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一传世杰作。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

说到张衡,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谁不知道他发明的地动仪呢?

就是下面这个东东。

地动仪不是预测地震的仪器,而是地震发生以后,能够感知地震的仪器。

预测地震的仪器人类到现在也没发明出来,谁发明出来,可以获诺贝尔奖的吧?

但你如果认为张衡只会制作一台地动仪,那是太小看他了,他是那种几百年才出一位的天才。

1、家世

张衡,字平子,他的家族世代是南阳豪门大姓。

张衡的祖父张堪能文能武。张堪早年丧父,他把父亲留下的千万资财留给侄子,自己去长安求学,他品行高洁,严格自励,儒生们称他为“圣童”。光武帝任命张堪为蜀郡太守。后来又任命他为渔阳太守,他领兵打败匈奴,使匈奴很长时间不敢来犯。他心地仁慈,爱护部下,劝农耕桑,带领百姓开垦出八千多亩荒田,使百姓生活富裕起来。渔阳百姓称颂他:“桑无附枝,麦穗两歧;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张堪曾经跟随吴汉打败公孙述。公孙述财宝堆积如山,他把这些财宝据为己有,足够子孙十辈子花不完。然而,他当了多年省部级高官,离任时,只坐着一辆断了辕的破车,车上放着布被和包着旧衣的包袱。

...查看更多

  在1882年前的今天,0134年12月13日 (农历冬月初十),张衡地动仪测到陇西地震。

  134年12月13日(距今已1882多年),张衡研制的地动仪观测到陇西(今甘肃天水一带)发生的京城(今河南洛阳)无感的地震。  

  张衡地动仪

  “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从公元132年至139年张衡卒,史书记载的陇西地震仅一次,即138年3月1日“京师及金城、陇西地震”(见《后汉书·顺帝纪》页267),很多作者都误将这次地震与张衡地动仪相对应,其实此条与地动仪所测的“地震陇西”、京师“地不觉动”不符合,故专家们认为不是同一次地震,有人推测是汉顺帝阳嘉叁年(公元134年)的一次记载不详的中等地震。

  如果洛阳的细杆能倾到,而人又无感觉,那么洛阳烈度的下限应为叁到四度。幸好,历史上有过4 次曾在洛阳具有相同烈度、震中又位于陇西附近的地震史料可供我们对比:1879年甘肃文县(8级)、1718年甘肃通渭(7级)、1709年甘肃中卫(7级)、1654年甘肃天水(8级)的地震。照此推断,地动仪所对应的陇西地震应在7级、震中烈度应在十度以上,且山崩地裂损失严重,所波及的甘肃、陕西、四川、山西、河南、河北等广大地区的县志均会有记载。因东汉时对陇西、天水一带的强地震都已经有了记载,例如公元93年、97年、123年、128年、138年、143年等强震。但史料中却无此大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造纸术

  西汉时期已经开始使用丝絮和麻造纸,是纸的远祖,而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造纸术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

  天文、医学

  东汉张衡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候风地动仪。落下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第一次将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张仲景因《伤寒杂病论》而被尊为中华“医圣”、中医之祖。而史书记载华佗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的医生(其真实性受到陈寅恪等的质疑)。

  数学

  公元前一世纪的《周髀算经》及东汉初年的《九章算术》则是数学领域的杰作。其中,《九章算术》是对战国、秦、汉古代社会创立并巩固时期数学发展的总结,列有分数四则运算、今有术(西方称三率法)、开平方与开立方(包括二次方程数值解法)、盈不足术(西方称双设法)、各种面积和体积公式、线性方程组解法、正负数运算的加减法则、勾股形解法(特别是勾股定理和求勾股数的方法)等筹算方法,形成了一个以筹算为中心、与古希腊数学完全不同的独立体系。

  工艺技术

  汉代也是中国最早发明瓷器烧造的时代。这个时期还发明了蒸馏法、水力磨坊、现代马轭和肚带的原型、漆器、用于冶金的往复式活塞风箱、出现于汉末的独轮车、水车和吊桥。造船已经采用了防水隔舱、多重桅和船尾柱舵,并且开始使用罗盘。此外,血液循环也是首先在此时发现。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铸钱技术成熟,如三铢钱、五铢钱等。彩绘工艺独特,如马王堆所出土的帛书彩绘,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如有“汉代魔镜”之称的铜镜,煮盐技术也不断提高,两汉出现了蒸馏酒,酿酒水平臻于完美。农业技术大幅度提高,东汉早期出现了水排等新式灌溉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对于地动仪,大家第一个想起应该就是张衡了,他的大名入选中小学历史课本,被中国地震局当作标志沿用几十年,但是有没有质疑过,张衡地动仪是真的吗?说到这里你是不是开始惊讶了呢?现代人对张衡地动仪的复原研究开始于早期1875年的日本人服部一三、1883年的英国人米尔恩和中国的王振铎。

blob.png

网络配图

  其中,王振铎所复原地动仪采用了“直立杆”的原理:中间有个直立的杆子,地震时的震动会令其倾倒,然后触动某一个方向的开关。这个原理非常简单,跟人们在家里地板上倒立一个啤酒瓶报告地震是一个道理。然而,“直立杆”实验结果显示一是方向没准;二是不能筛选出地震的震动。

blob.png

网络配图

   “直立杆”结构早在18世纪就已经被严格的地震学计算、实验室试验和地震检验所淘汰,它根本就不具有可行性。而且,国内外学术界早就发现了王振铎模型的致命错误,自1969年后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的批评文章,地震学、考古学、历史学的严肃学术刊物和科学论著从不引用这个模型。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曾在1976年当面告诉王振铎先生,确定其设计有致命错误。

blob.png

网络配图

   那么,既然张衡的地动仪原理彻底推翻了,为什么它依然在课本上坚挺地存在着呢?2003年10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的指示下,冯锐研究员牵头组织了9个单位的地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动化学家、美术家的专题研究组,经过5年的研究,设计出了一个新的复原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中日两国在复原地动仪上的文化争论还没开始,两国之间就爆发了战事,于是,孰是孰非,就没了下文。又过了两年,日本地震学家今村明恒设计的地动仪也问世了,他延用了萩原尊礼的直立杆原理,并在直杆的下面放了三个弹簧,因为了有弹簧的复位工作,其原理近似悬垂摆,但问题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东汉应用弹簧的记载。在今村明恒进行的实验中,由于直立杆的倾倒方向与地震射线方向垂直,有悖于史书对地动仪的记载,所以,他就没有做后续研究。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