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帝国(1370年—1507年)是中亚河中地区的突厥贵族帖木儿于1370年开创的帝国。首都为撒马尔罕,后迁都赫拉特(Herat,又译哈烈、黑拉特)。鼎盛时期,其疆域以中亚乌兹别克斯坦为核心,从今格鲁吉亚一直到印度,囊括中亚、西亚各一部分和南亚一小部分,帖木儿去世后子孙相互争夺王位,最终1507年借班尼击败了帖木儿的后代,建立了乌兹别克汗国。

  从1380年开始,帖木儿帝国先后夺取了波斯和阿富汗,进而攻占两河流域,1388年征服花剌子模,1389—1395年,多次进攻钦察汗国,毁其首都萨莱·伯克尔等城市,统治亚美尼亚和南高加索,1398年进攻印度德里苏丹国首都德里,屠杀战俘约10万人,占领印度北部。曾经打败蒙古西侵大军的埃及马木留克王朝因为拒绝与帖木儿帝国结盟,1400年帖木儿率兵进攻叙利亚,苏丹法莱吉亲自率兵抵抗也无济于事,整个叙利亚的领土被占领,名城大马士革被焚毁。

image.png

  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即“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国疆域成为从印度德里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帝国。他击败当时如日中天、不断扩张中的奥斯曼帝国,间接地缓解了伊斯兰文化对基督宗教文化与整个欧洲的渗透。而从小亚细亚带回的艺术家、工匠与学者,留给撒马尔罕无数无价的传世建筑,使该处在其孙兀鲁伯的经营下,成为了中亚伊斯兰文化的重心。 [3]

  帖木尔与蒙古人作战时,被打伤成了瘸子。因此敌人称为跛子帖木尔。

  1368年明朝建立元朝灭亡,蒙古人被汉人驱逐出中原,明朝对中亚的帖木儿汗国要求按元例进贡,当时帖木儿还没有杀死了忽辛,独掌大权统一周边,未见朝贡记录。

  布哇(L.Bouvat)《帖木儿帝国》讲到明初明朝军事征伐对于中亚帖木儿政权的影响:“明兵追逐敌人于塞外,在1370至1390年间,并入了若干蒙古属地。帖木儿也不得不称臣纳贡,所以帖木儿终身的梦想,就是在解除这个藩属关系。”

image.png

  1387年起,帖木儿曾多次遣使进贡,在官方信件中帖木儿自称是“臣”。

  1396年,帖木儿扣押各国使节,包括明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使节,表示对外宣战,开始第二阶段的征战扩张。1398年征伐印度德里苏丹国的德里;1399年—1402年西征小亚细亚与马木留克王朝和巴格达。

  1398年,再次禁锢、扣留明朝特使。

  1402年7月20日在安卡拉战役大败奥斯曼帝国,俘其苏丹拜牙(即“闪电”巴耶塞特一世),使其帝国疆域成为从印度德里到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的大帝国。

  直到1404年11月27日率领20万士卒入侵明朝,结果1405年2月18日在进军途中,在讹答剌病死,终结了其辉煌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帖木儿帝国的政治体制为半中央集权体制,设为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帖木儿帝国吸收了波斯政治制度的长处,设有比较完善的官僚体制。中央政府在苏丹主持下设大臣会议。地方各省设长官3人,分管军事、民事及税收与无主产业。军队由40个中亚突厥大军事地主与部落构成。建有系统的司法制度,将宗教、刑事、民事及行政诉讼分开,由法官分别专理。土地制度实行封建采邑制,将所征服的土地分给家族成员、军事将领、埃米尔及各地统治者,对人民征收赋税。

  帝国重视国内外的商业贸易发展,曾为印度、波斯东部开辟了陆上的新商道。“丝绸之路”中段站驿相望,道路无阻,远地商旅,咸得其济。在首都撒马尔罕和大不里士,东西方各国商旅汇聚,商肆栉比,百货杂陈,民物富庶。农业上修建了大型灌溉工程,沟渠完整,农村“田土地膏腴,人民繁庶”、“五谷蕃殖,食物丰饶”(《西域番国志》)。

  帝国重视城市建设,曾一度毁于战火的城市得到重建和扩建,以移民充实,并在边关要道新建了新的集镇,将撒马尔罕和赫拉特扩建成最繁华的政治、经济、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帖木儿帝国的后王曾与大明帝国长期互派使节通好,商人、学者、旅行家频繁往采,进行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image.png

  帖木儿汗国奉行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和教法,统治者以伊斯兰教的保护者自居。各地设有教法官,主持司法和宗教事务。在首都赫拉特设有教法监督官,称“穆赫塔希布”,监督穆斯林执行教规。伊斯兰教职人员在社会上享有很高地位,在宫廷中延聘著名宗教学者担任国师、大臣、参议,辅佐苏丹施政。帖木儿将社会分为主2个等级,把赛义德(即圣裔)、谢赫(即长老)、乌莱玛(即学者)等宗教领袖人物列为第一等级,并赐予土地和其他宗教权益,在各地兴建了大量清真寺和宗教大学,尤以赫拉特贾米大清真寺、侯赛因·拜卡拉经学院、郭瓦夏古学府、撒马尔罕和布哈拉的伊斯兰大学最为著名。在帝国的保护和支持下,以布哈拉为中心的苏菲派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在中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其学说对帝国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活有相当大的影响。对什叶派采取宽容政策,保护和修葺了什叶派的清真寺和圣地。

  帖木儿帝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吸收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交融汇合,展现了具有突厥特色的文化新貌,进一步发展了突厥—伊朗文化。在沙哈鲁和兀鲁伯统治时期,采取提倡、保护和赞助学术文化的政策,东、西方的学者、诗人、工匠云集于撒马尔罕和赫拉特等城市,从事科学研究和著书立说,在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史学、天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建树。

image.png

  在文学上,出现了著名的诗人哈菲兹、贾米、纳瓦伊等,他们的作品在伊斯兰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驰名世界。

  在绘画上,将波斯细密画达到高超的水平,形成了各具独特风格的赫拉特派和撒马尔罕派。

  在建筑上,将波斯、阿拉伯同突厥建筑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突厥民族特色。所建造的贾米清真寺、古尔·埃米尔陵墓及宫殿、宗教大学、天文台,巍峨完美,装饰华丽,雕镂精湛,色调明快。

  在天文学上,兀鲁伯在撤马尔罕建造的天文台和编制的《兀鲁伯天文表》,是16世纪以前著名的天文台和精确度最高的天文表。在史学上,哈菲兹·拉卜鲁编定的《历史精华》记述了沙哈鲁与中国明王朝通使的详细经过。

image.png

  阿卜杜·拉扎克撰定的《沙哈鲁史》记述了帝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在波斯语文学的影响下,形成了“突厥文化”,察合台语发展起来 ,并用突厥语创作诗歌和文学作品。帖木儿汗国的大多数统治者均喜爱文学艺术,苏丹沙哈鲁、兀鲁伯、侯赛因·拜卡拉均为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被后世学者赞誉为“伊斯兰科学和艺术的伟大保护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帖木儿帝国虽然强大,但却是一个极度违背客观规律存在的大帝国。这个帝国建立在蒙古征服后中亚后,在当地造成的政治动荡与权力真空。同样也仰仗于帖木儿的个人能力和手腕。一旦失去了这两样东西之后,帖木儿帝国的命运就可想而知。

  我们可以先看下帖木儿帝国巅峰时期的版图范围。这个帝国从中亚和河中地区发家,很快就扩充到了今天的阿富汗、伊朗、费尔干纳盆地、高加索山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印度河流域。甚至还影响着安纳托利亚东部与叙利亚地区。

image.png

  帖木儿帝国的疆域已经超出了极限

  如果对世界历史有一些了解,你就会注意到:从中世纪开始,从来没有人尝试将以上所有地方都控制起来。屈指可数的成功案例,只存在古典时代的中前期。也就是著名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后来的塞琉古帝国。但他们所处的地缘环境和中世纪时期是不一样的。

image.png

  对于河中以外的地方 帖木儿一直给予沉重打击

  一旦中亚周边地区的文明水平成长起来,中亚要归于一统就是痴人说梦。从塞琉古帝国开始,到后来的帕提亚和萨珊波斯,已经很难维持先前的局面。后来昙花一现的塞尔柱突厥,也在各方向的压力下,迅速解体。即便是蒙古人的西征,也没有保持更长时间。蒙古人本身还很快搞了传统的分封制度,先后弄出了金帐、伊尔和察合台汗国,分类管理这些地方。

image.png

  强如塞尔柱突厥 也无法维持如此大的疆域

  帖木儿自己就是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爷,一步步爬上高位。他将河中视为自己的基本盘,大量使用了蒙古帝国留下的军事资源,并肆无忌惮的撮取中亚本地势力的残余资源。这就是他的帝国基础。所以在基本上稳定了中亚一带后,他一直将各地资源都抽调出来,集中建设河中。尤其是他的首都--撒马尔罕。

  帖木儿的这种战略安排,道理也非常简单。将自己的核心地区建设成为最有实力的地方,削弱远方的土著资源。一些近臣、子嗣和投靠者,也会被帖木儿派去管理某个边区。这些人在自己管理的区域,又复制一套小的帝国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坎大哈、赫拉特、大不里士、巴格达、伊斯法罕等地区核心城市的复兴。但代价是其他更多城市的衰退。

image.png

  帖木儿帝国的京畿核心 河中地区

  如果再给帖木儿多10年左右的时间,他的帝国或许会变的更加稳固。但是人的生命永远是有限的。他的时代在15世纪初便戛然而止,他的后代就需要为他发家时留下的隐患买单。

  在帖木儿死后,帝国在实际上就立即出现了分裂。这个状态也被一直保持下去,让所谓的统一帝国内部,经常同时出现4-5个主要势力。这种战略环境的突变,让原本作为京畿要地营建的河中地区衰败。因为以前源源不断输入的资源没有了,而威胁却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要多。

image.png

  帖木儿帝国用整个中亚的资源 供养着蒙古势力留下的军事力量

image.png

  大量中亚与西亚的附庸构成了帖木儿帝国的辅助部队

  帖木儿后继者后,经常以伊朗西北部的大不里士或阿富汗西南部的赫拉特,作为自己的权力中心。这就意味着他们对于很多边区处于失控状态。真正可以稳固住的地盘,已经退缩到了河中、伊朗东部、阿富汗山区、费尔干纳等地。而北印度、高加索、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已经被其他势力收回或是有独立的本土势力集团。这些新贵们优势已经建立起被帖木儿后裔更强的政权,看上去更有资格做帖木儿帝国的继承者。

image.png

  黑羊王朝在帖木儿死后控制了原帝国的西部地区

image.png

  后来居上的白羊王朝几乎占据了帖木儿身前控制的大部分地方

  当然,更大的威胁其实来自北方。曾经属于金帐汗国治下的乌兹别克人,在被帖木儿打击后的一个世纪内,逐步恢复了实力。当河中不再是有帝国重金打造的核心地区,北方的新一轮蛮族就有了可乘之机。尤其是当乌兹别克人中还出了一位昔班尼这样的人物,对于能力有限的帖木儿帝国后代来说,是足以致命的。

image.png

  失去了外部资源输入 撒马尔罕这样的城市只能衰退

  在经过了不长时间的内斗与鲸吞后,乌兹别克人在16世纪初成功占领了撒马尔罕。帖木儿帝国的核心阶层被摧毁,留下一些地方派苟延残喘。其中也包括了后来建立莫卧儿帝国的巴布尔。至于真正可以抵抗乌兹比克人的势力,是源自非帖木儿一系的波斯人。

image.png

  帖木儿一直打击的乌兹别克人 最终消灭了他的后裔

image.png

  做为帖木儿帝国封臣的巴布尔 最后选择南下印度

  总的来说,帖木儿的帝国完全是建立他个人能力的基础上。在消耗了中亚各地区的众多资源后,根本不可能逆天的维持中亚大帝国局面。但帖木儿身前执行的分封策略,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历史进程。所以在帝国的主要世系中断后,还能有残余势力到印度建立新的莫卧儿帝国。但这种类似郑成功式的人物,很难说是在延续所谓的前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看15世纪初的世界历史,感觉非常有意思。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明朝,基本上横跨了当时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方。他们之间不是发生过战争,就是即将发生战争。请问,进行综合评级的话,明朝是不是依然可以排第一?

image.png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这三个强权,共同存在的巅峰期是在15世纪早期。三家联手基本上就涵盖了东南欧-小小亚细亚半岛-中亚-东亚这些重要地区。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交流,彼此也知道对方的存在。

  最弱的无疑是奥斯曼

image.png

  15世纪初在位的苏丹巴耶济德一世

  此时的奥斯曼帝国,还不是后来那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定期攻伐欧洲和中亚的世界级帝国。在15世纪初,奥斯曼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除了中央王权与宗教圣战势力之外,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众多诸侯以及大量加入的希腊正教官僚,都是这个新兴强权里的内部博弈力量。如无意外,奥斯曼人可能在一段时间后,变得更像是一个希腊式的宫廷国家。

  当时的奥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就是这种混合文化与博弈乱局的体现。由于母亲具有希腊血统,所以他在维持传统奥斯曼圣战武德的前提下,非常崇尚希腊的文化与文官管理制度。奥斯曼大量扩张领土后,就以原本就存在的希腊正教力量为纽带,使用拜占庭与波斯式的中央宫廷制度,加以规范。

image.png

  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

  奥斯曼军事力量的体现,则是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战役。欧洲十字军内部的纷争与不和,促成了奥斯曼人的大胜。但奥斯曼军事力量的结构,也在战役中表现的玲离尽致。包括了小而精干的中央军部队、大量的地方封建武装和动员起来的赤贫炮灰。

  奥斯曼军队也因此不仅拥有了一支合格的中央军步兵防御阵地,也拥有来自欧亚两地的封建骑兵队伍。他们既有突厥式的传统骑兵,也有拜占庭风格的希腊骑兵,以及巴尔干各地的轻骑兵和塞尔维亚人为代表的西欧式骑士队伍。在他们与敌人交手前,大量动员的地方民兵与圣战炮灰,会阻击和消耗敌人的兵锋。

image.png

  由精锐具装骑兵与职业步兵组成的近卫军

  在15世纪初,这样的军队是结构比较合理,效率较为精干的。加上同时吸纳东西方技术与武器,大量的优质铠甲、弓弩以及早期的火炮和火枪,都在奥斯曼军队中可以见到。

  只是由于这个帝国还处于早年的扩张与磨合期,所以很容易夭折。后来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就是最佳体现。虽然奥斯曼军队展现了顽强的战斗力,依然因为安纳托利亚的突厥附庸们倒戈,功亏一篑。所以,在三个强权之中,无疑只能排入第三。

image.png

  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

  明朝足以排第二

image.png

  15世纪初在位的皇帝 朱棣

  15世纪初的明朝,表面上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拥有世界上静态储量最丰富的资源。但明朝本身立国时间也并不算长,一系列的高压政策,已经开始让很多地方出现衰退。同时,刚刚经历过靖难之役的风波,内部的局面其实非常微妙。巧的是,靖难之役结束的1402年,也是安卡拉之战发生的同年。

  当时的明朝强弱几许,完全就集中在篡位明成祖朱棣一个人身上。他不仅犯了一个中国古代最大的忌讳,也需要为了保住自己的篡位成果而进行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满足他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明朝这个国家的发展愿望。当然在朕即国家的古代,这么做也是无可厚非。

image.png

  明朝精锐武士的全套披挂

  到朱棣篡位成功为止,明朝军队主要的表现都发生在靖难之役当中。这些战役基本上是北方与南方两种风格的明朝军队间的撕逼。这些战役也往往呈现出一个几乎差不多的模式:双方步兵相持--南军耍花样无果--北军骑兵侧击得手。

  从中我们就能看出,大明立国开始就实行的卫所兵制度,已经出了问题。大量的卫所兵是部署在南方的,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的职责是屯田与保证卫所在地安全。真正能够被调集后,进行远征的队伍,数量比例很少。这些能战的部队,大部分又集中在北方沿线。所以,表面上规模庞大的明军,实际上能战之兵并没有在籍兵员那么庞大。

image.png

  明朝军队其实一直也在依赖少量精锐骑兵作战

  从朱棣篡位开始,明朝军队也逐步进入了对骑兵部队的依赖路径。但这些骑兵,要么是长期居住在北方边境的军户,要么就是从长城以北的蒙古地区招募的小部落力量。从这点我们也可能发现,明朝的能战之兵,是多么稀少。朱棣一方面削弱北方个边境藩王的力量,一方面将卫所方向南迁到北京附近。这不仅是破坏了明初的边境防御布置,损害了明朝的北部防御力量。也让很多兵源地,逐步丧失。

  但朱棣最大的问题,还是得位不正。靖难之战的时候,很多明朝地方藩王与大员,都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事态发展。他们既不会对朱棣落井下石,也不会帮助建文帝对付朱棣。只是朱棣上台后,高压政策比建文帝时期的来说,丝毫不差。

  朱棣本身也是一个必须不断获得胜利和功绩,才能维持自身合法性的危机君主。一旦有风吹草动,难免不会遭到新的反抗,至少也是不合作态度的敷衍。

  所以,明朝祖想一直平稳的使用大明的全部资源,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他还将首都搬迁到了自己的大本营北京,远离了明初就非常倚重的江南赋税要地。结果就是大量的资源需要不断从南方,千里迢迢而来。这个过程中的迟缓与消耗,又是一种非常巨大的折损。

  因而,表面上似乎是第一的明朝,因为内容问题只能屈居第二。

image.png

  朱棣将权力中心搬离了先前的经济中心

  帖木儿的强权堪称当世第一

image.png

  15世纪初的世界霸主 帖木儿

  15世纪初的帖木儿帝国,表面上是最脆弱的一个临时强权。帖木儿本人靠着个人努力,将一盘散沙的中亚各地,强行统一起来。帖木儿死后,一些地方藩属就逐步脱离,继承人之间也发生了夺位战争。但放在当时的情况下,帖木儿帝国反而是最顺风顺水的一个。用如日中天来形容,都不为过。

  帖木儿的强权基本上继承自蒙古系的西察合台汗国。他无疑也是一个篡位者,却因为是西察合台汗国的驸马,至少也拥有了一些当时人认可的皇室身份。其次,在中亚地区,任何地方势力都会选择强权依附。这是一种中原地区的集权帝国,很难理解的政治正确,却也是近代俄罗斯人控制中亚前的常态。

image.png

  以武力杀伐来统领中亚的帖木儿

  帖木儿的军队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骑兵队伍,也通过传统的突厥-蒙古式战略战术,将这群人比较有效的粘合成一个整体。何况,帖木儿比之前的蒙古统治者都明白步兵的重要性,自然也就将可以搜罗到的最好步兵,加入自己的军队。结果便是帖木儿的骑兵不仅犀利,还能得到步兵部队的有力支持,战斗力是不成问题的。

image.png

  帖木儿的具装骑兵与弓骑兵

  帖木儿一方面以中亚认可的蒙古式权威自居,控制了大量河中等地的城市与封建力量。另一方面也逐步将自己包装成以伊斯兰教的卫道士、圣战者,以便在西域、北印度和西亚等地,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

  他也会非常务实的对待一些非伊斯兰势力,与他们精心合作。他的战略核心,就是建立一个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世界霸权。在核心地区之外,是大量依附于自己的藩属力量。为了做到这点,必须将四周的超级大国,全部击败。

image.png

  帖木儿入侵将叙利亚变为千里赤地

  所以,在其一生的军事生涯中,北方的金帐汗国-南方的德里苏丹-西方的马穆鲁克苏丹与奥斯曼帝国,纷纷遭殃。他并不想占领这些地方的土地,只是要打掉他们这些帝国的中央强势权威。在这种战略思维的驱使下,金帐汗国首都莱萨被摧毁,德里苏丹国的首都德里被血洗。整个叙利亚被扫荡成为千里赤地,奥斯曼人的大部分领土被分别册封给几个王子。最后对明朝的远征,也是这个思维的产物。

image.png

  欧洲手抄本上 帖木儿俘虏并羞辱巴耶济德

  由于他拥有政治和宗教上的双重话语权,还拥有当世第一的军事力量。帖木儿基本上在其后期,确保了对四周所有对手的军事优势。也由于这些因素,他在调配手里的庞大资源时,最为方便。他的实际正统性,倒是比西方的奥斯曼和东方的明朝来的更加简单和方便。毕竟,蒙古-突厥人的半游牧部落,对于长期征战的热衷程度是奥斯曼的西帕希领主和明朝的卫所军户所无法企及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在15世纪初,帖木儿帝国是世界上最强的帝国之一。他的帝国在解决内部问题时的手段最直接,效果也最显著。很多时候,看上去问题丛生的地方,更适合简单粗暴。倒是表面光鲜的地方,容易被影藏的矛盾所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帖木儿在世时曾将领土分给子孙,并指定其长孙皮儿·马黑麻(帖木儿长子贾汗吉尔之子)为嗣君。帖木儿去世后,其后裔立即开始争夺王位的斗争。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