛法,我愿舍弃性命,不到西天,不管前方多么艰难,我也绝不后退,纵然也被冻死在这里,也绝不后悔。”在这样坚定信念的激励下,一行人在山中走了七天,渴了抓把雪,饿了吃口干粮,困了就在冰上休息一会,终于走出了雪山。

不管如何的艰难。玄奖去西天取经的信念从不曾动摇。就这样,克服万难,终于到达了天竺。

二、凭借自身功力获得尊敬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唐朝时,印度分为东、南、西、北、中五部,各部小国林立。玄奘到了印度之后,先是游览了北印度的键驮逻国,这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都城有许多寺院、佛塔和佛像。玄奘在这里参观研究了佛教建筑,拜谒了佛教胜迹。接着,玄奘又到达了迦湿弥罗国,这是佛教分支小乘教的发源地,有寺庙一百多所,僧徒五千多人,玄奘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熟读经典,抄写经文,并不时向名法师请教。

就这样,玄奘在印度游学十二年,足迹踏遍了印度五部,访问佛教圣地,学习梵文,抄写经卷,向高僧请教。在不断寻访真理的过程中,自身的学术水平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最后,他定居在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跟寺中高僧戒贤法师学习大乘佛教的经典。

摩揭陀国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有五十多座寺院,那烂陀寺是这里最大的寺院,也是印度最有影响的寺院之一。寺中住着四千多位佛学高僧,戒贤法师是高僧中的高僧,在这里主持讲经。寺中还藏有佛教所有的大、小乘经典和天文、地理、医药、技艺等方面的书籍。玄奘在这里起早贪晚地钻研佛学,专心致志地听法师讲经.虚怀若谷地向高僧请教学问。

由于那烂陀寺的特殊地位,自然也会招人嫉妒,引人不满。一天,一个叫般若多的老僧,写了一篇论文送到摩揭陀国的国王戒日王那里,公然向那烂陀寺的大乘教学说挑战。戒日王命令那烂陀寺派出四名代表应战,戒贤挑选了四名水平最好的僧侣,其中一名就是玄奘。一场激烈的辩论战开始了,其他三位僧侣不是临场胆怯、发挥失常,就是水平不够、让人家几句话就驳得说不出话来。只有玄奘口若悬河,舌如利剑,驳得对方张口结舌,无言以对,为那烂陀寺赢得了荣誉,也为他在印度佛教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642年十二月,玄奘参加了由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倡议举行的佛学经典教义的辩论大会。这个辩论大会规模空前,到会的有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和满腹经纶、善于雄辩的僧侣六千多人。玄奘被邀请担任这个辩论大会的论主,也就是主讲人。这是一个既要有理论水平、又要有组织能力的位置,既要让大家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大会的主题,为弘扬佛法服务。十八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能驳倒玄奘的论点,玄奘的佛学造诣和声誉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大会结束那天,按照当地风俗,戒日王请玄奘坐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两旁贵族护卫,围观的群众欢呼雀跃,玄奘受到了印度人民最崇高的称颂和尊敬。

三、西游东归,赢取生前身后名

643年,辩论大会结束后,玄奘准备回国了。在印度已经整整十三年了,他一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一刻都没有忘记此行的目的。既然求取经典的目的已经达到,自身也已学业有成,没有理由再呆下去了。这样一位高僧要走,信众当然是舍不得的,印度人民再三挽留,戒日王也一再劝阻,鸣摩罗王甚至说如果玄奘留下,愿意替他建一百所寺院。无奈玄奘归心已定,戒日王等人也就只好恭送他回国了。

动身那天,玄奘谢绝了戒日王和各位好友送他的金银财物,只用大象、马匹驮了他多年来搜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经和佛像、花种等物品。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亲自送行,一直走了几十里路,才依依告别。玄奘在回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他回国时没有走原来的路线,而是途经阿富汗,帕米尔高原,经疏勒、于阗、鄯善、敦煌、瓜州等地,回到了阔别十七年的故土。

645正月,玄奘回到长安。唐太宗已经接到沿途的报告,知道了他的不平凡经历,为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太宗在朱雀桥边给他开了一个隆重的欢迎会,把玄奘从印度带回来的大批经典、佛像、帐舆一一陈列出来,让百姓参观。

玄奘从青年时期开始西游取经,行程五万里,游历了大小一百一十多个国家,不管是在宗教史还是在世界旅游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回国后,玄奘立即着手组织各地高僧,开始了翻译佛教经典和著书立说的艰巨工作。为争取时间,早日完成译经的任务,他夜以继日的工作,经常是三更天时才睡,到了五更就又起来了。经过十九个年头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佛经全部翻译完毕。其中他自己翻译了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总计一千三百多万字的经典,译文精美,内容完备,翻译准确,不仅前无古人,更是后无来者,在佛教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