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玄之乱
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桓温之子。东晋晚期的权臣,桓楚武悼帝,谯国桓氏代表人物。历任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徐州刺史、相国、大将军、楚王等职。曾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后篡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因曾袭父亲“南郡公”之职,故世称“桓南郡”。
桓玄自幼为桓温所喜爱。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其军队,并接替他任扬州刺史,以时年五岁的桓玄承袭其封爵南郡公。两年后,桓玄的服丧期满,桓冲亦离任扬州刺史,扬州文武官员与桓冲告别,桓冲摸著桓玄的头说:“这是你家的旧官属呀。”桓玄听后就掩面哭泣,众人都对这反应感到诧异。
桓玄长大后,相貌奇伟,神态爽朗,博通艺术,亦善写文章,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直至太元十六年(391年),二十三岁的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曾感叹:“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桓玄住在南郡的治所,也就是荆州的治所江陵,优游无事,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十分敬惮,而桓玄因着父叔长年治理荆州的威望而专横荆州,士民畏惧他更过于殷仲堪。殷仲堪因而与其深交,而桓玄打算借助其军力,亦取悦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却说刘裕射杀大蛇之后,便去投军。因为作战勇敢,不久深受重要,曾参与剿灭会稽贼孙恩的暴乱,杀的孙恩丢盔弃甲,逃奔大海。只是刘裕一走,敌人仍然横行无忌,无奈只好再度调刘裕御敌。不久,因因功升任下邳太守。此时刘裕的上司因为不喜欢晋安帝委派的大都督司马元显,而倒戈归降桓玄。因因而本来就半壁的江山此时更加岌岌可危。桓玄乃桓温的后人,夙有不臣之心,今见自己大权在握,于是宣布废掉晋朝皇帝,该改国号为楚,当时朝廷旧人怕桓玄势大,敢怒不敢言。刘裕此时官职甚微,且寄人篱下,无无有兵士,也只得静思对策。
桓玄一见刘裕,格外欢喜,并且对司徒王谧说:刘裕风骨不同寻常,确是当今英雄。王谧乘机献媚道:刘裕天下国士,既然匡扶新君,可见陛下得天地之灵气,既是如此,不如封以高官,让他死心塌地。桓玄大喜,自此对刘裕格外厚爱,或者宴饮之际,必定让刘裕前去作陪,殷勤款待,赏赐丰厚。
且说刘裕的妻子本是晋朝尚书令刘耽的女儿,小时候读书破万卷,很有才思。平时喜欢鉴赏人,常在帷帐后窥视桓玄手下的大臣,见一个一个都不如桓玄,知道桓玄可能江山稳固,心中大喜。可是一看到刘裕,这女子居然大惊失色,见刘裕仪表堂堂,相貌不俗,知道此人必不久居于人下,于是对夫君道:陛下,刘寄奴龙行虎步,气度不凡,妾身以为在朝诸公,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这样的人,胸有城府,腹有良谋,岂能为我所用,不如斩首以绝后患。
桓玄一见夫人如此说,感慨道:夫人所见极是,只是目前用人之际,我觉得刘裕既然如此优秀,我一定受落在自己门下,让他为我所用。夫人忙制止,说:刘寄奴心胸远大,智谋高深,不是夫君能压制住的,不如趁早杀死他。桓玄感慨道:我正想凭借这个人的力量,扫荡四海,削平群雄,安肯无罪杀死英雄豪杰,让天下将士寒心。夫人道:可能既该陛下削平了群雄,刘裕早已成了气候。桓玄不听,仍旧让刘裕镇守下邳,夫人痛苦的说:刘裕一走,看来我等死无葬身之处。可惜桓玄,自以为阅人无数,能够看清楚自己周围这些人,又错误的以为某些人是钱财可以收买的,便对夫人的话语置若罔闻,哪知道会有功败垂成的下场。
那刘裕到了下邳,果然和一些英雄豪杰约好共同起兵讨伐桓玄,刘裕指挥若定,大晋官员纷纷齐聚刘裕旗下,桓玄本来就对刘裕有所畏惧,此时一见自然更是担心,虽然手里握有小皇帝,仍然是惊慌失措,一路逃亡,后来死于乱军之手,此时方知道夫人的话看起来是对的,但是此时后悔已晚,而他的夫人也命丧于此,让人叹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司马元显字郎君,出生在河内温县,是东晋的宗室和权臣。司马元显的父亲叫做司马道子(公元364-公元402年),是中国东晋时期的皇族。司马元显出生在一个皇室家庭,从小就学习兵书和武艺,在他10岁那年就被封为琅琊王,后来升迁为骠骑将军,之后还一直多次被升迁,官位至徐州刺史和太子太傅。
司马元显的父亲
晋孝帝年间,朝廷腐败,晋孝帝不理朝政,整天只知道风花雪月,所以,朝廷大权很快就落入司马道子的手中。司马道子在朝廷的死敌是谢安,他把谢安排挤出朝廷,开始独揽大权。司马道子是一个无才的人并且昏庸至极。他在出任宰相之后,不懂得管理朝政,在朝廷上结党营私,使得朝廷日益败坏,不久后就引起地方混战。
司马元显的父亲对司马元显的影响很大,当司马元显长大成人后,接过他父亲手中的权力,继续在朝廷上作恶多端。司马道子和司马元显两父子是贪得无厌的人,他们在位期间,利用手中的职权,不断的向百姓敛财,使得地方多次起义反对朝廷。但司马元显比其父亲要聪明得多,而且野心也很大,他的性情苛刻,对老百姓很无情。虽然司马元显在朝廷上为非作歹,但当时他在讨伐王恭、殷仲堪的战争中,英姿飒爽,被称为新一代周瑜。而司马元显的父亲一生沉醉于酒肉,并无成就,最后死在桓玄的手中。 ...查看更多
桓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5岁时他就承袭了父亲的南郡公爵位,之后带兵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一大片的土地,等到他杀死司马道子等人就夺去了朝廷的大权。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桓玄当时已经命令朝廷下旨封自己为大将军和相国,另外还划给自己总共十个郡,封自己为楚王。虽然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东晋朝廷的真正掌控者,但是桓玄的野心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就开始图谋篡位。
公元403年的十一月时,桓玄先自己准备好称帝的冠冕和车马仪仗,还把自己王妃封为王后,世子封为太子。不久,他就命人写好禅让的诏书逼迫当时东晋名义上的皇帝晋安帝抄写。然后,桓玄在百官的配合下装模作样地推辞了一下后,正式登基为帝,并且改元“永始”。后世把这次篡位称之为“桓玄之乱”,他建立的政权被称为“桓楚”。
桓玄即位后不顾朝政,荒淫无道,所以第二年以刘裕为首的不少将领前来攻打。桓玄战败,不久去世。之后桓氏家族作为余党仍然不断反抗,直到410年才被彻底消灭,桓楚政权灭亡。
桓玄无底的野心以及之后的叛乱行为,大概都是应该是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遗传的基因。桓温晚年也是权势滔天,不仅废立过皇帝,谋害诛杀过有威胁的大臣,还多次拒绝朝廷的入朝诏命,颇有谋朝篡位的迹象。 ...查看更多
控制了江、荆二州的桓玄自以为已经拥有了东晋三分之二的疆土,所以多次让人呈上他可以做君主的天命符征和吉兆,打算用这些来迷惑百姓,又给会稽王司马道子写信说:“孙恩那些盗贼,上次逼近京城的近郊,因为风不顺才没有能够攻打进来,又因为天降大雨,所以没有机会运用火攻,在粮食吃完之后,自然便回去了,并不是因为力量不足。过去,王国宝死了以后,王恭并没有乘势去统领朝廷的政务,这就完全可以看出他的居心,对您没有丝毫的不敬和侮辱。但是,您却说他不忠。现在朝中的权贵要员中,享有美誉的是谁呢?怎么可以说是没有更好的人才呢?只是您不能信任罢了!正是因为这样日复一日,才酿成了今天的祸患。在朝廷的那些王公大臣们因为害怕大祸临头,所以不敢说实话,桓玄我有愧远在外地任职,才有胆量揭露这样的事实。”
司马元显看到了这封信,又气又怕。
张法顺对司马元显说:“桓玄凭借他家的名望和资历,素有豪气,已经吞并了殷仲堪和杨佺期,自己独霸了荆楚一带的广大地区,但是您所能控制的真正可以算做属于您的疆界,也不过三吴之地罢了。孙恩制造祸乱,使东部地区损失巨大,一片荒芜,朝廷、百姓积蓄枯竭,生活窘况,桓玄一定会乘机大肆施展他的奸恶凶残的手段,实现他的阴险目的,我认为这是值得我们忧虑的一件事情。”
司马元显说:“那我们能怎么办?”
张法顺说:“桓玄刚刚把荆州强占到手,当地百姓的人心和情感还没有完全归附他,因此,他也正在努力平定局势,安定民心,没有功夫考虑别的事。如果乘着这个时机派遣刘牢之为前锋,您随后亲自带领大部队进发征剿,那么,桓玄一定可以被我们消灭的。”
正好,武昌太守庾楷因为桓玄与朝廷要结下仇怨,担心事情以后不成功,大祸会牵连自己,所以偷偷地派人前来,主动向司马元显投靠,说:“桓玄非常不得人心,他的部下也不太听从他的命令,如果朝廷这时派军队去征讨,那么我一定做内应。”
司马元显非常高兴,马上派遣张法顺到京口去,找刘牢之商量,刘牢之却觉得征讨桓玄有困难。张法顺回来对司马元显说:“我观察刘牢之的表情言谈,一定是与我们有二心,所以不如把他召到京城来杀掉,如果不这样,他就会坏了我们的大事。”
司马元显没有听他的话,只是从此开始大规模训练水上部队,征选兵卒,装备战舰,准备用来对桓玄发动进攻。
第二年正月,朝廷颁下诏书,历数了荆州刺史桓玄的罪状,任命司马元显为骠骑大将军,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又任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司马尚之统率后卫部队,内外戒严,准备前去讨伐桓玄。
司马元显想借此机会把桓氏家族的人全部杀光,中护军桓修是王诞(王导的曾孙)的外甥,王诞又很得司马元显的信任,他向司马元显禀告了桓修等人与桓玄的志趣完全不同,司马元显才放弃了那个想法。
张法顺又对司马元显建议说:“骠骑司马桓谦兄弟常常当长江上游荆州方面的耳目,为桓玄提供情报,应该把他们斩了,来杜绝今后类似奸计阴谋的发生。而且此次出军讨伐桓玄,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就在于前锋部队的表现。刘牢之为人反复无常,万一他那里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就会大祸临头,所以,您可以让刘牢之去杀掉桓谦兄弟,来证明他和我们没有二心,如果他不接受命令,那么我们也好防患于未然。”
司马元显不以为然地说:“现在如果没有刘牢之,我们根本没有人可以与桓玄对敌,况且刚开始准备发兵,便诛杀自己的大将,容易使人心不得安宁。”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张法顺的请求,不加允许。
他又因为桓氏家族世代都得到荆州一带居民的归附,桓冲尤其是为那里的百姓留下了很多好处,而桓谦又是桓冲的儿子,所以把桓谦调任去都督荆州等四州诸军事及荆州刺史,打算用这种方法收买西部地区百姓的人心。
东部地区由于遭受孙恩所导致的战乱的影响,再加上灾荒年景,百姓饥饿贫困,水路的粮食运输不能继续。桓玄趁机紧闭断绝了长江通道,致使官府和私人间的物资积蓄全部空乏,部队也只能用一些粮食的麸皮和橡树的果实给士兵充饥。
桓玄知道朝廷正处在多事之秋,值得忧虑的事情很多,估计他们一定没有闲暇来讨伐自己,因此,可以趁此机会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等到朝廷征讨他的大部队就要出发的时候,他的堂兄桓石生秘密地用书信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桓玄大吃一惊,打算把部队全部集结到江陵来据守。
长史卞范之劝谏说:“明公的威名振于远近,司马元显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刘牢之已经非常丧失民心了,如果我们把大部队抢先开拔到建康附近的地区,向他指明安危祸福,那么,他们土崩瓦解的趋势就在眼前了。怎么能把敌人引进自己境内的心腹重地,自找麻烦呢?”
桓玄听从了他的话,留下桓伟镇守江陵,向朝廷呈上奏表,并把檄文公告传遍各地,揭露司马元显的各种罪行,同时挥师向东部进发。
檄文传到都城建康,司马元显看到后,非常害怕。到了二月,晋安帝为司马元显饯行,司马元显由于害怕桓玄,虽然硬着头皮登上了战船,却没有马上出发。
而桓玄从江陵出发后,也时刻在担心这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能取胜,因此,已经做好了随时向西撤退回军的打算,一直等到他的部队过了寻阳,还没有看见朝廷的军队,桓玄心中非常高兴,其他将士的斗志和士气也振作、旺盛起来。
庾楷做朝廷内应讨伐桓玄的阴谋泄露,桓玄把他囚禁了起来。
东晋朝廷派遣齐王司马柔之持驺虞幡到荆州、江州两地及军中展示,告谕他们赶快停止军事行动,结果被桓玄的前锋将领给杀了。
桓玄抵达了姑孰后,派遣冯该等人进攻历阳。司马休之据城坚守,桓玄的部队切断了洞浦道路,焚烧了豫州的舰船。
豫州刺史司马尚之率领步兵九千多人,在洞浦之上摆开战阵,派遣杨秋驻扎在横江,但杨秋却投降了桓玄的部队。司马尚之的部队立刻溃散,他自己也逃到涂河之中,被桓玄抓获。司马休之出城迎战失败,只得放弃城池逃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桓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权臣,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将领。5岁时他就承袭了父亲的南郡公爵位,之后带兵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一大片的土地,等到他杀死司马道子等人就夺去了朝廷的大权。
桓玄画像
桓玄当时已经命令朝廷下旨封自己为大将军和相国,另外还划给自己总共十个郡,封自己为楚王。虽然已经权倾朝野,成为东晋朝廷的真正掌控者,但是桓玄的野心还远远没有得到满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他就开始图谋篡位。
公元403年的十一月时,桓玄先自己准备好称帝的冠冕和车马仪仗,还把自己王妃封为王后,世子封为太子。不久,他就命人写好禅让的诏书逼迫当时东晋名义上的皇帝晋安帝抄写。然后,桓玄在百官的配合下装模作样地推辞了一下后,正式登基为帝,并且改元“永始”。后世把这次篡位称之为“桓玄之乱”,他建立的政权被称为“桓楚”。
桓玄即位后不顾朝政,荒淫无道,所以第二年以刘裕为首的不少将领前来攻打。桓玄战败,不久去世。之后桓氏家族作为余党仍然不断反抗,直到410年才被彻底消灭,桓楚政权灭亡。
桓玄无底的野心以及之后的叛乱行为,大概都是应该是继承了他父亲桓温遗传的基因。桓温晚年也是权势滔天,不仅废立过皇帝,谋害诛杀过有威胁的大臣,还多次拒绝朝廷的入朝诏命,颇有谋朝篡位的迹象。
桓温与桓玄什么关系
桓温是桓玄的父亲,两人都是东晋著名的将领和权臣,也都颇有野心,不过区别是桓温有篡位之心但到死没有实施,而桓玄却“青出于蓝”地成功谋朝篡位,建立了桓楚政权。就这一点来说,桓玄的野心应该是受父亲的影响和遗传。
桓温画像
桓温因为娶了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女为妻当上了驸马,后来成为将军不断南征北战。桓温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因为平定蜀地的“成汉”政权而加官进爵。因为声名大振有功高震主之嫌,桓温开始受到朝廷的忌惮和打压,北伐的上书也几次被拒绝,同时不断招募军队强大自己。等到朝廷派去北伐的军队屡次战败,桓温得以真正掌握朝廷大权。
于是,桓温开始了他的三次北伐战争。第一次,他带军兵临长安,第二次收复了洛阳,可惜第三次战败,失利而回。桓温通过废立皇帝、谋害敌对的大臣从而在朝廷建立强大的威严,简直权势滔天。之后,桓温患病,想要在死前求一个九锡之礼,最后未成。死后被朝廷追封为丞相,谥号宣武。
桓温死时,儿子桓玄只有5岁,不过也承袭了父亲的南郡公爵位。因为父亲晚年有把持朝政有意图不轨的嫌疑,桓玄年轻时朝廷一直不敢重用他。等到桓玄篡位成功,称帝为皇后,他追尊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墓为永崇陵。
虽然桓温与桓玄都有不轨之心,但不论是在世时还是后世,人们对桓温的评价都远远高于桓玄,这与他最后没有真正踏出篡位那一步有关。
桓玄斗鹅
“桓玄斗鹅”是关于东晋权臣桓玄小时候的一个轶事典故,出自南北朝创作《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的故事集,记录了许多魏晋名士的风流佳话,通过这一个个故事可以了解这个历史人物,甚至了解那个时代。
斗鹅
书中对“桓玄斗鹅”的故事描写,只有短短七八十个字。桓玄小时候,喜欢和自己的兄弟养鹅来斗。但是因为自己养的鹅不如别人,总是斗输所以内心不忿。于是,桓玄大晚上偷偷跑到了养鹅的围栏里,杀掉了他们养的所有的鹅。天亮后,家人们看到鹅惨死的场景,都惊吓地以为是有妖怪作祟,就去向当时是车骑将军的桓冲汇报。桓冲知道后,说:“没有什么妖怪,肯定是桓玄在开玩笑。”于是家人前去追问桓玄,果然如此。
这个故事从小处来说,桓玄小时候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童;当如果结合他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往大了说,则可以认为桓玄是一个心胸狭窄报复很强的人。所谓“三岁看到大”,只是因为斗鹅输了就把自己堂兄弟的鹅都杀了,还是大半夜偷偷摸摸地做事,这可以看出一些桓玄后来夺取政权谋朝篡位的苗头。
此外,《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个桓玄下笔成章的故事。桓玄擅长写文,一次为人写悼词,吟啸了良久一坐下就写好了,还有一次他接受他人的道贺,贺书一到他就回复,写下得文采非常又毫不相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