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范蠡是什么身份?勾践要杀他又是为何?

2021-08-19 10:51:50 首页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军事幕僚,是春秋末期着名的谋略家,一位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人物。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知识代表阶层的时代,学富五车的楚人范蠡与文种,必然不是等闲平民,以他们学识与贵族身份可以无数诸侯国谋取高位,为何两人偏偏来到越国?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或是楚国派出的高级特工,扶持越国对抗吴国以为楚国服务!

  范蠡,楚人,出生宛地(河南南阳)三户邑。文种,楚人,楚之郢(今湖北江陵)人。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516年,宛地县令文种见范蠡,一番交谈之后,两人惺惺相惜,五年之后范蠡邀请文种到越国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对于文种而言,这是抛弃眼前光明前途,投向前途未卜的未来。

  但范蠡与文种投靠勾践之初二十余年,一直没有得到勾践重用,直到公元前494年,在夫椒之战中,吴王夫差大败勾践,越国差一点就此灭亡,在此之后勾践才重视范蠡与文种,《史记》记载“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之后,在范蠡等帮助之下,越国慢慢复兴,还灭亡掉了吴国。

  勾践灭吴五年之后,北渡淮水,兵逼齐晋两国,与齐鲁诸侯会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周元王使人赐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霸主),一时之间勾践风头无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而范蠡称上将军,文种为越国为丞相,三人都达到了人生巅峰。

image.png

  返回国内之后,范蠡辗转反侧,认为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上书请辞,勾践告诉范蠡,“留下来一起坐江山,不然的话,我就杀了你”。最终,范蠡偷偷逃走,“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

  随即,范蠡泛舟五湖,但在临行之前,还给好友文种留信一封,上书:“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范蠡认为勾践为人不可信,只可共患难,却不能共富贵,所以赶快离开,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文种见信之后,称病不朝,有人谗言文种或将作乱,勾践赐剑让文种自杀。

  文种的结局,第一次证实了鸟尽弓藏的残酷现实。

  但范蠡在越国的这一段历史,却至少存在二个逻辑问题:

  既然勾践起初并未重视范蠡,范蠡对勾践还为何不离不弃,从前511年到前494年一直坐冷板凳?

  既然勾践人品存疑,可共患难不能共富贵,为何范蠡还数十年全心全力的帮助勾践?

  春秋时代社会规则是良禽折木而栖,并非后世只能“货卖帝王家”,数十上百个诸侯国,总有一款君主能够让自己发挥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升华。因此,既然勾践为人刻薄,既然勾践不重视,范蠡完全可以早日离开勾践,选择其他诸侯王效忠。那么,范蠡为何没有早日离开越国?

  范蠡之所以效力勾践数十年,正常来说无非以下四个原因。

  1,范蠡为了名或利,借助越国这一舞台,实现人生价值与扬名的目的。或者,范蠡就是很俗气地为了金钱。但与上述理由一样,范蠡在其他诸侯国一样可以达到这两个目的。

  2,勾践蒙骗了范蠡,直到勾践称霸之后,范蠡才幡然醒悟,认识到勾践“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才仓促而走。但以范蠡之才,与勾践相处数十年,应该很早就认识了勾践真面目才对。

  3,勾践对范蠡有知遇之恩,由于存在报恩想法,所以知道勾践人品存疑,却还是无怨无悔的帮助勾践。但“勾践兵败西于会稽山,始重用范蠡、文种等”,可见勾践起初对范蠡没有什么知遇之恩。

  4,范蠡与文种爱国,不忍看到吴国压力楚国,于是自告奋勇地来到越国,扶持越国对抗吴国,减轻楚国的战略压力。关于这一点的历史背景,下面会详述。

  总得来说,除了第四个,前三个理由都存在违背常理之处。既然如此,范蠡为何数十年效力一个人品存疑之人呢?晋国一段历史揭开端倪,范蠡与文种更可能是楚国的高级特工!

  春秋时代,诸侯争霸,其中晋楚争霸最为激烈、持续时间最长。

  晋文公时,通过城濮之战击败楚国取代齐国成为霸主,由此也拉开了晋楚争霸战争序幕。在之后百余年中,晋楚为争夺霸主地位经常爆发大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晋国主动上阵,晋楚双方直接对抗,第二阶段是晋国寻找盟友战略包围楚国,由于晋国国内六卿专权,互相争斗,国力有所下滑,于是制定了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战略。

image.png

  《左传》记载:“冬十有一月,叔孙侨如会晋士燮、齐高无咎、宋华元、卫孙林父、郑公子、邾人会吴于钟离。”简单的说,就是公元前563年(晋悼公九年),晋、吴国君历史性的第一次会面,双方联合围剿楚国,对抗秦楚联盟。史书记载,楚人申公巫臣全家被灭,内心愤恨不已,决心与楚国决裂,逃到晋国之后献计“联吴疲楚”,亲自前往吴国,教会吴国驾驶战车,成为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序幕,奠定了吴国走向争霸的舞台。

  需要说明的是,吴国是泰伯之后,而泰伯是古公亶父之子,周文王的大伯,周武王的大爷,古公亶父定下剪商战略之后,让泰伯奔吴在江淮地区建立周人力量,以期择机从背后给予商朝致命一击。当然,这一战略后来没有用上,但说明吴国与晋国(周武王二子建立)有着深厚血缘关系。晋吴能够结盟,不仅是血缘亲戚关系,还因为存在楚国这一共同敌人。

  晋吴结盟让楚国压力倍增,那么楚国该如何应对呢?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吴越两国冲突不断,楚国最佳的破局盟友应该是越国,扶持越国对抗吴国,即“联越制吴”,消弭东方的战略压力。

  前519年,吴楚爆发鸡父之战,吴国大胜楚国大败,楚国在战略上居于守势。第二年,吴国为大举讨伐楚国,阖闾灭了巢与钟离,控制了淮河中游地区。之后几年,吴国一直剪除楚国外围附属势力,包括前510年击败越国,总之吴军步步紧逼,时刻准备给予越国致命一击。《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自昭王即位(前516年),无岁不有吴师。”可见,吴军几乎连年出动骚扰,楚国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前506年,晋国率19国诸侯联军入侵楚国,消耗与吸引了大量楚军之后,吴国从东方发动袭楚,吴王阖闾、夫概孙武伍子胥等都参与了这一战,吴军势如破竹,攻破楚都,楚国大败。随后,楚国联合秦国反击吴军,与此同时向来与楚亲善的越国派兵击吴,迫使“吴使别兵击越”。

  就在晋国帮助下,吴国让楚国疲于奔命之时,楚人范蠡与文种非常巧合地来到了越国,要说两者没有一定联系,估计很难让人相信。笔者认为,范蠡与文种的身份,要么是爱国分子,私下助越制吴,要么楚人特意派遣范蠡与文种来到越国,提升越国国力,以更好的压制吴国,当然也有收集情报、破坏吴越和解的特工身份。

image.png

  如果范蠡是楚国特工,那么范蠡身上的很多谜团就容易揭开了。

  勾践17年内冷待范蠡文种,但范蠡身负特殊使命,所以一直没有离开越国。直到范蠡帮助越国灭吴称霸,实现了楚国战略目的,于是才考虑抽身而走。但范蠡与文种这一独特身份,勾践肯定比较清楚,所以不准范蠡离开,说出否则“将加诛于子”的话,因为范蠡掌握越国大量情报,勾践不可能放他回去。关于范蠡下落,历史上还有一些说法,比如认为范蠡是被勾践沉入湖底,所谓范蠡泛舟五湖只是一种美好传说。

  至于文种,之后或许不愿回国了,范蠡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勾践不可信为由劝说他之后,文种心生犹豫称病不朝时,勾践认为文种不会真心效忠他,而文种掌握越国大量情报,又不可能放他出去,于是只能将文种赐死。

  因此,勾践要杀范蠡与文种,是为了国家不被楚国控制,或重大情报泄露。“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勾践这么做何错之有?

  总而言之,范蠡究竟是何身份,如今已经无法100%还原,但就时代背景而言,范蠡与文种的楚国特工身份应该更接近历史真相。另一方面,勾践可能并非史书记载的那么老奸巨猾,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逼走范蠡杀死文种等,可能还存在不得已的苦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