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7 15:01:29 首页
小编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大明朝后期与当时的后金之间爆发的广宁之战,这一战中大明朝使用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也有着不同的结果,是胜是败,是输是赢,皆在选择的一念之间。一切的源头都要追随到大明王朝万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历1616年,努尔哈赤借十三幅兵甲起兵,在赫图阿拉称大汗,建立女真人的帝国大金,在历史上称为后金,第二年努尔哈赤便以七大恨誓天,正式向大明朝宣战。
分析一下后金的情况,女真族的人口大概是二十万左右,而能上战场的强壮生力军大概有五六万人左右,这就是努尔哈赤的全部力量了。后金对大明宣战后的不久,就发生了萨尔浒之战,大明数万大军一触即溃,努尔哈赤多厉害,一战功成,随即便拿下了沈阳,迁都到这里改名为盛京。于是后金便在东北地区站住了脚跟,这实际上使大明朝廷有些发懵,因为中原汉人王朝一直以来防备的力量都是来自北方,比如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蒙古,好像还从来没有在东北这个地方崛起这么一股颇具威胁的力量。
此时的大明王朝依旧强大,但是帝国虽大,具体到辽东这个战场上却没有多少的优势,大明王朝能够在辽东投入的兵力并不比后金多多少,而且这是在山海关作战,明军的补给线便变的很长。更重要的是此时的大明朝算是守城的一方,而辽东又有那么多的城池需要防守,所以就变得非常被动。努尔哈赤又非常擅长野战,最熟悉的战术就是围点打援,用的非常之熟练,很快便拿下了辽东,而大明朝此时能够掌控的最重要的城池就是广宁城。
虽然在辽东战场上大明朝并没有突出优势,但是帝国的人才多,朝廷集思广益,便分成了两个派别。一个派别主张战略进攻,与努尔哈赤死磕,以大明王朝的庞大就是压也能把后金压死,万不可堕了帝国的威风,当年的蒙古人怎样,还不是被打回草原了。另一个派别就主张战略退缩,主动放弃辽东的所以城池,退守山海关,既然一时没办法平定辽东,又对付不了努尔哈赤的围点打援,便索性拒守山海关。朝廷两派相争,广宁之战便开始了。首先广宁城由巡抚王化贞率领六万兵马看守,而王化贞就是朝廷主战派的代表,他认为不用主退那一派那么麻烦,由他率领六万主力进攻,再由大明水师从烟台、威海出发去辽东腹地对努尔哈赤进行袭扰,再命令藩属国朝鲜向后金的尾部攻击。当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策传回朝廷后,朝廷便同意了,因为王化贞认为即使再不济,就是兑子嘛,一个明军士兵换后金一个士兵,也能把后金的兵力消耗干净,更何况有三路兵马同时进攻。但是广宁守城战一触即发,明军大败溃逃,战略进攻便再难实现了。
其次便是经略熊廷弼,他是主退派,因为只要退守山海关,那么己方的补给便会拉近,而在辽东走廊这么狭窄的区域,努尔哈赤的补给线会变的很长。虽说经略比巡抚官大,但是熊廷弼掌握的军队数量太少,只有五千人马,只好守在山海关,接到前线溃报,才下令去就王化贞。熊廷弼便忍不住挖苦王化贞的一举荡平策,而这个时候的王化贞也无话可说,于是由熊廷弼下令全军放弃关外所以城池,退守山海关。熊廷弼这个时候还洋洋得意,认为自己是对的,但是他没想到打了胜仗,他是经略,现在不仅打了败仗,而且是丧师失地,那就是罪人。于是熊廷弼被枭首传至九边。
既然一举荡平策没有办法,朝廷也无法接受东北全境丢失,难道真的拿努尔哈赤没有办法了吗?不然,后面出现了一位猛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焕的前任,蓟辽督师孙承宗。孙承宗既没有自大到可以打败努尔哈赤,也不甘心退守山海关,他采取的是另外一种方式,那就是修城,在关外修城,每前进几步,就修一座城。这招真是绝,努尔哈赤虽然骁勇善战,但是也拿这些城池没办法,但是这招有个大的问题,那就是成本,那是在关外,想把修城的人力、物力运至关外,那对大明王朝的财政是致命的负担。果然朝廷不得不加税支援辽东,于是李自成的起义就来到了,拉开了大明朝的落幕。
小编认为在和后金的广宁之战中,大明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战略,但是每一种战略都无法完美地解决辽东战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后金一步步发展为一个大帝国,这也是明朝灭亡前夜的征兆,选择不同,结果不同,一切还是要自己承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