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晋国。在秦国的援助下,62岁的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赏赐随从他流亡的臣属,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晋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内政,实行免债薄赋,救贫济弱,减轻关税,便利交通,促进商业,宽恤农业等发展生产的政策;坚持举用贤能,论功行赏的用人政策;扩充加强军队。全国建立上、中、下三军,各军设将佐二人,中军将位最尊,指挥全军,称为中军元帅(后世元帅、将军之名始于此)。这些改革使晋国财富充裕,国力强盛,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晋楚争霸主要三次大战:前632年城濮之战晋胜,前597年邲之战楚胜,前575年鄢陵之战晋胜。 鄢陵之战时俘获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晋国在湛阪之战再次击败楚国。 前546年弭兵之会后,晋楚大体平分霸权,晋国总体上占优势。
前627年崤之战后,秦国立即释放所俘楚将,与楚国结盟对抗晋国。 此后晋国在北兼并狄戎之国,在西阻秦东进,同时南下压制楚国。
晋悼公时,晋国全面实施大战略计划,焦夷之战后晋悼公三驾疲楚,楚国最终无力应战;前575年鄢陵之战后,晋国为了继续打击楚国,继续扶助南方的同姓吴国来控楚。 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给予楚国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 前506年,吴楚决战楚军大败,吴军攻占了楚国都城郢(详见吴破楚入郢之战等)。晋国大战略计划实施成功,亦为晋楚争霸的余波所致。
晋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时,晋国全面实施大战略计划,鄢陵之战后晋悼公三驾疲楚,楚国最终无力应战,暗合于孙武之"不战而屈人之兵"。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楚国大败后,晋国为了继续打击楚国,在楚国后背插上一刀,扶助南方新兴的吴国来抗衡楚国(比如派人教授吴人"车战步战"等陆战之法等,使用马匹、战车、弓箭及各种战术等)。
吴国、晋国皆为姬姓之国。吴国开国之君"吴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晋国开国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与邑姜之子(邑姜为齐太公吕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晋祠因纪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兴建),传说周成王"桐叶封弟"。
晋悼公时,前563年春,晋、吴国君首次接洽,从"北-东北-东"三方形成对楚国的包围网,给予楚国以极大的震撼与威胁。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晋国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参加的中原18国诸侯先后会于召陵和皋鼬,准备攻楚。(参见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晋国召集的18国有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苔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邾国等,共商计伐楚国之事。这是春秋时代,以一国之力发起的最大规模的诸侯会盟,也是晋国辉煌霸业的最后反照。
因盟主晋国临时改变主张,最终末能达成一致意见。原楚属国蔡、唐自愿助吴攻楚。孙武等认为楚已完全孤立,实力亦大有削弱,吴遂与蔡、唐联合进攻,发动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战"的战略决战,吴楚之战决战开始后,吴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击败楚军主力后,尾随追击,五战五胜,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公元前506年,吴军在兵圣孙武率领下大败楚军,攻入楚国都城郢,楚向秦国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动秦哀公。秦国发兵救援楚国,帮助楚国复国。 (详见吴破楚入郢之战,柏举之战,秦救楚之战等吴楚战争系列。)晋国的大战略计划最终成功实施,亦为晋楚争霸的余波结果。
当代评析
现代史家一般认为,在两百多年的晋楚争霸中,晋国的国力在大多数事情都比楚国强,在前575年鄢陵之战之后更是一直都比楚国强,因此总能够在晋楚争霸中获得主动权。 楚庄王时楚国趁秦晋交恶开战时期 (参见晋秦争霸战争等),虽在前597年邲之战中获胜,得以称霸中原,但短短14年之后,晋军便攻掠楚国本土,俘获楚大夫申骊而走 ,使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气势最终只是昙花一现;随后,晋国在前575年鄢陵之战中再次击败楚郑联军,在前557年的湛阪之战中再次攻入楚国本土,此后一直保持霸业。 到春秋末期,晋国对楚国已占绝对优势,此时发生了"三家分晋"(前403年),中国历史完全进入战国时期。
晋国在前597年邲之战中失利之后,处境并不理想,齐国、秦国、楚国三个大国都与其存在矛盾,北方又有狄戎侵袭不断,然而晋国最终却成功将三个大国全部压制住,同时不断向北兼并狄戎之国,最终实现了晋悼公独霸中原。 即使到晋悼公病逝之后,晋国依然强势,这一时期秦国只能专心经营西戎、不敢轻举妄动, 齐国则在挑战晋国霸权的战争中被打得一败涂地,楚国则被晋国逐步压制不能与之争锋。 故而,史家认为:在春秋时代的大部分时间当中,所谓霸业者都是靠晋国来维持,是同根同源同宗的周王室名符其实的有力拱卫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自从周平王东迁以来,进入了春秋时代。在春秋初年,周天子还是有一定的威望的。随着郑国的崛起与周天子的恶化,因此导致了。郑国对周天子发动了战争,周天子战败,自此,郑国称霸诸侯国史称庄公小霸。因此拉开了诸侯国争霸的大序幕。首先出场的就是齐桓公,接着就是宋襄公以及秦穆公,接下来就是晋国登场啦!
晋国在晋武公的时候得到了统一,实力在逐步上升,到了晋献公的时候,已经达到强盛的地步。然后晋国就进入了十余年的内乱中,直到晋文公即位,晋国再次崛起。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和楚国打了一场大仗,史称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自此,晋国称霸诸侯国。出国为此感觉到羞耻,一直发愤图强,直到楚庄王经过一系列的努力之后,在公元前597年和晋国打了一战,史称邲之战,打败晋国,终于得以称霸诸侯。
晋国对此战耿耿于怀,其后在公元前583年的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第一次打到楚国本土,晋国霸业复兴。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战中大败楚国,三年后晋国发动焦夷之战再次入侵楚国本土,晋国对楚国进行多次战争,楚国节节败退无力以晋国抗衡。尤其是湛阪之战中,晋国再败楚国,晋国霸业达到鼎盛。
公元前546年,为消弥战争,宋国联合郑国国等其他十几个诸侯国召集晋楚两国在宋会盟,晋楚罢兵,中原各国战争告一段落。晋楚两国成为共同霸主,平分霸权,但晋国更占据上风,此后晋国卿族势力不断做大,晋国出现的内乱不断,楚国则受制吴国,在公元前506年,吴国几乎灭掉楚国,楚国霸业丧失,晋国成为唯一霸主直至被三国分晋。
晋楚百年争霸大赛,给中原各国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的伤害。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种战乱,但是也却因为如此。使得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的消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封建制度的初步探索提供的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春秋之际,五霸争雄。齐国因管仲而率先称霸,但那只是昙花一现,管仲死后,齐桓公的霸业也已江河日下了。而真正继承齐国霸业的,非晋即楚。事实上,二百多年的春秋历史,更像是一部晋楚争霸的历史。以下是晋国和楚国的简介:
1.晋国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它的首任国君是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其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晋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由此可见,晋国实力,在春秋时代绝对是首屈一指。
事实上,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可谓是纵横排阖,激荡人心。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重耳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晋国又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晋文公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也正因如此,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认为晋国独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2.楚国
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国君为芈姓、熊氏。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与晋国不同的是,楚国的争霸之路在春秋时代可谓异常坎坷。楚国在周文王、武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史称“大启群蛮”。公元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而之后,每当楚国相北进中原之际,总是大败于晋,争霸之路异常艰难。
由上观之,晋楚长达数百年的争霸,晋国胜多败少,而楚国则是屡败于晋。可以说,晋国是楚国争霸的最大障碍,是楚国入主中原的最大强敌。那么,为何楚国屡败于晋国呢?
在小编看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第一:楚国国力、军力不及晋国。
一方面,楚国虽大,但山川纵横,人口密度太小,即使密度大,在那个时代也很难招兵,所以兵不多。反观晋国,尽管地盘没有楚国的大,但人口密度和数量远远大于楚国。须知,在春秋时代的战争,人口多寡往往决定国力强弱、决定战争胜负。
另一方面,楚国的军队是有很大一部分是蛮夷,不服中央管教,楚军内部经常出现不团结的现象。而晋国位居黄河流域,国民大多摆脱了愚昧状态,懂得团结抗敌。
第二:楚国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威望上,都远逊晋国。
战争是政治行为,是为政治目的而服务的,所以决定战争结果的不仅仅在战场,而在朝堂之上。晋国政治开明,贤君名将层出不穷,而楚国则相对政治落后,君主和将领的才能无法与晋国相抗衡。
此外,晋国是周天子亲封的同姓诸侯国,是中原各国公认的盟主老大。而楚国则是蛮夷地区兴起的一个外来国家,许多中原小国对其嗤之以鼻。因此,在晋楚争霸期间,中原小国往往支持晋国而反对楚国。这就足以说明晋国的威望远强过楚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话说郑成公听闻晋厉公率兵救宋,不想再被俘虏,马上撤退,并向楚国求救。楚共王反应非常迅速,他马上出动大军,最终与晋军对峙于郑地鄢陵。当时的晋军统帅是:老大晋厉公、中军将栾书、中军佐士燮、上军将郤锜、上军佐荀偃、新军将郤犨、新军佐郤至。而下军将韩厥,下军佐荀罃留守国内。
1
楚军统帅是:老大楚共王统领全军,司马子反将中军,令尹子重将左军,右尹子革将右军。楚共王亲兵左广彭名驾驭战车,潘党为右;右广许偃驾驭战车,养由基为右。郑成公亲率郑军,石首驾驭战车,唐苟为右。总体来说,两军不管是将领还是军力,都算是势均力敌的,但是当时的人都不看好楚国。据说楚军路过申地(今河南南阳)时,子反拜见申叔时,申叔时预言楚必败,子反必死。他认为现在楚国丢弃百姓,断绝外交,亵渎神圣的盟约,违反时令,发动战争,使百姓疲劳,以求快意。人们都为自己担忧,谁肯去牺牲性命?
2
可是晋国的范文子(士燮)却不想和楚军交战。郤至怒道:“韩原之战,惠公败于秦;箕之战,主帅先轸死于沙场;邲之战,主帅荀林父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岂不是增加了耻辱!”士燮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是强国,如果他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齐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3
且不说士燮的老爷爷士蒍、老爹士会有多聪明了,单是士燮的这几句话就潜藏着无尽的智慧。孔子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罗贯中云“论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这个道理。确实只有圣人才能做到没有内忧外患啊,毛爷爷也算是圣人,利用内忧外患获得了举世无双的胜利,但是最终还不是又增添了内患?这种天理循环是没法改变的,以范文子之明,恐怕早已看到了三郤与栾书的矛盾,才说出这么语重心长的话。
可是晋厉公不听士燮之言,坚决要和楚国奋战到底。
4
却说楚共王直逼晋营,自以为出其不意,晋军必然慌乱,没想到靠近敌营,晋军却寂然不动,于是他向太宰伯州犁请教。伯州犁是晋国上卿伯宗的儿子,伯宗被郤氏害死后,伯州犁逃到楚国,为楚共王所用。总之意思就是说,晋兵的任何动作,都逃不出楚王的手掌心了。
5
接下来的战斗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楚国的战力已经不如晋国。战斗从晨至暮,楚军略微受挫,楚公子筏被晋军俘虏。楚共王鸣金收兵,约定次日再战。
当夜,子反派军吏视察伤员,补充步兵与车兵,修理盔甲武器,清理战车马匹,命令次日鸡鸣时吃饭,整装待命,投入战斗。苗贲皇也通告晋军作好准备,次日再战,并故意放松对楚俘的看守,让他们逃回楚营,报告晋军备战情况。
6
楚共王得知晋军已有准备后,立即召见子反讨论对策,这时候战役开始出现微妙的转机。原来子反这个人好酒如命,和楚共王商量了半天,没没有结果,子反就愁啊,总不能愁死啊,咋办呢?只能借酒消愁了。就这样一杯一杯又一杯,直接就喝大了。
第二天开战的时候,只有楚共王一队楚军出战。楚共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班师回国。楚共王退至瑕地时,怕子反畏罪自杀,派子重和养由基接应子反。可是子重和子反有矛盾,他私下对子反说:“先前令尹子玉兵败自杀,你是知道的。现在战争的失败是你造成的,就算主公不忍心杀你,你又有何脸面回去见主公呢?”子反听了,羞愧难当,自缢而死。楚共王听说后,叹息不已,对子重也渐渐疏远。
就这样,鄢陵之战以晋国的胜利而告终。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战争中继城濮之战、邲之战后第三次、也是两国最后一次主力军队的会战。鄢陵之战标志着楚国对中原的争夺走向颓势。晋国虽然借此战重整霸业,但很快陷入内乱,其对中原诸侯的控制力也逐渐减弱。鄢陵之战后不久,晋国在宋国沙随大会诸侯,共谋伐郑,随后晋、齐、宋、鲁、邾等国军队伐郑,继而伐陈、蔡。郑子罕出兵夜袭,宋、齐、卫三国军队被击败。说实话,这时候郑国开始渐渐强势,到了郑子产执政的时候,郑国俨然又是一个强国。所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