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之谜:人文始祖黄帝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2021-09-06 11:59:41 首页

  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而又最受尊敬的陵墓,它早已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所共同景仰,还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国家已拨专款,着手对它进行整修。2004年,重修竣工之后的黄陵以其庄严宏伟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团结的光荣历史,是全世界华裔敬祖寻根的寄托。不过有人提出黄帝并不葬在黄陵县。

  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从黄帝时代起,就告别了蛮荒混沌的岁月,拉开了5000年文明史的帷幕。先祖轩辕黄帝率领先民们,磨砺智慧,统一华夏,安定四方,黄帝也成了中华民族的始祖,后人敬称为“人文初祖”。相传黄帝有土德之瑞,他礼贤好义,倡导勤劳生存,教人们建造房屋,烧制陶器,种植五谷,驯养家禽,在他那个时期,中华民族产生了文字、舟车、音律、算数、医学等。相传他的妻子是一位叫嫘祖的妇女,教女性养蚕、缫丝和纺织,中国自此以后有了纺织业。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黄陵县桥山成为他的陵寝所在地,是全民族共同向往的精神圣地。据说黄帝118岁时出巡河南,忽然晴空中发出巨大声响,在一阵音乐声中,有一条黄龙自天而降,将黄帝接上了天。当黄龙飞至今陕西桥山上空时,黎民百姓呆呆地看着,人们大声呼喊着,边跑边哭为黄帝送行。黄帝见到这种情况,就下驾安抚百姓。黄龙催黄帝要上路了,黄帝不能违背天命,遂无奈地乘龙升天。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桥山龙驭”。后来人们将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汉代人就已经认为黄帝陵位于桥山。《史记·孝武帝本纪》中又说,汉武帝曾“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泽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列仙传》也说:“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一般认为,桥山的黄帝陵冢建于汉代以前,今天坐落在苍黛古柏丛中的陵墓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今黄帝陵冢南侧有一座高20米的土台,名为汉武仙台,相传就是汉武帝祭陵时修筑的。由于武帝在此台祈求长生不老、飞升成仙,人们遂称其为仙台。桥山东麓的黄帝庙也是始建于汉代。

  黄陵县城北的桥山,沮水河从西、南、东三面环绕并向东流去。沮水河自陕、甘交界的子午岭源头至入洛河处,全长128公里,站在桥山之巅向下望去,就像水潜其底,穿山而过,桥山形如沮水河之桥,故得其名。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陕西巡抚毕沅在陵前立了“古轩辕黄帝陵碑”,似乎向世人郑重昭示,这里是最正宗的黄帝安息地。黄帝庙内存放着数十通石碑,都为历代帝王致祭轩辕黄帝的“御制祝文”,说明历代帝王都相,这里才是黄帝的安息地。辛亥革命胜利后,致祭轩辕黄帝陵,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大总统名义,为祭陵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诗:“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建国以后,黄帝陵成为国家明令保护的第一号古墓葬。今天黄帝陵前祭亭内的石碑是郭沫若于1958年5月题写,每逢清明节,人们都要祭扫黄帝陵,举办盛大的公祭活动,炎黄子孙们将桥山黄帝陵作为凭吊中华民族远古祖先的象征性场所。

  黄帝陵在陕西桥山,长期以来得到人们的公认,不见有谁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近年来,一些人提出了独特的看法,使黄帝陵的所在地成为一个历史谜案。

  1994年,张耀民先生在《西北史地》杂志上撰文,认为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80里的子午山,即今甘肃庆阳地区正宁县东部五顷塬一带。他认为桥山之“桥”,按《尔雅》的解释是“山锐而高”。《史记》确说黄帝葬在桥山,但注释《史记》的各书,均没说桥山在陕西。刘宋时裴骃之《史记集解》注引三国时的《皇览》,说“黄帝陵在上郡桥山”。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说,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唐张守正的《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说,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80里子午山,又说上郡阳周桥山南有黄帝冢。所以稍后的《元和郡县图志》就干脆说“子午山一曰桥山”。《明史·地理志》也说,桥山就是子午山。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更是直接说:“桥山,也曰子午山,也曰子午岭,宁州百里,即子午岭之别阜,岭北即真宁,汉县志所云桥山在阳周南也。”又说宁州东百里的真宁县,就是汉上郡阳周地,隋改为罗川县,唐代因为在这个地方得到了玉真人像,改为真宁。所以张耀民指出,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汉武帝还祭的桥山,就是今天“锐而高”并雄踞庆阳地区正宁、宁县、合水东部和华池县西部的南北长约300公里的子午岭,也即今之子午岭南部的正宁县境内。

  他认为,秦在子午岭上修筑过驰道(秦直道),当年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和秦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过回中”以及汉武帝北巡朔方,其实都是走的这条路。秦直道遗址证实了黄帝冢确实在罗川县东90里秦直道之间,黄帝冢在秦直道的西侧,今天的所在地大约在庆阳地区正宁县东部的五顷塬一带。黄帝乘龙仙游的故事,使这个地区与龙有关的地名至今尚有龙咀子、龙头、龙湫等等。五顷塬北还有一地名叫乔冢塬,据明朝万姓统谱》说:“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乔氏就是桥氏。

  张耀民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证据,如明代以来,正宁人景清和庆阳人李梦阳等都有与“桥山”和“黄帝冢”有关的诗作传世;北宋以前,这一带有过冢、庙、祠或碑的存在;宋代以后,由于“天下纷纭”,遂迁建于陕西,正宁县五顷塬唯有灵湫了。说黄帝冢一直在陕西,均未见有力证据,相反说在罗川县倒是有根有据。

  这种观点在甘肃史学界中很有影响。1998年1月出版的《庆阳地区志》,在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实地调查之后,否定了以往的说法,把黄帝的出生地认定在正宁县子午岭南部,把黄帝陵定在正宁县的五顷塬村。

  不过有人针对张耀民的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桥山不是子午岭,黄帝陵不在正宁县五顷塬村,黄帝故里也不在正宁子午岭南部。他们认为把黄帝陵认定在五顷塬村是不对的,而把黄帝的出生地确定在正宁县子午岭南部一带是正确的,但不具体。黄帝陵在正宁县五顷塬乡西头村南面的桥山,黄帝也出生于此。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司马迁所说的桥山,既不在陕西黄陵县,也不在陕北榆林县,而在甘肃的庆阳地区。不过有人根据《尔雅》的“锐而高”就把子午岭叫做桥山是不妥当的,因为锐而高的山很多。《史记正义》说,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80里的子午山,而实际上罗川到五顷塬村和西头村都不到80里。西头村南面沟里的桥山,与黄土高原其他山有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它不是陡坡式的,而是像馒头一样的圆形,明显有人工加工过的痕迹,其中有坟是肯定的。为什么叫桥山,是因为山脚下有水冲成的一个大洞,其上形成一个土桥而得名。清乾隆年间的《正宁县志》就说:“陵墓,黄帝葬衣冠上,在正宁县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原,镌字曰:黄帝葬衣冠之处。”这种说法其实在古代的一些资料中也可以得到证明。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今北京市平谷县境内,也有黄帝陵墓遗址。有一些学者曾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进行论证。支持这种观点的最早资料是明代官修的全国总志《大明一统志》,上面记有:“鱼子山,在平谷县东北一十里,上有大冢,云轩辕黄帝陵也。唐陈子昂诗:经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疑即谓此。山下有轩辕庙,见存。”其后各种北京地方志书都沿袭旧志,文字虽稍有出入,但内容则基本一致。

  这种观点遭到了学者的批评,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大明一统志》的记载,在同书之内就有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次,该书的编者在“鱼子山”条内,举出了陈子昂诗:“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且说“疑即谓此”,后来的北京志书则愈传愈讹。万历年间,蒋一葵的《长安客话》“黄帝陵”条,省去了“疑即谓此”一句,直接把陈诗与鱼子山联系起来。倘若平谷县鱼子山的大冢果为轩辕陵,那么,在历代的地理书中岂能无记?《大明一统志》中引用陈子昂诗,并疑陈子昂所说的“蓟丘”为鱼子山,是站不住脚的。唐代的地理志中,涉及到密云县境内,都未记有黄帝冢,相反如《通典》和《元和郡县图志》,在唐宁州却都记有陕西桥山黄帝冢。学者强调,纵观自汉迄宋的历代地理诸书,其相当于今平谷县的记载中都无黄陵之记,而黄陵之记又都在今陕西境内。这就有力地证明:今之平谷县境并无黄陵,从明代开始出现的记载,不过是出于当地群众景仰黄帝的传说。

  由于黄帝活动在远古的传说时期,再加上中国的土地广阔,而各地人民群众又都思念这位人文初祖,所以关于黄帝的陵墓也就有了不同的说法,这是极其正常的。其实黄帝陵都是衣冠冢,说到底都是后人对他思念而修筑的纪念性建筑,并不是真正的陵墓,不同历史时期在各个地方都建有黄帝陵也是很有可能的。在我国的丰富史籍里,保留下来若干条有关的可贵记录,凭据它们,足可以从学术角度来探清最早的黄陵究竟在哪里。不过,站在各个地方的观念上来各取所需这些资料的态度并不足取,因为这并不是真实科学的态度。此外,还存在如何对待一些民间附会传说的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解开这个中国帝陵史上的第一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