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郡国并行制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郡国并行制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地方政治管理制度,所谓郡国并行制,就是刘姓嫡系封国与外姓列侯并存的地方管理政策,在汉朝的发展过程中郡国并行制发挥了诸多作用。但史学家对郡国并行制及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有不同层面的见解。在对郡国并行制的后果的研究中,史学家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评价。一方面,史学家认为由于汉朝建立后疆域扩大,汉政权推行郡国并存制,扩大了地方封国的自治权利,虽是无为而治的表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封国的经济发展。郡国并行制使各封国维持其地理环境的界限,因地制宜的发展地方经济,并且各封国王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权,使得群国并行制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汉王朝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史学家对郡国并行制的后果持批判态度。郡国并行制给各郡国一定的兵权和财权,同时又疏于对地方的管理,使一部分郡国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势力出现,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汉朝灭亡埋下伏笔。

1.png

  随着汉朝的发展和郡国并行制的全面实行,全境郡国数量也不断的增加,文景时期,实行“以亲治疏”、“众建诸国”的政策以达到削番弱国的目的,缓解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武帝之后诸侯国的地位几乎都在郡国之下,郡国并行制也逐渐演变成了单一的郡县制。对郡国并行制后果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但不可否认的是郡国并行制无论好坏,都是中华文明史上特有的地方政治制度,为中华文明谱写了独特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刘邦画像


  刘邦画像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查看更多

  就华夏历史而言,西汉的前身是大秦帝国。由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实施的政治制度并不是周朝时的分封制,而是分为了两部分实施,即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地方则实行郡县制的。

  

郡国并行制图片


  郡国并行制图片

  秦三世而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其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项羽刘邦对天下的争夺。而在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时,刘邦曾经为了能够战胜项羽,夺得天下,而册封礼七个异姓王。这七个异姓王在刘邦登基做了皇帝后,也获得了自己的封地,形成了自己的藩国。

  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面对这些个开国功臣,刘邦是一面感激,但是也不得不防。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政治制度,即西汉建立后,在中央则继承秦朝的制度继续实行三公九卿制,而地方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关于刘邦等皇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就是为了削弱刘邦之前册封的异性王的势力。

  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在于稳固江山,削弱诸侯国实力,但是这一目的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就西汉的历史记载,在刘邦去世后,由他的子孙接管江山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七王之乱”。

  关于“吴楚七国之乱”的发生,实际是在汉景帝统治期间,当时诸侯国的势力已经远远凌驾于郡县之上,诸侯王的权利已不能满足各位诸侯对权利的向往,所以他们发动了动乱。此时,郡国并行制的主要意义已经完全不存在了。这次动乱被占压后,汉景帝则认识到了该制度的不足,开始着手削藩事宜,但是削藩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完成的,郡国并行制也被“推恩令”所取代。 ...查看更多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刘邦画像


  刘邦画像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查看更多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刘邦画像


  刘邦画像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查看更多

  西汉郡国并行制弊端有很多,汉文帝继位后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分为三个小王国,为的是削弱宗室诸侯的势力,从而壮大中央力量,达到国家长治久安。不过这项举措并没有实现长治久安,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手中的权力,发兵反抗中央政府。景帝在位第三年七国之乱爆发。

  

刘邦画像


  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以及避免再次造成向七国叛乱,诸侯王国的权力逐渐被削,特权逐渐被夺回,地位下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文景两代相继实施以亲制疏和重建诸侯这一策略,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则册封同性子弟为王。

  简单来说西汉郡国并行制就是一部分国土由皇帝直接管辖;而另一些地方则分给同姓皇族,这些地方分别实行分封制以及郡县制。这使王国越来越多,诸侯管辖的领域越来越小。而西汉时期王国最多的时期达到了王国二十五个,汉郡为四十三个,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基本解决了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真正使诸王领域愈来愈小的并不是西汉郡国并行制,而是汉武帝的推恩令。郡国并行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不同的是后面朝代的分封只有其名没有其权。历代统治者都在不懈的加强自身的统治,这使得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查看更多

  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这些人因为非刘姓,故称"异姓"。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与此同时,刘邦又大封他的子弟为王,称为“同姓王”,高于列侯。当时封立的"同姓王"共有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拥有一定的军权、财权、治权等,史称"郡国并行制"。

  《后汉书·百官志》:汉初立诸王,因项羽所立诸王之制,地既广大,且至千里。

  故学者认为,汉朝郡国并行制是西楚郡国并行制的翻版,或者汉朝郡国并行制承袭了西楚。 ...查看更多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和异姓子弟为王,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

  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清君侧”为借口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到了汉武帝时期又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国并行制的作用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也是当时“无为而治”的表现形式。其时的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一、增强了各国发展地方经济的积极主动性这时诸侯王国封域大多以历史、地理诸因素形成的地域为界,每一王国成为各具特点的经济区域,故为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诸侯王在国内有治民和财政自主权,大大加强了各国政权发展本地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史记·吴王濞列传》说: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就是说,汉初王国、侯国的诸侯、列侯都对本国的老百姓采取优抚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招致天下亡命,安置流亡人户,使人民积极从事生产,以发展王国经济。吴王刘濞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贱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 ...查看更多

结语

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制,扩大地方王国的自治权力,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不多加干涉,郡国并行制,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作用。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