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魏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东魏历时十七年。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建都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以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东魏历时十七年。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

  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image.png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530年(永安三年 ),魏孝庄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魏节闵帝)。532年(太昌元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 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赶元亶下台,立元善见为皇帝,即魏孝静帝,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于邺城,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

  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第二政治中心。

  实质上是北魏将领和河北大族相结合的产物。他为了获得鲜卑贵族的支持,竭力推行鲜卑化的政策,为了得到汉族豪强地主的拥护,听任他们贪污聚敛,为非作歹,吏治日趋腐化。

  东魏与西魏相较,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高欢屡次发兵进攻西魏,试图吞并对方,混一东西。537年(天平四年),东魏军在潼关左边的小关遭西魏军袭击大败,大都督窦泰自杀,高欢被迫撤军。此后,在沙苑之战(537年)﹑河桥之战(538年)﹑邙山之战(543年)中双方互有胜负。

image.png

  玉壁之战

  546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丞相高欢率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坚战。八月,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不久,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其部众自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出发,向西魏大举进攻。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十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攻入。

  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试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

  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战后,魏文昭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走向灭亡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高欢执政至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而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静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骂孝静帝"狗脚朕",并让手下殴打孝静帝。公元549年,高澄遇刺而亡,高洋再继任父兄之职,他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废帝而自立,改国号"齐",东魏亡。

  北齐封元善见为中山王,邑一万户;上书不称臣,答不称诏,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乘五时副车;封王诸子为县公,邑各一千户;奉绢三万匹,钱一千万,粟二万石,奴婢三百人,水碾一具,田百顷,园一所;于中山国立魏宗庙。次年即天保二年,元善见被高洋以毒酒毒死,终年仅二十八岁,年号一共四个:天平、元象、兴和、武定,谥号孝静帝,庙号昭宗。

  孝静帝自幼聪明,能洞悉先机,且好文学,美容仪。力能挟石师子以逾墙,射无不中。嘉辰宴会,多命郡臣赋诗,从容沉雅,有孝文风。但只是一个傀儡,始终未能亲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大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530年(永安三年),魏孝庄元子攸利用朝见机会杀尔朱荣,荣侄尔朱兆起兵赴洛阳,杀死孝庄帝,立元恭为帝(魏节闵帝)。532年(太昌元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的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的尔朱氏势力,杀节闵帝,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北魏政权落入高欢手中。

  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不愿作高欢控制的傀儡皇帝,逃往长安,投靠宇文泰。十月,经高欢和百僚的详细商议后,决定赶元亶下台,立元善见为皇帝,即魏孝静帝,魏孝文帝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但之子也。即位于邺城,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

image.png

  535年(永熙四年),宇文泰在长安立元宝炬为西魏文帝,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魏。高欢以原六镇流民为主,建立强大武装,自己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使之成为东魏第二政治中心。

  高欢(496年—547年),字贺六浑,原籍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出身于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兵户之家,高欢出生时,母亲韩期姬就去世了,他是由姐姐常山君高娄斤和姐夫尉景抚养长大的。由于自小生长于边镇,周围都是鲜卑军人,高欢成了个完全鲜卑化的汉人。当时这样的破落户子弟,遑论什么前途,单就生活而言,各方面都是不太如意的。早年参加杜洛周起义军,归顺葛荣,成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普泰二年(532年),起兵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年)十月,高欢逼走孝武帝,立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高欢自居晋阳(今太原西南),遥控朝政。专擅东魏朝政16年。尔朱荣认识高欢时,对高欢能让马乖乖站着让他清洗,十分惊讶,高欢表示软硬兼施才是唯一方法,尔朱荣对他记忆十分深刻,开始拔擢他。后来,高欢几个儿子有次面对一团绳索难解,其中次子高洋一刀砍断,高欢十分高兴。此为“快刀斩乱麻”一语由来。

  546年(东魏武定四年、西魏大统十二年),东魏丞相高欢率率大军十余万人围攻西魏玉壁(今山西稷山西南)城池的攻坚战。八月,西魏以韦孝宽为并州(治玉壁)刺史,率军镇守玉壁。不久,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其部众自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西南)出发,向西魏大举进攻。九月,东魏军包围玉壁,以引诱西魏军出战。韦孝宽据城固守。十月,东魏军攻城,昼夜不停。韦孝宽随机应变,竭力抗御。东魏军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临下攻城。韦孝宽缚木加高城楼,使东魏军不能攻入。

image.png

  东魏军改变战术,挖掘10条地道,集中兵力,攻击北城。韦孝宽则挖掘长沟,切断东魏军的地道,并派兵驻守,待东魏军挖至深沟时,即将其擒杀。韦孝宽又在沟外堆积木柴,备好火种,发现东魏军在地道中潜伏,便将木柴塞进地道,投火燃烧,还借助牛皮囊鼓风,烈火浓烟,吹入地道,地道中的东魏士卒被烧得焦头烂额。东魏军又用“攻车”撞击城墙。韦孝宽用布匹做成帐幔,随其所向张开,攻车撞之,布受冲击立即悬空,城墙未受损坏。东魏军又把干燥的松枝、麻秆绑到长杆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烧帐幔,试图连玉壁城楼一起焚毁。韦孝宽把锐利的钩刀也绑到长杆上,等火杆攻击时,即举起钩刀割之,把正点燃的松枝、麻秆全部割掉。

  东魏军又转用地道,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条,用木柱支撑,然后放火烧断木柱,使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城墙崩塌处用栅栏堵住,使东魏军无法攻入城内。高欢攻城不克,遂派人劝降,亦被韦孝宽回绝。高欢军攻城50天,士卒死亡7万人,精疲力竭,用尽心计,仍未攻克,高欢急得旧病复发,遂于十一月初一,解除对玉壁的包围,撤军。战后,魏文昭帝元宝炬晋升韦孝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封建忠郡公爵,以奖其守玉壁之功。

  高欢善于玩弄权术,权势益大,权倾朝野,令孝静帝天天都提心吊担,对高欢颇为畏惧。高欢执政至547年死,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皆尖锐,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坐镇晋阳。击溃叛将侯景,以反间计乱梁,拓两淮之地,收复河南,在短期内团结东魏统治阶层,顺利掌控了东魏政权。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的身份兼相国,封齐王,并加殊礼,即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作为人臣而言,其权位几乎已臻顶峰,高澄遂与亲信们开始密商正式夺取元氏政权。权势更大,曾在朝堂之上因孝静帝抱怨其被高氏控制生不如死而怒骂孝静帝“狗脚朕”,并让手下殴打孝静帝。

  武定七年(549年),年仅二十九岁的大丞相高澄被他的厨奴刺死,事出仓猝,朝中一片混乱。这时,23岁的高洋挺身而出。当时的高氏臣僚对高洋基本上都是心存轻视,然而,高洋在平叛时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静从容,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措置,让那些轻视他的臣僚大吃一惊。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一到邺城,就派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侍郎赵彦深等人去见孝静帝,要他遵循天意,仿效尧舜,禅位给齐王。然后由杨把早已拟好的禅位制书递了上去。孝静帝含泪在制书上签了名,又与嫔纪告别之后,即被赶出皇宫。高洋遂登基称帝,年号天保,国号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无论是东魏,西魏还是北齐北周,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后来“儿子”闹分家了,分成了地理位置上东,西的两个政权。为了区分所以有了东魏和西魏。

  那么这两个“儿子”谁算是正统呢

  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北魏末代皇帝,魏孝武帝元修,直接跑到西边投奔宇文泰。东边的皇帝跑了,高欢又立了一个小皇帝即孝静皇帝,可是此时,西逃的元修还没有死,所以西边应该算是正统。但是再从另一方面看,东边除了皇帝跑了,中央机构并没有变化。所以正统问题说不明白,两边也都宣称自己是正统。

image.png

  北齐北周代替西魏东魏

  傀儡皇帝不好做,权臣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洋废了孝静皇帝,建立北齐,东魏灭亡。西逃的魏孝武帝就更惨了,没两年就被宇文泰给宰了。宇文泰死后,宇文护拥立宇文觉建立北周,西魏灭亡。

  下面再说说为什么东魏比西魏强大

  宇文泰和高欢在级别上差很多,高欢当刺史的时候,宇文泰还是步兵校尉,高欢当大丞相的时候,宇文泰跟着骠骑大将军贺拔岳“混事”呢。再说经济实力,高欢据有三晋之地,农业比较发达,人口也比西魏的关中地区更多。所以东魏在整体实力上要比西魏更强大。后来的北齐也比北周强大。

  最后再说为什么北周取得了最终胜利

  其实在高欢和宇文泰两方的交锋中,东魏也始终压着西魏在打,邙山之战,宇文泰几乎赔光了老本,可惜高欢关键时刻罢兵,失去了一次绝佳的机会。北齐灭亡有根本原因就是“胡汉对立”的民族矛盾,而北齐的一家独大也使得周围的政权逐渐都靠向了相对较弱的北周。反观北周,自从宇文邕夺取政权后推行均田制,继续发展府兵制,同时“鲜卑汉化”也缓和了民族矛盾,北周实力蒸蒸日上。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再次统一了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南迁的贵族和北方长期戍边的六镇将卒(多为鲜卑族人,拓拔部及其贵族子弟,也有不少来自其他少数民族)分化严重。北魏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吏治败坏。守边的六镇军民身份逐步沦落,普遍心怀不满,后因待遇骤降,爆发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的结果是北魏政权受到严重打击,契胡酋长尔朱荣崛起,高欢、贺拔岳、侯景等地方豪强各自起兵镇压六镇起义。尔朱荣势大,各地豪强纷纷依附。借口为皇帝报仇,尔朱荣率军攻进洛阳,杀死胡太后,并杀贵族、官僚两千多人。随后尔朱荣带着几千人马打败了葛荣带领的几十万六镇起义军。随后遣尔朱天光为主帅,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副帅前往陇右平定那里的万俟丑奴起义。(建立东魏、北周、隋、唐四个王朝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都是来自这次的偏师远征。)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平定北方地区,尔朱荣的军事才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成功来的太容易,让尔朱荣过于膨胀了,带了三十多人去见皇帝,要知道他杀太后和群臣,已经和皇室不共戴天。北魏孝庄帝成功的杀死尔朱荣,原本趋于平静的北方又开始大打出手了。尔朱荣一死,处在副手地位的高欢见有机可乘,先趁尔朱荣的继任者尔朱兆喝醉酒时连哄带骗取得对六镇被遣散士兵改编控制权。然后成功挑起了尔朱氏的契胡兵与六镇的鲜卑等少数民族的矛盾,击败了尔朱兆,成为了北魏宰相政权的实际掌控者。而北魏孝武帝元修并不愿意成为傀儡,联合部分朝臣和关陇地区的宇文泰与贺拔胜对抗高欢。孝武帝战败,只能投奔在长安的宇文泰,没多久被宇文泰毒死了,另立宗室元宝矩为帝建立西魏。和高欢掌握了尔朱荣留下的大部分政治遗产不同,宇文泰只是当初偏师征讨关陇起义的部分兵马。且宇文泰只是副帅贺拔岳手下的将领,当时的夏州刺史,资历很浅,各级将领也不是很服。贺拔岳、宇文泰都是六镇中的武川镇人,关陇集团的核心。高欢挑拨离间贺拔岳与侯莫陈悦的关系,使侯莫陈悦诱杀了贺拔岳。贺拔岳军中大乱,大家各自推举新首领,不少人推举宇文泰,但更多的是推举贺拔岳的哥哥贺拔胜的。像李虎(唐高祖李渊的爷爷)直接跑到了贺拔胜营中,力谏贺拔胜去长安接收弟弟的军队。贺拔胜在荆州与南梁作战,后来出发时高欢正率军攻打潼关道路阻隔了。宇文泰离得近,虽有人劝他贺拔岳军中混乱不可前往,但宇文泰坚决前往,并很快控制局面。接着就率军打败了侯莫陈悦,接收了李弼(李密的爷爷)所率侯莫陈悦残部,正式成为关陇集团的领导人。宇文泰下面主要由贺拔岳与他从武川镇带出来的本部人马,李弼的原侯莫陈悦所部,以及孝武帝带来的禁卫军。和高欢相比军队数量有限,且资历与威信不足,这一切倒逼宇文泰进行改革。建立八柱国十二将军制度,其实就六柱国,包括他自己每个柱国各率两个将军,另两个姓元的皇族只是给柱国称号,没给军队。(这样的制度像什么,就是股份制集团,后世科举制下的皇帝与官员那是老板与打工仔关系。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作为贵族的杨玄感要造隋炀帝的反,看了这关系就应该知道隋炀帝要加强皇权,就得罪了关陇集团。)通过联姻、赐姓等办法加强关陇集团内部联系,给汉族将领鲜卑姓大大缓和了民族矛盾,使得关陇集团内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结对于初期各方面完全处于劣势的关陇集团是非常重要的。高欢趁着关陇集团内部还不稳,率二十万大军攻打潼关。只有三万多人马的宇文泰靠大家的通力合作才打退了东魏的攻击。

image.png

  北魏是鲜卑人当兵,汉人种田,鲜卑贵族汉化使中央与边关将士两极分化,导致起义,使大量鲜卑人战死。宇文泰在苏绰帮助下恢复部分汉族官制,并建立府兵制。恢复官制得到汉族门阀地主阶级的支持。府兵制使得士兵的地位得到提高,也使改姓后的汉族地方门阀下属的士兵进入国家的府兵体系,解决西魏兵源不足问题。虽然这些改革解决了西魏各种问题,但和强大的东魏相比较各方面条件都不好。关中地区经过汉末、三国南北朝连续的战乱早已人丁凋零,不再是先秦时的天府之国了,成了西北苦寒之地。加之关中连续大旱,关陇地区饿殍遍野,宇文泰发动沙苑之战,从高欢手里抢粮食。东西魏的形势是东攻西守,西魏发起进攻是为抢粮食,保存自己。东魏则是要灭了西魏,邙山之战高欢杀得宇文泰几乎全军覆没,关键时刻高欢没有乘胜追击,失去消灭西魏的最好时机。东西魏争霸早期是东攻西守,东强西弱的格局,一直到高欢死了才发生变化。

  高欢的东魏也面临着西魏一样的问题,跟随多年的将领持功而骄,高欢并没有像宇文泰那样用八柱国制稳定军心。像侯景这样的将领,高欢在世还能治得住,但侯景根本瞧不起其子高澄。高欢一死对侯景十分忌惮的高澄,想要收回侯景的兵权,很快侯景以河南十三州之地降了西魏,从此攻守易位。宇文泰接受侯景投降,并派人接管河南之地,但要侯景离开军队到长安受降。侯景被迫又投靠南梁,帮着南梁打击东魏,最后还在南梁来了一个“侯景之乱”,使萧氏兄弟为争皇位自相残杀。西魏轻松的占领了南梁的汉中、益州、襄阳等地为后来隋朝统一天下打好基础。强大只是一时,虽然东魏最开始时比西魏强大但是西魏在政治、经济上比东魏稳定,后继统治者不像东魏那般能作,所以北周最终灭了北齐。军事上高欢几次关键时刻失败,最终失去了统一北方的时机。政治上东魏政治不如西魏稳定,上昏下清,北齐被灭完全是皇帝咎由自取。

  军事上的几次关键之战

  北魏孝武帝因不满高欢专权,密谋除掉高欢,事情泄露后西投宇文泰,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从此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因为高欢占据富饶的三晋之地,东魏地域广﹑人口多,经济发达,所以此时的东魏实力强于西魏。而高欢也屡次进攻西魏想要统一北方。

  1、形成割据形式的沙苑之战

  公元537年十月,高欢为雪小关之战失败,亲率二十万军队至蒲津攻打西魏。此时宇文泰兵力不过两万。宇文泰亲率近万人轻骑渡渭。在沙苑以东10里苇深土泞的渭曲设伏。以部将赵贵、李弼分置左右,背水列阵以待。此时高欢虽然占据兵力优势,但是之前潼关之战失败的阴影挥之不去,拒绝侯景与斛律羌举分兵的建议。而高欢自己想出的火攻又被部将侯景、彭乐怂恿放弃。结果宇文泰占据了芦苇丛,把一帮老弱病残摆在前面做为正兵诱敌。把精锐做为奇兵,都藏在了芦苇丛中,利用东魏轻敌冒进,奋起合击。高欢此战大败,此战之后东西魏鼎足的局势形成。

  2、丧失统一良机的邙山之战

  高欢儿子高澄贪色想要强暴高仲密妻子,高仲密正值外放为北豫州刺史,一怒之下向西魏投降,战略要地虎牢关落入西魏之手。宇文泰亲率诸军接应高仲密,军至洛阳,包围河桥南城。高欢亲自将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邙山大战拉开帷幕。邙山之战,宇文泰想夜袭邙山却中高欢计,幸亏贿赂高欢大将彭乐逃脱。第二日宇文泰又靠投降的东魏士兵杀败高欢,高欢几乎被西魏贺拔胜所杀,但还是在部将掩护下逃脱。高欢逃出后领主力卷土重来,宇文泰全军覆没,此时高欢只要继续进兵便可统一北方,只可惜高欢见众将大多数志沮,便下令还军,失去最佳机会。

image.png

  3、强盛转变的玉璧之战

  公元546年,高欢再次率重兵想要攻占战略要地玉璧城。西魏守将韦孝宽积极防守,东魏军屡攻不下。苦战了60天,士卒死伤者达7万余人玉璧城不仅没有攻破,韦孝宽反而夺据了土山。高欢智尽能索,因愤恨恼怒而病倒。2个月后郁郁而终。玉璧之战后,西魏扭转了过去的劣势,和东魏势均力敌。

  4、占据西川

  549年,西魏趁南梁侯景之乱,攻占荆、雍、梁、益诸州,实力大增。

  北齐几代皇帝少有贤明

  北齐

  高欢一众儿子,并非没有有才干者,实际上高澄、高洋、高湛都颇有能力,但是都有神经病。高澄有才能,但是贪色,邙山之战因为他引起,侯景与他不和叛逃,最后竟然被厨子刺死。高洋政治军事才能都不弱于高欢,宇文泰评价:高欢不死矣。高洋统治前期颇有作为,四向征战,平复周边,周、齐、梁三国齐最为强盛。然而后期暴虐无道。后继者高演、高湛、高玮,唯有高演尚且算贤明,但在位不顾两年便去世。高湛高玮除了荒淫,就是杀害忠良。

image.png

  北周

  北周虽然经历宇文护专权,但是政治相对稳定,而继位之君多有作为,到北周武帝时铲除宇文护,亲政掌权。北周武帝时期北周经过灭佛,国家经济势力增长;吸收均田上广大汉族农民充当府兵,扩大了府兵队伍,军事优势形成;北与突厥和亲,南和陈朝通好,外部环境平稳。而北齐此时的情况确实

  "政出多门,鬻狱卖官,唯利是视,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阖境嗷然,不胜其弊"

  虽然此时北周势力虽然超过北齐但是还没有绝对优势。平阳之战,若非冯小怜两次神助攻,谁胜谁负尚难说。所以北齐的灭亡,纯属皇帝的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534年的一天,一伙人偷偷打开了洛阳城的城门,快马加鞭的一路西去,投奔了关中。这伙人不是别人,正是北魏当朝天子,北魏孝武帝元修

  北魏孝武帝的出奔,不仅抛下了首都洛阳,更抛下了立国近150余年的北魏帝国。数日之后,孝武帝出奔的消息便传到晋阳的高欢耳中,这位北魏政局的实际控制者,闻此消息后异常震怒。跑了一个元修事小,万一孝武帝元修被关中的劲敌宇文泰利用,成为政治号召可就不妙。因此,高欢为保证自身拥有的北魏正统地位,当机立断宣布孝武帝元修因私自出逃,故废其帝位,另立元善见继承大魏皇位,并迁都邺城。

image.png

  出奔后的孝武帝元修,本以为投靠了关中的宇文泰,就可以摆脱高欢的控制,成为真正的北魏皇帝。可是没想到这个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善类,一年之后的535年,宇文泰便杀死元修,另立元宝炬为帝,国号仍为“魏”。尽管东边与西边的政权都以北魏继承者自居,但学界还是将545年作为北魏分裂灭亡之年,并将宇文泰拥立的政权命名为“西魏”,另一侧高欢控制的政权称为“东魏”。

  不过,历史并非这么简单,北魏的分裂也并非一件因孝武帝出奔而引发的偶然事情,其根本原因还是北魏政权内部的重重矛盾。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于北魏政权、于南北朝史,注定都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北魏孝文帝逶迤南下的车驾,一场巨大变革旋即拉开帷幕。这场由孝文帝主导的汉化变革,在之后的岁月里,不单震动北魏政坛,更改变了中国北方之后一个世纪的政治走向。

image.png

  孝文帝改革,摈弃鲜卑旧制力行汉化,将鲜卑皇权同汉人的门阀与贵族主义相结合,使北魏政权由鲜卑入汉化。不过,孝文帝改革并非全面性的汉化与贵族化,只是汉化部份鲜卑族上流阶级,多数鲜卑下层民众与旧军功阶级并未享受汉化的益处。致使这些北方旧勋贵,在政治改革冲击下,一跃由帝国股肱,沦落为洛阳新贵眼中的贱民。

  正由于这种不满心理与现实压迫,加之孝文帝后北魏诸帝的无能,北方旧勋贵与汉人及汉化鲜卑贵族间的矛盾被迅速激起,六镇之乱、河阴之变等一场场大变乱随之而来。北魏政治、社会在这些变乱裹挟下,迅速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文化上,变乱者高举鲜卑化、胡化大旗,同中央政权的汉化、门阀化相抗衡。政治上,随着葛荣、尔朱氏、高欢等势力的崛起,中国北方于首都洛阳之外,相继成立诸多军事、政治中心,与洛阳相互并立、互相竞争。

image.png

  在历经十余年的群雄逐鹿后,随着葛荣、尔朱氏等势力的败落,最终北魏末期的乱局,由出六镇的高欢与宇文泰二人终结。高欢扫平尔朱氏,控制华北及北魏首都洛阳,帝位废立悉听高欢,北魏皇帝名为帝王,实则傀儡。宇文泰则挟六镇余部,控制关中与高欢相持,虽奉北魏正朔,却与拥兵割据无异。二者分立东、西,而北魏政权在二人控制下已是名存实亡

  可以说北魏王朝自孝文帝改革后,随着胡汉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的逐渐突显,又历经多次战乱,至孝武帝时政局早已是权臣把持,积重难返。因此,无论孝武帝出奔事件是否会在历史上发生,北魏的灭亡与分裂都是在所难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暂时拥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后以辈分错乱为由废除元亶的权力,改拥立元亶的世子,年仅十一岁元善见为帝,即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