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可伏虎,壮年可挡十万军,岭南第一猛将——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

2021-09-06 12:55:56 首页

  自古至近代,南海之滨的岭南地区,天气湿热,土地贫瘠,经济文化落后,人长得身矮体瘦,世称“南蛮人”。冷兵器时代,南蛮人鲜见骁勇善战的武将。楚霸王项 羽在少年时,立志要学“万人敌”。而被认为以一敌十万人者,岭南唯有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粤湘交界、广东屋脊的阳山县,秦设阳山关,汉破关而设县,故名。 山峻峡险,为楚粤门户。历代居民多驻军后裔,民风剽悍,谙熟技击。二千年来征战之地,将军辈出,何昌期是最杰出代表。

blob.png

  代远年湮,何昌期事迹早见明天顺二年(1458)《明一统志》。明嘉靖五年(1526)《广州人物传》收录近二百名先贤,何昌期名列其中。参阅明代《广东 通志》与清代《大清一统志》、《阳山县志》等史志文献,今又在西安何昌期后裔等支持下,展现岭南第一猛将何昌期的千古传奇。

  少年何昌期———伏牛射虎

  何昌期,字际夫。唐代中叶,阳山县铜台(今七拱镇)人。

  少年时,力气超人。一天,与小伙伴到河滩放牛。突然,两头公牛打起架来。不久,斗红了眼的公牛在河滩上来回追逐,疯狂奔跑,孩子们急忙四处躲避。大胆的何 昌期却追了上去,死死拉住尾随狂追的公牛的缰绳,就是不松手。公牛将昌期拖行几百米后,才渐渐停了下来,平息了一场可能牛死人伤的恶斗。昌期制伏奔牛的消 息传开后,邻里乡亲,男女老少,无不敬佩。力制奔牛的何昌期有多大力气呢?民国年间,人们在其墓中发现一柄重达二十多斤的古剑,“传言宁国伯(何昌期)力 制奔牛,观此剑尤信”!

  成年之后,何昌期“日食斗饭,力开二石之弓”。就是说,一天吃30市斤饭,两手能拉开240市斤的弓弦。

  广府族群《何氏族谱》可补方志之缺。何昌期,字伯唐(又作伯泰),号阳山(又作阳岩)。少年时期,跟随父亲镇守云浮(今云浮市)。一次到山野打猎,两只猛 虎受惊冲出树林,大声怒吼,随从士卒一下子吓呆了。只见昌期不慌不忙,引弓发箭,“嗖、嗖”两声,转眼间,两只猛虎已趴在草丛中变成死老虎了。

blob.png

  青年何昌期———一敌十万

  唐天宝十四年(755),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乱,玄宗诏天下勤王。何昌期与同乡李玉珪(后官右卫将军)一同应征。在连州(今连州市)校场比武中,昌期于张弓、跑步、跳跃等项目“加人一等”,名列第一。

  北上入伍,投入激烈的平叛战斗。当时,久享太平盛世的唐军连吃败仗,不少将士闻风而逃,东都洛阳也被叛军占领了。刀光剑影中,如初生牛犊的何昌期,毫不畏 惧,奋勇杀敌。尽管不能改变唐军屡战屡败的局面,却受到主帅郭子仪的器重,编入帐下精锐部队,以著有战功而升为裨将(副将)。当时,叛

  军将领高秀岩多次打败唐军,黄河以北为之震动。一天,两军突然遭遇。何昌期与众将说:“高秀岩原是哥舒翰(唐军名将)手下骁将,勇猛彪悍,兼有谋略,如布 阵再战,难于取胜。不如乘其立足未稳,先下手为强……”话音未落,身先士卒,拍马举枪向高秀岩直杀过去,高喊“杀!杀!杀!……”士兵见何将军已杀了上 去,谁敢后退?大家都跟着杀上前去。高秀岩大惊,唐军还真有不怕死的。未及拉开架势,仓皇应战。经过一番浴血撕杀,高秀岩渐渐落了下风,见势头不妙,掉头 逃跑了。于是,唐军大获全胜

  战后,众多将士都在议论:“身矮体瘦的南蛮仔向来不善打仗,唯独何昌期这小子真不怕死,敢冲敢杀,武功高强,打败敌军枭将!为我军赢得第一场胜仗。我们长 得高大魁梧、体魄体壮的北方大汉,怎能差过南蛮仔呢!”此后,军中将士,奋勇向前,争先杀敌,打了许多胜仗。据说,“安史之乱”的平息,以高秀岩的失败为 一个转折点。

  方志记载,何昌期识字不多,鲜习韬略,他以忠君爱国之心,超群武艺,过人胆识,常常克敌致胜,“气盖三军,军中目为‘何十万’,言其材勇足十万人也”。意思是说:何昌期的武艺勇气,足敌十万人!这样,使世人改变“南蛮人”不善打仗的偏见,着实为岭南人士争光不少。

  壮年何昌期———千牛卫上将军

  长年征战中,何昌期累立战功,“上甚嘉之”,得到皇帝嘉许,官至千牛卫上将军,封宁国伯。

  唐代兵制,左、右千牛卫各设上将军一员为首领,从二品,负责皇宫侍卫及皇帝出行护卫与仪仗。实际上,是担负皇帝与皇宫安全的卫戌司令。说明平乱有功的何昌 期,深得皇帝的信赖。唐代官制,爵位通常低于官品。宁国伯,系正四品官的爵位,食邑七百户。比何昌期稍晚的正四品吏部侍郎韩愈,在其去世260年之后,宋 神宗才加封为“昌黎伯”。当时,何昌期的官品、爵位比大文豪韩愈还高一些。2006年12月,有幸陪同法国远东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及韶关学院诸教授在阳山 县青莲墟尚书古庙遗址进行田野考察。从明清古碑石刻上,笔者首次发现何昌期、李玉珪均官“尚书”一职,可补史志之缺。文献记载,清远地区“尚书”以上历史 人物原有五人。今一次新发现两名“尚书”,当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发现。唐代中央政府尚书省的“尚书”,职责权力均大于当今的部长。

  晚年何昌期———偃武修文

  神奇的信息技术,穿越一千多年岁月、四千里山河,破解又一个历史谜案,续写又一个千古传奇!

  今据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何家营村何忠信、张昭介绍:晚年的何昌期,奉命率师驻守长安(今西安)南郊要塞,拱卫京城长安。“安史之乱”平定后,政局平稳,社 会安定。何昌期就地定居,构筑庄园,把当年血腥干戈化为息壤锄犁。偃武而修文,常与文人名士游乐。其中与诗人杜甫、画家郑虔等交情甚笃,故《杜甫集》有 《陪郑广文(郑虔)游何将军山林》十五首。于此,试摘一首。

  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

  将军不好武,稚子总能文。

  醒酒微风入,听诗静夜分。

  絺衣挂萝薜,凉月白纷纷。同时,又与兴趣相投的部属朋友成立鼓乐社,用昔日指挥金戈铁马的战鼓金锣,演奏大唐帝国的盛世乐章。自娱自乐,陶冶性情。

  一千多年来,何昌期后裔世代生活在何家营村。无巧不成书,邻近的郑家村也是郑虔后裔世居的村庄。

  珠江三角洲的广府族群《何氏族谱》记载:唐贞元初(约785年),何昌期从京城告老还乡,诏封侍中,加太保衔,赐良田二百顷,永为家业,敕建府第,荣宠冠 于当时。回到阳山后,创建何氏大宗庙,将赐田划归宗庙,永为祀业,兼济族人。重修何氏宗谱,制订家规族训,教育后代。贞元末(约803年)去世,追赠光禄 大夫,葬于七拱桥山(今七拱桥西岸)。

  何昌期遗迹———万古流芳

blob.png

  何昌期之墓在阳山县通儒乡,见明代《广东通志》及清代《阳山县志》等史志记载。族谱又载,明洪武元年(1368),广信卫指挥使朱亮祖率师南征广东,入阳山,至墓前凭吊,有诗:

  采风不见通儒俗,吊古空存太保坟。

  飞皷往来传虎柝,宝泉阖辟透龙滨。

  云浮猎后蛮烟净,)朔征余帝里新。

  壮烈未销寒夜月,郁崖常若拥千军。

  清代县志记载,何昌期墓茔位于通儒乡龙鼻冈(坪)。周围“冈峦起伏,矫若游龙”,风水独好。清顺治年间,墓地“不封不树”,兼“无碑可考”。那么,何以证明是何昌期墓呢?民国县志说,“邑中何姓者多以清明节后来致祭,信为宁国伯墓”。言之有理

  民国县志记载,何昌期之墓有二座墓(,工艺坚固而古老。墓前有砖石砌成的墓道,深有几米,宽为数米。墓室则无记载,估计当时仍密封。已被人打开的墓道,则成为乞丐藏身之所。1936年前后,乞丐从墓(中挖取一块砖来摆放食物,发现墓中有一柄二十多斤的古剑。

  害怕冒犯神灵,连忙将古剑放回墓中,用砖封好。

  近年,笔者调查发现:何昌期墓在七拱河西岸,七拱墟岗东面,有二孔拱形的墓道,乡民称为龙鼻,踞守七拱桥头,故名龙鼻冈(坪)。从其规模、形制来看,这是 阳山最高等级的古墓。上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运动中,被夷为平地,修建七拱卫生院。当时,出土一支几十斤重古刀,被抛入土锅炉“大炼钢铁”了。后来,还 出土古代兵器青铜矛。

  祠庙阳山县青莲埠尚书古庙,系县内连江沿岸墟埠最大的祠庙,供奉阳山最杰出历史人物何昌期、李玉珪二位尚书。宋元故事,年代久远,已不可考,早在明正统年 间(1439~1449)已有重修。不完全统计,明代重修四次,清代重修五次。解放后,改建为青莲市场。近年废弃,民间改修为尚书纪念馆。

  明万历十三年(1585),何昌期墓侧重修尚书庙,以示纪念。明万历十八年(1590),阳山城东韩文公钓鱼台修建关帝庙,壁上绘有何昌期画像,陪祭关帝。清顺治年间,阳山县城的乡贤祠,祭祀宁国伯何昌期等先贤,每年举行春秋二祭。

  遗迹清代县志记载:洗马街,南去县五十里,何昌期曾洗马于此。估计今址在七拱墟一带。

  尚书约民国时期,将何昌期墓附近乡村设立尚书约,以示纪念。

blob.png

  何昌期后裔———枝分南北

  何忠信、张昭说,何家营村何氏原来藏有《何氏族谱》,已毁于晚清战乱。附近原有供奉何昌期的祠庙,解放后拆毁。今村中有何昌期后裔一千多人,但是,他们仅 知道先祖是唐军元帅郭子仪的部将何昌期,而不知道何昌期是遥远南方广东人。今史志记载与何氏后裔口传相吻合,毫无疑问,何家营何氏族人的确是阳山县何昌期 后裔。

  广府族群《何氏族谱》也记载何昌期后裔情况。何昌期,妣侯氏,封宁国夫人,生六子。鸣珦,少聪颖,通经史,入弘文馆,擢中书舍人;鸣瑀,官卫尉寺少卿;鸣 珮,官定陶县令;鸣瑾,通读五经,历官弘文馆、史馆;鸣珪,官桂州司马;鸣璋,进士,授集贤殿校书郎。此后,其后裔迁南雄县珠玑巷,发散珠江三角洲,继而 分布海内外。今海内外讲粤语的广府人,基本上是何昌期的后裔。

  何家营鼓乐———走向世界

  何家营村原名“何将军营”,何昌期后裔一直生活于此,世代相传先祖何昌期奏乐之技,今称为“何家营鼓乐”。何家营鼓乐,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古代交响 乐”,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1954年以来,美苏英及台湾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慕名而来考察。1978年后,何家营鼓乐应邀赴北京、香港等地交流演 出。1985年,村中创建中国第一家民间音乐陈列馆。2005年,以何家营鼓乐为代表的“西安鼓乐”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2009年 冬,以“何家营鼓乐”为核心的“西安鼓乐”已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家营鼓乐社社长何忠信及何家营小学校长张昭为了抢救“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 的何家营鼓乐,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将鼓乐引进课堂,努力培养传承人。2005年12月,应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邀请,何家营鼓乐社前往约旦首都安曼 访问演出。

  何昌期的一生,为了社会安定,维护国家统一,累建功勋,有功于民,有功社稷。挖掘、研究何昌期的人文历史,既是抢救、弘扬地方历史文化,又能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还能团结海内外何氏族人,具有积极、实现、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