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大诗人鲍照首创“玉壶冰” 强调自己的“纯洁”

2021-09-06 12:06:32 首页

  南北朝刘宋王朝有一位大诗人鲍照,写有一首《代白头吟》,开篇就是: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鲍照用“玉壶冰”来自拟,强调自己的“纯洁”。本来冰就很纯了,再加上还盛放在玉壶里,那就真是“冰清玉洁”了。鲍照在诗坛的地位,可誉为南北朝时期的李白。从此,后辈诗哲们就再也忘不了这个装着冰块的玉壶了,而拾人牙慧的最有名的,当数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

  提及王昌龄,首先想到的无疑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这位大佬并非一味的粗犷、豪杰,他的情感其实极为细腻,写起送别诗来,也是唐人中的佼佼者。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隆基开元之治刚刚结束,王昌龄如同好友李白一样,都在仕途官场上蹉跎不堪。好在这一年,王昌龄写下了催人泪下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边冰心在玉壶。

1_2010110110011947j5K.jpg

  当时,北方人王昌龄在江宁县(今南京)做县丞,有一位友人要离开前往洛阳,王昌龄携手相送,直到如后辈柳永那般“竟无语凝噎”后,才叮嘱朋友,回到洛阳,如果有亲朋好友询问,那就告诉他们,我王昌龄依然是一颗冰清玉洁的心。

  王昌龄到底有多么冰清玉洁,史料的记载很少。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录有王昌龄的生活轨迹,却过于简单,好在字少,料却很足。辛文房认定王昌龄乃太原人,还是开元十五年(727)的进士。要知道,唐代每年考中进士的人,才区区几十个,远不如明清时期“扩招”后的规模。

  唐代的进士几乎都能大红大紫,真是帝国精英中的精英。比王昌龄晚出生半个多世纪的另一位才子孟郊,考了两次未中,到了46岁才登榜,高兴得要死,赶紧写诗,把以前的生活直接概括为“龌蹉不足夸”,而现在就突然大发特发,能“一日看尽长安花”了。

  王昌龄虽也是“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正途出身,仕途却很“龌蹉”,连个县令都捞不着。这倒罢了,他还总是遭贬谪。比他小个三岁的李白,曾写过一首不亚于“一片冰心”的送别诗,即朗朗上口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要送走的,正好是王昌龄。不过,李白当时根本就不在王昌龄身边,只是“遥有此寄”,而他所谓的“夜郎西”,便是王昌龄要被“下放”的湖南湘西一带。

1_2010110110011947j5K_meitu_1.jpg

  王昌龄考中进士后不久,在河南汜水县做县尉(副县长)时,就曾被贬往蛮荒的岭南任职。与后来的“夜郎西”一样,王昌龄被贬的原因都是所谓的“不护细行”,即生活不检点,有些放浪形骸

  大凡人不平则鸣,在南京的时候,王昌龄送别友人,疾呼自己君子坦然,“一片冰心”还赫然沉沉地压在玉壶底。

  安禄山起兵反唐后,王昌龄在湘西弃官而去,东行至安徽亳州时,被当地刺史闾丘晓所杀害。这位刺史,据正史记载,性格极其偏执,也不知王昌龄触痛了他哪个部位的敏感神经,才遭此大难。王昌龄被誉为写“七绝”的唐人第一高手,比李白出名更早,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莫名其妙地与唐玄宗牵头打造的大唐盛世,一道死去。

  怪就怪王昌龄不该用鲍照的典故“清如玉壶冰”。大约三百年前,冰清玉洁的鲍照先生,在刘宋皇室的激烈内讧中,站错了队,死无全尸。三百年后,更为冰清玉洁的王昌龄,也在乱世中殒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