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国
郐(kuài)国或作会国、桧国,妘姓。
二、周朝诸侯国之一。存在时间至前767年,约在今河南新郑西北、密县东南。
按《今本竹书》帝喾时代曾灭郐 ,一般则采用陆终之后的说法。
相传商朝时,陆终第四子会人(求言)被封于郐 。后来周灭商,承认妘姓的统治,再封于郐。《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虚,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 "
前767年,郑武公灭郐国 。
起源
1.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集解世本曰:"会人者,郑是也。"索隐系本云:"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
2.《史记·楚世家》:高阳(即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
3.《今本竹书纪年·五帝纪·帝喾高辛氏》:十六年,帝使重氏帅师灭有郐。《逸周书·史记解》:昔有郐君,啬俭灭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罚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共工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以上可知,颛顼之后祝融其父族为颛顼氏,母族为炎帝祝融氏,并继承祝融称号。帝喾命重伐有郐,实乃伐共工氏,则有郐为共工氏之后。因祝融重氏与共工有郐氏有血缘关系,故重黎"诛之不尽",由此被帝喾诛杀,连带其弟吴回也被砍一臂。所以郐之名先有,原为共工有郐氏居地。吴回之后陆终之子又居封郐地,故曰"会人",其国一直延续到东周初。
谋郐
《国语.郑语》:史伯对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君若以周难之故,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若克二邑,邬、弊、补、舟、依、黑柔、历、华,君之土也。若前华后河,右洛左济,主芣、騩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是可以少固。".......公说,乃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
折叠灭郐
《国语.周语》:富辰谏曰:"......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姞,郐由叔妘,聃由郑姬,息由陈妫,邓由楚曼,罗由季姬,卢由荆妫,是皆外利离亲者也。"韦昭注:叔妘,同姓之女为郐夫人。
《公羊传》:先郑伯有善乎郐公者,通于夫人以取其国。
《汉书·地理志》臣瓒注:"郑桓公寄帑与贿于虢、会之间。幽王既败,二年而灭会,四年而灭虢。"
《水经·洧水注》引《纪年》:'晋文侯(十)二年,同惠(周宣)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名之曰郑,是为桓公。'
《今本竹书纪年.周幽王二年(当改为周平王四年)》:晋文侯同王子多父伐郐,克之。乃居郑父之丘,是为郑桓公。
《国语·郑语》及《史记·郑世家》皆谓郑桓公与幽王同死骊山之下,与《纪年》异。
故城遗址
郐国故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新密市曲梁乡大樊庄古城角寨村。郐国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郐城的旧址上切削加高。现有城墙高约5~7米,下层2~4米为西周郐故城旧址。城呈长方形,东墙长330米,西墙濒临溱水,长336米,南墙长435米,北墙长442米。除西墙被溱水冲毁180米外,其余城墙保存良好。郐国故城现今只有少部分被破坏,大部分遗址都保存了下来。墙体陡峭,城墙的最高处有16米多,只有北门和南门,城门一关真是固若金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周朝时期有很多诸侯国,他们或团结互助守望相助,或为封地争的你死我活,不过撇开这些战果不说,在周朝时期,有一个诸侯国被灭的方式也很特别,一份死亡名单就使这个诸侯国不复存在了。
这个诸侯国就是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这一诸侯国的分封土地主要在河南一带,但是这个国家最终还是被邻国于公元前767年灭亡了,而置这个诸侯国于死地的东西不叫战争,而是类似挑拨离间一样的东西,正是这样一份挑拨离间的名单使这个诸侯国灭亡,而这份死亡名单的制造者就是郑国国君郑桓公。
郑国是在郐国之后才渐渐强势起来的一个诸侯国,所以作为这个新兴的诸侯国而言,吞并其它诸侯国就是他们所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对于此时的郑桓公而言,郐国就是他要面对的挑战之一。
所以要想称霸中原,这就是最重要的一件事,虽然郑国的军力比较强,但是郐国在当时也不算弱,于是在袭击郐国之前,郑桓公心生一计,他先派人去打听郐国的英雄豪杰,良臣谋士有哪些,在了解到他们全部的姓名之后,郑桓公又派人去用郐国最好的土地以及各种金银珠宝收买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他记下这些已经被收买的人。
在此之后,郑桓公又在城外设坛场,把这份名单埋在地里,做了很多事,就想自导自演出一场君臣之间矛盾恶化的戏码,不过郑桓公的确是做到了,郐国君看见了这份名单之后火冒三丈,和这些大臣们已经没有信任可言,他杀了这些原本能够为自己所用的良臣,使郐国一时之间没有了栋梁,郑桓公便趁此机会攻击郐国,最终郐国灭亡。
正是由于这份名单最终导致了郐国的灭亡,但归根结底信任才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桥梁,只有人与人团结一致国家才会更加富强呀,你们说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周宣王时期,王室成员姬友,意识到周王室的衰衰败之象,便在外面为自己的子孙谋取退路。这本是生于忧患的传统,却不想为自己的子孙赢得数代强盛。
姬友历经宣、幽王,以两朝元老的身份,抢占河洛之东的郐、虢二国共十邑之地,建立郑国,是为郑桓公。此时的郑国王城大约在华县附近。而郑国的建立,便注定郐国的灭亡。
郐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据说在夏朝时期就曾立国,数代繁衍至于西周,在周王室的不良示范下,郐国君主也变得骄横腐败,成为无所作为的昏君。《诗经》对郐王的评价是,穿羊皮大衣兜风,换狐皮大衣上朝,不劳心苍生,却自娱自乐。这样的君王,自然得不到天下的认同。
在《公羊传》中,“古者郑国处留,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郐国国君的王后,竟然与郑国君主暧昧,也就是情人关系。郐王戴了绿帽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之亡,竟系于自己身边的女人,可谓是悲哀。
郑国建立不久,犬戎入侵周王室,郑桓公护卫周幽王,以身殉国。郑国新任君主郑武公受命于危难之间,不仅扶持周平王东迁,更是不断壮大郑国势力。当时的王室,大多心存侥幸,希望周王国东迁而后可以避免西方犬戎的入侵,即便是郑桓公在东边为子孙建立王国,也是碍于犬戎之故,未雨绸缪。
郐国河流交界之处,郑武公要不断强大郑国,这个郐国的地盘显然就是最佳王城。当年郑桓公侵占郐国土地,也没搞出什么乱子来。郑武公也便更是肆无忌惮,况且对迁都的周平王有拥立之功,又是王室子弟,郑武公便将郐国灭掉,选择最好的一块土地建立郑国王城,是为新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郐(gui)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夏朝时就已存在,其故址在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传说为陆终的第四个儿子的封地。陆终是上古时代的传说人物,相传有六子,第四子名叫求言,因为封地在郐,所以也叫会(郐)人。这在《史记·楚世家》有所记载:“陆终生子六人……四曰会……”。
郐国立国后,虽然几经改朝换代,数次重封,但郐国一直风雨不摧,国祚延绵,《诗经》中还留存相关春秋郐国民风的诗歌四首,全面记录了东周初期郐国的民风民俗。
至西周晚期,在当时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一带,子男爵位国家居多,在这些小国中,郐国的国力算是最为强盛的。据《国语.郑语》记载:“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郐国为什么强大呢?原来郐国凭着天险要塞的地缘优势。故而当时的郐国国家安定,百姓生活较为富庶。《诗经·羔裘》一诗中写道: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意思是穿着羔皮礼服,自我感觉良好,从郐国贵族们衣饰着装的侧面,可见郐国人生活富足,安于享乐。
西周末年,郑桓公建立郑国,郐国算是真正遇到了劲敌。郑国刚刚孕育而出,急需扩大地盘来巩固国力,于是目光远大的郑桓公为郑国的发展制定了东扩战略计划。但是郑国若要东扩,必先稳定后方,于是又将目光投向了西北的东虢国和郐国,只要先吞并了这两个国家,周边的一众属邑全都可收为囊下。
但是郑桓公的这个战略目标至死也没有完成,接下去由他的儿子郑武公来延续。郑武公是个政治奇才,他文韬武略,擅长以不费一兵一卒来开疆拓土。且来看看郑武公是如何轻松谋取郐国的。
《国语·郑语》记载:“(武公)东寄帑与贿,虢、郐受之,十邑皆有寄地。”意思是郑武公听从史伯的意见,向东虢国和郐国寄托妻儿和财物,东虢国和郐国接受,于是十邑都有郑国寄放东西的地方。郑国之所以这么做,很显然是让他们放松对自己的戒备。对于东虢国和郐国来说,对方连这么重要的东西都交给你保管了,比起那些掏心掏肺的话语不知强多少倍,自然不会怀疑郑国图谋不诡。
另外,郑武公又将郑国美姬叔妘嫁给郐国国君,一方面以讨取郐侯欢心,另一方面让叔妘做郑国的内应。《国语.周语》中“郐有叔妘”的记载。《公羊传·桓公十一年》:“先郑伯有善于郐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国而迁郑焉。”说得是郑武公善待郐国国君,使得郐侯将郑武公视为朋友,而郑武公却串通郐国夫人(叔妘)灭了郐国。
关于郑灭郐国,《韩非子》一书中也有记载,说得是郑国在攻取郐国之前,先大量收卖郐国的智士和武士,然后用良田和官职爵禄贿赂他们,用这种方式来削弱郐国的人才力量。
从各种记载来看,郐国的灭亡其实很大一部分是自身因素。除了郑国灭郐前夕的一系列筹备工作,郐国都毫无察觉之外,郐国君臣也是不思进取,只图享乐。
据《逸周书·史记解》:“斧小不胜柯者,亡。昔有郐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意思是斧头小,斧柄大,难以承受,必要亡国。以前郐国国君吝啬苛刻,降爵位减俸禄,群臣地位卑微,上下不协调。说明国君气量狭小,吝啬钱财,而自己却花费无度,如此上下严重失调,谁还给你卖命?所以郐国的勇士和贤士都被郑国收卖去了。
不思进取的郐国终于被新兴崛起的郑国挤出了历史舞台,郐国被灭后,后人用国名“郐”为姓,也有郐字去邑以“会”为姓,但姓郐或姓会的人不多。
文/堰风
更多方国历史
以鳄为图腾——鄂国,三度迁徙,从北到南,历经夏商周三代。
“水上之国”——江国的命运沉浮,被楚吞灭时连秦穆公都深感羞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