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太宗吞蝗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duō)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成灾。

  导读:唐太宗吞蝗的故事: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闹蝗灾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京城大旱闹蝗灾,唐太宗视察粮食损失情况,他见蝗虫为害而勇于承担责任,替民受罪。

  近读《隋唐嘉话》,真为唐太宗的以人为本所感动。有两则小故事,抄录于下:

  太宗阅医方,见明堂图,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乃怆然曰:“今律杖笞,奈何令髀背分受?”乃诏不得笞背。

  贞观中,有河内人妄为妖言,大理丞张蕴古以其素狂病,不当坐。太宗以有情,令斩之,寻悔以无所及。自后每决死刑,皆令五复奏。

  唐太宗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对群臣吏民有着生杀予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却因在翻阅人体解剖图时发现“人五脏之系咸附于背”而改了律令,诏令“不得笞背”。又因为错斩了“素有狂病”而“妄为妖言”的河内人而后悔莫及。为了谨慎起见,“自后每决死刑,皆令五复奏”(从此之后每判决死刑,都要求五次复奏),这是多么难得啊。与历史上“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史记》)的秦王之类的虎狼之心相比,何止天壤之别!

  联想到《贞观政要》中“唐太宗吞蝗”的故事,更为唐太宗关心百姓、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古时认为蝗虫有灵异,闹蝗灾是上天降下的惩罚。京城大旱闹蝗灾,唐太宗视察粮食损失情况,他见蝗虫为害而勇于承担责任,替民受罪。

  也正因在唐太宗吞蝗的故事中唐太宗以人为本,爱民如子,才出现“贞观四载,天下康安……户不夜闭,行旅不赍粮”(《隋唐嘉话》)的繁荣富裕、安定和谐的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被各民族冠以“天可汗”的称号,在对外和对内上他都有着一套方针。对外他积极开拓疆土不仅重创了高句丽,也将东突厥灭了,更是征服了很多部落。在国内他就劝课农桑,奉行节约,并且主张以文治天下。作为一代君王,能任人唯贤,多次听取谏官魏征的逆耳忠言,并作出相应的改变,这些使得唐朝能够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唐朝在当时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政爱民,不懈努力。唐朝民俗开化,经济繁荣,是当时各民族的大熔炉,唐太宗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便是当时的社会现象的写照。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了23年,他在位的时间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但确是历代皇帝中贡献最大的。他在位期间朝堂上下都是一派和乐。

唐太宗

网络配图

  玄武兵变,历史沧桑,一将终成万骨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终归来得不是那么名正言顺,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他在位时所作出的政绩。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患病瘫痪在床上,最终在终南山上驾崩,安葬在昭陵,庙号为太宗,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追封的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其创下的大唐盛世也为后人所称道。 ...查看更多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选自《贞观政要》

image.png

  译文

  贞观二年,京师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捡了几枚蝗虫卵念念有辞道:"百姓把粮食当做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是害了百姓。百姓有罪,那些罪过全部在我,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降罪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正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又怎么会因为害怕生病而逃避?"(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