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大将为何爱用苦肉计诈降?因能力不足?

2018-01-11 22:48:15 首页

  有句话叫做“兵不厌诈”,说明在智谋的行使上,欺诈的方法也是不排斥使用的。最典型的欺诈当属“苦肉计”,苦肉计,按照常理,人不会伤害自己,要是受到某种伤害,一定是某种自己无法抗争的力量导致的。利用好这样的常理,自己伤害自己,以蒙骗他人,从而达到预先设计好的目标,这种做法,称为苦肉计。苦肉计,不仅用于战争之中,还广泛地见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经商活动中,经营者利用“苦肉计”,对自己不合格产品集中进行销毁,用以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树立自己企业的良好形象,为下一步赚回更多的钱而埋下伏笔,是非常可取之计,但会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而“苦肉计”最有名的实施者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将军黄盖,可以说,是“苦肉计”成就了黄盖之名。苦肉计的实施是故意伤害身体以骗取敌方的信任,从而实行反间的计谋。自伤后怎能骗取敌方的信任?那就是像黄盖一样挨打后诈降。因此,一般的诈降行为都可以归于苦肉计之类。也许是“苦肉计”尝到了甜头,自黄盖以后,东吴人又玩过几次诈降,且看这些诈降将领都是怎样实施的,他们的成败又是如何?

  黄盖实施诈降计,火烧曹军战船。

  周瑜帅东吴军队迎击曹操,两军在赤壁相遇。这时候,曹操的军队已经染上瘟疫,不少人患病,两军刚一交战,曹军就退兵,回到江北驻扎。周瑜的军队驻扎在南岸。周瑜的部将黄盖说:“现在敌众我寡,难以和他们久战。但是我看到曹军的船舰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而逼迫他们逃走。”怎样用火攻呢?周瑜调来几十艘蒙冲斗舰,装满柴草,中间浇满油脂,外面裹着帷幕,上面插上牙旗,打算用这些船冲进曹操的船队,将曹操的水军一把火烧尽。

  这当中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这些船要保证进入曹操水军的停泊港,否则你烧谁去?周瑜于是确定了使用诈降计。诈降计的实施者是黄盖,小说中说是周瑜将黄盖打了一个皮开肉绽,现实中有没有打不好说,但是让黄盖投降,并给曹操写信倒是有的。黄盖给曹操的信大致意思是:我黄盖受孙氏厚恩,人家待我也不错。但这些都是私谊,事情还要看天下大势,以现在江东这点点力量,想抵抗曹公您的百万之众,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吴国的将领官吏,都知道这一点,惟有周瑜和鲁肃心怀妄想,坚持己见。我现在投降,是实在的计划,而周瑜所率领的军队,是很容易打败的。等到两军交锋的时候,我黄盖愿意作为前部先锋。至于具体怎么做?当根据事发时的具体情况而变化对待。曹操也怀疑其中有诈,在将黄盖的送信人仔细询问后,又许诺给予黄盖高官厚禄,这才答应黄盖投降。

  到了约定时日,黄盖又准备了快艇,分别系在大船后面,于是依次向曹军的港口驶去。这时正好刮起了东南风,到了江中,黄盖的船只又挂起了帆,这些准备引火的船就更加快速而不可挡。黄盖又让士兵大声喊着:“投降了!投降了!”曹操军队的官兵都伸长脖子观看,指指点点地说黄盖来投降了。黄盖解开各条船只,同时点起火来。当时风势很猛,大火蔓延到岸上的营寨。顷刻之间,曹营烟火冲天,人马被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发火后,周瑜率领轻锐部队猛攻,曹军于是败退。

  看看周瑜和黄盖的这出诈降计设计的非常精细,先是黄盖给曹操写信,让曹操排除一切怀疑;再是让士兵大喊投降,以便解除曹军的警觉,然后是诈降部队乘事前备好的快艇脱离战场。当然,一切的一切还在于曹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在大兵压境之下,东吴有人投降乃至整个东吴投降是一种合理结局。否则,曹操但凡稍有警觉,即便是采取一点简单措施,周瑜黄盖的诈降计也难以得逞。

  周魴实施苦肉计,曹休上当损兵折将。

  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曹睿派出三路大军征伐吴国,一路由司马懿率领从汉水进攻江陵,一路由贾逵率领进军东关,一路由大司马扬州刺史曹休督帅诸军向寻阳进军,三路人马同时进发。孙权派遣鄱阳太守周鲂秘密访求已在北方知名的山越宗族首领,让他去骗诱曹休。周鲂说:“山民首领,卑贱低下,不能胜任,事情若泄露,无法使曹休上钩。请求派亲信持书信去诱骗曹休,说我受责备,害怕被杀,想献郡归降,请求派兵接应。”孙权同意此计。和黄盖一样,周魴也是给曹休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自己不受信任,剿匪不力受到责备等原因,所以要“弃暗投明”。所有的诈降计都会受到怀疑,但曹休探听到,吴国不断有郎官到周鲂那里查究各种事情,周鲂因此削发谢罪。顺便说一句,当时的削发要比黄盖挨板子严重得多,这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定罪判刑,是更进一步的“苦肉计”。曹休于是不再怀疑,上表请求率兵深入敌境接应。魏明帝批准了曹休的计划,同时命令贾逵率兵向东和曹休会合。曹休得到批准后,率步、骑兵十万向皖城进军,以接应周鲂。

  东吴这边,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假黄钺,同时任命朱桓、全琮为左、右督,各率三万人马去攻击曹休。周魴也集合了本郡人马,跟随陆逊拦截打击曹休。曹休知道被欺骗,但仗着兵多,就想和吴交战。双方交战地点是在石亭(今安徽舒城境内),因此这次战役被称之为石亭之战。战斗打响后,陆逊自己在中路,命令朱桓、全琮为左右两翼,三路人马齐头并进,冲向曹休埋伏的部队。当这部分部队被打败后,吴军乘势追击,一直追杀到夹石。曹休的军队被斩杀俘虏一万多人,吴军缴获各式车万辆,以及几乎全部的军用器械物资。

  贾逵接到魏明帝的命令向东和曹休会合,但看到敌人在东关并没有防备,知道敌军一定是将军队集中到皖城。他迅速作出判断,曹休轻敌深入,必然失败。因此部署各将领,水陆并迸,抢在吴国人之前占领夹石。这时候,贾逵的部队也是没有后援,各路将领在前进还是等待后援问题上同样是意见不统一。贾逵认为,曹休败退回归,已经走在一条绝路上,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稍一犹豫,怕是曹休他等不到天黑了。敌军所以敢于这样大胆,同样是认为我军没有后续部队。如今迅速前进,出其不意,必定能挫伤敌人的士气,将敌击败。如果等待后援,等敌人将险路切断,我军即使兵士再多也救不了曹休。因此以加倍的速度进军,沿途多设置旌旗战鼓作为疑兵。吴军看见贾逵的军队,果然惊慌逃走,曹休才得以返回。

  曹休失败在于更加狂妄的无边,明明知道上当了,还是要继续作战。也难怪东吴的将领朱桓会说,曹休能够当上高官,靠的只是皇亲国戚这层关系。

  孙布实施诈降计被满宠识破

  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孙权派中郎将孙布实施诈降计,以引诱魏国扬州刺史王凌。孙权则在阜陵埋下伏兵,等待着魏国军队前来。孙布派人到扬州求见,请求投降。孙布的使者带去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路太远,不能自己前来,请求来军队迎接。”石亭之战失败后,曹休回到国内不久死去,代替他都督扬州诸军事的是前将军满宠。当孙布实施诈降计的时候,满宠已经是征东将军。扬州刺史王凌抄写了孙布的来信给满宠,请求派兵马去迎接孙布。满宠认为一定有诈,不给派兵,却替王凌写了一封回信,说:“您认识到正邪二者的区别,想要躲避祸害,到安顺的地方来,离开暴虐,归回有道德的君主跟前,我们非常赞赏。现在想要派兵去迎接,然而考虑去的兵少了就不足以保卫您,而去的兵多了又一定会把事情张扬开去,让远方听到。还是先秘密商议,来达到您本来的志愿,到时根据情况处理,这样比较好。”王凌一直和满宠不和,就让党羽散布满宠的坏话,还自己上表说满宠年纪大还嗜酒成性,不能担负独当一面的大任。也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魏明帝召满宠回朝。

  不过,满宠认识还是清醒的,临行前,他命令留守的府中长史说:“如果王凌想去迎接,不要给他兵马。”满宠虽然走了,王凌仍然要不到兵马,就只派了一个督将率领步、骑兵七百人去迎接孙布。孙布在夜里埋伏袭击,督将冲出来逃走,死伤的兵马超过一半。

  东吴这次的诈降计没有完全得逞,与前两次相比并不是有多大的失误,而是满宠不上当。假如换做是王凌,恐怕魏军也会是大有损失。

  东吴人为什么这么爱使用诈降计?这往往是一种弱者对付强者的智计。虽说是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但总觉得这种示弱还是缺少了那么一点儿豪气,尤其是诈降计当中有了一个“降”字,就少了一股硬气。

  还有,孙权自己也是多次“事魏”。如建安二十二年,孙权派徐详向曹操请求投降;建安二十四年,为了背后偷袭关羽,孙权向曹操写信,说是要为朝廷出力;魏黄初二年,孙权不但再次向这个魏国的皇帝称臣,还将关羽俘获的大将于禁还给了魏国。大家都知道这是权宜之计,是一种政治上的需要,但对于孙权个人,也好像是在演着一出出“诈降计”。

  要说孙权能够建国当皇帝,也不仅仅就是靠父兄那点儿家底,他自己也是雄才大略,自有其过人之处,但后世人对吴国总是缺少一种由衷的崇敬,恐怕就是孙权乃至东吴缺乏那么一种浩然之气有关。看起来,东吴总是能够利用魏蜀两国来获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这又是另一种的自我边缘化。所以,在三国这个舞台上,东吴总让人感觉就是一个配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