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丁戌奇荒

  虽然光绪初年爆发的“丁戊奇荒”主要打击了华北地区,但其对中国的另一个重要区域即江南同样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学界以往的考察,基本上都忽视了从江南的地方性视角出发来理解这场灾荒的意义,因此在论及中国近代救荒事业的一个重要变动即晚清义赈的兴起时,其判断并不完全准确。“丁戊奇荒”影响江南的首要表现,便是北方灾区的大批饥民纷纷涌入江南地区,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不安因素,江南地方精英很快动员起来抵御难民潮。光绪三、四年出现在江南的社会舆论,最盛行的也是一种基于江南地方本位的思路。可见,由于忽视了地方性视角,以往研究当然未曾对这种立场及其在这场灾荒期间的各种表现给予注意,也就无法准确把握光绪二年底江南士绅的苏北行动的具体背景和实际性质。

  在古代,最怕的就是各种自然灾害。因为这个自然灾害的牵连非常广,老百姓会因为饥荒而造反,四处逃窜。宫里的人一边要想办法去救济那些老百姓,一边还要想办法去安抚那些暴乱的人,让他们好好冷静一下。这几乎成了每一次饥荒常见的现象,但是被称为历史上在光绪年间爆发“丁戌奇荒”中,百姓却死都不愿意造反。这背后的原因既然宫里的人感到宽心,也让老百姓感到心酸。

image.png

  那一次大干旱一直持续了好多年,同时还引发了蝗虫的灾害、还有洪水的灾害,最可怕的是居然还有瘟疫。根据保守的估计,那一次荒乱当中将近一千三百万灾民死亡,而一直遭受灾难折磨的人达到了两亿以上,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据。

  清政府虽然也一直救济灾民,但是受难的人多,朝廷里的库存少啊。于是政府里的人就想了各种办法去帮助那些受难的群众。比如说有一些土豪,官府就会通过让他们捐物资达到一定的数量来给他们安排当官的职位,鼓励他们要多做贡献。

image.png

  当然了,清政府还利用通商口岸进行宣传,很多在国外讨生活的华侨听到饿了这个消息,都纷纷伸出自己的救济之手,能帮多少是多少。经过政府的大力宣传,那些没有受灾的地区的人也给受苦难的同胞捐赠一些物品,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政府的压力。

image.png

  那一次荒乱也不是说没有人不想造反,但是实力相差那么大,造反也只会让自己早一步去见阎王,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好处。所以明智的人都会放弃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老老实实等待着他人的救济度过困难时期。这样的真相真是让人听了难受,同时也感到很宽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丁戌奇荒"丁戌奇荒发生在1876至1878年,整个华北地区遭遇了几百年未见的旱灾持续三年的旱灾死了一千多万人口,可谓是震惊世界。

  1876年,南方诸省遭遇到了特大暴雨,广东、福建尤其明显。在北方自长江以北到则出现了大范围的干旱,地区农作物是颗粒无收。没过多久,蝗虫之灾覆盖了直隶省(现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蝗灾过后,农民的农作物基本是消失殆尽。

  1877年,华北地区的旱灾毫无减弱之势,蝗灾再次来临,储备量马上就显现崩溃之势。这是大规模的百姓死亡一点点覆盖在这个十年前就已经饱受灾难的地区(平捻之战)。因交通不便利导致山西与山西两地灾情甚是严重。在当时的英国人写的外交报告中:一些严重的州县里面,普通的百姓犹如野兽一般觅食;几百上千个村落中死亡的百姓多达百分之七十多。

  被清朝派往山西赈灾的官员阎敬铭说:两三千里之内,只要是所能看到的灾民面黄肌瘦,毫无血色;耳朵听到的只有男啼女哭的声音,残骸将道路都堵死了只能绕行。

  如此严重的灾荒不仅仅是因为天灾,人为因素也占据大部分。自从内战平息过后,虽然由李鸿章等官员都在兴修水利。因官场的腐败,大部分水利都是如摆设。

  因为战乱与官场的腐败导致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大多无多少存粮,这些国家设在各地的备用粮仓在因战乱与腐败毫无存在感。设在河南的"常平仓"本应存储九十五万石粮食(清朝一石等于28公斤)基本算是空仓,其它灾省与和河南相差无几

  政府与农户滥种罂粟也是原因之一,在清朝罂粟祸害了千千万万的不百姓,因此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放不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在大面积的种植罂粟,各地都在肥沃的土地上种上了罂粟,粮食基本都靠在外地购买,这也是造成了"丁戌奇荒"的重要因素之一。

  丁戌奇荒发生后,清朝无比重视马上就派北洋大臣李鸿章全面统筹赈灾事宜,朝廷的重视也无法解决了百姓的温饱。

image.png

  在李鸿章的全面统筹下,清政府调集了江南的漕粮与东北的苦蜜去支援灾区,在这个时候李鸿章兴办的洋务机器就开始运转起来,将从奉天、江苏、安徽、湖北等无灾地区全部集中到天津。赈灾经费朝廷给一点、地方拿一点、民间捐一点,朝廷更是出售官职。这也是后世很多人批判朝廷卖官鬻爵。其实只是为了筹集赈灾经费。那时出售的官位都只是一些官员头衔,并没有实际权力的官位。

  李鸿章在救灾的时候将贪腐的官员参的参,罢的罢,关的关,也在救灾的时候提拨了一批有能力,操守的官员,这也间接的给灾区人民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丁戌奇荒也是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后面临的一场极大挑战,但丁戌奇荒只是让某些地区出现一些骚乱,灾区这是无比的平静,这也是罕见。在丁戌奇荒中死亡的百姓超过了"一千多万",这就是震惊世界的"丁戌奇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每年上映的众多电影之中,总有几部戳中观众的泪腺,让人心情压抑乃至流泪。这其中有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有人世间罕见的灾难,就如2012年上映的电影《1942》。

  相信当年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都会对其中的故事情节有所记忆。在旱灾引起的大饥荒面前,为了避免战火的摧残,无数的河南百姓背井离乡逃荒陕西。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带领一家人也在其中。可是到了陕西后,自己的亲人全死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他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1942》这部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一个是影视艺术手法,一个是文学小说,然而在历史上这却是真实的故事。单就两者表现出来的情节已经足够让人揪心的了,可是历史上有一场灾荒比这更厉害,那就是丁戌奇荒。

  丁戌奇荒发生于光绪元年,终止于光绪四年,起因同样是由于旱灾,河南同样未能幸免,可是其波及范围却比1942大得多。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数省无一幸免,虽然前后不过四年时间,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天灾面前,一年就足以产生惨剧,更别说四年之久了。

  这次大旱由于时间长、范围大、后果特别严重。从1876年到1879年,大旱持续了整整四年;受灾地区有包括河南在内的北方五省,并波及苏北、皖北、陇东和川北等地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农产绝收,田园荒芜。由此带来饥民人数更是让人触目惊心。

  当时这场饥荒波及人口一亿六千万以上,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直接死亡人数在一千万以上,从重灾区逃亡在外的灾民不少于二千万人。由于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

  单就规模来看,丁戌奇荒的严重后果无疑更在1942之上,堪称清朝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与此同时带来的,则是比《1942》的剧情更为揪心的悲剧。

  当时担任山西巡抚的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他在向两广总督刘坤一描述自己所见到的大灾荒情形时是这样说的:“古人形容饥民,轻则曰菜色,重则曰鹄面鸠形,均未能逼肖。以今日观之,直无异地狱之变相。”

  起初在旱灾的影响下,受灾百姓靠吃野菜、树皮观音土等尚可生存,可是连续几年下灾情有增无减,自然也就发生了各种惨剧。

  在《1942》中,受灾的饥民为了生存,强占了主人公地主范殿元的家。那个时候这种铤而走险、吃大户的事情时有发生。

  参与山西赈灾的传教士李提摩太说:“民众开始惊慌不安……一群妇女蜂拥进一位富人的家里,占领了它,在那儿生火做饭,然后又拥到另一家吃下一顿饭。男人们看到这种办法不错。便组成了五百余人的群体,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劫掠取食”。

  在这种情况无以为继之后,人食人的惨剧也就时有发生。刚开始家人去世时,还有人埋葬。后来甚至出现了绝户的情景。如果周围的邻居有点善心的话,愿意帮忙埋人,或者把屋子推到,或者一把火烧了,都算是无量功德了。

  当时清政府无力赈灾,数百万灾民拥进锦绣江南,地方官绅们竭尽全力,层层堵截,就地留养,甚至连当时的上海都收容了不少灾民。最终主要依靠民间乡绅改变了传统义赈坐等灾民上门的做法,深入灾区赈灾,这场灾荒才得以盼来缓解的一天。而让人称奇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灾荒之下,没有发生过一起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这对清朝来说不可谓不幸运。可是一场灾荒下来,毕竟也造成了巨大破坏,由此也更显我们现在生活的美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丁戌奇荒发生在1877年,也就是光绪三年,皇帝才六岁,刚刚登基。一场席卷华北的旱灾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前后两三年包括山东,直隶,山西,陕西,河南,就连甘肃,辽宁等持续大旱,树皮草根食尽,饿殍遍野,人相食。据史料记载,整个灾区由于旱灾及饥荒,受灾人数有一亿六千万到二亿左右,全国人口的一半都成了灾民。直接死于饥荒和瘟疫的人数达到了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在外的多达二千万人。这场灾荒被清朝官员称之为“二百三十余年末见之惨凄,未闻之悲痛”

image.png

  灾情高峰时,千里无人烟。因为干旱,广袤的华北平原几无绿色,树皮草根都被人争相啃食。逃荒者成群结队,从一个地方讨到另一个地方,所到之处,富户都无一幸免被吃光,政府赈灾粮食杯水车薪。因为旱情持续时间长,地域广。聚众抢粮,打家劫舍,此起彼伏,最后竟发生人吃人的悲剧!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杀死吃的……无情旱魔,把灾区变成了人间地狱!以致于一些老百姓不敢出门,即使出门也必须结伴而行,不敢走得很远。

  大灾后必现瘟疫,而且瘟疫泛滥,浮尸遍地,躲过了旱灾逃不过瘟疫。这场持续数年的灾难的确是中华民族史上一次浩劫,历经此难,大清人口锐减不说,国库也是亏损严重。再加上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国力是急速的衰弱下去。这场灾难为何这般严重,原因可以说是内忧外患。

image.png

  在古代一直民以食为天,历代统治者都会重视民生,广修水利。可当时的清政府让列强欺凌的国库亏空,几乎没有财政来兴建水利设施。加之连年的战争,很多设施已经毁坏殆尽。这场灾情持续时间又长,可以说天灾人祸都赶在一块了!

  还有就是清政府鼓励百姓种植鸦片,因为鸦片可以给地方带来大的税收,于是很多肥沃的土地都种上了鸦片。不光穷人家里没有粮储,即使富户政府都没有广积粮,遇到灾情,连赈灾的粮食都没有!

  晚清的这场灾难加速了王朝的衰弱,为洋务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更惨的百姓,流离失所,苟延残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丁戊奇荒是一次旱灾饥荒,指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即 1877 — 1878 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饥荒是人民的灾难,又是豪绅、贪官、奸商、高利贷者大发横财的良机,有所谓“一欠等三收”。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