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

  今天没有很多人记得乌尔班二世教皇,但是没有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象他那样明显和直接,他作为罗马皇帝发动了一场从伊斯兰教徒手中重获圣地的基督教战争,开始了十字军东征

  乌尔班原名欧德·德·拉尼,1042年在法国马恩市附近问世。他出生于一个法国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年青时在兰斯任副主教,随即先后担任克吕尼隐修院修士,副院长,红衣主教,1088年当选为罗马教皇。

  乌尔班是一位坚强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但这不是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人们记得乌尔班二世,主要是因为他在1095年11月27日所采取的行动。那一天在法国的勒芒市,他召集了一次伟大的宗教会议。在会上他面对数以千计的听众,发表了一个或许是历史上唯一的最有说服力的演讲── 一个在随后影响着欧洲许多个世纪的演讲。在演讲中,他抗议侵占着圣地①的赛尔柱克王朝②的土耳其人在亵渎基督教的神圣土地,在污辱基督教的朝拜者。乌尔班呼吁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联合起来,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 一场为基督教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东征。但是乌尔班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远不止是吸引着有利他主义动机的人。他指出圣地是一片肥沃富饶的土地──比人口过剩的基督欧洲要富得多。最后他宣布参加十字军东征可以免除一切苦行(告解),保证赦免十字东征者的一切罪行。

1_2010110110011947j5K_meitu_1_meitu_30.jpg

  乌尔班这篇演讲对动机最高尚和最自私的人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在听众当中激起了澎湃如澜的热浪,在他的演讲结束之前,全体听众高呼:“这是上帝的旨意!”这个口号很快就成了十字军东征的战斗口号。在几个月内,第一方面十字军出发了,随后就爆发了一系列长期的神圣战争(有八个方面主要的十字东征军和许多方面小部的十字东征军),这场系列战长达200年左右。

  就乌尔班二世自己的情况而言,他在第一方面十字军成功占领耶路撒冷两周后去世,但他未听到占领的消息。

  十字军东征的重要性似乎毋庸加以解释,和所有的战争一样,它对参战人员和部队所经过的地区的人们都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它为西欧与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之间的密切往来起了作用,当时拜占庭和伊斯兰各国远比西欧先进。这种往来为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文艺复兴反过来又使现代欧洲文明之花大放异彩。

  乌尔班二世教皇被列入此册不仅仅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巨大意义,而且还因为若没有他的鼓舞就可能不会有十字军东征。显然当时的条件已经成熟,否则人们对他的演讲就会置若罔闻。但是要掀起一场全欧运动,必须得有一个核心人物的领导,某一个国家的国王对此是无能为力的(例如一位德国皇帝对土耳其人宣布一场圣战,且率军进行一场十字东征,很难相信许多英国勇士会加入他的行列之中)。在西欧只有一个人物,他的权威可以超越国界的限制,只有教皇才能提出一项使所有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都执行的计划,才有希望使众多的人都服从他的指示。没有教皇的领导,没有他做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演讲,十字军东征作为一次大规模的欧洲运动也许永远就不会出现。

  当时的实际情况也不是谁身居教皇之职谁就会提出十字军东征解放圣地的计划。大多数谨慎的领袖都很难做出一项非常的提议,因为其结果十分难以预测。但是乌尔班二世却有这样的胆略。因此,虽然许多人的名气比他大得多,但是他对历史的影响却比他们硕大而久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7世纪起,耶路撒冷作为基督教的圣地一直处于穆斯林的统治之下,给基督徒的朝圣带来了很大的不便。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Ⅱ)在法国克莱蒙召开的宗教会议上,号召进行十字军东征,夺回圣地耶路撒冷。教皇宣称,参加十字军的人,罪行都将得到赦免。1096年,第一次东征开始,所有人军服上都绣着十字,故称“十字军”。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较为成功,占领了耶路撒冷,建立了耶路撒冷等4个基督教王国。1147年,为了解救穆斯林对基督教王国的攻击,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发动。之后又陆续发动了8次,直到1291年才结束,基督教势力完全撤出了耶路撒冷等地区。纹章起源于12世纪,正是欧洲十字军的第一次东征与第二次东征之间,于是,有学者认为纹章起源于伊斯兰或拜占庭的习俗;又因为在古希腊罗马的军旗、皇帝标志及日耳曼人早期的符号中发现类似纹章的图案,因此也有学者将两者作为纹章的起源。

image.png

  但现在学术界已经否定了这几种起源,普遍认为纹章产生于中世纪欧洲社会,背景是公元“1000年后封建社会的变化”与“11世纪末至12世纪前几十年军事装备的演变”。纹章是“中世纪盛期西欧文化的独特产物……在历史上并无直接的榜样”。这从纹章的两个词源中也可得到旁证。纹章(Wappen)一词起源于中古德语“Waffe”(武器),其早期即作为武器的辅助工具使用。12世纪晚期,“Wappen”演变成“盾牌标志”的含义。16世纪时,“Waffe”(武器)作为战斗工具和“Wappen”(纹章)作为盾牌标志的含义才完全分开。纹章学(Heraldik)的词源是“Herold”,起源于法语和拉丁语,意即传令官,负有登记、检验比武的骑士纹章的职责。从这两个词的发展中,也可窥见纹章与当时的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欧在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骑士和采邑,贵族之间为了争夺领地,战争频繁。12世纪时,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和军事装备的改善,骑士全身都披戴了盔甲,戴上全罩式头盔,只露出双眼。

image.png

  为了在战场上区别敌友,骑士们开始在盾牌和旗帜上画上特定的符号,这些符号逐步固定下来,由此形成了纹章。中世纪形成了独特的骑士文化。骑士崇尚忠诚、勇敢。骑士的纹章也多与骑士的战争经历相关。例如,布吕歇尔(Blücher)家族以两把钥匙作为纹章图案。据传说,这个家族的祖先是个勇敢的文德人武士。有一次,他跟从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远征罗德初,布吕歇尔家族出了一位名将——在滑铁卢打败拿破仑的普鲁士元帅格布哈特·莱布雷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 布吕歇尔家族纹章又如阿尼姆(Arnim)家族,其族徽是红底上两条白色的条纹。据传说,在一场针对弗里斯人(Friesen)的战役中,将军命令一个姓安海姆(Arnheim)的容克贵族去摧毁他与弗里斯军队之间的一座木桥,以保证不被弗里斯人追到。

image.png

  安海姆勇敢地将桥的木板拆下,丢进水里。但当弗里斯人的军队追来时,仍剩下两块桥板。安海姆独自坚守阵地,直到援兵到来。后来他得到了荷兰领地作为奖赏,受封为骑士,并获得纹章。该家族纹章中两条白色的条纹象征了战斗中的两块桥板;纹章装饰有骑士头盔、斗篷、贵族冠冕和牛角。家族姓“Arnim”就是由“Arnheim”演变而来。又如巴瑟维茨(Bassewitz)家族以野猪为纹章。据传说,该家族的博恩·冯·巴瑟维茨(Bernd von Bassewitz)获梅克伦堡公爵册封,成为骑士。在一场战役失败之后,他在逃跑时,正好有一只野猪跟在后面,挡住了追兵,他因此获救。后来该家族纹章采用野猪图案,也许就是为了纪念野猪的救命之恩。骑士们也会将凶猛的猎物作为自己的纹章,以此彰显自己的勇猛。如据《马内塞抄本》记载,哈瓦特(Herr Hawart)家族的纹章是金底黑熊,图中描绘了哈瓦特将一支长矛插入黑熊胸膛的场景。

image.png

  “能在战斗中打败一头熊在当时还是了不起的战绩,取得这一战绩者很有可能自豪地将熊头图案放到自己的纹章中。”这成为哈瓦特家族纹章的起源。在和平时期,骑士必须操练武艺,为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做准备。君主会举行骑士比武大赛,骑士们参加时会登记纹章。骑士比武大赛诞生于法国,后来传到德国、英国等欧洲其他地区。“13世纪之前的比武大赛以实战训练为主,目的是以模仿战争的方式锻炼参赛者适应战场上的各种情况。13世纪以后,比武大赛向庆典和仪式型转变,参赛者往往借此表现自己的勇敢和武功技能,并更加侧重追求观众的赞赏。”尤其是获得贵族女性的青睐。《马内塞抄本》记载了13世纪后半期,骑士瓦尔特·冯·克林根(Walther von Klingen)参加比武的场景:他的长矛刺向对方,战马顶住对方马颈,即将获胜;看台上则站有5名贵族女性,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露出赞赏的表情。他的盾牌和马的战斧上都画有黑底白狮的纹章,对方则是红黄条纹盾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者解放出来。

image.png

  十字军成员主要为来自西欧各国的骑士和农民,他们跋山涉水,来到君士坦丁堡,而后又将战矛转向耶路撒冷。队伍中几乎全是落破的农民,骑士寥寥无几,而且由于他们并未受过战斗训练,因此最初农民十字军并未到达圣城。1099年,西欧各路封建领主率领的正规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并屠杀了城中大量的穆斯林和犹太居民。东征过程中,西方人在累范特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的黎波里伯国、安条克公国和埃德萨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由于十字军对耶路撒冷这座461年未在天主教控制下的圣城怀有极强的热忱,因而他们拒绝将夺取的土地归还给拜占庭帝国。至今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定位为防御性还是侵略性仍存在争议。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势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开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衰落的国际贸易。

  背景

  欧洲局势

  在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扩张的西部边境,即伊比利亚半岛上,基督徒在11世纪前便已展开收复失地运动,但运动是时断时续的,且并不以十字军为名。11世纪后,外来的骑士,尤其是来自法兰西的骑士逐渐增多,开始协助伊比利亚的基督徒。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夕不久,乌尔班二世曾鼓动伊比利亚的基督徒夺回塔拉戈纳,当时教宗就已使用了一些后来向欧洲十字军宣道时用的符号和词藻。

image.png

  自10世纪萨克森人、维京人、马扎尔人等民族基督教化之后,西欧内部已基本趋于稳定,然而法兰克帝国加洛林王朝的分崩离析使得那些整日只识打斗的武士有了用武之地。封建领主麾下的骑士阶层四处混战,教会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宣布了神命合约(英语:Peace and Truce of God),以限制战争的发动和进行。同时,带着教会改革理念的教廷与世俗世界的神圣罗马帝国发生冲突,引发叙任权斗争。教宗格里高利七世在斗争中在神学理论上使对皇帝及其支持者的征伐合法化,这亦赋予了教宗以基督教世界的名义征召骑士,对抗教会的敌人,以及讨伐安达卢斯和东部的塞尔柱王朝的权利。

  1054年东西教会大分裂后,欧洲天主教世界的东部,毗邻的是由基督教的另一分支东正教教徒所组成的拜占庭帝国。有历史学家认为,希望将西方教宗的权威强加给东罗马帝国是征召东征的动机之一,尽管乌尔班二世从未指出这个目的。拜占庭在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中大溃败之后,塞尔柱王朝几乎占领了整个安纳托利亚。克莱芒会议前夕,拜占庭帝国已经几乎丧失了原先的半壁江山。此时,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只保有巴尔干地区和安纳托利亚半岛的西北部,且两面受敌:西边的诺曼人和东边的塞尔柱人。格里高利七世开始呼吁"milites Christi"(即"上帝的士兵")前往拜占庭予以支援。这场呼吁被大多数人忽视,甚至有一些反对的声音,即便如此,教会的声音还是引发了对东部局势的关注。

  中东局势

  十字军东征之前,拜占庭一直为了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的控制权在与塞尔柱及其他土耳其王朝战斗。塞尔柱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建立了极盛但短暂的塞尔柱帝国,1092年马立克·沙一世(英语:Malik-Shah I)苏丹死后分裂,直到十字军西来之时,只剩下若干小国。基利杰·阿尔斯兰一世(英语:Kilij Arslan I)统治着安纳托利亚的鲁姆苏丹国,突突什一世(英语:Tutush I)则执掌叙利亚。突突什1095年死后,其子法赫尔·穆尔克·拉德温(英语:Fakhr al-Mulk Radwan)和杜卡克(英语:Duqaq)分别继承了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其后内部一直分裂并且相互对立。

  尽管阿拉伯人的国土已经在塞尔柱人到了后显著萎缩,但当时埃及与巴勒斯坦的大部仍在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统治之下。塞尔柱与阿拉伯法蒂玛王朝的战事一度阻断了基督徒朝圣的道路。法蒂玛王朝名义上奉穆斯塔利(英语:al-Musta'li)为哈里发,实质大权却落于维齐尔(即宰相)阿法达(英语:al-Afdal Shahanshah)沙阿的身上。1073年(也有人说是1076年),维齐尔统治下的法蒂玛王朝被塞尔柱土耳其人夺走耶路撒冷;不过1098年,也就是十字军到了之前,他们又从阿尔图格王朝--一个与塞尔柱人联合的土耳其小部落--手中拿回了圣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1096年至1099年间由西方基督教世界所发起,旨在收复在穆斯林的征服中被占领的累范特圣地的一项军事行动,最终以1099年十字军攻陷耶路撒冷收尾。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最初为了应拜占庭皇帝阿历克塞一世的求援,而号召西方志愿军前往拜占庭帝国抵御塞尔柱人从安纳托利亚而来的入侵。后来,东征的目的逐渐演变为夺回圣地及耶路撒冷城,并将东方基督教从伊斯兰的统治者解放出来。

image.png

  主要经过

  十字军正规军在约定的1096年8月开始向东进发。四支主要的十字军选取了不同的行进路线,于1096年11月至1097年4月的时间段内在君士坦丁堡城墙外集结。韦尔芒杜瓦的于格最早到达,戈弗雷、雷蒙德、博希蒙德随后而至。阿历克塞对此次大军的前来所做的准备更充分,这支正规军基本未对拜占庭带来侵扰。

  尽管有当时的许多目击者记载了这支军队的大致数字,现代很多历史学家也做了研究,但是实际上依旧很难对第一次东征的整个十字军兵力做出准确的估计。学者大卫·尼科尔认为队伍中拥有30000至35000名十字军,包括五千骑兵;雷蒙德的兵力数字最高,麾下坐拥8500步兵和1200骑兵。

  1097年上半年,十字军大军越过海峡,隐士彼得和他手下的残存的平民十字军加入了新至的大军中。此外,阿历克塞派遣了曼努埃尔·伯托米特斯和塔第吉欧斯两位拜占庭将领予以协助。十字军将首战目标指向了尼西亚。尼西亚原本是拜占庭统治下的城市,但沦陷后成为基利杰·阿尔斯兰一世的罗姆苏丹国都城。阿尔斯兰正在安纳托利亚中部与土库曼人的达尼什曼德王朝作战,低估了西来的十字军,而将金库和眷属都留在了后方的尼西亚城内。十字军随即对这座城市展开了长时间的围困。当阿尔斯兰得知消息后,勒马回头,在5月16号这天向十字军展开攻击,但被出乎其意料的庞大队列所逼退。在接下来的战役中,基利杰·阿尔斯兰一世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损失惨重。

image.png

  6月末,十字军继续穿梭在安纳托利亚半岛上,期间一直有拜占庭将军塔第吉欧斯的部队陪伴,而且他们也十分相信阿历克塞会派遣更多的援军来协助他们。为了便于统率,十字军被分为两支分队,分别由诺曼人和法国人领导。两队约定在多里留姆城会师,然而行进更快的诺曼人于7月首日遭受阿尔斯兰的攻击。在尼西亚被击退之后,阿尔斯兰集结了更多的兵力,卷土杀回,以高机动性的骑射手将诺曼十字军包围。被围的十字军"部署成严密的防御阵型",将辎重装备和非战斗单位藏于阵中心,并遣人突围求援。法国人领导的十字军随后赶到,戈弗雷突破了土耳其人的战线,阿希马尔主教则从后方包抄;土耳其人原本希望歼灭诺曼十字军,没有预料到援军到达如此迅速,猝不及防,之后收兵撤退。

  此后,十字军长驱直入,但阿尔斯兰在后撤的途中将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焚毁殆尽,因此快速的行进并不那么欢欣。时至酷暑,十字军缺粮少水,军中许多人畜因此丧生。沿途一些信奉基督教的同胞有时会给大军提供一些食物,但远不及行军作战所需,因此十字军一有机会就进行掠夺。个别将领为了总领导权而争执,尽管他们中除阿希马尔主教为公认的精神领袖之外,并没有一位强势到足以掌控全局的人。穿过奇里乞亚山口后,鲍德温开进幼发拉底河畔的亚美尼亚,期间他唯一可以宣称欧洲领土和财富的途径随着其妻子死于征途而泡汤,使得他在没有回欧洲的理由。鲍德温决心在圣地攫取一块自己的封地,他认埃泽萨军事长官埃泽萨的索罗斯(英语:Thoros of Edessa)为父。索罗斯虽为亚美尼亚人却推行希腊正教会,因而招致许多不满。1098年,索罗斯在一场很可能由鲍德温所煽动的暴动中被刺杀。3月,鲍德温继承成为新的统治者,建立了首个十字军国家埃德萨伯国。

  7月13日。雷蒙德的军队从南门攻击,其他部队则强攻北部的城墙。一开始,普罗旺斯人在城南进展甚微;而北部的十字军表现得更好,虽然缓慢,但稳定地消耗着敌方守军。7月15日,两端同时展开最终的强攻,最终北部的内城城墙被攻破。在沦陷的恐慌中,守军在两端都放弃了继续防御,十字军随之破城而入。

image.png

  事件结果

  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是200年间,十字军东方战争中唯一对穆斯林取得胜果的战事,夺占耶路撒冷圣城,夺回主的圣墓,在当时的西方基督教世界引发了空前轰动,也是乌尔班二世至死未曾想象过的完美大捷。自然,它受到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累世的传诵,众多随军教士及后世的教会编年史家都在竭力记述此役,赞美基督大能,如神迹般传诵。同时,这场战争及其后拉丁东方的建立,更是影响了整个东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受到各方的强烈关切。拜占庭、亚美尼亚、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种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陈辞,详述此事,以资借鉴反思。第一次十字军战争无疑是中世纪记载最为丰富、史料最为充分的历史事件之一。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建立了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耶路撒冷王国和位于巴勒斯坦的的黎波里伯国四个"十字军国家",亚美尼亚难民组成的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等国也成为了十字军的盟友。

  回到西欧的那些曾到达耶路撒冷的十字军成员被视为英雄。例如,为表彰法兰德斯的罗伯特的战功,他被冠以"Hierosolymitanus"的称号。而在布永的戈弗雷的死后,他的一生流传为传奇。在西欧,许多政治局势因某些人物离开故土去参加东征而受到重要的影响。比如罗贝尔·柯索斯参加十字军后,他在英格兰的王位被弟弟亨利一世继承,而这间接导致了1106年的坦什布赖战役。

  同时,十字军国家的建立大大缓解了塞尔柱人加于拜占庭帝国头顶的压力,拜占庭也在十字军的帮助下收复了部分安纳托利亚的土地,而且在12世纪度过了一段相对而言和平、繁荣的岁月。首次十字军东征对于东边的穆斯林王朝的影响显得迟缓但重要。1092年,马立克·沙一世死后,塞尔柱帝国走向动荡与分裂,拜占庭向天主教会的求援使得塞尔柱人之后面对的是拉丁国家的协同防御。东西教派的合作艰难维持了几十年,然而地中海东岸从埃及到叙利亚直到巴格达的土地都在穆斯林国家的掌控下,有着各种呼吁将十字军驱逐出去的声音,在后来萨拉丁的阿尤布王朝连结周边区域并收复耶路撒冷之时达到高潮。

image.png

  失败原因

  第一点,十字军缺陷多,例如根本没组织、没军纪、作战时没有统一的指挥号令者、面对长期对峙的后勤补给几乎毫无规划等。十字军所到之处,抢掠、偷盗,遍地焦土,时有所闻,使十字军声名日渐恶化。

  第二点,整个十字军运动失去社会后盾。自十三世纪以来,随着商业社会的成长,以及封建君王的王权伸张,封建贵族的社会经济地位急剧下落,骑士精神在新政治和新社会里,丧失其传统地位;因此以收复圣地展现中古骑士精神的十字军运动,便失去了社会号召力。

  十三世纪后,"十字军"逐渐转型,脱离"收复圣地,援助东方基督教徒"的单纯目的。自从教宗英诺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 1161-1216)发动十字军对抗阿尔比派(Albigensian Crusade, 1207-1208),"十字军"的定义逐渐转变为泛指"奉教会旨意,以基督之名从事圣战的活动"。

  历史影响

  第一次十字军由西欧封建贵族骑士们在西亚建立了短暂王国,虽然耶路撒冷王国仅维持了88年,十字军东征对地中海沿岸国家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之后十字军还在威尼斯人帮助下侵入当时土耳其无法攻破的君士坦丁堡,成为两百年后奥斯曼土耳其大军攻下此城的肇因,数次大规模军事动员也使西欧各国人民损失惨重,几十万十字军死亡[注解:十字军人数很少不可能有几十万,一般认为封建领主带领的精锐应该在三万左右],并使日后东方回教世界与西方基督教世界互相对立[注解:即使没有十字军,从穆斯林包围欧洲的局势来看,两者相互对立的情况必不可解,即穆斯林对西班牙、西西里和意大利半岛的侵袭]。教廷和封建主却取得了大量的财富。但是另一方面,欧洲原本因西罗马帝国灭亡使欧洲进入黑暗时期[注解:在十字军时期黑暗已经不复存在,典型的例证就是大量蛮族皈依基督教],因为十字军运动带回大量东方进步文明,并导致大量农奴解除依附关系,成为自由民,加速了西欧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亦是文艺复兴与近世中产阶级商业文明的一重要成由,塑造出近代强盛的欧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是基督教徒对于穆斯林的势力扩张的一次回应,其后的近两百年内,第二次东征至第九次东征纷至沓来。同时,东征也间接重开了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衰落的国际贸易。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