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莫多战役中,为什么说噶尔丹不仅仅输在军力,更是输在人心

2021-04-24 18:49:04 首页

  昭莫多之战是发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康熙率领清军在昭莫多以伏击大败卫拉特蒙古准噶尔军噶尔丹的关键一战。此役之后,噶尔丹的精锐部队全部丧失殆尽,以后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历时近10年的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在交战之中,噶尔丹在漠北以逸待劳,形势原为有利;清军劳师远袭,形势原本不利。噶尔丹占据了天时和地利,但是丢掉了“人和”,所以交战结果是清军大获全胜

  ”毅说人文与历史”纵观昭莫多之战康熙全胜,而噶尔丹全失败,主要原因有军力的差距——康熙有强大的军队,国力做后盾,在军事行动中占得先机并一直掌握主动权;相形之下,噶尔丹薄弱的军力和经济在清军面前处于弱势,所以噶尔丹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也有经济的差距——清朝地域庞大、经济发达,而噶尔丹则偏安一隅,经济只依靠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更主要的是有人心的得失——噶尔丹“失道者寡助”,康熙“得道者多助”。

image.png

  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双方的军队数量

  清军分为三路大军,东路军由将军萨布素率领关东的骁勇之师,共计一万人左右;西路军由抚远大将军费扬古统率两万四千人左右;中路军则是由康熙皇帝直接率领,总共有三万多人。三路大军合计共约七万人左右。反观噶尔丹,则兵力不足万人人。如史书《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闻噶尔丹部落,不过五六千人。”。清大将军费扬古在上奏给康熙的奏折中提到:“噶尔丹率贼万许人。”考虑到费扬古应该有夸大的成分以邀战功,所以噶尔丹的军队应该不过万。

  清军将领那时已经配备了望远镜,而清军的武器除了传统的冷兵器戟、刀、枪、剑外,还有相当规模的热兵器——大炮,据统计有100多门大炮在昭莫多战役中大发神威。但是噶尔丹的武器还是停留在成吉思汗时代的弓箭和草原佩刀,这火力对比,高下立判。

image.png

  清朝是一个地域庞大、经济发达的中央集权封建大国,且康熙年间经济达到了清朝的顶峰,所以康熙是以雄厚的国力作为后盾打昭莫多战役的。而噶尔丹则是偏安一隅的地方割据政权,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游牧民族单一生产经济阶段。从零星的不同时期的噶尔丹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噶尔丹部的贫穷:“稍有驼马,绝无牛羊。”,“骆驼牛马千余计,敝坏,绝无羊群。”,“不得已,掘土中所产物以食。”

  组织和后援方面比较

  康熙是动员全国力量来打这一战役。康熙大帝不但御驾亲征,还调动了八旗的所有精锐,外加内蒙古、喀尔喀蒙古部队中的骁勇善战之师。为了鼓舞士兵士气,解决其后顾之忧,康熙颁布诏书:“凡从征阵亡士兵,除照常给身价外,护军则赐一子为七品官食俸禄;骁骑则赐一子为八品官食俸禄,如无子,则照本身钱粮,给其遗孀妻终老。 所借公库官银,另外宽恤。”这样清军在大战时,便可破釜沉舟,拼死一战。康熙帝还在各省招募战马,“愿急公捐马驼者,皆定例拟议。罪人内有愿急公者,亦准其捐马驼赎罪。”这样一来,战马充盈,可以随时补充战时损耗。

  得人心者得天下——康熙“得道者多助”,噶尔丹“失道者寡助”

  噶尔丹部落没有稳定的后方补给,所以就“打到哪,抢到哪”,噶尔丹行军至喀尔喀纳木札尔陀音时,纵兵抢劫,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牧民苦不堪言,所以噶尔丹后来的阴谋“阴遣使诱内蒙各部叛归已”就胎死腹中。除了对其它部落残忍,噶尔丹对自己部落的人也是相当残忍,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噶尔丹残忍地杀害了自己族人的妻女,小孩子和有残疾的人,这样他自己的士兵都对他都有怨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于是噶尔丹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而反观康熙帝,对敌后方的“宣传工作”还挺到位,他给噶尔丹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的诏书中说,本次战役只针对噶尔丹一人,你们诸地的牧民们可以照常放牧,不必惊慌,这样就水到渠成地瓦解了噶尔丹部落的后方军心。昭莫多之战的前身是乌兰布通战役,在那一役中,康熙的清军彻底打垮了噶尔丹部队的人心,士兵普遍心灰意冷,士气衰竭、沮丧。有史书记载,噶尔丹降臣说道:“我等会于乌兰布通时,即以畏慑。今来此克鲁伦、土喇,我厄鲁特倾国之人皆豫知灭亡,惟噶尔丹一人以为不然,犹妄言有成。”在昭莫多战役失败后,噶尔丹仓皇逃命,连他手下的士兵都讥笑他“你也有今天“。

  昭莫多之战再次阐释了孟子的千古名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昭莫多之战对清朝意义重大,康熙不仅打垮了噶尔丹精锐,还让历时近10年的噶尔丹叛乱终于得以平定,喀尔喀地区重新统一于清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