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鲱鱼战役

鲱鱼战役(Battle of Herrings),又称鲱鱼之战是1429年2月12日发生在法国奥尔良北部的军事行动,此时正奥尔良之围期间。造成此次冲突的直接因素是来自法军试图阻止并掠夺一队输往英军的补给。英军自上年十月便开始包围奥尔良市镇。法军获得由达恩利的约翰·斯图尔特带领的苏格兰军队援助。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名为Rouvray的地方,何者为事件发发生地点仍有争论,但根据法斯特尔夫的传记记载,比较有可能是在Rouvray-Sainte-Croix周边。

  鲱鱼战役(Battle of Herrings),又称鲱鱼之战是1429年2月12日发生在法国奥尔良北部的军事行动,此时正奥尔良之围期间。

  造成此次冲突的直接因素是来自法军试图阻止并掠夺一队输往英军的补给。英军自上年十月便开始包围奥尔良市镇。法军获得由达恩利的约翰·斯图尔特带领的苏格兰军队援助。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名为Rouvray的地方,何者为事件发生地点仍有争论,但根据法斯特尔夫的传记记载,比较有可能是在Rouvray-Sainte-Croix周边。

  这支补给队由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护送,并已在稍早前在巴黎获得配备。这支补给队运送约300车的十字弓、加农炮、炮弹,以及数桶的鲱鱼。最后者是由于禁荤的四旬期接近而运送,也因为这些鱼而赋予这场战斗不平凡的名称。

image.png

  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之间,英国军队对法国城市奥尔良施行围攻战。

  造成此次冲突的直接因素是来自法军试图阻止并掠夺一队输往英军的补给。英军自上年十月便开始包围奥尔良市镇。法军获得由达恩利的约翰·斯图尔特带领的苏格兰军队援助。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名为Rouvray的地方,何者为事件发发生地点仍有争论,但根据法斯特尔夫的传记记载,比较有可能是在Rouvray-Sainte-Croix周边。

  这支补给队由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护送,并已在稍早前在巴黎获得配备。这支补给队运送约300车的十字弓、加农炮、炮弹,以及数桶的鲱鱼。最后者是由于禁荤的四旬期接近而运送,也因为这些鱼而赋予这场战斗不平凡的名称。

  这个战场一片平坦,缺乏特殊性。法军约3000-4000人遭遇英军相对很小的军队,英军将补给车辆拉成一列形成临时防御工事进行防御。整个防御型态因为安置了用来阻止法军骑兵冲锋的尖木桩而显得更完整。这个战术曾被用于阿金库尔战役并获得大成功。法军的攻势开始于火器部队的炮击,不过对当时人来说,还不能善用这种新颖的武器。

  400名苏格兰精英步兵前往攻击英军编队,由于太早出动造成火炮为避免造成友军伤害而不攻击。苏格兰人本身没有良好的铠甲保护,因此英军弓箭手与十字弓手躲在货车堡垒后方射击,造成他们很大的伤亡。

image.png

  这时候的英军,因为看到法军没有跟上苏格兰的攻势,因此开始策画反击。英军袭击法/苏格兰军紊乱的后方与两翼,强迫他们战斗。

  据估算,法国与苏格兰联军约损失400人,包含苏格兰指挥官斯图亚特。著名的迪努瓦公爵(奥尔良公爵)也在此战中负伤并在死里逃生。他后来与圣女贞德共同行动,并在解除奥尔良之围与卢瓦尔河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从今日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法军在此战的败因在于没有让炮击发挥到最大的效果,虽然在当时并不那么认为。此战役后败因被归咎于克勒芒伯爵的懦弱并遭到蔑视。不久克勒芒伯爵和负伤的迪努瓦公爵随着2000名士兵离开奥尔良。奥尔良城内的士气跌到谷底,甚至几乎要开城投降。

  鲱鱼之战是奥尔良之围自1428年10月开始,到隔年5月圣女贞德到来之间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不过从各方面看来,这仍然算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若非因为有留下文字资料,可能只会成为军事历史中的一个小注脚或甚至被遗忘。

image.png

  这场战役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成为贞德在沃库勒尔说服罗伯特·博垂科特协助并护送她前往希农城的关键。正好鲱鱼之战发生当日(1429年2月12日),贞德第二次和博垂科特见面。根据故事,贞德放出“皇太子的军队在近日于奥尔良将会遭到严重损害”的消息。几天后,战败的消息传到沃库勒尔,博垂科特据此承认并同意协助贞德前往希农会见皇太子。贞德最后在1429年2月23日离开沃库勒尔前往希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鲱鱼战役(Battle of Herrings),又称鲱鱼之战是1429年2月12日发生在法国奥尔良北部的军事行动,此时正奥尔良之围期间。

  造成此次冲突的直接因素是来自法军试图阻止并掠夺一队输往英军的补给。英军自上年十月便开始包围奥尔良市镇。法军获得由达恩利的约翰·斯图尔特带领的苏格兰军队援助。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名为Rouvray的地方,何者为事件发发生地点仍有争论,但根据法斯特尔夫的传记记载,比较有可能是在Rouvray-Sainte-Croix周边。

image.png

  这支补给队由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护送,并已在稍早前在巴黎获得配备。这支补给队运送约300车的十字弓、加农炮、炮弹,以及数桶的鲱鱼。最后者是由于禁荤的四旬期接近而运送,也因为这些鱼而赋予这场战斗不平凡的名称。

  战争背景

  1428年10月12日-1429年5月8日之间,英国军队对法国城市奥尔良施行围攻战。

  战争起因

  造成此次冲突的直接因素是来自法军试图阻止并掠夺一队输往英军的补给。英军自上年十月便开始包围奥尔良市镇。法军获得由达恩利的约翰·斯图尔特带领的苏格兰军队援助。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名为Rouvray的地方,何者为事件发发生地点仍有争论,但根据法斯特尔夫的传记记载,比较有可能是在Rouvray-Sainte-Croix周边。

image.png

  这支补给队由约翰·法斯特尔夫爵士护送,并已在稍早前在巴黎获得配备。这支补给队运送约300车的十字弓、加农炮、炮弹,以及数桶的鲱鱼。最后者是由于禁荤的四旬期接近而运送,也因为这些鱼而赋予这场战斗不平凡的名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鲱鱼战役(Battle of Herrings),又称鲱鱼之战是1429年2月12日发生在法国奥尔良北部的军事行动,此时正奥尔良之围期间。

  造成此次冲突的直接因素是来自法军试图阻止并掠夺一队输往英军的补给。英军自上年十月便开始包围奥尔良市镇。法军获得由达恩利的约翰·斯图尔特带领的苏格兰军队援助。在这个地区有两个名为Rouvray的地方,何者为事件发发生地点仍有争论,但根据法斯特尔夫的传记记载,比较有可能是在Rouvray-Sainte-Croix周边。

image.png

  战争过程

  这个战场一片平坦,缺乏特殊性。法军约3000-4000人遭遇英军相对很小的军队,英军将补给车辆拉成一列形成临时防御工事进行防御。整个防御型态因为安置了用来阻止法军骑兵冲锋的尖木桩而显得更完整。这个战术曾被用于阿金库尔战役并获得大成功。法军的攻势开始于火器部队的炮击,不过对当时人来说,还不能善用这种新颖的武器。

  400名苏格兰精英步兵前往攻击英军编队,由于太早出动造成火炮为避免造成友军伤害而不攻击。苏格兰人本身没有良好的铠甲保护,因此英军弓箭手与十字弓手躲在货车堡垒后方射击,造成他们很大的伤亡。

  这时候的英军,因为看到法军没有跟上苏格兰的攻势,因此开始策画反击。英军袭击法/苏格兰军紊乱的后方与两翼,强迫他们战斗。

  战争结果

  据估算,法国与苏格兰联军约损失400人,包含苏格兰指挥官斯图亚特。著名的迪努瓦公爵(奥尔良公爵)也在此战中负伤并在死里逃生。他后来与圣女贞德共同行动,并在解除奥尔良之围与卢瓦尔河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image.png

  历史影响

  从今日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法军在此战的败因在于没有让炮击发挥到最大的效果,虽然在当时并不那么认为。此战役后败因被归咎于克勒芒伯爵的懦弱并遭到蔑视。不久克勒芒伯爵和负伤的迪努瓦公爵随着2000名士兵离开奥尔良。奥尔良城内的士气跌到谷底,甚至几乎要开城投降。

  鲱鱼之战是奥尔良之围自1428年10月开始,到隔年5月圣女贞德到来之间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不过从各方面看来,这仍然算是一场小规模的战斗,若非因为有留下文字资料,可能只会成为军事历史中的一个小注脚或甚至被遗忘。

  这场战役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在于成为贞德在沃库勒尔说服罗伯特·博垂科特协助并护送她前往希农城的关键。正好鲱鱼之战发生当日(1429年2月12日),贞德第二次和博垂科特见面。根据故事,贞德放出"皇太子的军队在近日于奥尔良将会遭到严重损害"的消息。几天后,战败的消息传到沃库勒尔,博垂科特据此承认并同意协助贞德前往希农会见皇太子。贞德最后在1429年2月23日离开沃库勒尔前往希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许久之前,英伦三岛传来了一条“大新闻”,我国海军第26批护航舰队访问英国,并且首次开进英国内水泰晤士河,与伦敦市民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此情此景,围观的英国群众和媒体百感交集。遥想当年大英海军艨艟接天,旌旗蔽日的盛况,对比今朝军力凋敝,门面难撑的尴尬局面,英国媒体也只好自嘲到,幸亏中国配备导弹、火箭炮和反潜武器的先进战舰是来和平访问的。作为昔日的海洋霸主,海权和海军构成了大英殖民帝国生存之道的核心,在掌握全球海洋霸权的时代,英国一直努力维持着全球最强的海军力量,不仅武备先进,而且皇家海军的战舰总吨位位列全球第一,超过第二和第三的总和。海洋霸权给英国带来了财富和和平,对于其它海上强权而言,在海洋上击败英国舰队实属不易,莫要说攻入英国本土,进入英国内水了。即便是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人也没能在海洋上占到便宜。对于伦敦市民而言,泰晤士河最大的威胁除了希特勒的空军,大概就是工业污染了。三百余年里,塔桥开合,船舶络绎不绝,鲜有武力叩关,逆流而上者。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近代以来确实有个国家不仅在海上痛击英国舰队,还闯入泰晤士河火烧英国军舰,这个国家不是德法,而是与英国隔海相望的小国荷兰。英荷海权之争除了给英国人带来了不小的心理阴影之外,还留下了丰厚的国际法遗产,后者至今还在影响着今天主要强国的海权博弈。

image.png

  一、小国雄心

  在16世纪,两件事情影响着欧洲人的生活,一是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开始的海外扩张,二是宗教改革引发的信仰纠纷。欧洲各君主国的诸侯王公们都试图利用这俩件事情增加自己的财富,扩大自己的领地。不过无论是英格兰还是荷兰,都不是欧洲最早树立海洋霸权的国家,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欧洲的贸易重心和文化中心都集中在地中海和北意大利地区,贸易驱动的海洋活动也是先由诸如威尼斯、热那亚、葡萄牙和西班牙这样的南欧共和国或君主国发起。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海外扩张史想必早已家喻户晓。当葡萄牙人第一次来到印度洋时,才猛然发现,当时的欧洲只是贫穷的世界“边陲”,而印度洋才是世界的中心,大部分财富都由参与印度洋贸易的诸民族掌握。这个现实让葡萄牙人短暂自卑了一会儿,不过很快葡萄牙仰仗着武力控制了东方的海上贸易上路,并把获得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输送会欧洲。到了17世纪,荷兰人基本取代了葡萄牙人,成为欧洲参与东方贸易的主导力量,荷兰人在北美,印度,印尼都建立了殖民地,还曾入侵中国的澎湖和台湾,并且荷兰还控制着对日本的商贸活动。荷兰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得益于荷兰发达的造船工业,以及荷兰人在商业制度上的创造性发明,今天司空见惯的股份制公司制度就是由荷兰人首创。

  然而和欧洲那些大君主国相比,荷兰不仅国小,而且年轻。在1581年之前,欧洲的版图上还不存在荷兰这个国家,荷兰是西北欧低地地区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领地的一部分,这一地区包括今天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的上法兰西大区,共划分为十七省。不过荷兰人对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极为不满,原因有二,其一是十七省飞地远离西班牙,荷兰人很少受到西班牙的管理和自助,而哈布斯堡家族却在十七省苛捐重税;其二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是一个天主教国家,而荷兰人多信奉新教,而西班牙意图借助天主教推行帝国主义的行为在十七省引发了激烈的信仰冲突,最终引发了1566年“偶像破坏运动”,新教教堂纷纷拆毁天主教的圣象。1568年,在奥兰治亲王威廉一世的领导下,十七省中的荷兰省和泽兰省爆发起义,抵抗西班牙的统治。不过起义很快被西班牙派兵压制,在西班牙软硬兼施的政策之下,十七省发生分裂,南方诸省向西班牙妥协,北方七省继续抵抗,并于1581年建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不过联省共和国势单力薄,与西班牙的战争十分惨烈,大片土地被西班牙军队占领,直至1609年,西班牙疲于战火,被迫与联省共和国签订合约,双方暂时休战。十二年后,荷兰趁西班牙卷入三十年战争之际,再度开战,此次荷兰人表现异常骁勇,收复失地,重创西班牙舰队。最终在1648年西班牙不得不与联省共和国签订《明斯特条约》正式承认其独立地位,前后持续八十年的荷兰独立战争随之落幕。《明斯特条约》通常也被视为终止三十年战争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一部分,后者是欧洲主权国家体系的起源,这也意味着荷兰人的国家获得其他列强承认,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

image.png

  《明斯特条约》为荷兰人赢得了和平红利,使得荷兰人有时间休养生息。不过联省共和国的政治地缘着实不佳,东临德意志诸邦,西南靠着法国,北与英格兰隔海相望,列强环伺,似乎海洋才是唯一出路。而荷兰人惊喜地发现他们位于从里斯本到波罗的海各港口贸易航线的中间,完全可以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面朝北海,也让荷兰人得到了利用风能的机会。同时大批信仰新教的技术工匠和富商也从南部诸省和西葡两国移民到联省共和国,为荷兰人带来了大量进行海上贸易的专门人才,从而使阿姆斯特丹从一个小港口成长为世界商贸中心。新教教义鼓励人们勤劳致富,生活节俭,赋予工作神圣的意义,正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里推断的那样,荷兰人迅速完成资本积累,并将商贸和金融业推至当时世界的前言,人类大概就是在阿姆斯特丹的金融交易所里第一次感受到了资本的力量和金融危机的毁灭性影响。

  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荷兰人的海外扩张之路走得顺风顺水,财富涌进这个低地小国,让这里变成继北意大利之后欧洲最富裕的地区。海洋贸易引发的财富扩张也引起了荷兰社会结构的变化。联省共和国没有君主,但是却有不少世袭贵族,资本让那些出身平平的富商巨贾能够步入上流社会,成为贵族。为贵族和富商服务的宗教人员、律师、小商贾和国家机构的职员构成了中产阶级,位于底层的农民、商贩、店主、技术工人、海员等则维系着这个小国的基本生活要素。总之,荷兰人缔造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雏形。财富的丰盈同样带动了文化与科技的繁荣,黄金时代的荷兰涌现除了大批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熟稔国际海洋事务的法律专家,以及文学家和艺术家。

  荷兰人以自己的雄心和努力,让荷兰的商船遍布五洲四洋,殖民贸易活动从北美一直到远东。今天的美国纽约和华尔街的起源都与荷兰人有关。鼎盛时期,全球四分之三的商船都来自荷兰,这为荷兰赢得了“海上马车夫”的称号。不过正所谓树大招风,荷兰的海洋霸权和财富自然招致了后起海洋国家的觊觎,那就是不怎么厚道的英格兰人。不过荷兰人不仅展现出了商贸方面的天赋,还是十分出色的水手,除了庞大的商船队,荷兰还有一直强大的海军,这让英格兰人吃尽苦头。而且荷兰不仅在海洋上耀武扬威,还要在法理上“以理服人”,伴随着英荷海权之争的战火,还有海权观念的争论和演进。

image.png

  二、海上交锋

  英格兰与联省共和国的第一次交锋爆发于1652年。也就是说,历经八十年战火赢得独立的荷兰人刚享受了几年和平,就不得不投身与英格兰的战争当中。而英格兰彼时正在经历一场革命,大英帝国不可一世的军势还是两百年后的事情。

  英格兰的海军组建于16世纪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原班家底其实是一群靠劫掠西班牙商船起家的海盗,领头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德雷克。虽然海洋上杀人越货貌似手段龌龊,但是那个时代可没有现在的国际海洋法,也不存在领海、公海、航行自由权这样的概念。一望无垠的大海更像是一片弱肉强食的丛林,就像霍布斯描述的自然状态一样,处于“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状态”。所以大海上拦路抢劫也没什么不光彩之处,毕竟发展还比较落后的英格兰也没有太多资本跟南欧土豪比权量力,连伊丽莎白女王都出钱赞助德雷克,英格兰人自然也视其为无上光荣。德雷克倒是也不负众望,一举打垮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英格兰的海上强权,而伊丽莎白为了进一步打击西班牙的霸权,还出钱资助荷兰人搞独立运动。伊丽莎白在欧陆国家间的纵横捭阖后来演变成了英国人屡试不爽的“离岸平衡手”战略。

  然而在查理一世时期,英格兰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查理一世是个天主教徒。与伊丽莎白抗西态度不同,他转而修好西班牙,并强化海军力量,防备荷兰的海上扩张。为此查理一世不惜改变伊丽莎白的政策,在荷兰人和哈布斯堡王朝之间转而支持后者,并且出动舰队帮助西班牙运兵。查理还曾试探性地从荷兰人手中夺取北海捕鱼权,不过英格兰人被荷兰海军驱散。查理甚至同意西班牙舰队在英格兰港口停靠,并试图保护西班牙舰队不受荷兰人攻击。不过1639年爆发的唐斯之战表明查理的一意孤行后果是灾难性的。骁勇的荷兰人不仅摧毁了西班牙舰队,还使得查理在国内威信扫地。本来就不受欢迎的查理一世最终迎来了一场革命。1642年,英格兰内战爆发。英格兰人最终杀死了自己的国王,选择建立共和国,革命军的领袖克伦威尔就任护国公,成为了共和国的实际独裁者。

  克伦威尔对荷兰人同样心怀忌惮。他惧怕荷兰人的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是荷兰人的海上霸权随时都会威胁英格兰的利益,荷兰人不仅在英格兰家门口捞走了北海大部分鲱鱼,还把英格兰人赶出了印尼,是试图煽动英格兰的殖民地接受自由贸易源自;二是不少英格兰保皇党都逃到了联省共和国,奥兰治家族恰好是英格兰王室的亲戚,家族及其支持者都站在了英格兰王室的一边。按今天的话说,就是英格兰不仅面临着荷兰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还面临“自由与民主”的和平演变威胁。不过克伦威尔明显画风迥异于查理,他一面扩军备战,一面脑洞大开给荷兰人写了封信,邀请联省共和国加入英格兰共和国,组建一个英联邦,然后联手夺取西班牙的北美殖民地。荷兰人面对这封信的态度非常坚决:老子们有国有家有霸权有鱼吃,凭啥跟你个谋权篡位的弱鸡混?

image.png

  虽然被荷兰人反手一怼,十分尴尬,但是英格兰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英格兰议会在1651年通过了《航海法案》,规定所有进口英格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直接从出口国运进,试图以此限制充当中间商的荷兰人。这一具有浓厚重商主义色彩的政策明显是与荷兰人倡导的自由贸易主张针锋相对。但是英格兰一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对荷兰人的贸易活动影响甚微,因为对英贸易在荷兰人的全球贸易版图中相对次要。但是这个法案却给了英格兰私掠海盗合法抢劫荷兰商船的机会。对此荷兰人只是往海军舰队里补充了大量武装商船,以保护贸易航路,抗击英格兰海盗。而英格兰人则变本加厉,宣称要恢复英格兰对海洋的古老占有权,并要求所有船只悬挂英格兰旗帜。英格兰人人为他们对不列颠周围海域的所有权自古以来,在罗马征服时代之前就存在,这一观念的源头基本出自古罗马学者留下来的只言片语,为了论证这一观念,当时一些著名的英格兰法学家纷纷加入舆论战,其中就包括著名的自然法学者约翰·塞尔登(John Selden)。塞尔登援引古罗马地理学者索利努斯(地中海一词的命名者)的文集中对爱尔兰勇士搏斗海象的描述,力图证明当时的布利通人拥有规模庞大的渔民和捕鱼业,进而证明不列颠周围的海域已经被布利通人通过航行和捕鱼“占有”。但事实上,海象可能只是与北欧民族贸易交换的货物,而古布利通人除了捕捞三文鱼之外并没有什么大规模渔业。即便是纵观后来的盎格鲁撒克逊时期,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英格兰人充分利用和开发了周围海域。面对英格兰人强行将海洋“自古以来”,联省共和国海军中将马尔坦·特伦普直接用大炮回应了英格兰人的要求,英荷战争正式打响。

  第一次英荷战争的结果对于荷兰人而言并不理想。可能是因为荷兰人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经营海上贸易上,海军舰队是由各省分舰队组成,缺乏统一指挥体制,并且大部分战舰是武装商船,缺乏大型战舰。开战伊始,英格兰人占据上风,罗伯特·布莱克海军上将指挥英格兰舰队在北海击败了荷兰人。不过很快特伦普中将指挥联省海军将英格兰人逐出了英吉利海峡和地中海。而后英格兰人再度反扑,又将荷兰人逐出北海和英吉利海峡,特伦普中将也在1653年阵亡。最后英荷两国都疲于旷日持久的战事,即便是占据优势的英格兰也草草收兵,加之克伦威尔解散了好战的“残缺议会”,两国便暂时修戈,开了和平谈判。最终两国缔结《威斯敏斯特条约》结束战争,英格兰人并没有如愿取代荷兰人的海上霸权,但是条约附带了一个秘密条款,禁止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成为荷兰省执政,不曾想这一条款成为了日后英荷再次开战的导火索。

  第一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人痛定思痛,开始扩军备战,联省共和国改革了海军体制,并建造了60艘大型战舰,弥补了他们与英格兰之间的武备差距。同时荷兰人还迎来了一位堪称军事天才的新将领米歇尔·德·勒伊特海军中将。就在荷兰人厉兵秣马的时候,英格兰国内再度生变,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登上英格兰王位。查理二世一心想让他的侄子,被英荷秘密条约限制掌权的奥兰治亲王,成为共和国执政。与此同时,查理二世颁布一系列旨在反荷的重商主义政策,将国家推向狂热的民族主义浪潮中。英格兰商人们和一系列特许公司为了打压荷兰人的海上贸易,策划在全球劫掠荷兰商船,并视战果大小奖赏劫掠船及其水手。到1665年,联省共和国的贸易和工业因为英格兰商业海盗的劫掠而遭遇沉重打击,并且英格兰夺取了联省在北美的殖民重镇新阿姆斯特丹,英格兰人将其改名为纽约。然而英格兰人还没高兴多久,次年伦敦爆发瘟疫和大火,对英格兰造成沉重打击。似乎上帝也看不惯英格兰海盗的劫掠行径。1667年,卧薪尝胆的荷兰人发起反击,联省海军在勒伊特中将的指挥下突袭英格兰舰队母港,重创英格兰舰队,并且勒伊特中将还率领舰队突入泰晤士河,攻入查塔姆军港,火烧英格兰军舰,拖走了英格兰海军的旗舰联合号与皇家查理号。此战成了英国历史上损失最惨重的失败之一。荷兰人的胜利给英格兰人造成了一望无际的心理阴影,同时暴增的军费与查理宫廷的巨额开销也引发了英格兰人的不满,伦敦城中人心惶惶,害怕被推翻的查理二世不得不迅速与联省共和国签订和约。至此,荷兰人的海上霸权达到全盛。

  然而,联省共和国的地缘劣势也充分暴露出来,一个人口只有三百万的低地小国控制着与自己体量极不相称的海上霸权,不仅招致了海上竞争者英格兰的反复挑衅,也引来了欧陆强权的忌惮,尤其是联省共和国的邻国法国。法国本来是联省共和国的传统盟友,双方维持了一个世纪的军事同盟关系,但是法王路易十四上台之后,便把联省共和国视为海外贸易的威胁,同时联省共和国的共和主义传统和新教信仰也被路易视为威胁法国王廷的不安定因素,法荷同盟旋即终止。而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遭到沉重打击的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同样不甘心失败,一面重建海军,一面与法国结盟。位于德意志的明斯特主教公国和科隆总教区以及瑞典,在路易十四的外交斡旋下,也加入了英法的反荷同盟。1672年路易十四发动12万大军进攻荷兰,英格兰也随之参战。法荷战争与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在海上,赖特中将再次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四度击败英法联合舰队。海上的失败迫使英格兰在1674年就与联省共和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根据和约,英格兰获得了共和国的部分殖民地与贸易特权,但给予了共和国20万英镑的补偿。

image.png

  然而在陆上,荷兰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法军运用新式攻城技术突破了荷兰人的防线,并占领了联省共和国的大部分国土。面对危机,荷兰人爆发出了空前的爱国热情,掘开海堤,制造洪水阻止法军占领阿姆斯特丹。最后还是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临危受命,就任共和国执政。威廉通过一系列外交游说,与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洛林公国组成反法同盟。但是即便如此,与法国的战争仍是一场苦战。1674年路易十六发动针对荷兰商人的关税战,使得联省共和国的商贸损失惨重。1676年赖特中将亦在地中海受伤战死。形势对共和国十分不利。所幸威廉三世在1677年迎娶了英格兰的玛丽公主,将英格兰拉进反法同盟,同时竭尽全力将战争推到了谈判桌上。1678年《奈梅亨条约》签订,战争结束。联省共和国恢复了国土并得到了低关税优惠。但是法国依然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并且坚壁清野的洪水防线也毁灭了共和国的经济。随着路易十四法兰西王权的崛起,共和国的海上霸权受到了欧陆强国的挤压和挑战。特别是法荷战争之后,欧陆各国相继承认路易十四的霸权,荷兰人的国际地位大不如前。

  法荷战争之后,威廉三世为了防止英法再度结盟入侵荷兰,利用英格兰人对查理二世的不满,策动反查理运动。最终英格兰人掀起“光荣革命”,驱逐查理二世,将威廉二世及其妻玛丽公主迎上皇位。革命的成功看似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荷兰人的海上威胁,但是威廉三世入主英格兰却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荷兰的进一步衰落。不仅威廉三世忙于英格兰事务而较少估计联省共和国,那些常驻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巨贾也随着威廉三世迁入伦敦,与阿姆斯特丹商贸金融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伦敦的崛起。至18世纪初,共和国的海上霸权已基本转移至英格兰。

  随着英格兰的财富增长,1780年大不列颠的人均GDP超越联省共和国。英荷间的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海权冲突也爆发于1780年。第四次冲突爆发主要是共和国支持美国独立运动所致。不过此时的联省海军已大不如前,所以双方并未爆发大规模海上冲突。第四次冲突使英国获取了荷兰人在北美的殖民地,荷兰人只剩下远东的几块殖民地,以维系与亚洲的贸易。紧接着,在随后而来的拿破仑战争中,共和国沦为法国的卫星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人夺取了除印尼之外荷兰人几乎全部的海外殖民地。曾经的海上霸主到此仅存夕阳西下的几缕余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据估算,法国与苏格兰联军约损失400人,包含苏格兰指挥官斯图亚特。著名的迪努瓦公爵(奥尔良公爵)也在此战中负伤并在死里逃生。他后来与圣女贞德共同行动,并在解除奥尔良之围与卢瓦尔河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