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儒起义的经过:徐鸿儒起义发展到什么程度

2018-01-11 22:18:56 首页

  天二年(1622年),徐鸿儒、王好贤、于弘志等约好中秋节那天在河北景州、蓟州、山东郓城同时起义。因配合不好,徐鸿儒决定提前单独率众起义。五月十一日凌晨,曹州府一带的白莲教徒,连同不堪忍受压迫的农民百姓,齐集郓城六家屯,徐鸿儒率众歃血盟誓,一时旌旗招展,刀枪如林,呼声震天,群情激昂。起义将士以红巾为头帕,手持大刀、长矛,首先发兵包围魏家庄,又攻战梁家楼,接连占领四个村寨,声威并举,应者云集,在鲁西南地区高高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但是年春被人告发﹐不少骨干被捕。徐鸿儒遂于五月提前在徐家庄树旗起义。起义军占领郓城﹑钜野交界处的梁家楼一带﹐拥立徐鸿儒为中兴福烈帝﹐建号大乘兴胜﹐设立官职﹐建立政权。义军多头缠红巾﹐众至万余人﹐先后攻占郓城﹑钜野等地。同时﹐其它白莲教首领沈智﹑夏仲进﹑张柬白﹑侯五﹑周念庵﹑孟先汉等﹐也分别攻占滕县﹑邹县﹑峄县(今枣庄东南)等县城及漕运要道夏镇﹐并进攻兖州﹑曲阜﹑郯城等地﹐很快控制了山东境内运河两岸的广大地区﹐阻截漕运﹐多次重创官军。

  徐鸿儒起义后,自称中兴福烈帝,改年号为大成兴胜元年,封陈灿宇为右丞相,封弟弟徐和宇为英烈王,另外还设有都督、总兵等官职,初立建制,并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为减轻将士的后顾之忧,徐鸿儒把起义军家属安置到当年宋末农民起义的根据地水泊梁山,这里山高水阔,易守难攻。

1304844572733_wnmf43_meitu_54.jpg

  天启二年(1622年)五月十三日凌晨,徐鸿儒率军攻打郓城,郓城知县余子翼闻风丧胆,仓皇逃遁。义军迅速占领郓城,并向巨野发起进攻,锋芒所指,所向披靡。义军所到之处,开仓放粮,救济百姓,农民百姓纷纷“子报父仇,妻衔夫恨”。义军秋毫无犯,纪律严明,短短几天,便发展到数万人,各地官僚地主惊恐万状,纷纷逃亡。

  六月初,徐鸿儒挥师东进,渡过运河,攻克邹县,署印通判郑一杰携家而逃。接着,义军挥师滕县,知县姚之胤望风而遁,义军声威大振,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

  邹、滕二县北邻济宁,南接徐州,是运河漕运的重要地段,为明朝统治者经济命脉上的要点。邹滕二县失守对大明王朝是个很大的威胁。朝廷得知,惊呼“此地一坏,国家进退之路已穷”急令山东巡抚赵颜为总指挥,同时起用退职回家的沂州人、前大同总兵杨肇基为山东总兵官,全力镇压徐鸿儒的起义军,企图收复邹县。孟子六十六代孙孟承光也带领乡勇协助官军攻城,被义军打退。义军攻破孟府,将孟承光及其长子孟宏略杀死。

  当时,由于满州统治者企图入关,辽东战争拖得明统治者疲惫不堪,无力派兵围剿徐鸿儒,客观上为徐鸿儒的义军斗争提供了有利条件。徐鸿儒趁此机会以邹县为中心,用较长时间和较多兵力固守这座城池,并以此为根据城,派遣部队进攻兖州、曲阜,西攻巨野,还远征沛县、日照和郯城,横戈运河,纵横驰骋于鲁南广大地区。

  为了扑灭徐鸿儒起义的熊熊烈火,明政府下令山东都司杨国盛、廖栋召募兵丁,汇集乡勇,加紧训练,并调派官兵,协助进剿义军。由于几路官军的联合围攻,远征的义军被官兵打败,郓城县城也被官兵夺回,进军受阻,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此时,徐鸿儒沉着应战,冷静分析,统观全局,积极寻找战机,并鼓励将士振奋精神,一往无前。

  六月三十日,山东都司杨国盛、廖栋合军攻打邹县,敌众我寡,城中义军形势危机,徐鸿儒当机立断,力排众议,放弃争夺巨野、郓城,挥师东进,三渡运河,抄袭官兵后路。杨国盛、廖栋招架不住,随解邹县之围。七月,徐鸿儒经过侦察,决定灵活用兵,避实击虚,直插运河重要渡口夏镇,抓住京杭运河的咽喉,切断朝廷漕运粮饷的通道,并在彭家口截获官府粮船40艘,为了集中兵力迎击官军,徐鸿儒命令义军猛烈攻击,曲阜知县孔闻礼据城固守,数月攻城不下。这时,山东司杨国盛援兵又到,徐鸿儒决定放弃攻城计划,一方面佯攻曲阜,主力却抄袭官军营,把杨国盛杀得落花流水,敌将张榜被杀死,义军收获了大批粮草和武器。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响应徐鸿儒的农民起义又风起云涌,于弘志于七月在武邑和景州交界的白家屯起义;九月,泽县的康傅夫率众起事;河南汝宁府固始县李恩贤起义,声援徐鸿儒,四川白莲教徒也纷纷起义响应徐鸿儒。一时间,起义的烽火漫天烧起,大有席卷全国之势,震撼了明王朝的统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