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1 16:57:09 首页
简介
陈希亮(一○○○~一○六五),字公弼,青神(今属四川)人。仁宗天圣五年(一○二七,《宋史》作天圣八年)进士。知长沙县,徙知虔州鄠都。皇佑元年(一 ○四九),知滑州。又知曹州、庐州,改江东、河北提点刑狱。嘉祐二年(一○五七),入为开封府判官。出为京西转运使。英宗即位,迁太常少卿。治平二年卒,年六十六(《宋史》、《东都事略》均作六十四)。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见《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一《陈少卿希亮墓志铭》,《宋史》卷二九八有传。
陈自幼聪明好学,16岁时离家求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他与其侄陈庸、陈谕同中进士,时人称“陈家三俊”。陈一生在外多处为官,善察民情,清政廉洁,《宋史》称其“为政严而不残,不愧为清官良史”。
陈任长沙知县时,当地有名海印国师的恶霸和尚,因常出入章献皇后娘家府第,广结权贵,仗势占人民田,夺人园林,庶民敢怒而不敢言。陈知情后,不惧权贵,惩治海印,收其强占的民田园林退还民众,县人为之震动,赞颂不绝。
陈任湖北房州知州时,房州竹山有名党军子的大盗,杀人越货,极其猖獗。供奉官崔德赟奉令缉捕此盗。崔缉盗不得而枉杀山民向氏,并袅首南阳伪称党军子。陈希亮识破此冤案,将崔德赟收监后流放通州。后陈捕杀真党军子于商州,县人大快。
宋嘉佑二年(1057),陈任开封府判官,进行因三司事务繁忙,命陈兼任“开拆司”。时荣州(今四川荣县)产盐,曾有十八口盐井卤水枯竭,当地税官不顾盐户疾苦,照常收税,盐户破产,被没收财物抵税者计300余家。陈知情后,责令地方官退还盐户被没收财物,并酌情减免盐税,深受盐民拥戴。
陈任陕西凤翔知县时,适逢当地饥荒,陈令粮官借发官仓粮谷十二万石赈济,粮官深恐难于回收,陈以身担保,使粮谷得以借发。秋收以后,民众主动归还,咸感其德。
北宋时,汴河改道流往宿州(今安徽宿县),后汴河之桥被洪水冲毁。其时在宿州的陈希亮为此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座横跨汴河、用巨木架空而成的“飞桥”,既便利行船,又消除了过去“水与桥争”之患。为此,朝廷下诏褒扬陈希亮,并推广此“飞桥”建造法。此建桥法是当时世界桥梁建造史上绝无仅有的,中国艺术瑰宝《清明上河图》中,便画有此类“飞桥”。
宋英宗即位后,陈希亮退官归隐,不久病逝。后朝廷追赠陈为工部侍郎,其遗作有《陈希亮文集》10卷,以及《钩易图辩》、《制器尚象论》等书卷。
历史评价
白面青天陈希亮
士之不廉,犹女之不洁。不洁之女,虽功容绝人,不足自赎;不廉之士,纵有他美,何足道哉!
——[宋]真德秀
陈希亮(999—1063),字公弼,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后又担任知州、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达三十余年。嘉祐二年(1057),赴开封府任职,官至太常少卿。为官期间,陈希亮善察民情,清正廉洁。北宋文学家苏轼敬佩其为人,撰有《陈公弼传》,称颂他“清劲寡欲”、“严而不残”。
提起青天大老爷,人们自然会想到“立朝刚毅”的黑面青天包拯,殊不知北宋时期还有个被百姓誉为“白面青天”的清官,名叫陈希亮。
陈希亮出身平民之家,其祖上三代都不曾入仕。陈希亮年幼丧父,饱尝了世态炎凉,然而幼年的不幸成就了他过人的胆识和理政的才华,养成了他体恤民众的爱心。在陈希亮十六岁那年,因家中拮据,兄长要他去催讨一笔三十万钱的利息,以作为他与两个侄子的学费。可到了债户家,陈希亮了解到,债户因穷苦还不起那笔钱,如果硬逼着还钱,那债户可能会家破人亡。于是他便自作主张,当众将债券付之一炬。此举惊动了四方乡邻。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陈希亮与他的侄子陈庸、陈谕同时中了进士。一家叔侄三人同时登科,又一次震动了四方乡邻。为旌表这一特殊的荣誉,乡邻们在陈家的大门口立了一座牌坊,上书“三俊坊”三个大字。
陈希亮登科后,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长沙知县。就是从这一刻起,陈希亮开始用自己的言行书写了“白面青天”的传奇故事。
长沙有个被称为“海印国师”的和尚。他仗着与宋真宗章献太后的家人关系甚密,在乡间为所欲为,无法无天。
初到长沙的陈希亮不是巴结这位连朝中权贵都设法套近乎的海印国师,而是决定依法除掉这个恶僧,以解百姓的心头之恨。于是他多次走访百姓,一丝不苟地调查海印的犯罪事实。在查获海印的犯罪证据后,陈希亮毫不手软地将海印逮捕法办。百姓的眼中钉拔了,大家十分感激他,暗暗称他为“陈青天”。因为陈希亮是书生从政,故大家又称他为“白面青天”。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在查办海印和尚后,陈希亮还处理了一起“郴州竹场伪券疑案”。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专门向林区百姓征收竹材的机构——郴州竹场的某些官吏将“收到竹子”的假券卖给输纳竹子的输户。输户不知情,将竹场所给的假券交给官府,作为已经纳税的凭证。官府察觉后,认定这些输户伪造假券。输户有口难辩,结果被打入死牢。陈希亮接到案卷后颇觉不解:输户贫穷而且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何能力伪造假券呢?他重新提审了输户,掌握了屈打成招的事实。为了避免制造新的冤案,他又派人去郴州调查事实的真相。原来是竹场的官吏为敛不义之财,不惜重金聘人制造伪券,将输户缴纳的竹子占为己有,而让输户当了替死鬼。铁证如山,最终竹场的官吏受到了严惩,输户得以无罪获释。因办理“郴州竹场伪券疑案”有功,宋仁宗特赐陈希亮五品官服。而他的“白面青天”的美名也传得更加响亮了。
当时,青州有个文士叫赵禹。他关心国家大事,看问题入木三分。据他分析,地处西陲的党项族迅速崛起,其首领元昊虽受封臣服于宋,但随着力量的壮大,很可能会进犯中原。于是他上书朝廷,说元昊必然会造反,西夏必定会叛宋,希望朝廷早做防范。不料,朝臣们看了这份上书后,不但不认真研究,反而说赵禹不知天高地厚,乱议国事,破坏了国家的邦交大计,遂将赵禹发配至边关。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元昊果然称帝建国,自号大夏,起兵叛宋。赵禹闻讯,上书恳求官府重审他的案子,而当地官府却置之不理。赵禹一气之下,便进京直接告状。朝臣们见赵禹竟敢前来翻案,怕当时的事情暴露而惹皇帝生气,于是再次将赵禹打入了大牢。正在开封府任职的陈希亮接到案宗后,从忠君爱国的目的出发为赵禹辩护。经过他的一再辩论,赵禹终于得以无罪释放,还被委任为徐州的推官。“白面青天”的美名又一次远扬。
开封皇城有个叫沈元吉的人,自恃皇亲国戚的身份,横行乡里,称霸一方。一天,他闯进一户农家,见女主人颇有姿色,竟然当着男主人的面强行将她非礼。待男主人反抗时,沈元吉竟将其活活打死。案发后,开封府逮捕了沈元吉,并交由陈希亮主持审理此案。仗势欺人的沈元吉早就听闻陈希亮的大名,因承受不了陈希亮的威严,竟然吓死在了大堂之上。
皇祐元年(1049),名臣富弼推荐陈希亮出知房州(今湖北房县)。陈希亮到房州后不久,处理了一起“张元家属案”,不但释放了无辜的百姓,还使皇帝改变了主意。事情的经过大致如下:
西夏叛宋后,有探子上书朝廷,说华阴人张元西行夏州,当了西夏国主元昊的谋臣。此刻的宋仁宗正为征伐西夏而绞尽脑汁,听到张元反叛的消息,当即下令将张元家族中的老老少少一百多口人全部抓了起来,转移到房州集中关押。这些人中老弱病残居多,命令一下,来不及打点行装就被押送走了,一路上风餐露宿、饥寒交迫,病倒者很多。作为房州地方官的陈希亮十分明白,如果要求得自身的升迁,可以乘机对张元家族严加惩治,以博取宋仁宗的好感。但他深知这些人是无辜的,怎忍下此毒手?于是他连夜秉笔直书,向宋仁宗进谏:“张元通敌之事还未得到证实,不应该贸然采取行动。现在皇上要将其族人赶尽杀绝,这岂不是坚定了张元为敌国效力的决心吗?即使张元真的投降了敌国,他连自己的国家都不顾,还会顾及自己的族人吗?再说这些人并不是张元的近亲,只是他的一些远房族人,陛下还是开恩赦他们无罪吧!”陈希亮把信写好后,立即派人快马加鞭进京呈上。宋仁宗看信后沉思了良久,觉得陈希亮言之有理,便下令释放了张元的族人。当房州府内有关官员当堂宣读赦免诏书时,受张元牵连的张氏族人一百多人跪在陈希亮的跟前,个个泪如泉涌,呼喊着:“陈青天,青天大老爷!”这批族人回归家乡后,特地绘制了陈希亮的画像挂在他们的祠堂中。
陈希亮一身正气,不畏权贵,敢作敢为,塑造了一个“白面青天”的形象。他的同乡、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生平不为他人作行状墓碑,但在陈希亮过世十四年以后,却洋洋洒洒地撰写了《陈公弼传》。“清劲寡欲”、“严而不残”是苏轼对陈希亮性格与处事的集中概括。当然,如此正直、清明的廉吏,一生没有得到重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