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6 11:57:39 首页
在612年前的今天,1402年7月30日 (农历七月初一),明成祖朱棣大祀南郊,即帝位。。
明成祖,朱棣(1360年4月17日-1424年7月18日)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1402年7月13日,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率兵攻破南京金川门,占领南京。1402年7月30日,明成祖朱棣大祀南郊,即帝位。1405年7月11日,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前六次在永乐年间进行,第七次下西洋在宣德年间进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1895年07月30日 国学宗师钱穆出生
在119年前的今天,1895年7月30日 (农历六月初九),国学宗师钱穆出生。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原名恩,字宾四,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儒学学者,教育家。
钱穆与钱钟书同宗不同支,钱钟书是其侄辈,钱穆又称钱基博(钱钟书父亲)为叔。钱伟长是钱穆长兄钱挚之长子,钱穆的亲侄。钱穆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中小学。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钱穆居北平八年,先后授课于北京、清华、燕京、北师大等名校,与学术界友人时相切磋。抗战军兴,辗转任教于西南联大、武汉、华西、齐鲁、四川各大学。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1949年秋天,钱穆答应了他的朋友在香港的亚洲文商学院出任院长。1950年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使流亡学生得以弦歌不辍,而办学有成,亦获香港政府尊崇,于1955年赠予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60年应邀讲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又获颁赠人文学名誉博士学位。1965年正式卸任新亚书院校长,应聘马来亚大学任教。钱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
1967年10月,钱穆应总统蒋介石之邀,以归国学人的身份自港返台,筑素书楼于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1968年膺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晚年专致于讲学与著述,虽目力日弱仍随时提出新观点,赖夫人诵读整理出版,谦称为《晚学盲言》。
1990年6月1日,钱穆先生不满当时身为立法委员的中华民国前总统陈水扁与台北市议员周伯伦指控他霸占政府建筑物,以九十六岁高龄之身毅然搬离素书楼,同年8月30日逝于杭州南路寓所。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
1898年07月30日 “铁血宰相”的俾斯麦逝世
在116年前的今天,1898年7月30日 (农历六月十二),“铁血宰相”的俾斯麦逝世。
1898年7月30日,人称“铁血宰相”的俾斯麦逝世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
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1912年07月30日 日本明治天皇逝世
在102年前的今天,1912年7月30日 (农历六月十七),日本明治天皇逝世。
明治天皇(1852年11月3日-1912年7月30日),日本天皇(1867—1913年在位)
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明治天皇登基誓言
日本明治维新,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迹。一个又小又穷,资源贫乏的偏僻岛国,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实现了社会、经济、军事多方面的脱胎换骨,成为一大世界强权。这一切,都和“明治”这个年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明治维新是从倒幕运动开始的。倒幕运动,打倒了一个思想落后的政权,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崇尚集权、神化统治者的政权,这样的变局历史上屡见不鲜。但幸运的是,在这次政治大洗牌中,登上前台的是一群思想开明、眼界开阔的才俊,而他们拥戴的又是一个既有着传统君主的威严,又能领导一场进步改革的理想君主。
明治天皇,名睦仁,是日本神武天皇以来的第122代天皇。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有着众多的宫妃,睦仁的母亲,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这使得幼年的睦仁没有成为关注的中心。但是,随着他的五个兄弟相继早夭,他成为孝明天皇的独子,而保守的孝明天皇又反对倒幕运动,少年的睦仁便成为倒幕派的希望所在。
在睦仁成长的过程中,日本正在酝酿着一场千古未有的大变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环伺周围,德川幕府的闭关国策被打破,隔海相望的亚洲大陆,曾经的学习对象中国的人民正在遭受鸦片战争带来的苦难。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以吉田松阴为代表,他的“松下村塾”培养了一大批维新志士,西南各藩得风气之先,也成长起一批决心变革的志士。但统治了日本200多年的德川幕府,害怕变革会危及自己的统治,竭力阻止进步思想的传播,1859年,包括吉田松阴在内的7名志士被处死。倒幕的怒火熊熊燃烧起来,遂成不可阻挡之势。
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年仅16岁的睦仁继位,是为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早期的思想不甚明确,但他显然让倒幕派找到了依托。就在这一年,以“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为首的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里取得了合法征讨幕府的密诏。倒幕派不理会将军德川庆喜“奉还大政”的以退为进策略,在1868年初发动政变,排除了天皇周围的妥协派,宣布“王政复古”,剥夺德川庆喜的全部权力。一场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倒幕军由西乡隆盛率领,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在鸟羽、伏见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德川幕府终于被推翻。倒幕派虽多数来自下级武士,但在倒幕运动中确立了他们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他们大部分都转化为维新派的主力。
明治天皇由于生长深宫之中,早期身体瘦弱,曾被战斗中的炮声吓昏。但他是一个天资聪颖、悟性很高的好苗子,在维新元老的改造下,很快就成了既符合日本传统,又符合维新精神的理想君主。
日本是个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天皇的神化和崇拜就成了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明治天皇很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他通过一次次的巡游和盛大的仪式来向国民传达这种思想。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新生政权诞生的开始,明治天皇就率领公卿们到紫宸殿向天地之神立下五条誓言: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上下同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公平的讲,这五条誓言除了“万机决于公众”和“同心”之外,在明治45年的统治中,基本上做到了。
从这时起,一道道政令从皇宫中颁布出来,方方面面地改变了日本的面貌。首先是废藩置县,这大概是维新过程中难度和风险最大的一项了,但最终完美地获得成功。250个地方藩主被剥夺了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之后,又被免除了职务,迁往首都居住,取而代之的是3府72县,地方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从此,日本结束了封建领主制的漫长岁月,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更有力量去进行各项改革。
接着,土地买卖的禁令被废除。土地不再是领主的土地,而是国家的土地,由使用者所有,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地税。土地像商品一样可以转移主人,地主和佃农之间只有契约关系,没有人身依附关系,破产农民可以自由地离开地主,到别的地方出卖劳动力。这是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土地制度。
“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的基本国策之一。在初期,利用地税改革得到的财政收入,由国家创办了一系列新式的“模范工厂”,同时鼓励私人创办企业,部分上层武士也转化成资本家。后期索性将许多官营的企业转让给私人资本家经营。日本最早的一批企业巨头,就是在明治时期成长起来,工业革命的热潮滚滚而来。“殖产兴业”是维新的经济柱石,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的政治文化才更加稳固。
明治政府的另一个国策是“文明开化”。明治政府刚刚上台,就派出了庞大的使节团到欧美考察,其中就包括倒幕运动的元勋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等人,为日本带来了西方文明的全新空气。在明治天皇本人的倡导下,取消了儒家和佛教文化的中心地位,全面引入西方的思想文化,并建立了新式的教育体系。但日本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思想,以及对天皇个人的神化,都使它并没有真正地“脱亚入欧”。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终极目标。“富国”已通过“殖产兴业”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强兵”则在征兵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873年开始的征兵制,取代了由各大名提供兵力的旧制,也宣告了武士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终结。但武士道精神却向更广泛的国民传播,忠君服从、好勇斗恨、不畏死亡的武士道精神充斥了整个明治时代,与西方文明的传播并行不悖,这成了日本的一大特色。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内部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此时,周边环境的变化给了它梦寐以求的向外扩张的机遇。
1894年,朝鲜全琫准起义已成燎原之势,中国清政府作为朝鲜的宗主国,应邀出兵镇压,日本抓住这个良机,也向朝鲜出兵。在全琫准起义被镇压之后,中日两国的军队就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此即中日甲午战争,分为陆战和海战两部分,海战进行得尤其惨烈,最后日本大获全胜,中国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通过《中日马关条约》,日本不但控制了朝鲜,还割占了台湾和澎湖列岛,获得巨额赔款和在中国的众多特权。这一战,是关系到维新成败的关键一战,日本以此昂首阔步地迈向了世界。
接下来,日本同东北亚另一个霸权——俄国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1905年,日本再一次主动挑起了战争,陆战主要在中国东北,而日本海军同样表现更为出色,打败了俄国王牌水师波罗的海舰队,最后迫使俄国求和,日本确立了对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控制,还割占了库页岛南部。
1910年,日本在清除了朝鲜的反抗力量之后,以《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朝鲜。明治时期吞并的土地还有琉球群岛(现在的冲绳县)。在明治天皇去世后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积极准确的日本终于借此确立了世界大国的地位。但武士道精神中的专制和侵略扩张的因素,至此也已不可遏制,成为主导日本统治阶层的精神核心,后来自然地过渡成为法西斯主义,给亚太地区人民带来了几十年的噩梦,这种痛苦最后也回赠给了日本人民,这是明治维新运动的另一面。
假如当1868年在位的不是明治天皇,那么可以肯定倒幕运动和维新运动也会在“维新元老”们的领导下进行下去,因为当时的明治天皇还只是一个没有任何政治经验的少年,他是被动地跟上了维新这趟车,当然最后他成为了好舵手。
不妨将明治天皇与另一位因为学习西方文明而名垂千古的帝王——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做比较。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还没有遭到西方文明的威胁之时发起的,而且由他本人亲自发动并推动了改革,而俄国的崛起对世界造成的冲击至少与日本的崛起不相上下,这是彼得一世在本排行榜中高于明治天皇的原因。
但尽管如此,明治天皇仍应在本排行榜中居显著的位置。因为,明治天皇是倒幕运动的象征力量,是维新运动的总后台,全国精神力量的源泉,而他本人也很出色的扮演了这一角色,使维新运动少了许多波折和不确定因素。日本的崛起在世界历史上意义非凡,它第一次证明了西方文明可以在东方落地生根,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可以在非白种人的民族中结出硕果。日本的崛起是整个东亚地区崛起的先声,日本的侵略带给中国的冲击和震动是任何一个欧美国家所难以比拟的。
1966年07月30日 香港“性感”影星温碧霞出生
温碧霞,原名温碧玉,1966年7月30日出生于香港调景岭,父亲为前国民党老兵。香港演员。早年以“性感美女”著称,被评为爱美甚于演技。2000年10月1日嫁给香港富商何祖光,在泰国布吉菩提树(Banyan Tree)酒店举行婚礼,何祖光是国民党元老何应钦的孙子,任职于所罗门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亚太区投资银行部副总裁。婚后温碧霞淡出娱乐圈,但间中仍有演出剧集,现时主要在中国大陆发展。
早年以“性感美女”著称的温碧霞,嫁给香港富商后过上幸福少奶奶生活。淡出娱乐圈多年后,依然保持着姣好的容貌和迷人的身材,浑身洋溢着成熟女人的风韵。
温碧霞嫁入豪门,此豪门不同寻常,不仅有钱,而且有地位,是何应钦的孙子何祖光,比之林青霞、巩俐的丈夫,更多了一分贵族气。
温碧霞自从2000年幸福地嫁做他人妇以后,逐渐减少了媒体曝光率,有安心当少奶奶的趋势。前阶段在各卫视台热播的港剧《封神榜》,她在其中饰演苏妲己,但这已经是2000年结婚前拍的了。从去年起,她转向内地,接拍了一个电视剧和几个广告,有人猜疑是由于她的婚姻亮起红灯,当然是假的啦,眼前的温碧霞分明是个沉浸在幸福中的小女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