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有何优势和劣势?

2021-09-06 12:05:49 首页

  说《四库全书》比《永乐大典》强,一般的理由是《四库全书》的部头比《永乐大典》大,而且大得多。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四库全书》怎可和《永乐大典》相提并论!”,主要原因是乾隆编《四库全书》时“寓禁于征”,并认为乾隆编《四库全书》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变相的浩劫。相反,明朝永乐皇帝编《永乐大典》,对所收录的书“一字不加删改”。所以有人进一步认为“乾隆皇帝与永乐皇帝不同,没有兼收并蓄的胸怀”。

  清朝统治者编《四库全书》的确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毁、禁了不少书,不能不说清朝当时的统治者的确有他们狭隘的一面。

  但是,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编书目的。

  两帝编书都有显示自己对文化的重视、借以笼络士人、炫耀文治的目的,区别在于:永乐皇帝编《永乐大典》是为了方便自己检索,成书之后作为皇家藏书藏于深宫,一般是密不示人的,但不会因此达到对百姓的政治目的。

  乾隆皇帝编《四库全书》后抄了7部,“北四阁”的4部藏在皇宫和皇家园林中,大臣、翰林经批准可以前去查阅;“南三阁”则准许一般士子赴馆阅录;还有副本一部,藏翰林院,传布士林。

  乾隆编《四库全书》时毁、禁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比明朝多了民族问题这个敏感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不是仅仅编给自己看的。但是却是想让人看了之后觉得没有不对,似乎是就该做他们的奴隶,而不是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没有自由的言论。

s24437293.jpg

  季羡林先生评价《四库全书》:“嘉惠学林,功在千秋。”,《四库全书》一个很重要的积极意义就是打破了私人藏书、密不示人的局限,使当时的读书人也能从这个文化大工程中受益,同时也受到愚化。

  由于清朝把对其统治不利的书排除在外,产生了“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鲁迅语)的后果。

  《四库全书》收书和毁书数量:

  先说收书:《四库全书》有不同版本,收书数量略有不同,第一份告成时收书3461种,79309卷,后来的文津阁本收书3503种、79337卷。

  再说毁书:编《四库全书》毁、禁书数量不同专家给出不同数字,大致毁、禁、改书也达到3000余种。

  乾隆把天下书收集来,一半毁了、一半收入《四库全书》。而且不仅毁书,还借此大行文字狱。以至于“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矣。

  事实上,当时清廷征集到的书总共12237种,除了被收录和被毁禁外,那些编纂者认为价值不大的书,仅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这些存为书目的书是不允许留存和传播的,虽然没有明毁明禁,却不允许收藏,之所以只存个书目,不过是为了以示这些书知道就好,没有必要看罢了,实际上真的没有必要么?

  明末清初的科技科学著作都被付之一炬明代《军器图说》罗列了各种火器,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等,却被焚毁。《崇祯历书》《天工开物》等决定着中国科技的一系列著作统统被毁,以至于后世之中华,不识不知科技为何物,积贫积弱。《军器图说》的那一句“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成了对满清修《四库全书》最大的嘲讽。

  与《永乐大典》相比,相差何止毫厘?虽然《永乐大典》并没有向民间推行,但是它里面有的东西,民间都有,纵使不读,也不会存在你想知道的而没办法知道。但是《四库全书》就不一样了,推行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想让人知道他想让你知道的,你自己想知道的一些,他不想让你知道,你就永远也不会知道。全书都没有,那么这个东西就不存在,或者没必要存在。

  正像文人鲁迅在批评明清和民国文人时表示:“现在不说别的,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之盛业的,但他们却不但捣乱了古书的格式,还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较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清朝的考据家有人说过,“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妄行校改。我以为这之后,则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今人(民国)标点古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乱点一通,佛头著粪:这是古书的水火兵虫以外的三大厄。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返回顶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