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父亲秦琼叔叔罗艺 因一句鬼话就想当皇帝?

2021-09-06 12:05:39 首页

随着演义小说和电视剧在人群之中的流传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物活跃在书本和荧幕之上,栩栩如生。在这些神话般的人物形象中,幽州王罗艺拥兵自重,雄踞一方的传奇人生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小说作者的笔下,他不仅是武功盖世的名将,更不乏出色的后辈——罗成(《隋文遗史》中,罗艺原是北齐驾下勋爵,见北齐国破,不肯臣隋,统兵杀到幽州,结连突厥可汗,同心反叛。隋朝累战不克,只得颁诏招安,将幽州割与罗艺,统雄兵十万镇守幽州。此书中写了罗艺的儿子罗成和夫人秦氏秦琼则成了罗艺的侄子。)

然而正史中这个死在叛乱之中的诸侯王真的有这样多青史留名的后辈吗?

这样的文学渲染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只有真实的历史才能还原罗艺那战火纷乱,白手起家的人生。

虽然被后来的唐太祖李渊封为幽州王,然而事实上罗艺的家乡却并不是幽州。幽州在东北,而罗艺的祖籍是在如今的河南。家中的父亲是当朝的监门将军,管制颇高。于是受到他爹的影响,罗艺从小便励志要成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武将。这样的他在幼年时期好舞枪弄棒、研究兵法。但他却极其厌恶读书——这可以说是武将的通病,然而群雄涿鹿之时,这样的性格却是最能适应这样的环境的。毕竟一到战争时期,便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情景。

罗艺第一次在军中崭露头角的时候,他还是个隋军的虎贲将军。奈何罗艺骜不驯,很快就得罪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并且还是在隋炀帝出征的途中。如此不谙官场之道的他,注定人生的最后会不得善终

然而当时的罗艺年轻气盛,又正恰逢天下大乱,占山为寇者多如牛毛。甚至有些“山大王”“泥腿子”公然和官府叫板,而当地的上位者却拿着空饷,手下竟无一只劲旅可以与之匹配。这个时候,是年轻气盛的罗艺站了出来,他凭着自己卓越的用兵之术以及勇猛的作战能力,一鼓作气地击退了土匪。

可惜这样的功劳却被那些贪官污吏们夺去,罗艺这时意识到隋炀帝只不过是一个听信小人谗言的昏君。他召集了当时与自己一起攻打山寨的士兵,高声振呼道:“将士们,我们终日在外征战,奔波劳累。而城中却扣住粮草养那些没用的狗官,我们要这些不把百姓放在眼中的官员有什么用?”

此话一出,群情激奋。百姓们一想,可不就是嘛?官老爷们吃香喝辣,自己却受饿挨冻,难免愤懑。于是众人一拍即合,就在队伍回城的那一刻,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们举起了带血的武器,对准了那些只会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吏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每一代的王朝的先辈都只是普通的老百姓罢了。可惜坐在王座上的人总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直到兵临城下,官逼民反。

罗艺就这样一鼓作气,士气高涨地拿下了幅员辽阔的涿郡,自封为幽州大总管,成为了东北的一大割据势力。

而在南边,华夏平原上此时群雄涿鹿的好戏正是如火如荼。得知罗艺这么一个“东北王”的崛起,中原的豪杰也纷纷对他抛出橄榄枝。罗艺看不上那些不知人间疾苦的诸侯豪杰,却对唐王情有独钟。

公元626年,幽州王奉表归唐。被赐李姓,封为了燕王。可以说,罗艺的拥护对于后来唐王朝的建立可谓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举动。

很快,罗艺的人生便如水涨船高,长风破浪。然而位高权重的名利之下暗藏杀机,暴风雨就快要来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带兵者无不是在下一盘生死攸关的大棋。在战争形势的判断之中,罗艺无非是佼佼者。可惜对于帝王心术这样高深的学问上,罗艺便不幸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直来直往的性格注定了武艺高强的幽州王不是一个八面玲珑的政治家,在李太祖李渊先后派遣两位皇子——李世民李建成到河北铲除叛军时。罗艺对于李建成是相见恨晚,结为了莫逆之交;却对李世民不冷不热,拒人千里之外。

后来,不是太子的李世民却意外地成为最后的赢家,成为了唐朝的第二个皇帝

罗艺如梦初醒地发现自己站错了队伍,可以为时已晚。唐太宗的明升暗降,把这个性情刚直的幽州王弄得是寝食难安。他时时感觉到脖子上正悬着一把明晃晃的利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将自己这个立场错误的“弃子”斩立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后世看来,李世民其实是一个难得的明君。只要对于社稷有用的能人才子,无不礼遇至极。就算是魏征的直言进谏,李世民也能做到笑颜以对。他其实并不是一个杀人如麻,草菅人命的暴君。

可惜罗艺在日日的提心吊胆之中失去了基本的判断,活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这时,一个巫婆的话成为了压死这个惊弓之鸟的最后一根稻草。

古时巫蛊之术盛行,一个巧舌如簧的巫婆对着幽州王妃蛊惑道:“王妃乃是母仪天下之相,燕王十日内必当飞龙成为九五之尊。”

听了这话,被蒙蔽了双眼的罗艺于是咬了咬牙,决定放手一搏。若是叛乱成功,到时候胜者为王,鸡犬升天。至于他为何会做出如此荒唐不可理喻的举动,除了来自于李世民的压力,更有自己王妃的愚昧。

李世民的皇后是他的智囊团,是他登上皇位的重要助力。同样都是做夫人的,罗艺的妻子却将丈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对于巫蛊之言,燕王妃深信不疑。在自己做着后宫之主的美梦时,更是不遗余力地拉着罗艺“下海”。

就在贞观元年,这个注定会遭遇“滑铁卢”的造反行动开始了。安定的百姓再也不会应援这个利欲熏心的幽州王,当年一呼百应的气势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

还没等唐太宗的人马到达战场,罗艺便死于自己的手下之中。他生前最后在军中的威望,早已荡然无存。

那个一呼百应的勇士,就这样被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罗艺这样的性格,沦为官场的牺牲品并不难以理解。

而如今,我们也只能在各种各样的小说作品中,再感受这个一生跌宕起伏的幽州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