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1 23:11:26 首页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陈琳首先是个才华横溢,善写文章的大才子,这一点从他那篇著名的讨贼檄文里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一气呵成,酣畅淋漓,文采飞扬,感情激烈,堪称三国名篇。陈琳也凭借这篇文章而名垂千古,而且这本来是陈琳为袁绍写的讨伐曹操的文章,但是却神奇的治好了曹操的头痛病,陈琳也因此成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琳一生虽然三易其主,但是始终不改其志。他虽然是个文人,但是其实很有政治远见的。当他还在大将军何进的手下当主簿的时候,那时虽然是个小官,但是面对何进要将董卓引狼入室的时候,何琳立即劝谏他不要这么做,可惜后来何进不听,自取灭亡。由此可见,何琳的政治眼光是很准的。
陈琳这样的文人,一旦遇到明主,便死心塌地,忠心不二。他在何进手下极力劝阻,在袁绍麾下又多次为他写讨伐文章,后来在曹操手下,不仅常常出谋划策,随军出征,而且还一起吟咏文章,游山玩水。何琳写的文章常常不用删减一字,他感念曹操的知遇之恩,宽宏大度,所以誓死效忠,敢不用命。
总结下来,陈琳这样的人一方面自己是个大才子,文章写的好,更可贵的是,他虽然几次易主,但都是竭尽全力,忠心耿耿,并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常常写诗感叹民生之苦,为百姓流离失所而痛心疾首,是个非常有责任感的人,这一点在那个时代是很难得的。他人格高尚,品行端正又才华横溢,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陈琳讨贼檄文
三国时期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他本人在三国人才济济的情况下虽不太有名,也是天妒英才,死的比较早。他一生三易其主,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始终不改初衷。虽然史书上关于陈琳的记载不多,但是他一生中最有名的《讨贼檄文》却是三国名篇,单凭着这篇文章,陈琳便青史留名。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琳的这篇讨贼檄文,全名《为袁绍檄豫州文》,这篇文章,言辞犀利,感情恳切,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当时陈琳在袁绍手下当幕僚,袁绍与曹操隔江相望,他为了在舆论上打压曹操,为自己的统治营造合理合法的政治理论基础,命令他手下的大才子陈琳写了很多篇讨伐曹操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篇讨贼檄文。
不久官渡之战爆发,虽然陈琳竭尽全力为袁绍出谋划策,但是袁绍还是失败了,从此一蹶不振,袁氏家族也退出历史舞台。传说在官渡之战前夕,曹操正被头痛病折磨,曹丕曹植都急的不可开交,恰好此时有人呈上来陈琳的这篇讨贼檄文,周围的人都不敢念。不过曹操听说是陈琳写的文章,就命令曹丕念给他听。陈琳在文中大骂曹操祖上,不料曹操听后非常激动,竟然头痛消失了,从此以后陈琳文章能治好曹操头痛的名声就传开了。
曹操后来把陈琳召到自己麾下做谋士,他不计前嫌,重用陈琳,陈琳也非常感激曹操的宽宏大度,知遇之恩,一直在曹操手下尽心尽力。直到不幸染病去世。
三国陈琳怎么死的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最后在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年罕见的大瘟疫中染病身亡,天妒英才,一代才子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相比于同为建安才子的孔融来说,陈琳的结局算是很不错的,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首,名气比陈琳大,而且又有孔融让梨的好名声,但是他在政治上站错了队,最终被曹操所杀。其实除了孔融之外,建安七子其余六人都曾是曹操麾下的幕僚,而曹操父子三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当时的文人志士,也不是偶然的。
陈琳一生起起伏伏,经历坎坷,但是最终被招致曹操军中,也算是惺惺相惜,千里马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虽然陈琳曾经写下著名的讨贼檄文,大骂曹操祖上,不过曹操看重陈琳的才华,终究还是网开一面,不计前嫌,委以重用,一时为人称颂。陈琳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曹操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贤明高尚的君主,所以从此以后陈琳忠心不二,竭尽全力为曹操办事,成为曹操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文人的气节可见一斑。
陈琳来到曹魏集团后,不仅常常在政治上位曹操出谋划策,曹操父子也是爱好文学的人,他们常常举办各种文会,邀请陈琳等文人参加,大家在一起饮酒作诗,酣畅淋漓,游山玩水,畅谈抱负,好不快哉。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以至于陈琳染病身亡后,曹植还专门写文章追忆那段往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