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3:18:21 首页
古代刽子手的哀歌,多数没有子嗣,晚年横死
刽子手是一种相当古老的职业。现时我们以刽子手形容人残忍或作恶多端,可知道这种职业在古代有几受欢迎。因为工作是要杀人,处决落刀要狠,表面上不带半丝情感,但冷冰冰的刀后内心又想得到救赎,往往都具有戏剧张力。
在古代封建社会,刽子手就是从事剥夺他人生命的专业人员,而最正确的解释是:古代对于从事处决犯人的人的一种称呼,由于古人畏惧鬼神,所以敢于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一定不多。
现代影视饰演的刽子手,身形魁梧,而且心口长满毛。古代人一般会对刽子手敬而远之,形象相当负面,指出他们多数都是长相丑陋、形象可怕的不良之辈,甚至还有传言,说他们多数都没有子嗣。
古代关于刽子手本身的故事,较多记载的是他们执行各种死刑的专业技巧。至于刽子手真实而又具体的记载,就要讲到民国时期的《大公报》,报导清末最后的刽子手邓海山,被访时他年届已逾花甲,可能因为前半生太狠、杀戮太多,他晚年唯一心愿是想每于无事之时,吃斋念佛。1925年11月22日,因他的职业被指杀人数百,无入善之资格而令到他感到十分懊恼……
民国成立以来,邓海山就在长沙县充当刽子手,历年以来,经手斩杀之盗犯,不下二、三百名。不能入善堂礼佛谢罪,邓海山则回以被杀之犯,系犯国法,与我何罪,决意成为善堂中的一员。
时代不断变化,1928年国民政府重申《暂定刑律》中斩刑已经废除,到了1932年颁布《六法全书》,确立死刑要用枪毙,像邓海山一样的刽子手就失业了。当时刽子手仍活着社会阴影及摒弃之下,大多都自己隐藏起来,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只能活在后人的历史剧、小说、掌故之中。
有人认为,他们一生欠下太多的阴债,无法偿还,所以只能孤独一生,只要身份被得知,周围的人也不敢靠近他们,相当悲哀。近代文学家沈从文1935年写过短篇《新与旧》,讲述光绪年间一名边城公差刽子手,砍头虽是执行公务,但本质是杀人,杀人就要填命,做完事后可向官厅自首,再由县太爷赦免,过程在城隍庙进行,显出刽子手带罪后的内心救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