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牛人的荒野求生:王阳明蜗居云贵山村

2021-09-06 12:00:26 首页

  《荒野求生》很多人可能都看过,是美国探索频道制作的一档写实电视节目,由英国冒险家贝尔·格里尔斯主持,节目中,贝尔每一集都会去一个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地方,比如夏威夷火山、亚马逊雨林、撒哈拉沙漠、大沼泽地等,每到一地,他就要想法设法让自己生存下来,最终找到返回文明世界的路,可以说是惊险又刺激,让人惊叹。

  其实在大约500年前的大明王朝,也上演过一次惊心动魄的荒野求生,只是年代久远,我们不能够用视频来观看,只能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来体会当初的艰险与不易。现在假设我们穿越到了过去,真的拍了一部这样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我想该片的基本息应该是这样的:

  片名:荒野求生

  国家:中国

  年代:明武宗正德初年

  主演:王守仁(别号阳明,不是现在台湾的那个)

  出品人:刘瑾

  拍摄地点:贵州省修文县龙场驿站

  影片时长:两年半

  王阳明自然不是心甘情愿要去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而是因为上书触怒了大宦官刘瑾。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岁的太子朱厚照继位,他老人家登基后,大宦官刘瑾权势滔天,为非作歹,弘治时期的老臣很多都被赶出了朝廷,很多正直的大臣看不下去,纷纷上书弹劾刘瑾,结果都被处罚。一次,南京科道戴铣、薄彦徽等人上书参劾刘瑾获罪,在京的王阳明闻讯后上疏营救,结果也触怒了刘公公,被廷杖四十,屁股开花以后,投入锦衣卫大狱。

  王阳明只能在黑暗潮湿的监狱中煎熬,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等待,没过多久,最新的处理意见出来了,刘瑾不打算杀王阳明,而是贬往贵州龙场做招待所所长,贵州现在的经济也不算太好,当年就更一般了,而且这个龙场的位置也比较偏,从那里到贵阳还要几十里山路呢,所以不得不佩服刘公公选了这么一个好地方,一般人恐怕都想不出来。

  出狱后,阳明决定先回余姚老家,再做定夺,走在半道上,刘瑾改了主意,派出锦衣卫刺客暗杀王阳明,放现在,就相当于什么中情局特工之类的。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阳明机智地躲了过去,在南京拜别了状元爸爸王华后,收拾盘缠,带着随从,赶赴龙场就任。

  南京到龙场相隔千里,王阳明走了几个月方才到达,当年苏轼被贬往惠州,路过大庾岭,曾感慨自古被贬之士大夫,过了大庾岭就很难再回,大多客死他乡,魂魄不散。如今王阳明被贬龙场,在那巴山楚水凄凉地,也不知道要呆多久,朝廷没有明说,也许几月,也许数年,也许永远,如果是最后一个的话,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反正,刘公公没想你回来。

  正德三年春,一行人到达目的地,他们能够顺利到达也实属不易,当时没有高铁飞机,完全靠一条腿,在长江上可能会遇到百年一遇的龙卷风,在山上可能会遭遇土匪强盗,而且路途还特别遥远,更考验体力,此外,对盘缠也有要求,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路上很难有资金来源。王阳明本来身体就不好,小小年纪就身患肺病,安然无恙地到达龙场也挺强悍。

  可到了以后,阳明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个地方实在是太原生态,《王阳明年谱》这样说:“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荆棘丛生,百草丰茂,到处都是毒蛇巨蟒,猿猴野兽,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误入虎口,在这里,很多生物若放在别的地方,一辈子可能都见不到一次,而且龙场这地方开发程度较差,沼泽密布,空气稀薄,瘴气弥漫,瘟疫横行。王阳明本来就有呼吸系统的疾病,现在越发艰难了。本来朝廷的意思是叫王阳明来当个驿站管理员,但到了才发现,所谓的驿站名存实亡,只是挂了个名而已,当初政府在这里设置驿站本来是为了防止不测,想在用兵打仗的时候发挥下作用,可这多年没打仗,也就选择性的不管了。


  没有遮风挡雨的房子,甚至连露宿街头的机会也都没有,因为这地方压根没有城镇街道。但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聚落,是苗民居住的小村子,可这些少数民族同胞不会说汉语,对汉人也比较鄙视,因为总有汉族的官员借着手中的权力欺负他们,不做好维稳工作,放大民族矛盾,这些天朝的大老爷平时对上级奴颜婢膝,对下级、百姓颐使气指,别说苗民,中原百姓也讨厌他们。如今见到阳明几个人来了,一看所穿的汉服,一听说的是汉语,印象自然就不会太好:万一跟前面见到人的一副德行呢?那么这里到底有没有汉族人呢?《年谱》中说是有的,但“皆中土亡命”。都是些亡命之徒罢了,想想也对,在那个时候,要不是犯了罪、杀了人、跑了路,谁会来这个地方?

  真正的求生开始了,王守仁带了些食物、书籍、银子,还有两个随从。生存暂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有个住的地方,于是他着手搭草棚,好遮风避雨。毕竟专业不是土木工程,也没有什么经验,搭的草棚还没他人高,一下雨就能体会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的那种感觉:“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因为条件太恶劣,水土不服,两个随从都病倒了,本来还指望这哥俩照顾阳明呢,得,变成王阳明照顾他们俩了,真是坑队友啊,可又有什么办法呢?无奈之下,阳明找到了附近山里的一个山洞,把东西、队友都送了进去,用石头在里面搭了几张床,生火取暖,驱逐野兽,时光仿佛倒退到了几十万年前山顶洞人的日子。为了照顾随从,阳明要砍柴做饭,有时又怕他们心情不好,便给他们吟诗,哼哼家乡的越曲。

  光靠自己带来的那么一点食物是不够的,迟早坐吃山空,想要持久的话,只有自己投入生产才行,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阳明没种过地,就模仿苗人的生产方式,当地的耕作方法比较原始,还停留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这种向简单粗暴的方法曾经毁灭了亚马孙无数的雨林,可又是无奈之举。在种地过程中,阳明一开始也不熟练,跟陶渊明一样,种得“草盛豆苗稀,”可不断的捉摸后,就入门了,甚至还可以总结出相当多的农业经验。

  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又寂寞,身处蛮荒之地的人最渴望见到中原人氏。正德四年秋季某月初三日,王阳明偶然在篱笆中间望见一个汉族书吏投宿苗家,好像还带着他儿子和一个随从,像是要去上任的。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好久没看到中原来的人了,也不知道北京现在的政治情况,便想去问问,可天色已晚,就打算翌日再说。岂料第二天,这三个人早早上路了,中午时分,有人告诉阳明,蜈蚣岭那里有个老人死了,阳明大惊,肯定是那个书吏。到第二天,又有人对他说,三个人都死了,可能是旅途劳累,亦可能是毒蛇袭击,或者不耐环境等原因。

  王阳明带童仆去安葬他们,顺便还带了一只鸡,三碗饭,童仆听说是收尸,不愿意去,王阳明说:“我和你们,本像他们一样啊。”没准我们死得时候,连埋我们的人都没有,就暴尸荒野了。葬罢,阳明给死者读祭文,其中一句是:“呜呼伤哉!纵不尔瘗,幽崖之狐成群,阴壑之虺如车轮,亦必能葬尔于腹。”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纵然不葬你们,那幽暗的山崖上狐狸成群,阴深山谷中粗如车轮的毒蛇,也一定能够把你们葬在腹中。”墓中人的今天极有可能就是阳明一行人的明天。

  生存上的事或许更容易解决,但心里的问题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王阳明本来是状元之子,封建社会的状元意味着什么,不用多说,你懂的。身为官二代、富二代,可以衣食无忧,在天朝这个看脸拼爹的世界,他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老爸不忘对他严格要求,后来再接再厉,虽有些波折,终究还是考上了进士,顺风顺水的王阳明本来要大展宏图的,没想到因为一时的不冷静,被贬到了这个地方,非但被踢出了公务员编制,还拖累了两个随从,他们也上有老下有小啊。这里远离故乡,环境恶劣,孤独异常,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离开,你可以选择死,但又不是完全没有生的希望,不上不下的。要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不是死亡,而是等待死亡,死亡那一下有什么可怕的,一了百了,就是那种等待的过程更折磨人,比如唐中宗被赶下台后,降为庐陵王,迁均州、房州,每天都受尽精神折磨,因为武则天可能会杀他,也可能会重新立他,处境堪忧,但又不是完全没有生机。每次一听有神都的人来,就一哭二闹三上吊,韦后问他你到底怕什么,李显说怕是母亲派来赐死的,既然是赐死我还不如自行了断。

  阳明每天晚上躺在自己搭建的石棺材里思索人生,没事还读读带来的《易经》,几十年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他:怎样成为圣人?程颐、朱熹说理在万事万物上,格物致知就就可以获得理,可为什么当年格竹子一个礼拜却一无所获呢?苦思冥想,不知所以然,终于,在某一天,阳明突然跳起来哈哈大笑,随从都以为他疯了,阳明说,他想通了:心即理也,理不在外,就在每个人的心里。从这一刻开始,束缚、保守的程朱理学黯然失色,一场明朝中期的思想解放运动逐渐兴起,引领之人正是王守仁。

  渐渐地,苗族同胞发现那几个汉人并不是什么坏叔叔,只是些失路之人,他乡之客,和咱们一样惨。便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王阳明看出这个地方落后的经济拖累了文化,人们基本上都没有读过什么书,更别说参加科举考试,走出大山了,于是农闲之余,王阳明就教苗族的小孩子读书认字,当地人非常感激,特地为他修建了龙岗书院,几百年才来一个大儒啊,千万不能委屈了王老师。由于阳明学识实在太渊博,很多外面的人都慕名而来,拜在王老师门下。现在阳明摇身一变,成为了当地民办学校的教师,已经和苗民打成一片。现在也有很多人去贵州偏远山区支教,做着和当年王阳明一样的事。当地人也特别尊师重教,有一次思州府的小吏侮辱王阳明,站在旁边的苗族同胞直接把他暴打了一顿。

  起初贵州当地的官员也不喜欢王阳明,但跟阳明有过几次接触后,开始对他产生了敬意,你这位大神呆在龙场那个小庙不是屈才了嘛,来我们省城的书院讲学吧!于是阳明就去贵阳书院任教,这样前来求学的人就更多了。正德五年三月,朝廷下诏重新用王阳明,升任庐陵知县,终于,王阳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春天。五个月后,刘瑾倒台,本人被千刀万剐

  武侠小说里有这么一个说法,那些武林大师往往要闭关修炼个几十年,出来后,方可纵横江湖,天下无敌。在贵州龙场的那一段就相当于王阳明的闭关修炼了吧。离开贵州后,他平赣南、广西匪患,歼灭宁王十万叛军,创立阳明心学,成古今完人。平定宁王是旷世奇功,明武宗却没怎么赏他,甚至都有为难他的举动,弟子们都愤愤不平,阳明却淡定出奇,为什么?连龙场那样的逆境都能过去的人,还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他的成就最终能够和孔子孟子、朱熹并列,或多或少得益于在龙场荒野求生的经历。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中国浙江余姚人。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平定江西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

  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南昌很快攻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自杀。宁王的大船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王冕部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1]。

  后来,明武宗以“威武大将军朱寿”之化名出征,宦官有意释放宁王,让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借此讨好皇上。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平宁王《记功碑》全文:

  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

  王守仁秉承陆九渊的学说,使陆的思想得以发扬光大,因此他们被称为“陆王学派”。陆九渊从“心即理”说出发,认为格物的下手处,就是体认本心。王守仁并不满意陆九渊的解释,他说:陆象山之学,“其学问思辨,致知格物之语,虽亦未免沿袭之累”。

  王守仁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正如陆九渊所言“心接具是理,心即理也”,何消外求?故明“本心”则明“天理”。故王守仁强调:“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以心外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知行合一”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王守仁从“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出发,他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之说。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知和行是同时发生的。他的目的在于“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对于朱熹的“先知后行”等分裂知与行的理论,王守仁在他学生编著的《传习录》中是这样理解的,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而后世的人就理解为要先知而后行,这就错误的理解了圣贤的意思。北京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把它作为校训的一部分。

  为什么说王守仁是明朝第一牛人

  简单地说:

  1、军事才能突出,打法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而且甭管敌军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还喜欢使阴招,什么挖坑、造假、虚张声势,到最后,许多人都被他的骗术吓跑了。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优势,把对手围得水泄不通,也从不轻易进攻,而是把敌军困在里面,饿个半死,再诱使敌军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都顶不顺了!先后打败了多处令朝廷头疼的山贼巢穴,有平叛了宁王的造反。但这位王兄却并没有师出名门,全是自学成才。可谓是军事天才;

  2、哲学贡献大,他突破了朱熹的理学理论,创建了“心学”,提出“知行合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守仁就做到了,这从他的军事才能中就可以看出。而且他不论门第,广招学生,诸如王艮、李贽、徐阶等。这仿佛让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孔老夫子的影子。此后,他的心学不但在中国发扬光大,还飘洋过海到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3、王守仁虽为文武全才(射箭相当准确),先后清理匪寇,平定叛王,但政治手段一点不比那些大臣太监弱。当时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江彬、张永,都斗不过他,死的死、跑得跑、降得降,连内阁首辅杨廷和都斗不过一个王守仁。反倒好多人是被王守仁的正直大度而打动了,成为他的学生。

  4、文学才能突出,许多诗句至今流传。

  5、最重要的是,王守仁一生为官清正,从没有收过礼、也没有送过礼,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尽管他军事才能突出,但他多次希望能不发动战争就不发动战争,若不是限于当时的荒唐皇帝朱厚照和他身边的小人们,也许王守仁可以再次创建一个新的盛世。

       历史评价

  朱载垕: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徐渭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 。

  朱彝尊:诗笔清婉,书法尤通神,足为临池之模范。

  王世贞:①伯安之为诗,少年有意求工,而为才所使,不能深造而衷于法;晚年尽举而归之道,而尚为少年意象所牵,率不能深融而出于自然。其自负若两得。[6] ②文章之最达者,则无过宋文宪濂、杨文贞士奇、李文正东阳、王文成守仁。[7] ③理学之逃,阳明造基。[7] ④王伯安如食哀家梨,吻咽快爽不可言;又如飞瀑布岩,一泻千尺,无渊渟沉冥之致。[7]

  李贽:阳明先生在江西与孙、许同时,则为江西三忠臣。先生又与胡端敏、孙忠烈同举乡荐,曾闻夜半时有巨人文场东西立,大言曰:“三人好作事!”已忽不见,则在浙江又为三大人矣。且夫古之立大功者亦诚多有,但未有旬日之间不待请兵请粮而即擒反者,此唯先生能之。然古今亦未有失一朝廷即时有一朝廷,若不见有朝廷为胡虏所留者。举朝晏然,三边晏然,大同城不得入,居庸城不得入,即至通州城下亦如无有,此则于少保之勋千载所不可诬也。若英宗北狩,杨善徒手片言单词,欢喜也先,遂令也先即时遣人随善护送上皇来归。以余观之,古唯厮养卒,今仅有杨善耳。吁!以善视养卒,则养卒又不足言矣。此皆今古大功,未易指屈,则先生与于与杨又为千古三大功臣焉者也。呜呼!天生先生岂易也耶!在江西为三大忠,在浙江为三大人,在今古为三大功,而况理学又足继孔圣之统者

  张岱: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沈德符:惟王文成以理学建安壤,遂开国封,固书生之希固书生之希构矣...乃知王文成真天植异禀,其用兵几同韩、白(韩信白起),而见罗亦以良知余唾,妄希茅土,且兼十哲三良而有之,亦不知量矣。


  黄宗羲:王阳明可谓‘震霆启寐,烈耀破迷’,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魏禧:阳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为三百年一人。

  王士祯: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纪晓岚:守仁勋业气节,卓然见诸施行,而为文博大昌达,诗亦秀逸有致,不独事功可称,其文章自足传世也。

  张廷玉: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矜其创获,标异儒先,卒为学者讥。邓之成:阳明以事功显,故其学最为扎实有用。

  严复:①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②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梁启超:①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具伟大,军事上、政治上,多有很大的勋业。②阳明是一位豪杰之士,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

  章太炎:①文成以内过非人所证,故付之于良知,以发于事业者或为时位阻,故言‘行之明觉精察处即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行’,于是有知行合一之说。②文成之术,非贵其能从政也,贵乎敢直其身,敢行其意也。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蔡元培:明之中叶王阳明出,中兴陆学,而思想界之气象又一新焉。

  三岛毅: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东乡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阳明。

  高濑武次郎: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冈田武彦:修文的龙场是王阳明大彻大悟,并形成思想体系的圣地…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胡哲敷: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曾国藩

  郭沫若: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他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他在中国的思想史乃至日本的思想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大的影响。

  钱穆: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良知既是人心又是天理,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张岱年: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杜维明:王阳明继承和发扬光大了中国儒学特有的人文精神。他提出‘仁者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他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创造人与社会的和谐;他提出致良知,就是要创造人与自身的和谐。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当年明月: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