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淮西二十四将

  淮西二十四将,又称明初淮西二十四将,是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时,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带在身边的二十四个人。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作为一个成功将草根到皇帝的逆袭之路演绎得精彩非凡的人,朱元璋可谓是表现得入木三分了。从一个差点在饥荒中被饿死,之后又是身不由己的上山当了和尚,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真的是像一个行尸走肉一般活着,而且可能由于是小时候没吃饱,所以导致他长得有点畸形,脸是有一点歪了。

  而这也是常常被人嫌弃,经常被人指指点点。而直到他为数不多的朋友,也是小时候玩的很好的玩伴汤和来找他,看到他生活的不如意,索性直接和他说:“跟我反元去吧!”而这让当时还叫朱重八的他忽然就感觉到了一股不一样的感觉,这在他二十年的人生里是从来没有过的,而他自然是欣然应允,而这,也就是他争霸天下的开始。

  而在当时,汤和也不过是红巾军众多统领中,郭子兴手下的一个小头目罢了。虽然因为如此,但是朱元璋已经是很满足了。毕竟从一个饥一顿饱一顿,有时候还要被人追着打的和尚,变成一个背靠大山的士兵,这已经是一个质的飞跃了。而在郭子兴手下,朱元璋很快就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不仅作战英勇,而且还足智多谋,常常有不同于常人的谋略,之后郭子兴便把他提拔成九夫长,留在帐前听候吩咐。后来又封为镇抚,地位还在引荐他的汤和之上。

  虽然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里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拔,也没人看不起他,但是他却常常感觉到有所掣肘。原因就在于他手下没有几个能干一点的人,除了汤和之外都是郭子兴塞给他,用来凑数的。而之后的一件事也是逐渐坚定了要组织一只掌控在自己手里的队伍的决心。

image.png

  当时的红巾军内部并不是团结一致对抗元朝,而是分成几个大派系和小团伙。而就在濠州城这个地方,就有5个统帅,平时还没什么问题,元朝军队打来的时候还能协同作战,但是一休息一会,内部的争权夺利就开始了。而郭子兴却是这五个人里的少数派,具体来说这五个人是郭子兴一个人,而反对他的孙德崖再加上其他的三个统领是一伙的,还有一个是中立派,也就是两头倒。

image.png

  当时徐州的红巾军因为大统领战死,手下群龙无首,所以就在两个小部将彭大和赵均用的带领下来到了濠州。而这在当时的濠州军阀眼中无异于一块大肥肉,谁能把它吞下实力肯定能够大大增强。而孙德崖这时候就不讲革命友谊了。直接找了一个机会将郭子兴给抓了,毒打一顿之后更是想把他杀死。而当时已经深受郭子兴信任的朱元璋一看,这可不行啊,他才刚刚在郭子兴手下当上红人,如果郭子兴一死,他肯定会受到孙德崖的清洗

  所以马上带人去营救。还好,人给救回来了,而且郭子兴对他很满意,毕竟不是谁都能不顾自身危险来救人的。好好努力,下次我还提拔你,郭子兴如是说道。而朱元璋内心里想的,却是我要建立一支队伍,一只只听从于自己的队伍,一只只为了自己卖命的队伍,他再也不想体验那种刀光剑影,可为的却是别人的感觉了。

image.png

  于是他便向郭子兴请辞,说我们队伍还是太缺人手了,刚好我对这个地方熟,认识的人多,就让我去帮您招募一些人手吧。刚被朱元璋救回来的郭子兴自然不疑有他,并且朱元璋当时也并没有离开他的意思,所以自然放行。而两个月后,朱元璋果然回来了,后面还带着几百人的队伍。这些都是生活活不下去了所以才跟随朱元璋一起来当兵的。而后,朱元璋便是凭借这些人,不断地南征北战,扩充兵力。

  到了最后他手下甚至有了一两万人之多,都是在作战之后落败然后投降于他,他再进行整编,之后形成战斗力。可是当时的郭子兴却是逐渐的对他不满了,正所谓功高震主,你势力比我还大人比我还多,那到底你是老大还是我是老大?所以有时他会找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迁怒于朱元璋,而当时的朱元璋早有去意,直接跟郭子兴说我知道你再害怕什么,既然你这里容不下我,那就让我离开。这支队伍我留给你,但是我要带走一些人。

  郭子兴自然大喜,又能赶走这个碍眼的人,又得到一只战斗力爆表的军队,何乐而不为呢?而朱元璋也是从他手下挑了二十四个人,而这,也就是后世著名的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李善长常遇春、汤和等人赫然在列。这不得不说是朱元璋的眼光太高,一般的不要,只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354年,身在濠州红巾军阵营中的朱元璋,对内部各派系的争权夺利深恶痛绝,于是在自己所招募的新兵当中挑选出24人,作为自己的心腹,奔赴定远作战,这被视为朱元璋独立起兵的开始。跟随他的24人最终都当上了将军,绝大部分活到了明帝国的建立,各自因战功拜官封爵,风光无限。然而个人最终的命运却并不相同,仅有一半的人得以善终,实在是令人嘘唏。

  12位得以善终者如下:

  1.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也是其“革命”之路的“引路人”,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因功封中山侯,改封信国公。1389年告老还乡,1394年病死。

  2.吴良坚守江阴十年,屡挫张士诚,成为朱元璋的东南屏障,因功封江阴侯。1381年病死于青州。

  3.吴桢为吴良之弟,深通水战兵法,因功封靖海将军、靖海侯。1379年病死。

  4.陈德曾参加长兴守卫战、鄱阳湖之战,后跟随徐达北伐,因功被封为临江侯。1377年,陈德告老还乡,翌年病死。

  5.顾时因功被封为大都督同知、济宁侯。1379年,顾时病死,可谓善终。

image.png

  6.华云龙曾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又追随徐达北伐,因功封淮安侯。后巡边云州、协守北平,1374年死于回返京师途中。

  7.张赫常追随常遇春、徐达征战,建国后主要在福建、辽东为官,从事抗击倭寇及开辟海上航道的事务,很久之后才被封为航海侯。1390年,张赫病死。

  8.胡海曾参与消灭张士诚之战,又从破湖南、广西、四川、云南等地,1384年被封为东川侯。后告老还乡,1393年病死。

  9.张龙曾参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战,又参与北伐、西征及平定云南战役,1385年因功封凤翔侯。后告老还乡,1397年病死。

image.png

  10.郭兴曾参与攻灭陈友谅、张士诚,北伐西征、平定四川等战役,因功封巩昌侯。后巡视北疆,1384年病死。

  11.郭英为郭兴之弟,长期宿卫朱元璋,曾参加攻灭陈友谅、张士诚,北伐中原、平定云南等战役,1384年封武定侯。郭英忠诚谨慎,加以为朱元璋宁妃之弟,故深受恩宠。因参与讨伐朱棣,“靖难之役”后被罢官,1403年病死。

  12.张铨曾参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战,又参与北伐、征伐明夏及平定云南战役,1390年封永定侯。之后史实不详,权当寿终正寝

  12位横死者如下:

image.png

  1.徐达功业甚伟,可比肩汉将韩信,开国后被封为右丞相、魏国公,同样位极人臣。1385年,徐达背疽发作,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却赐以蒸鹅,徐达食后中毒而死。

  2.费聚曾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割据势力,因功封平凉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爵位削除。

  3.耿再成随朱元璋渡江,先后镇守滁州、长兴、扬州等地,后与胡大海攻克处州,并在此镇守。1362年,处州苗人降将李祐之反叛,耿再成被杀。

  4.耿炳文曾坚守军事要地长兴十年,因功封长兴侯。耿炳文成功躲过朱元璋的毒手,却因在“靖难之役”中与朱棣为敌,于1403年畏罪自杀。

  5.唐胜宗作战勇猛、谋略过人,因功被封为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坐擅驰驿骑,被降职削爵,后因功复爵,1390年因胡惟庸案被杀。

image.png

  6.花云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绰号“黑将军”,征战多年,功勋卓著,后奉命镇守太平。1360年,陈友谅攻陷太平,花云拒不投降,被乱箭射死。

  7.陆仲亨少负武略,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平定广东、湖南等战役中有大功,被封为吉安侯。坐擅驰驿骑,被降职削爵,后因功复爵,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

  8.郑遇春曾参加渡江战役以平定陈友谅之战,因功封同知大都督府事、荥阳侯。1390年,坐胡惟庸案被杀,爵位削除。

  9.陈桓曾参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之战,又参与北伐、征伐明夏及平定云南战役,1384年因功封普定侯。1393年,坐蓝玉案被杀。

image.png

  10.周德兴也是朱元璋的“发小”,朱元璋常呼之为兄,因功封江夏侯。1392年,其子周骥在宫中和宫女淫乱,周德兴受株连被杀。

  11.谢成曾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争,又参与徐达北伐西征、沐英平定云南战役,1379年被封为永平侯。1394年,坐蓝玉案被杀。

  12.李新曾参与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战争,因负责孝陵有关事宜有功,1382年被封为崇山侯。1395年,因罪被诛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初期的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徐达出身农民世家,祖上几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徐达虽然是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但是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小时候的徐达经常陪朱元璋放牛玩耍,两人的关系无比亲密。

  元朝末年元廷昏暗民不聊生,郭子兴举义后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请,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朱元璋奉义父郭子兴之命回乡招兵买马,此时年仅22岁的徐达欣然应召。从此便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至正十九年,奉朱元璋之军令徐达会同院判俞通海的水师一起进攻池州,大破其栅江营,正在攻打太平的赵普胜由陆路逃走。徐达攻克池州,擒其守将洪钧等人,并缴获其全部战船,首战告捷朱元璋非常高兴,徐达因功拜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从此进入了朱元璋率领的领导层班子。

  接着,徐达麾兵乘胜攻安庆。八月,但进攻安庆并不顺利反而遇到挫败,徐达转而进攻江北之地。下无为州,夜袭浮山寨,破赵普胜部将于青山,并乘胜追击,一鼓攻克潜山。之后徐达回到镇池州,对安庆形成了水路夹攻的形势。赵普胜可是陈友谅军中大将,智勇双全,他所据守的安庆可不是一般人能攻打得下来的。于是徐达使用了离间之计,看中了陈友谅心胸狭隘喜怒无常的特点。挑拨诚友谅和赵普胜之间的关系,诱使陈友谅斩杀了赵普胜。赵普胜死后,枞阳水寨无人能守,徐达乘机攻下枞阳水寨。此战徐达名声大噪,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徐达率兵与陈友谅激战于江州大获全胜,缴获战马两千匹,精食数十万石,并乘胜西进,直逼武昌。在潘阳湖战场上徐达身先士卒指挥将士勇敢拼杀,并一举击溃陈友谅的前锋部队,歼敌一千五百人,缴获巨舰一艘,此战军威大振。

image.png

  1367年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领兵出征开启北伐之路,洪武元年八月二日徐达率兵包围元大都,然而元朝皇帝知道徐达大将军能征惯战自己早就吓跑了,元朝都城无攻自破轻轻松松就被徐达拿下了基本没有遇到抵抗,拿下大都也就标志着元朝的灭亡,徐达在汉民族史上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为了进一步打击残余元军,洪武五年正月,徐达再次以征虏大将军的身份率军北征(参见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次徐达统一指挥分兵三路,“肃清沙漠”(指对蒙古用兵)。徐达从雁门关出塞,直趋和林,作为中路军。三月徐达师抵山西边境,派蓝玉为先锋,出雁门关向北挺进。蓝玉在野马川击败扩廓部流动部队,徐达率军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再败扩廓军。扩廓败逃后,与贺宗哲合为一军,在岭北布下阵势阻击徐达部队。扩廓、贺联军拼死进攻,明军受挫,死伤数万人。徐达处变不惊,收缩战线,坚守营垒,才免遭大败。然后,徐达整军而还,敛兵守塞。扩廓军队见此未敢贸然追击。由于蒙古军事力量一时难以消灭,明朝对北方的战略从以攻为主转为以防御为主。从此,徐达长期在北平、山西一带练兵备边,镇守北平十余年。明朝建国后,随着文臣地位的提高,过去立下汗马功劳的武臣逐渐受冷遇,但是徐达始终受到朱元璋的重用,捍御着明朝北方的安全。

  再闪耀的将星也有陨落的那一天,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涯,奔波劳累,徐达的身体逐渐支撑不住,终于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闰十月,徐达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还应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于应天府邸,此时的徐达才五十四岁。后来朱元璋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武宁。赐葬钟山,配享太庙,名列功臣第一。徐达一生骁勇有谋,战功及筑边皆功劳显赫,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他话语较少而思虑精深,在军中,军令一旦发出便不改变。各位将领遵奉其令都凛然畏惧,而在太祖面前则恭敬谨慎像不敢讲话一样。善于安抚将士,与下级同甘共苦,将士无不感激他的恩德愿意报效尽力,因此,兵锋所向无不克敌制胜。更能严格约束部队,所攻克大都会二处,省会三处,府城县城一百余处,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战乱之苦。徐达虽为开国第一功臣,立下盖世功劳,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对朱元璋一直忠诚不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朱元璋的成功靠的就是文臣武将.当然,所有造反成功的人也都是如此。在这些人中,“淮西二十四将”是追随朱元璋最早的人,更是其得以成功的基础,而且,这24人大部分都死于1390年大屠杀之前,善终者较多(主要是命儿好,得以让后代享受荣华富贵)。在人生上算是比较完美了。

image.png

  (1)淮西二十四将

  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刘福通发动“红巾军起义”,接着徐寿辉发动起义;徐州李二发动起义。1352年,郭子兴发动起义。至此,白莲教(弥勒教)开始兴盛天下。

  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了同乡七百多人。但眼见濠州城内内斗频繁,各个没有进取之心。因此,决定挑选24名心腹前往定远。这24人就是“24将”。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奔赴定远时身边有二十四个人,他们就是朱元璋武将的基础。当然,常遇春因为第二年1355年才加入朱元璋的队伍,因此,并不在这“24将”之中。

  (2)淮西二十四将善终者15人

  这24人中大部分是善终者,什么是善终者呢?在朱元璋手底下能够自己战死在战场上的功臣就已经算是善终了。所以,统计的善终者较为宽泛。

  善终者15人:徐达(善终,1385年病亡)、汤和(善终,1395年病亡)、吴良(善终,1381年病亡)、吴桢(善终,1379年病亡,1390年坐胡党)、花云(战死,1360年)、陈德(善终,1378年病亡,1390年坐胡党)、顾时(善终,1379年,1390年胡党之首)、耿再成(战死,1362年)、郭兴(善终,1384年病死)、胡海(善终,1391年亡故)、张龙(善终,1397年病逝)、张赫(1390年,病逝)、周铨(不详)、李新材(不详)、华云龙(1374年,病逝)。

  被朱元璋杀7人:费聚(1390年被杀)、唐胜宗(1390年,被杀)、陆仲亨(1390年,被杀)、郑遇春(1390年,被杀)、周德兴(1392年被杀)、陈桓(1393年,蓝玉案被杀)、谢成(1394年,蓝玉案被杀)。

  可能(我只是说可能)被朱棣杀的2人:耿炳文(自杀或他杀,1403年)、郭英(可能被朱棣杀死于1403年)

  第一批诛杀的武将中也多有“二十四将”成员,例如陆仲亨、费聚、唐胜宗、郑遇春、周德兴。另外还有吴桢、陈德、顾时死后坐胡党而受到牵连。

image.png

  (3)七祥之将

  除了“淮西二十四将”外,朱元璋手下还有一个群体——其他反元势力。

  七祥就是七降的谐音,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期,本来也是一方小诸侯(所谓的义军元帅,或元兵中较为民间性质的军队将领),处在各大诸侯、元朝之间。朱元璋谓之曰“持兵两雄间,可观望而不观望来归者”。

  这七个人中,杨璟、胡美二人最受信任,而且也是被独当一面儿的人物

  。他们中的人大部分不受朱元璋信任,但因为很具有象征意义,有了他们的存在,就代表朱元璋有仁德、代表着正义,所以,他们在朱元璋的功臣武将中成为一个最为特殊的群体。

  这些人在日后的岁月里全部被清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朱元璋离开濠州去定远发展时,身边就带了二十四个人;这些人都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为明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二十四人后来被称为“明初淮西二十四将”,这些人当中就有大家熟知的徐达(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开国六大公爵之一)、汤和(明朝开国功臣)。这两人应该是这二十四人当中最出名的了,今天我说这位也是二十四将之一,这人叫花云。

image.png

  花云,生于公元1321年,字时泽,凤阳府怀远县人;身长七尺,长得黑不溜秋的,武功高强,勇猛无敌,力气非常大。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刘福通、韩山童、彭和尚、徐寿辉、张士诚等人纷纷举兵起义;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花云提着宝剑去临濠拜见朱元璋;朱元璋见此人长得黑不溜秋的,非常魁梧,看起来很不凡,就让他领兵打仗,而花云也没让他失望,所到之处攻必克。

  朱元璋打滁州时,带着几名骑兵前行,花云也跟随前行,突然遇上几千贼兵;花云大叫一声,拔出宝剑,带着朱元璋,策马奔腾冲进敌人阵地,一顿乱砍,带着朱元璋扬长而去;那些贼军恐惧的叫道:“这黑将军太猛了,完全不能挡住他的气势啊”。等朱元璋大军一到,集结部队拿下滁州。

  朱元璋在渡长江攻打太平时,花云是最先度过去的,攻下太平以后,朱元璋觉得花云这人厉害,还对自己特别忠诚,便让他在自己身边担当护卫,升他为禁军总管。随后朱元璋攻下镇江、丹阳等地,花云立下大功。

  在经过马驼沙时,有几百个盗贼拦路挑战,大概就是像程咬金那样;花云一边走一边打,打了三天三夜,把这样强盗全部打死了。

  有一次朱元璋命花云去宁国,军队陷入山里八天,一些盗贼互相勾结,拦路挑战;花云拿着长矛大叫一声,骑着马冲了过去,杀了成百上千的盗贼,身上没中一箭,没有一点伤口。这是不是很像《三国演义》里的赵云千军万马如入无人之境。

  朱元璋自起兵以后,仅六年就占领了江淮的大部分地区;而当涂当时也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许瑷为知府,花云为枢密使。后来陈友谅来犯,花云披盔戴甲准备誓死抵挡,双方大战几日,花云一方已经快没有粮草了,而陈友谅那边是人越来越多。而不巧的是,当时正是黄梅季节,长江上游连续下了好几天大雨,江山猛涨,城墙被淹了很多;陈友谅命士兵在船尾堆石头,使船头跟城墙一样高,然后士兵冲进城里;花云提刀一顿乱砍,杀了不少人,最后因为寡不敌众被俘。然后花云动不了手了,开始动嘴了,破口大骂陈友谅;甚至用力过猛把绑他的绳索给弄断了,他马上抢了看守他的士兵的刀,又宰了五六个人;然后士兵蜂拥而上把他摁住,打破了他的头,把他挂在战船的旗杆子上乱箭射死,临死时还一直在骂,当时花云才三十九岁,电视剧《朱元璋》里的花容原型就是花云。

  不久后,朱元璋打了回来,朱元璋做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邱郡侯”,并修建了忠臣祠堂来祭祀他。

  花云死后,花云妻子把花云三岁的孩子交给侍女,然后自杀了;侍女带着花云的孩子夹在逃难的当中逃出来城外,之后被劫虐到了九江。侍女投奔到了一个渔家,拿出簪子耳环等物,嘱咐渔家抚养这孩子;等到陈友谅汉军败了后,侍女又带上孩子去渡江,结果遇上了败走的汉军抢了他们的船,把他们丢水里;靠着断木漂浮进了芦苇州,采摘莲子喂养小孩,尽然七天未死;过来一年,侍女带着花云后人到了朱元璋的地方,拜见朱元璋,朱元璋听了侍女所说,流着泪抱着孩子放在自己膝盖上说:“将种也(这是将军的后代啊)”,随后赐名花炜。

image.png

  最后附上明朝正统年间内阁大臣李东阳作的花将军歌:花将军,身长八尺勇绝伦,从龙渡江江水浑。提剑跃马走平陆,敌兵不能逼,主将不敢瞋。杀人如麻满川谷,遍体无一刀枪痕。太平城中三千人,楚贼十万势欲吞。将军怒呼缚尽绝,骂贼如狗狗不狺。樯头万箭集如猬,将军愿死不愿生作他人臣。郜夫人,赴水死,有妻不辱将军门。将军侍婢身姓孙,收尸葬母抱儿走,为贼俘虏随风尘。寄儿渔家属渔姥,死生已分归苍旻。贼平身归窃儿去,夜宿陶穴如生坟。乱兵争舟不得渡,堕水不死如有神。浮槎为舟莲为食,空中老父能知津。孙来抱儿达行在,哭声上彻天能闻。帝呼花云儿,风骨如花云,手摩膝置泣复叹,云汝不死犹儿存。儿年十五官万户,九原再拜君王恩。忠臣节妇古稀有,婴杵尚是男儿身。英灵在世竟不朽,下可为河狱,上可为星辰。君不见金华文章石室史,嗟我欲赋岂有笔力回千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黑将军”花云

  花云全身画像

  提及朱元璋起兵驱元建明伟大历程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所谓的淮西二十四将。中国人喜欢将一些有功有名的人编为一类,常以一种“组合”的形式呈现于史籍或为文学作品。人们也十分愿意对这种模式津津乐道,许多“组合”就这般流传而广为人们熟知。

  例如汉光武帝刘秀云台二十八将,唐太宗的凌霄阁二十四功臣,乃至后人所编纂的战国四名将以及刘备五虎上将,这些人物名号以这样的形式广为流传,甚至很多超越了其本人的名气。提起今天的主人公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花云,很多人的印象应该依稀只听说过《水浒传》的花荣,正如对一些00后提起黎明,大多数只顾摇头,然而提起香港乐坛“四大天王”绝对会有印象。

  花云作为撰写淮西二十四将的开篇人物,而未将徐达汤和等人列为第一,是因为花云这个人物历史经历有其独特的方面。淮西二十四将虽被归列为二十四人,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是明朝建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将领,整体平均远不及凌霄阁二十四功臣对于唐朝建立的重要性,大多数人放到现在也只能排到开国上将这个级别,这也是这个集体知名度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花云却有一个与其他诸将极为不同的地方,他是二十四将中唯一一个在明朝建国前就战死疆场的。倘若其不是英年早逝,按其今后的军事发展和朱元璋的信任,其历史地位在二十四将中应该能排到第三,仅次于徐达和汤和。

image.png

  中山王徐达全身画像

  亲兵见信

  史书上对于花云容貌的记载与我们熟知的俊男子花荣极为不同,《明史》说他“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花云于正元十三年朱元璋自濠州解围后回乡征兵时投靠,朱元璋见其勇猛而十分欣赏,命做亲兵守护周全。

  身为亲兵的花云十分尽职,在攻打滁州的途中,朱元璋前往营地时遇上大量匪兵。花云见状不顾一切,拔剑奔袭,将匪兵驱散,因其面貌较黑,匪军惊呼“黑将军不可当”。

  花云既勇猛而又忠心耿耿,朱元璋长期将其安置在身边担当护卫,深受信任,因功升任禁军总管。随后不久派其带领亲兵攻打镇江、丹阳等地,无往不胜,甚至在马驮沙留下与大盗大战三天三夜的传说。

  后来攻打宁国,军队困入山林长达八天,被其中互相勾结的土匪盗贼设伏围困,花云挺起长矛,亲自冲杀敌人,据传斩首数百,而不曾身中一箭。

  大将当战

  如果说此前花云的经历是作为亲兵统领,主要迎击的只是一些流匪土盗,而至正十十七年朱元璋开始与陈友谅争夺长江流域霸权时,便是其作为一方军事将领建功立业的辉煌时期。期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锋多次,互有胜负,花云作为一员骁将而迅速成长起来。

  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曾被被朱元璋击败的陈友谅趁其主力在外,发舟师自安庆沿江偷袭大平府(今当涂)。从如今的卫星地图上查看可知,当涂是沿长江流域南京的上游屏障,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太平主将正是时任枢密使花云,朱元璋派遣花云驻守此处可见对花云的器重,也是对大平府战略地位的重视。

  此战是朱元璋正式与陈友谅展开大决战的开端,也是花云生命中最辉煌一战,却也是最后一战。

image.png

  “汉王”陈友谅雕塑

  陈友谅大军云集,将大平府水陆团团包围,而花云兵仅三千,毫不畏惧,与知府许瑗环城结阵与战。陈友谅本想大军云集至此,此前哨之战必定能够轻取,熟料花云守备得当,大战三日汉军损失惨重却不得前进一步。

  然而天公不作美,闰五月之时正是长江流域黄梅时节,雨倾不停,大江泛滥,不多日大平城城西处与江水见平。陈友谅见机派大船停靠在城西南角,舟尾近乎持平于城墙,大批汉军趁势攻入太平。守军奋战多日,援军不至,早已力竭,花云等将士无奈力竭被擒。

  汉军抓住花云以绳索束缚,花云大骂:“贼奴!尔缚吾,吾主必灭尔,斩为脍也。”骂完奋力挣脱开绳索,顺手夺下刀来,连杀五六人。陈友谅见花云守卫有方,勇猛无畏,本想招降,此举却将其激怒,他也明白招降花云已是不能,便将其绑在船桅之上,以乱箭射死。

  花云年近三十九岁,可惜一代骁将就此陨落。

  将门良子

  故事讲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早在大平被围时,花云的妻子郜夫人眼见战事激烈,形势不妙,将年仅三岁的花云之子花炜交付于侍女孙氏,城破后慨然随夫投水赴死。孙氏将郜夫人尸体收敛之后,抱起幼儿慌忙逃命,不料仍被汉军收掠,但汉军不知此为花云之子。孙氏乘隙以头簪耳环等首饰馈赠渔民,将花炜寄养于此。

  不久朱元璋再次击败汉军,收复太平府后,孙氏急忙从汉军中脱身前往渔家将小花炜抱走。不料天公有意难之,孙氏找寻明军途中,却再次遇到溃败的汉军,汉军抢夺她们所乘小舟,将二人丢弃于江中,形势顿时万分紧急。

  万幸将门之后不绝,孙氏于江中碰到一断木,凭借这根断木救活一命。孙氏采摘莲子喂食小花玮,一连七日未进斗米,命大未决。可怜一个弱女子在那样兵荒马乱的年代,带着一个三岁的孩童,遭受苦难我们无法想象,浮沉乞讨一年才遇到明军。

  见到朱元璋后,孙氏抱着小花炜跪地痛哭,朱元璋将花炜抱在膝上,也是痛哭一番。大家都知道,能够当上亲兵首领,一般都是极为信赖之人,而且花云在朱元璋身边侍奉四年有余,可想而知感情之深厚,朱元璋这番眼泪也确实是动了真情。

  而后朱元璋登位为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祭祀,花炜成年后也是历任官职,可见朱元璋对于花云的追念。

image.png

  花炜画像

  花云作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却早死于大明建国,即便选择对了主公,却未能有幸享受其共同开创的大明盛世。然而淮西二十四将中有三分之二的将领都因牵涉到后来的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均被朱元璋捕杀革职,落得个身败名裂,子孙得祸。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大明王朝最终却将其一切权势收回,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悲哀,或许早战死于疆场的花云也算是一种较好的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到家乡招募了同乡七百多人。但眼见濠州城内内斗频繁,各个没有进取之心。因此,决定挑选24名心腹前往定远。这24人就是“24将”。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