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索尔费里诺战役

索尔费里诺战役是奥意法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发生于1859年6月24日,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率领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军队组成了法国-撒丁王国联军与奥地利帝国开战,并在战斗中最终获胜。

  马真塔战役,1859年奥意法战争中决定性的战役之一,1858年撒丁王国首相加富尔同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缔结普隆比埃尔反奥军事协定。

blob.png

  1859年4月,法兰西第二帝国、撒丁王国对奥地利帝国战争爆发,由于奥军统帅居莱行动迟缓,首先宣战的奥地利5个军15万人居然没能想到在法军到来前击破5万人的撒丁军,反而把军队开进到一片疾病流行的沼泽地停止不前,5月中旬,依靠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铁路机动,4个法国军12万人抢先前出到伦巴第,和撒丁军会师。6月4日法撒联军和奥军在马真塔遭遇,在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中,作战双方不称职的指挥官均只派出了军队的一部分进行交战(法军麦克马洪第二军54000人与奥军58000人),尽管指挥拙劣,但法军作战英勇并最终赢得了胜利。奥军因右翼遭到打击而撤退,法军停止三天没有追击。此战,法军死伤4000人,失踪600人。奥军伤亡5700人,失踪4500人。居莱撤退到由曼图亚、佩斯基耶拉、维国纳和莱尼亚诺四座要塞城市组成的著名的方形要塞位置。6月8日,拿破仑三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率军胜利进入米兰。

  过程

  1859年6月4日晨,奥军完成了东渡提契诺河的退却,向马振塔和阿比亚帖格腊索进发,目的是向进攻米兰的法军的翼侧进行攻击。克拉姆加拉斯将军刚刚率领他那个军(第一军)的1个师由米兰开到,就必须立即用这一师的兵力以及在马振塔附近同他会合的第二军(由利希顿施坦指挥)的兵力自正面攻击敌军。他的预备队是第七军(由措贝尔指挥)的莱沙赫师,配置在距马振塔数英里的科尔别塔附近。提契诺河一线由于不适于防守而被放弃以后,奥军的这七八个旅就需要扼守纳维利奥大运河,这条运河几乎与提契诺河平行,并且只能从桥梁上渡过。奥军必须防守博法洛拉桥和马振塔桥,这两座桥位于由马振塔通往提契诺河圣马尔蒂诺桥的两条道路上。第一军的1个师(由科尔登将军指挥)沿着通往土尔比哥的道路运动;第二军的2个旅占领了桥梁,1个师位于马振塔附近,而莱沙赫师(属第七军),如前所述,配置在科尔别塔附近。

  法军分两路纵队进攻。第一路纵队名义上由拿破仑三世指挥,包括1个近卫掷弹兵师、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军、阿道夫·尼埃尔军和阿希尔·巴拉杰·迪里埃军,共9个师,即18个旅(117个营)。这路纵队直接沿着通过圣马尔蒂诺桥的诺瓦拉-米兰道路进攻,应当夺取博法洛拉桥和马振塔桥。第二路纵队由帕特里斯·麦克马洪指挥,包括1个近卫轻骑步兵师、麦克马洪军和全部皮蒙特军队,共8个师,即16个旅(109个营,因为皮蒙特军队的师比法军的师多1个营)。这路纵队的前卫没有遇到什么严重的抵抗就渡过了提契诺河,并在土尔比哥附近渡过了纳维利奥河;它必须向奥军翼侧机动,也就是自北方向马振塔直进,以支援第一路纵队的正面攻击。

  正午,麦克马洪开始攻击。他以优势兵力把当面的科尔登师驱逐到马振塔。2时左右,追击奥军前哨的近卫掷弹兵,进抵运河,向博法洛拉桥和马振塔桥进行了攻击。这时在战场上,有法军8个旅对付奥军5个旅(第一军的2个旅和第二军的3个旅),奥军兵力还不到3万人,因为莱沙赫有2个旅甚至还滞留在科尔别塔附近。法国的"神秘的将军"模仿福斯泰夫,把不到3万人的奥军当作是超过了12.5万人的兵力。法军攻占了运河上的桥梁。在马振塔的居莱,命令莱沙赫转入进攻,夺回马振塔桥。这个任务是完成了,但是博法洛拉似乎仍在法军手中。这时会战停顿了。麦克马洪军和近卫掷弹兵的进攻被奥军成功地击退,而奥军为此把现有的每一名兵士都投入了战斗。其他各军到哪里去了呢?

  到处都有他们,只是在应当有的地方没有。从德国调来的第一军第二师还在途中。当然,奥军不能等待它的到来。第二军的另一个旅没有任何消息。不过居莱本人的电报证明,第二军只有3个旅参加了会战。由里利阿将军指挥的第七军第二师,位于卡斯特列托,距马振塔6-7德里。第三军位于阿比亚帖格腊索附近,距马振塔5德里。第五军大概是从贝雷古阿尔多向阿比亚帖格腊索运动,会战开始时距马振塔至少有9德里。第八军正由比纳斯科向贝斯塔齐亚行军,离作战地区10-12德里,而第九军incredibiledictu!〔简直是不可思议地!〕在帕维亚下方、离作战地区20-25德里的波河沿岸无所事事地游荡。由于兵力空前地分散,居莱使自己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境地,以致从中午到傍晚5时左右只能用7个旅来抵抗法军两路纵队的猛攻。奥军之所以能抵住这一猛攻,只是因为人数众多的法军仅仅沿两条道路运动因而前进缓慢的缘故。

  当莱沙赫扼守马振塔桥并缴获了法军一门新式线膛炮的时候,居莱先生动身到罗贝科(运河沿岸的一个村庄,在博法洛拉下方约3德里处)去了,目的是加速第三军和第五军的行军并确定他们的进攻方向。结果第三军的4个旅被派到前面去了,其中,哈通旅和朗敏旅位于第一线,杜尔菲尔德旅作为预备队,这3个旅都沿运河行动,而维茨拉尔旅则沿提契诺河行动。他们应当猛攻法军的右翼。不过这时法军也得到了援军。皮卡尔旅(属康罗贝尔军勒诺师)开来援助掷弹兵,并将莱沙赫击退到桥东。随后又调来了维努亚师(属尼耶尔军)、让南旅(属勒诺师)和特罗胥师(属康罗贝尔军)。这样,法军在这一地点又集中了2个掷弹兵旅和另外6个旅。而奥军方面参加作战的,实际上只有第三军4个旅中的两三个旅。虽然兵力对比如此不利,奥军仍然接连几次地攻占了马振塔桥,法军只是在以优势兵力进行了殊死奋战以后,才夺取了该桥。

  在进行争夺桥梁的战斗时,麦克马洪在自己的正面地段上准备对奥军第一和第二军的四五个旅进行第二次攻击。他的2个师成两个纵队再次开始向马振塔进攻,在他们后面第二线进攻的是卡穆指挥的近卫轻骑步兵师。因为埃斯潘纳斯师和拉莫特卢日师(属麦克马洪军)被奥军顺利地击退了,所以轻骑步兵赶来增援他们。会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时机来临了。法军的第一路纵队通过了马振塔桥,并向麦克马洪纵队已经逼近的马振塔村进行了猛攻。最后,到日落时,在战场上出现了奥军第五军黑森亲王旅。它再一次企图把法军击退到马振塔桥以西,但未获成功,实际上也很难指望,一个兵力薄弱、在蒙特贝洛会战中已遭受重大损失的旅能够阻止并击退向马振塔桥猛扑的大量法军。正面、翼侧和后方都遭到攻击的奥军,从会战开始起就一直处于敌人毫不间断的火力袭击之下,最后不得不退却,而法军在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猛烈攻击之后,到傍晚时占领了马振塔。

  居莱将自己的军队撤到里利阿师占领着的科尔别塔和第三军扼守着的罗贝科,而第五军则在这两地之间露营。居莱企图在第二天继续战斗,但是分发下去的命令发生了完全不可理解的混乱,因而打破了他的计划。半夜,居莱突然得到报告,第一军和第二军由于对命令理解错误而撤离战场数德里,而且到清晨3时还在继续撤退。这一消息迫使居莱放弃了原定在次日进行的会战。这时,奥军第三军的一个旅重新向马振塔进行了攻击来掩护军队退却,奥军的退却是非常有秩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奥意法战争战争中,奥地利军队在6月在马真塔战役战败,向明乔河败退,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解除了居莱的职务,亲率奥军去和法皮联军交战。双方在明乔河畔的索尔费里诺再一次陷入了一系列混乱的遭遇战。双方在人数上相当,均约为16万人。交战中,双方统帅皆失去了对部属的控制,但由于法军将领帕特里斯·麦克马洪、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阿道夫·尼埃尔将军作战指挥正确,加上法军士兵作战勇敢,经过一整大残酷的血战,终于决定了交战的命运。奥军被打败,只是由于奥军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将军实施了顽强阻击,才免于全军覆灭。是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有关双方的受伤或垂死士兵被枪杀或刺死的报道更增加了这次战役的恐怖程度。

blob.png

  过程

  索尔费里诺战役是奥意法战争中最后一次战役,发生于1859年6月24日,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国军队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率领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军队组成了法国-撒丁王国联军与奥地利帝国开战,并在战斗中最终获胜。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皇帝率领的奥地利军队战败。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后一场由各国君主亲自指挥作战的重大战役。超过20万名士兵(约10万名奥地利士兵和总计11.86万人的法国士兵和皮埃蒙特-撒丁联军士兵)参加了这一重要战役。这次战役之后,奥地利皇帝便不再直接指挥军队了。

  具有骑士风度、对假拿破仑的荣誉梦寐以求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向我们表明,当"天生的统帅"掌握了指挥权时,其结果将会如何。我们已经看到,奥军最初本来应当占领卡斯提奥涅高地上的阵地,但是却在大家都有充分的理由期待一次会战的时候,毫无理由地不战而放弃了阵地,退到了明乔河东岸。但是弗兰茨·约瑟夫还嫌这样不足以说明自己的软弱无能和不合逻辑的行为。当军队刚一到达明乔河东岸,我们这位"年轻的英雄"就改变了他的决定(因为对于哈布斯堡王朝说来,没有抵抗就退出战场,是有伤体面的)--命令军队向后转,重新渡到明乔河西岸,攻击敌人!

  弗兰茨约瑟夫以这样幼稚的、时而向后时而向前的运动大大地加强了军队对自己的至圣的统帅的信任之后,就率领军队去攻击敌人。奥军最多有15万人;甚至连喜欢说实话的波拿巴也没有说出比这更大的数字。奥军在至少有12英里宽的正面上进攻。这样,每英里(2100步)正面上最多有12500人,当正面比较窄时,这一密度在一定条件下当然是足够的,但是在如此宽阔的正面上无疑就不够了,而对进攻说来则更不合适,因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密度都不能保证在个别的重要地点进行足够强大的突击。加以敌人无疑地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因此,奥军的进攻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比较强大的敌人几乎必定能在任何地方突破进攻军队的如此薄弱的队形。6月23日星期四,奥军开始了总攻;他们到处都轻而易举地击退了敌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波佐伦哥、沃尔塔和圭迪佐洛,并于傍晚推进到索尔费里诺和卡斯特尔霍夫勒多。第二天早晨,奥军又将敌军前卫向后压缩了一些,而左翼几乎进到基泽河岸,但在这里,他们遇到了敌军主力,于是会战就全面展开了。

  奥军的两翼都取得了胜利,特别是右翼,他们狠狠地打击了和他们对垒的皮蒙特军队。这里,奥军显然是胜利了。但是在中央却显出了错误的部署所造成的后果。索尔费里诺这一中央的锁钥阵地,经过顽强的战斗最后落到法军手中,同时法军还对奥军左翼造成了数量上的巨大优势。这两个情况迫使弗兰茨约瑟夫发出退却的命令,弗兰茨约瑟夫大概已把自己的全部兵力一直到最后一个人,都投入了战斗。奥军显然在没有受到任何军队追击的情况下秩序井然地退却了,并且毫无阻碍地回到了明乔河东岸。

  总结

  1859年6月23日,奥军兵力不少于9个军,其中第一、二、三、五、七、八军都已经全部或部分地参加过战斗,而第九、十、十一军还完全是新锐兵力,与敌人一次也没有接触过。前6个军共有13万人左右,后3个军有7.5万人。这样,奥军可以用来对付敌人的兵力不少于20万。但是弗兰茨约瑟夫作了些什么呢?他将第十军和第十一军从曼都亚派到阿左拉(在基泽河岸),企图从后方打击法军,而为了掩护军队的这一调动,以免受到据估计配置在附近的法军第五军(由拿破仑亲王指挥)可能进行的袭击,他又将第二军留在曼都亚。结果,弗兰茨约瑟夫只剩下了6个军,即24个旅,而他就是企图用这些兵力对法国-皮蒙特联军的战线展开进攻的。但是,军队运动得如此缓慢,6英里的地方露营。6月24日的进攻规定在上午9时才开始。,当然在法军中引起了忧虑,结果不是奥军在9时开始预定的进攻,而是他们自己在5时遭到了袭击。为了对付奥军21个旅(共约13.6万),联军陆续投入的兵力不少于33个旅(皮蒙特军队9个旅,4.5万人,法军24个旅,15万人),换句话说,联军用来对付他们的兵力不少于19万人;此外,联军方面还有皮蒙特军队的近卫军1个旅和法军布尔巴基师的2个旅作为预备队。这样,在战场上联军的兵力就不少于21万人。联军掌握了这样的优势兵力,胜利是有保障的。然而贝奈德克将军率领奥军第八军仍胜利地击退了全部皮蒙特军队的攻击,并在右翼大获全胜,虽然他自己的军只有4个旅,可能还从培斯克拉守军中得到了1个旅即第五旅的增援。由奥军12个兵力薄弱的旅占领的中央阵地,遭到了法军14个强大的旅的攻击,结果奥军被击退了。左翼8个旅,经过长时间战斗后也被法军配属有大量骑兵和炮兵的10个旅的优势兵力所击退。在左翼以及在中央阵地,奥军本应当集中大量炮兵,但是弗兰茨约瑟夫却宁愿让预备队炮兵的13个连(104门火炮)安然无事地留在瓦列卓一弹未发!由此可见,法军炮兵占有火力优势的原因很简单,这完全不是因为线膛炮占有优势,而是因为奥地利皇帝的庸碌无能和不可救药的糊涂,他在战斗中根本没有使用自己的预备队炮兵。

blob.png

  但是,第十军和第十一军在哪里呢?当战斗在加尔达湖和圭迪佐洛之间进行的时候,他们正在南面相当远的平原上游荡。据说,第十一军远远地看到了一些敌军部队,而第十军甚至连这种情况也没有遇到。当会战胜败已成定局的时候,这两个军不仅没有来得及放一枪,而且还在很远的地方,因此,原来准备阻止奥军这一迂回运动(法军早就知道了奥军的这个行动)的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军,才得以把自己全部兵力直到最后一个师(路易·茹尔·特罗胥师)都用去对付奥军的主力,因而在奥军左翼赢得了会战的胜利。

  这时,第二军占领着曼都亚阵地,准备抵抗想像中的普隆普隆亲王的攻击,而普隆普隆亲王在那一天正和他的全军在离战场有8日行程远的帕尔马大设盛宴呢!

  这里,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它说明,当指挥权掌握在德国"天生的统帅"手里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情况。两个军(5万人)毫无目的地在远离战场的地方漫游,另一个军(2万人)为了对付假想的敌人在曼都亚扼守着战线,而104门火炮则毫无目的地编在瓦列卓的辎重队里,也就是说整整三分之一的兵力和全部预备队以及炮兵,都被故意调离战场,以便使其余三分之二的兵力毫无理由地被敌军优势兵力所粉碎,--这种彻头彻尾的蠢事,只有德国的"国父"才作得出!

  奥地利军队作战非常勇敢,以致兵力相当于他们一倍半的联军,只是在作了最大努力以后才把占领着三个阵地的奥军从两个阵地上逐出,而且联军的这些优势兵力甚至不能打乱奥军的队伍或者试图进行追击。如果把弗兰茨约瑟夫没有利用的7万人和104门火炮配置在沃尔塔和波佐伦哥之间作为预备队,那末,会战将取得怎样的结局呢?法军无疑将被击败,而战线将重新由明乔河、基泽河向前推到提契诺河。奥地利军队不是败于联军,而是败于他们自己的皇帝的愚蠢和傲慢。奥军兵士在前线犯了很小一点过失,就要挨50棒。而弗兰茨约瑟夫如果对自己所犯的严重错误和荒谬行为稍有悔过之意的话,那末他至少也应当到海斯将军那里去接受自己完全应得的50棒的惩罚 。

  影响

  拿破仑三世被伤亡人数所触动,并且他早在1852年就表示过"法兰西帝国代表和平",再加上来自普鲁士的威胁和国内罗马天主教徒的抗议,他决定于1859年7月12日签署自由镇(Villafranca)停火协议,结束这场战争。意大利人赢得了伦巴第,但未能进一步收复威尼西亚地区,而且他们对拿破仑三世的表现失望透顶。加富尔伯爵(Camillo Benso, conte di Cavour)因而被迫辞职。1860年意大利王国成立。

  这场战役对未来军事行动的开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对伤员的救治上,法国军队和撒丁军队的医疗部门都不堪重负:法国军队的医生比兽医还少;运输无法进行;绷带箱也遗失了。那些还能行走的伤员向着最近的村庄卡斯蒂利奥内前进,寻找一点食物和水;9千名士兵到达了那里,涌进房屋、谷仓、广场和狭窄的街道。在卡斯蒂利奥内的教堂("大教堂")内,碰巧路过的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在当地妇女的帮助下,照顾伤员和垂死之人达三天三夜之久。

  亨利·杜南亲眼见证了这场残酷的战役,目睹了战场上受伤士兵的痛苦。事后,他萌生了开展一项运动的想法,而这场运动最终促成了《日内瓦公约》的通过和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创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弗朗索瓦·塞尔坦·康罗贝尔(Francois-Certain Canrobert)(1809年-1895年)法国军人和政治人物。

blob.png

  康罗贝尔出身于军官世家,1835年毕业于法国圣西尔军校后即被派往西班牙边境后,要求调到阿尔及利亚,他在那里服役时(1835~1851)功勋卓著。他升迁很快,因随朱阿夫团在查札获胜(1847)并攻占君士坦丁而闻名。1849年荣获荣誉军团勋章。1850年晋升为将军,1851年2月返回巴黎,在同年12月2日波拿巴政变中起关键性作用。拿破仑三世为报答他,任命他为师长和自己的副官。在第二帝国时期,他仍然是一个主要军事人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康罗贝尔任法军总司令。1856年晋升为法国元帅。1859年奥意法战争中参加了马真塔战役和索尔费里诺战役。1870年普法战争时,康罗贝尔指挥的军队在圣普里瓦战斗之后被迫撤到梅斯要塞,巴赞的军队在梅斯投降时,他也被俘。战后回到法国,在最高军事委员会工作。1876年康罗贝尔由洛特省选入参议院;1871年~1876年为法国国民议会中波拿巴主义者的领袖。极力主张恢复帝制。

blob.png

  克里米亚战争(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意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

  克里米亚战争是兵力与兵器、军事学术与海军学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它对火炮枪械和水雷武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1820-1910年)在战争中赴前线护理伤员,使伤病员死亡率下降,由此导致战场医疗的改善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诞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索尔费里诺战役,联军损失了17191人,其中皮埃蒙特军损失5521人;奥军损失22000人。有关双方的受伤或垂死士兵被枪杀或刺死的报道更增加了这次战役的恐怖程度。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