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姓名之谜:太宗李世民是否叫过大野世民?

2021-09-06 11:59:48 首页

  这个问题,要从衣冠南渡开始说起。

  一般人对待西晋永嘉之乱,汉人衣冠南渡的事情上都有个误区,就是北方人只往南方迁徙,一说永嘉之乱,第一反应就是北人往南边跑,这个实际上是不准确的,事实上,晋人的迁徙,是分东北、西北和南方三个方向的。

  西晋自八王之乱开始,战乱迭起,天灾不断,老百姓怎么生活呢?大致分为两种人,一种人不愿离开故土,留守北方,在北方形成了特色坞堡,而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外出逃难。

  当时北方人逃难,有三个方向,一个是往东北跑,东北那会是什么情况呢,是鲜卑慕容氏政权,根据《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逃难到东北的晋人,主要是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的人,而且不光是老百姓,也有一些是士族,慕容廆就是慕容垂、慕容恪的爷爷,前燕的奠基者,慕容廆在当地立了四个郡来安置这些流人,同时从这些流人中,挑选能干之人,作为谋主、幕僚,有了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汉人辅助,前燕进步的要比前后赵都快,东北地区得到了极大开发,前燕迅速崛起为当时的大国。

  再说另一个避难方向,就是往西北跑,往凉州跑,《晋书-张轨传》记载,“秘书监缪世征、少府虞夜观星象,相与言曰“天下方乱,避难之国唯凉土耳。张凉州德量不恒,殆其人乎”,“及京都陷,斐等皆没于贼。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分武威置武兴郡以居之。”

  由此可见,n多人选择了往西北跑,张轨分武威置武兴郡来安置这些人,这些流人,对前凉以及后来的诸凉政权的建立,河西胡人的汉化,都有重要影响。本来这一地区,胡人是比较落后的,之所以后来先后建立后凉、西凉、南凉、北凉,在16国时期屹立西北百年不倒,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中土的流人融合,汉化。

  接下来,才是一般大家都知道的避难方向,就是往南边跑,其实往南边跑,也是分两个方向的,一个是往长江中上游跑,一个是往长江下游跑。

  往南边跑的人和往东北、西北跑的人,有什么区别呢?最大的区别就是,社会阶层不同,西晋的皇室,首都洛阳的公卿士大夫这些社会上层人士,一般都选择往南边跑,东晋皇族司马氏与王谢这些高门大族就属于这个群体,而在流向东北和西北的人中,不能说没有,但是数量要少得多。

  社会中层人士,也算北方士族,但是他们的政治文化地位,比不上聚集在洛阳的士大夫集团,这些人不以学术文章见长,而以骁勇善战著称,这些人,也往南边跑,南朝宋齐梁的开国皇帝,大抵就属于这一群体。

  另外就是社会底层人士了,主要包括长江以北的低等士族和一般的庶民,因为力量薄弱,地位也低,所以往南边跑的代价比较高,这些人大多选择了往东北、西北跑,还有些人选择了留下,在当地组建坞堡以自卫,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选择了往南边跑。

  往长江下游跑的人,主要是西晋上层和中层阶层人士,他们跑到了什么地呢?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建康,建康,只是以王谢为代表的北来上层士族做政治活动的地方,真正对江南的经济开发,这些上层士族的居住地,则是在会稽、临海二郡之间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宁波一带,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建康附近,并无空虚之地安置这些北来士族,而吴郡、义兴、吴兴这些传统的吴人区域,是江南本土士族的势力范围,一时插不了足,所以,只能渡过钱塘江,到吴人力量薄弱的绍兴附近发展。比如大诗人谢灵运,谢玄孙子,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个驴友,他就没事就去临海郡旅游闲逛。

  那些中层士族,主要是来自于江淮以北,虽然也往长江上游跑,但是落脚点与王谢士族不一样,这个阶层的人数比王谢这些士族多,但是政治地位相较王谢为低,同样也无法在建康附近落脚,也插不进吴郡这些本土士族的势力范围,咋办,唯有选择与首都建康不太远,同时又是在长江南岸比较安全的地方居住,于是,他们相中了京口晋陵一带,也就是现在的江苏镇江、常州一带,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后来此地发展繁盛,都是得力于这种流人的力量,

  关于这个,《宋书-州郡志一》里有详细记载,“南徐州刺史,晋永嘉大乱,幽、冀、青、并、兖州及徐州之淮北流民,相率过淮,亦有过江在晋陵郡界者。晋成帝咸和四年,司空郗鉴又徙流民之在淮南者於晋陵诸县,其徙过江南及留在江北者,并立侨郡县以司牧之。”

  京口晋陵这些淮北来的流人,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民风彪悍,武勇善战,战斗力很高,可以看做武人集团,著名的北府兵、宋齐梁三朝的皇族,都是来自这一集团。

  刘裕萧道成萧衍凭借军功、军权先后称帝,表示皇权由两晋时的中土一流士族集团所有,转入了次等士族,拥有武力的淮北流民集团手中。

  下层阶层,属于长江以北的低等士族以及一般的庶民,这些人中,也有一些人跑到了长江下游地区,由于没有啥势力,他们大抵分散杂居于本土吴人势力较大的地区,本来人数就少,社会地位又低,所以无法形成强大的集团,无法与当地吴人相抗衡,于是逐渐和吴人通婚,同化了,陈朝的开国皇帝陈霸先,就属于这类人。

  下面再说说往长江中上游跑的,这些人主要是来自南阳和新野的上层士族,虽然是上层士族,但是政治社会地位比以王谢为代表的洛阳士族阶层要差很多,所以他们选择了往长江中上游跑,中上游也有落脚的好地方,就是江陵、南郡一带,这个地区,距胡人势力较远,江陵又是长江中上游的政治中心,所以对有一定政治抱负的这类士族来说,这一区域,是落脚的好地方。

  南北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庾,庾氏家族,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往长江中上游的跑的,还有两类人,一类是原居住在南阳新野的中层士族,另一类是侨居雍州的雍、秦流民,这两类人都不约而同的在一个地定居下来,就是雍州治所襄阳,由于这些人素有武力,于是在雍州,逐渐形成了一个由中层士族和流民构成的强大武人集团,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南齐东昏侯萧宝卷无道,萧衍作为雍州刺史,利用了雍州本地的武人集团,推翻了萧宝卷,夺得了南齐的政权,建立了梁朝。以上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简单过程,至于留在故土,没有迁徙逃难的北人,是怎么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法细说了。

  至于南北朝的士族情况,只能简单介绍一下了。

  按照《新唐书-柳冲传》的记载,“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姓氏,是唐朝排出来的,不是南北朝排的,但是这些姓氏都是从南北朝过来的,在南北朝时期,这些姓氏也依然是一等大族,我们一个个说。

  首先,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这四个姓就是琅邪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和兰陵萧氏

  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这四个姓,就是东吴、南朝江南本土士族了,并称吴中四姓。

  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这里的山东,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泛指崤山-华山以东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太原王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这五个姓氏,再加上陇西李氏,被称为五姓七望。

  关中亦号“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这些姓氏可以算是南北朝时期的关中本土豪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弘农杨氏、京兆杜氏

  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元就是北魏皇族拓跋氏、长孙氏名将如云,长孙晟、长孙肥、长孙嵩等,都是北朝名将,宇文就是北周皇族宇文氏于氏也有很多名将,比如西魏八柱国之一的于谨,征高句丽的于仲文等,陆、源也是北朝大姓,窦氏也很著名,李世民的母姓,就来自于这个窦氏家族。

  需要说明的是,隋朝杨氏皇族,号称出自关中大族弘农杨氏,唐朝李氏皇族,号称出自五姓七望里的陇西李氏,这个其实是有不同意见的,据有些史家考证,这个其实是冒认的。

  说这个,就不得不又提与隋唐渊源颇深的宇文泰了,宇文泰在创立府兵制的时候,还推行了另外两个重要措施。

  一个是改籍贯为关中。

  宇文泰和他手下的核心将领大部分不是关中人,全是外地移民,有的出身于六镇,有的来自于中原,这些地区在当时多是东魏的地盘,很多将领的家属当时还是滞留在东魏境内。

  所以大家都有思乡之苦,怎么能让大家死心塌地地留在关中这块呢,宇文泰想了一招,把大家的籍贯全部都改为关中。

  N多出身寒微的汉族将领,趁这个机会,就把其家世改为关陇一带的士族高门,这其中就包括李渊的爷爷李虎,改称陇西李氏,杨坚的父亲杨忠,改为弘农杨氏。而不是像《旧唐书》里说的出身陇西李氏,是16国时期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像《隋书》里说的出身弘农杨氏,是汉太尉杨震之后了。

  第二个是让鲜卑人恢复鲜卑旧姓和对汉人赐鲜卑姓。

  恢复鲜卑旧姓简单,是为了迎合鲜卑贵族反汉化的思潮,因此很容易推广。但赐汉人以鲜卑姓就不那么容易了。

  宇文泰的本意是想借此笼络当地汉族豪强。但是汉人重视姓氏、崇奉祖宗,改姓是很难接受的,会被认为是不敬祖,不孝,但宇文泰采取的赐姓措施是十分巧妙和含蓄的,让人难以拒绝。

  宇文泰在赐汉人鲜卑姓时,往往伴随着官职升迁,而且大部分情况下与爵位和食邑的增封同时进行。官位的升迁是光宗耀祖的表现,这减轻了汉人心中不敬祖,不孝的心理压力,经济上的实惠也使他们得到了可观的好处,加强了家族的经济实力。这样一来,赐鲜卑姓,汉人也可以接受了。

  比如,杨忠赐姓普六茹氏,李虎赐姓大野氏,这些都是鲜卑姓,所以,杨坚又叫普六茹坚,李虎又叫大野虎,讲坛的微信群里,有位仁兄叫大野世民,就是这么来的,不过这个大野世民同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杨坚在执掌北周政权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汉姓,李虎的儿子李昞和孙子李渊,早在那时就已经恢复汉姓了,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9年,离李家恢复汉姓已经有小20年了,所以李世民是不可能曾经叫过大野世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