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为国家统治理念。朝鲜文的发明也为朝鲜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了条件。对外则对中国明、清两代采取事大主义,建国后便向中国朝廷称臣纳贡,自太宗李芳远至高宗李熙,历代国王均接受中国皇帝册封;对日本等周边国家或部族则采取交邻政策。16末至17世纪前期,朝鲜接连遭到日本和女真的入侵(壬辰倭乱、丁卯胡乱、丙子胡乱),社会秩序受到极大冲击。1876年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打开国门。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再称臣于中国。1897年,高宗李熙称帝改国号为大韩帝国,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大韩帝国暨朝鲜王朝灭亡,历27代君主、519年。

  神话时代的檀君朝鲜并不事实存在,商纣王叔父开创的箕子朝鲜才应是朝鲜有史记载的开端,李朝时期的朝鲜人便是以“箕圣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箕子朝鲜延续千年之后,在西汉初年被燕国将军卫满推翻,所建立的“卫氏朝鲜”随后又被汉武帝征服,朝鲜于是成为大汉帝国的领土,进入汉四郡时代。

image.png

  东汉之后的中原大地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自顾不暇的。等到隋唐复归一统之后,与朝鲜半岛的交往史大部分是战争史。而从唐朝末年起,多个少数民族相继在北方崛起,五代两宋时期的中原政权一再南移,与朝鲜半岛已经无法进行陆路交往。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朱元璋收复幽云十六州。当时高丽王朝在与明朝之间的铁岭卫之争中,被李成桂发动威化岛回军推翻。李成桂自立为王,并向明朝称臣。朝鲜自此进入奉行“事大主义”的李朝时期,一直以明清为宗主国

  我们下面要讲的就是李氏朝鲜在与明清交往中,双方使臣迎来送往的地方,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使馆或是领事馆。

  明成祖时期,在北京设立会同馆作为接待朝贡使臣的馆所,会同馆本馆的位置在今天北京王府井大街东单三条胡同北边。后来又建了会同馆别馆,位置在玉河西岸,因而也被称为“玉河馆”,朝鲜使臣到访明朝大致就住在这两个馆中。

image.png

  清朝延续明代会同馆和玉河馆的设置,顺治和康熙年间以玉河馆专供朝鲜使团使用,因而该馆在此时期又被叫做“朝鲜馆”或“高丽馆”。

  玉河馆在康熙末年被“大鼻鞑子”的使者霸占,“大鼻鞑子”是当时朝鲜哲学兼自然科学家洪大容对俄罗斯人的称呼,他在《燕记》中写道:“大鼻鞑子者,即鄂罗斯……其人皆鼻大凶悍……馆于玉河馆。”

  此后朝鲜使臣到访清朝,便选择入住北极寺或是玉河南馆。雍正年间,清政府又在乾鱼胡同为朝鲜使团建了别馆,称为“乾鱼胡同使馆”。乾隆年间,清政府另以安定门大街的一所官房设为新的会同馆别馆,供朝鲜使臣使用,此馆后来被改为步军统领署。

  在此时期清政府相继为朝鲜使团增建的馆所,有以安定门大街内务府官房设立的北馆,以及设在正阳门外街的南斜街馆。此外,还有临时供朝鲜使团使用的智化寺、北极寺和大佛寺。但有时会有好几拨朝鲜使团同时到访,已有的馆所常常不够使用,清政府于是又在瞻云牌楼内再设一处别馆,称为“西馆”。

  1776年,朝鲜锦城尉朴明源带领的年贡使团和李淑带领的进贺使团,先后到达北京,便是分别住在乾鱼胡同使馆和西馆。

  清朝之所以要屡屡增建朝鲜使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他们与京城商贩做生意。其实朝鲜使馆并不仅是外交场所,也很像清朝和朝鲜之间的一个特殊贸易口岸。

image.png

  每当朝鲜使团入住之后,官府便会在使馆门前张贴告示,将“开市”和“闭市”的日期公布出来。北京的商贩们在允许的日期内进入使馆,“至夜咻咻,异声喧闹一馆”,在馆内跟朝鲜使者做买卖,朝鲜使馆便成为他们搞进出口的贸易市场。

  这些设置在朝鲜使馆内的市场实际上相当庞大,例如会同馆有房150间,玉河馆有房61间,乾鱼胡同使馆有房95间,北馆有房74间,西馆有房94间,南斜街馆有房37间。在这些使馆周围,慢慢聚集起一些专以朝鲜使团为贸易对象的富商大贾,活跃于康雍乾时期的郑世泰家族便是以从事对朝贸易发家。

  相比之下,在朝鲜李氏王朝国都汉城(即今天的首尔),接待明清使臣的馆所功能就专一多了,基本上就是用来举行仪式和举办宴会。李氏王朝初期接待明朝使臣的地方是慕华馆和太平馆,在壬辰倭乱时期则临时以义顺馆、碧蹄馆接待明朝使臣。到了清朝时,朝鲜则主要以南别宫接待清朝使臣。

  通常的仪式是这样的,明朝或清朝的使臣抵达汉城时,一般是在慕华馆接受郊迎并进行宣敕,随后走崇礼门进入城内,再经广通桥、光华门等处到行仪的各个宫殿,行仪后下榻位于汉城崇礼门内的太平馆,或是位于汉城中区小公洞的南别宫,接受行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最开始受韩流影响的时候,韩国可在我们国家刷了不少好感度。那段时间很多人都爱好听韩国的音乐,看韩国的电视剧。不过后来就发生了一些事情,这就让我们的爱国心爆发,最后韩国对我们在文化上的影响也就一下子褪去了。

  说到韩国的古装电视剧,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们的电视剧几乎都拍在李氏朝鲜的时候,这就让人非常不解了,为何古装韩剧背景大多是李氏朝鲜时期?背后原因其实很简单的。

  韩国和朝鲜是在近代的时候才分成两个国家的,在古代的时候,朝鲜半岛的王权政治不算是很多,跟中国联系最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丽。像是朝鲜半岛最开始创建一个政权,名字叫做箕子朝鲜,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个箕子朝鲜创始人是从中国商朝跑过去的,甚至当地出土的一些文物也验证了这个事实。

image.png

  由此可见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渊源早在这个时候就开始,不过因为一些因素,目前的朝鲜人并不承认这些历史。汉朝的时候,他们的一些国土都是我们的,这个时候直接确认了朝鲜藩属国的关系。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关系发展到顶峰,他们之间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就是当时的李成桂上台后想改国名都是找朱元璋改的。后来明朝对朝鲜最大的帮助就是帮助他们抵抗日本的入侵,这使得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对明朝的印象都非常的好。

  因为当时的中国算是亚洲文化圈最大的一个国家,所以李成桂的李氏朝鲜在很多方面都受了中国明代的影响,从小的说就是日常生活,从大了说就是他们的思想传承甚至都受到了影响,韩国现在的首都首尔在未改名之前名字叫做汉城,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有多大。最后就是清朝的时候,当时的清朝和朝鲜互相看不顺眼,之间的交往也就慢慢的变少了。

  因为李成桂李氏朝鲜维持了很长时间,所以相应的,在这段时期,坐上皇位的国王也是最多的。有君主就必然会有美女的存在,在这段时期之内,发生过很多让人谈论的爱情。其次就像是清朝宫廷剧一样,这个时候后宫之内发生的各种争端也是非常多的,所以说可以写的故事也很多。这也就是他们通常从李氏朝鲜选材的原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朝鲜,在现在观念里通常被称之为“小中华”,然而我们要注意的一件事就是,这个所谓的小中华,实际上自四世纪以后,除唐朝初期中原王朝因高句丽而派遣军队进入东北亚,而和朝鲜半岛国家新罗、百济有过短暂接触外,长期与中原王朝并非实质上的邻国,中国这个大中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其实极为有限。而唐朝占领百济而建立的熊津都督府,在短短十六年的时间里就被朝鲜半岛政权新罗所攻灭,安东都护府所在地也被迫从平壤迁至辽东,所辖州府任职的汉官,皆改由高句丽人取而代之。加之后渤海国的崛起,唐朝和新罗两国在熊津都督府灭亡后,本身已经只是名义上的“邻国”,当安史之乱爆发后,连名义都谈不上了。

  唐亡之后,宋朝连幽州都已经被契丹占据,当然更谈不上辽东朝鲜,其后蒙古人灭亡了南宋这个汉人政权。直至明代再次充实辽东,汉人才再次与朝鲜人直接接壤,可以说长期以来,“中华”和所谓的“小中华”并非实际上的邻国。而元代的蒙古人,则是通过联姻制度,将当时的王氏高丽归属于蒙古政权。而蒙古通过长期通婚高丽王室和直接任命蒙古官员,使得当时的高丽王室血统上几乎与蒙古人毫无区别,而在此之下的后期高丽,服饰风俗也一如蒙古。其受蒙古影响极深的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以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射弓马作战见长,而闻名山地丘陵地区国家的李氏朝鲜开国君主,原元朝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吾鲁思不花”——李成桂。

  抛开标榜的“小中华”看其本质来说,朝鲜半岛政权本身,一开始是建立在摧毁汉代所立的朝鲜四郡开始的。而之后的唐朝短暂进入,新罗虽是中国名义上的藩属国,在实际上却是敌对国家。当蒙古人退出中原之后,汉人在四个世纪之后重隔千年再次重归辽东,看到的并非是什么“小中华”,更类似一个小号的蒙古。而明朝在建国初期,高丽甚至因朝鲜对辽东有所企图,双方爆发过多次小规模军事冲突,李成桂也是在高丽打算直接进攻辽东的时候,率部兵变而最终夺取政权的。在明初,明人直接赤裸裸的将辽东称之为三面受敌之地,这三面就是蒙古、女直和朝鲜。就辽东而言,蒙古和女直都逐渐被明朝压制,唯有朝鲜乘元末蒙古人势力衰退,和明人立足不稳的大好时机,将原有的元朝辽东部分领土占据,从一个领土并未达到鸭绿江的国家,最终一直拓展至豆满江。而明朝当时为避免被北元、朝鲜夹击,被迫承认了朝鲜对原元朝属地的占领,再之后为争夺东北女直地区的归属,中朝两国险些再次爆发战争。

  明代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其实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下建立的,除表面的朝贡外,两国是互相猜忌和提防的。中国对朝鲜的技术输入,确切的说是军事技术包括军事物质的输入,管控的极为严格。明初明太祖为争取高丽归属,向其输入了元朝一直未给的火器制造技术,然而关键的提硝技术、火药颗粒化技术终明一代禁止传授,或者仅有简化版。朝鲜也只有一开始偷学元朝工匠提硝,和之后俘获日本工匠才获得火药颗粒化技术。例如,朝鲜长期自以本国步弓手善射而自豪,然而朝鲜半岛并不出产水牛角,明朝就制造筋角复合弓关键材料水牛角对朝鲜进行限制。在明朝初期是直接禁止对朝鲜出口,直到成化十三年(1477年),才对朝鲜解禁。然而一年只允许对朝鲜出口区区五十副,至成化十七年(1481年)增至一百五十副,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百副为止。而角弓造法则禁止传授,李朝初期朝鲜角弓造法来源只有考工记,制弩图样从庞涓死于此树下的瓷瓶绘图获取。中宗十一年(1516年)五月的时候,兵曹判书高荆山献上新制竹弓,称其射矢可过八十余步(128~144米),这种射程百米出头的垃圾已经是当时朝鲜所能批量生产的好弓了。

  在元朝征服高丽之后,受蒙古人的影响,朝鲜也开始建立大规模的骑兵部队。自高丽末期到李朝初期,朝鲜军队拥有一支规模较大的常备骑兵部队,这样一个山地国家里,骑兵数量占其总兵力的15%~20%。当明代汉人重新进入辽东之后,朝鲜已经变成一个随时可以动员数万骑兵的国家。由于骑兵是一个典型的进攻性兵种,因此至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明人便不断大规模强行进口朝鲜的马匹和耕牛,一来可以充实辽东地区的明朝军队,二来可以削弱朝鲜的进攻能力。“上上马绢八匹,布十二匹;上马绢四匹,布六匹。”这是明代正常的军用战马上上马和上马的市场收购价格,而对朝鲜的军马收购价格却压的非常低,不到市场价格的三分之一。在接受元朝当年运入济州的大宛马遗产后,此时的朝鲜甚至能提供部分四尺七寸,约150cm(阿哈尔捷金马标准肩高)身高的大马。此类军用战马,自明廷大肆收购之后,朝鲜战马因种群数量不足而迅速退化,加之管理不善,至李朝中后期,济州马已经退化至平均身高仅100~110cm,无法再继续作为优良骑乘马而使用了。

image.png

  成宗元年(1469年),朝鲜各道统计牛马数量,全国马匹仅余13383匹,而耕牛只剩区区487只。李朝不但大规模骑兵部队因此而瓦解,耕牛的匮乏一方面严重打击了朝鲜的经济,而作为另一种重要弓材之一的牛筋,也因此几近断绝,只能被迫使用马筋,因而又进一步的减少了朝鲜马匹的存栏数量。

  除明初为占据辽东而短暂拉拢朝鲜而传授火器,明人对朝鲜基本没有过多军事交流。为防范朝鲜,火器制造上仅传授了铜制火器,而朝鲜当时却严重缺乏铜矿。因此朝鲜除初期火药武器有过飞速发展外,之后由于制造火器的原料、以及制造火药的原料均极为匮乏,火器发展基本陷入停滞。十六世纪中期因汪直五岛倭寇偏师袭扰,李朝临时赶铸火器而向民间收铜,而仅收得十万斤,之后便难以为继。明人通过禁运、技术封锁等方式,严格限制了朝鲜的军事能力,让朝鲜由李朝初期的一个颇具进攻能力的国家,变成的对女直、日本自保有余,对明辽东则无能为力的势力。从根本上消除了朝鲜人长期以来,以所谓高句丽继承人自居,以此为借口对辽东土地的窥视。

  而朝鲜从立国初,便对洪武、永乐开始的、由皇帝亲自交代两国使节,一直要求开放两国商贸往来,持强烈反对态度。朝鲜虽不在正面直接与中国对抗,但是对本国与中国通商之人,动辄除以绞死、流配等重刑。“唐人与我国人不得潜相往来”、“典狱囚皂隶李山寿,于上国地方交通唐人,潜相买卖,罪绞待时”、“义州人郭莫孙等二名擅入汤站地方,与唐人金保、金茂潜贸物货,各犯正身,差人押送事云”。

  李朝如此提防宗主国,除侵占中国故土这个原因外,另一个原因是其政治体制和国家经济架构。朝鲜跟中国从本质上便有所不同,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李氏朝鲜是典型的封建制国家,以国王为首的李氏王室,是朝鲜直接占有土地和奴婢的最大的封建地主,朝鲜执行着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其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背后,其实两班贵族世袭制度和封建社会阶级身份制度。

image.png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是中国的科举制度,唯才是举不问出身,是其最为典型的外在表现。而朝鲜的科举制度是依附于其阶级身份制度之上,作为社会身份而存在的两班,是在文班(东班)和武班(西班)的两班官职定型之后。那些出身世袭地主和奴婢主的文武两班官吏,把持国家重要文武官职的同时,相互间又通过姻亲关系组成庞大社会网络,从而构成区别于门第低下的良人(平民)阶层的社会等级,即韩国古代社会的统治阶级。这是一种朝鲜古代社会的特有的“门阀”制度,它源于高丽的“族望”、大族统一新罗的“骨品”。

  两班贵族之下有“中人”和“胥吏”两个等级。司法、财政、医药、翻译等方面的官职主要由中人担任,中央和地方的下级官吏则 由胥吏担任。他们都属于统治阶级中的不同阶层。良人、身良役贱和贱民都 是被统治阶层。良人是指一般的平民。良人和身良役贱都不能担任政府官吏,奴婢地位地位等同于农奴,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贱民。上层的两班贵族即大庄园主,控制着大批的农奴,而其身居官职,又控制着一批中人、胥吏。在李氏王朝早期,由于李成桂是借着兵变而掌权,其政权是各方军政势力互相妥协的结果,其政权架构为贵族协商政治体制。“都评议使司”是李朝最初的国家最高会议机关,其重大决定经国王裁可,再交六曹执行。

  李朝所执行的这一系列制度,大概类似中国西汉至唐前期的编户齐民制度和租庸调制,然而作为一个借鉴而来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朝鲜本身政治和经济基础的制约。李氏朝鲜的社会构成从上而下,占有奴婢和土地最多的王族占据着最高统治者的地位,次级大奴婢主、地主的两班贵族占据着中央地方的上层官职,再次级的中小奴婢主、地主瓜分了中下级官职;最后是占有少量土地和奴婢的小地主。国王依靠两班贵族治理国家和地方,而两班贵族则依附王权而保障自己的世袭财产和地位。

  其实,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古代中国,其实绝大多数仅仅到明代中国,现在对中国古代城市,军队,社会印象大多以明朝为基础而建立的。以唐朝为例,唐朝和李朝一样,政府门阀拥有大量官私奴婢,其地位等同牲畜。并在经济活动中占有相当比例。实际上,以中唐为界,中国与中国是不同的,当然以文明为界,中国跟其他文明流行的架构一样有极大不同,横行对比的话,古代中国在世界文明中长期仅仅是一个非主流。所谓小中华的李氏朝鲜,从来不曾像过明代中国,如果硬说,那么仅仅只是在表面上有一层汉唐的皮,内在与汉唐有一定共同之处。然而由于其生产力技术水平国力的限制,朝鲜并无能力撑起这个所谓的小中华。李朝初期的频繁政变乃至后期惨烈的党争,就是其无力真正支撑这个抄来的国家架构,所衍生的副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从西汉开始,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就是我国的藩属国,很早就学习着华夏文明,不管中国朝代如何更替,朝鲜一直在向中国称臣纳贡。要论朝鲜最尊崇哪个朝代,则一定是明朝

  话说,朱元璋掀翻了元朝的统治,成了开国皇帝,特地派遣使者到当时的高丽下通知,大体意思就是:元朝完了,现在你们要归顺我大明,以后我就是你大哥了。

  因为高丽国之前与元朝有些姻亲关系,所以朱元璋多少花了些心思要削弱这些羁绊,对高丽采取的是怀柔政策。洪武元年12月,朱元璋派遣符宝郎偰斯出使高丽,偰斯带着40匹绫罗绸缎一路颠簸,从寒冬走到初夏百花开,终于见到了高丽国王王颛。

  小住了一个月,偰斯程回国,王颛准备了鞍马、衣服、人参、药材等做为回礼,偰斯牢记朱元璋“啥也不能要”的叮嘱,只收了高丽文臣赠送的诗。王颛着实动容,表示断绝与蒙元的政治联系,停用元朝的“至正”年号,并在8月来朝,由朱元璋正式册封王颛为高丽王。

  对于朝鲜的朝贡,朱元璋也给予照顾,只接受一些土特产,金银宝物等贵重物品一律不要。朝鲜自元朝就有送贡女的项目,想给朱元璋也送几名宗室美女,但被朱元璋拒绝了。

  明洪武二十五年,朝鲜半岛闹出了不小的动静,将门之后李成桂发动政变把高丽王撵下台,自己当了王。为了获得明朝的支持,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请废除高丽的名字,请封一个新的国名。

  朱元璋一番思索,取“朝日鲜明之国”之意,定下了“朝鲜”这个名字,即我们说的“李氏朝鲜“。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将周边十五个国家列为“不征之国”,朝鲜便是其中之一。

image.png

  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不过是挖了侄子朱允炆的墙角,多少有些不地道,大多数藩属国并不认同朱棣,朝贺永乐登基也不积极。然而,李氏朝鲜来恭贺了,而且是第一个来的,这让朱棣对朝鲜的好感度倍增,中朝贸易也在这一时期频繁起来。

  朱棣在位期间,朝鲜进贡的次数明显增加,贡物也升级到金银、马匹、人参以及纸张等。单说纸张吧,当时朝鲜造纸质量不错,称高丽贡纸,光亮洁白宜书画用,朱棣很是喜欢,在政期间收到的高丽贡纸超过10万张。

  除了贡物,李氏朝鲜问朱棣要不要美女?朱棣不像他老爹朱元璋一样有原则,允了!于是,李氏朝鲜分三次送来十多个贡女,另外,还有将近200名宦官。

  统治着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治国一直用的是儒家思想,自称“小中华”,很多人说明朝与朝鲜是血浓于水的关系,其实也不算夸张,因为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证明了自己的确是义薄云天的好大哥。

  刚结束战国时代的日本侵略朝鲜,而当时的朝鲜内部一团乱,问题频发无力抵抗,挣扎在灭国边缘,只得向明朝求救。

  万历两次出兵,出动了上十万大军,历经多次血战,损失数万人把日军逼退,耗用银两几百万两援助朝鲜,让李氏朝鲜对明朝十分感激。

  后来明朝灭亡,满清政府自然也要派人来朝鲜下通知,再次强调两国关系。相比于明朝对朝鲜的帮助,清朝对朝鲜不算友好,朝鲜君臣和读书人对满清没有好感,渐渐的形成自己的独特套路,平时对清朝表现的礼数周正,私底下称清帝为“胡皇”,清使为“虏使”。与清朝官方交往时使用清朝年号,转身回家仍使用明末的崇祯年号,服饰也仍坚持大明衣冠的样式。

image.png

  如果因工作需要出访清朝时,朝鲜官员都会先到鸭绿江边吹吹风,赋一首诗词,抒发一下“内心有日月”,然后再无奈启程。曾经有几个朝鲜官员在私下使用了清朝年号,立刻被同僚怒怼,被骂不知廉耻。

  朝鲜孝宗帝一直感怀明朝曾给予的帮助,甚至以光复大明为己任,还倡议北伐。他可不是光嘴上说说,而是花钱扩军备战,起用各种人才。朝鲜眼观六路,积极打听还有哪些反清势力,对当时的南明政权、云南吴三桂、台湾郑成功、蒙古准噶尔丹等寄予厚望,常派使臣渡海联络,策划自己也能参与反清。

  三藩之乱爆发之际,朝鲜有大臣上书给当时的国王显宗,认为结集出兵反清的时机到了,是时候完成孝宗遗愿了。儒生们听说后也纷纷响应,上下一片北伐之声,但是显宗有些迟疑,还没做出决断就突然驾崩了。肃宗继位时才13岁,无力主政,北伐大计无奈雪藏。

  后来朝鲜一直财政困难,军备薄弱,更是未能实现反清,但李氏朝鲜倒是有些风骨,一直悄悄进行着各种对明朝的追思活动,在明朝灭亡60周年之际,肃宗下令修建“大报坛”,祭祀神宗,以感谢万历皇帝在日军侵朝时派大军援助朝鲜的救国之恩。每年历代国王都亲自参与,大报坛祭祀成为朝鲜王朝后期最隆重的祭祀典礼。

  到了朝鲜英祖时,大报坛的祭祀对象又增加了明太祖崇祯帝,这样的祭祀活动一直坚持到清末朝鲜被日本吞并,1908年在日本人的压力下关闭了大报坛,此处也沦为废墟,好在还有老照片能证明那段历史。

  虽然大报坛没有了,但韩国至今还能看到不少纪念明朝的建筑物。比如朝鲜儒生所建的万东庙,庙中刻有崇祯手迹,非常珍贵,相比大报坛来说比较民间,但在儒生心目中地位很高。还有朝宗岩大统庙,是由朝鲜的明朝移民后裔建立的,至今仍在祭奠明太祖、万历、崇祯皇帝

  除此之外,李氏朝鲜还修纂过大量的明朝史和中国史著作,洋洋洒洒满满的汉字。在整个古代历史上,如此积极修纂他国历史的情况实在是罕见,而编纂者也坦荡的表示,就是为了感念大明恩情。

  二战后,朝鲜半岛正式分裂为朝鲜与韩国两个国家。回望李氏朝鲜,虽然国小兵薄,却神奇的延续了500年,在朝鲜半岛能算上稳固的王朝。

image.png

  提得关注的是,在清朝时期,李氏朝鲜内部公文仍采用崇祯年号,竟然延续到“崇祯二百六十五年”的纪年。想想看,明末年号能在他国使用长达265年,这股韧劲的坚持也着实不易,可见李氏朝鲜是发自肺腑的尊崇明朝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392年,李成桂取代王氏高丽而建国。朝鲜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京(今开城;又称松都),1395年定都于汉城(今首尔)。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乱后再度迁都开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乱后最终定都汉城。经过对北方的开拓,到15世纪中叶,朝鲜王朝的国土基本定型,大致相当于当今朝鲜和韩国的总和,北方以鸭绿江和图们江同中国为界。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