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格拉纳达战役

格拉纳达战役是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最后战役,经此一战,西班牙全境都脱离了穆斯林的统治,开始了其称雄世界的历史。

  西班牙在收复失地运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有能力征服和管理新大陆,对其基督教化和欧洲化。无论是好还是坏,收复失地运动标志旧欧洲与新大陆的第一次碰面,从而改变了15 至16 世纪的世界面貌。

  这场战争(格拉纳达战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教会取代王室成为战争主导和战争经费的主要资助来源,职业军人亦参与其中,参战士兵人数创历史纪录,大炮以前所未有的频度被广泛使用。以上息表明,格拉纳达之战已表现出早期现代战争的特点。此外,这一时期战争中,在为维护皇家权威而战的名义下,还涌现出许多早期现代政治体制雏形。对西班牙来说格拉纳达之战的意义在于,战争可以把皇家利益与宗教使命紧密捆绑在一起,这为后来征服新大陆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场战争还关系到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整个15 世纪的欧洲,末世论(有关世界末日的思想)极度盛行。15 世纪末,整个欧洲尤其在西班牙广泛流传一种说法,说是预言家已经预言斐迪南是世界末日的关键人物。此外,预言还说斐迪南将会征服格拉纳达,跨过地中海打败所有穆斯林,把犹太人改宗为基督徒,占领耶路撒冷,建立一个全新的基督教帝国。随着斐迪南和伊莎贝拉不断取得胜利,这些预言越传越广。预言重点强调国王发动战争的宗教目的,并为克里斯托弗· 哥伦布早前发表类似思想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斐迪南和伊莎贝拉也不失时机地反复声称格拉纳达之战(以及之后对美洲的征服)并不只是为了获得他们个人的名利,而是为了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并荣耀上帝的光辉,这是一项光荣的事业。因此,收复失地运动提出的很多思想主张均为日后征服新大陆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

  基督徒对格拉纳达的征服对西班牙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这场战争结束了收复失地运动。780 年来基督徒统治者第一次控制了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起初,基督徒征服者向格拉纳达穆斯林保证如果这些穆斯林选择留在格拉纳达,那么他们仍旧享有财产权和宗教信仰自由;同时,基督徒统治者还答应协助那些不想留在格拉纳达的穆斯林离开格拉纳达,向北非移民。来自塔拉韦拉(Talavera)的格拉纳达第一任主教斐迪南受命承担改宗格拉纳达穆斯林的任务,他对摩尔人的风俗习惯与伊斯兰宗教信仰进行了区分,打算通过谨慎耐心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完成改宗穆斯林的工作。然而,由于当时整个欧洲包括西班牙的宗教多元主义主张被压制,加上国王对穆斯林改宗速度太慢表示不满,因此国王便派托莱多主教西斯内罗斯(Cisneros)去格拉纳达加速对穆斯林的改宗进程。西斯内罗斯组织了富有争议的大洗礼运动,激起了穆斯林的连锁反抗。1500 年,由于担心北非穆斯林与格拉纳达穆斯林势力联合,因此王室用比1492 年时更为不客气的言辞要求格拉纳达穆斯林在参加穆斯林改宗洗礼和移出西班牙之间必须做出选择。鉴于1478 年基督徒已经建立西班牙宗教法庭(Spanish Inquisition),且犹太人也已于1492 年被逐出西班牙,1500 年的决定对当时的穆斯林来说并不感到意外。在此后的一百年间,基督徒不断强化基督教作为这个国家唯一合法宗教的地位和文化统治的地位,颁布各种法令禁止在格拉纳达使用阿拉伯语言和文字。1609 年,连摩里斯科人(Moriscos,即改宗了的穆斯林)也从半岛被驱离。1492 年对格拉纳达的征服不但标志收复失地运动的结束,而且也标志康维尼西亚计划的终结。建立本国宗教大一统地位的思想是新教改革时期欧洲所有国家的奋斗目标以及早期现代宗教战争必然发生的结果,这使得征服美洲的基督徒也要求当地土著居民必须改宗。同时,还造就了以西班牙为范本的早期现代单一民族国家类型。

  如果就收复失地运动本身来说1492年是其结束之年,但就其思想发展而言1492年却不是其终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收复失地运动可作为进一步进军北非计划的一部分,提出这个说法并不新鲜。阿拉贡和葡萄牙为此已经有数年的准备。然而,1492 年后,迫于欧洲外交行动和抵御奥斯曼土耳其人的需要,这个计划被搁置起来。在许多欧洲统治者包括教皇看来,格拉纳达之战的胜利是日后打败土耳其帝国的先决条件。其次,收复失地运动的一些做法在日后西班牙的国内政策中被保留下来。骑士团制度和教会什一税制度继续在西班牙社会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征收上来的税金被用于地中海战争,与荷兰新教徒之间的战争和新大陆的殖民活动。骑士团在宗教领域里把征服和再征服,十字军东征和帝王统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来到新大陆的西班牙征服者都自诩为哈比托(habito)或某一骑士团成员。

  新大陆是收复失地运动继续发挥影响的第三个方面。当时西班牙人意识到创建海外西班牙帝国属地应成为收复失地运动的延续,因为西班牙人在新大陆面临与收复失地运动时期一样的困难和问题。有些理论家如葛梅拉(Gomara)的洛佩兹(Lopez)撰文声称,由于西班牙人有与异教徒斗争的传统,因此当他们解决摩尔人的问题后应马上着手解决美洲印第安人的问题。格拉纳达征服之后,西班牙统治者发现许多无仗可打的士兵已经变得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回到平民生活状态了。如果是这样的话,西班牙的海外扩张就变得顺理成章了。因为这样一来既可以为皇家带来海外利益,又可以稳定国内生活。可以说,如果没有1492年格拉纳达胜利的话,西班牙想要征服新大陆是绝无可能的。人们一直在争论当时除西班牙之外为什么没有其他欧洲国家发现新大陆,答案正如德里克· 洛马克斯总结的那样,西班牙在收复失地运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使其有能力征服和管理新大陆,对其基督教化和欧洲化。无论是好还是坏,收复失地运动标志旧欧洲与新大陆的第一次碰面,从而改变了15 至16 世纪的世界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格拉纳达战役是西班牙收复失地运动的最后战役,经此一战,西班牙全境都脱离了穆斯林的统治,开始了其称雄世界的历史。

  西班牙是在完成收复失地运动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收复失地运动,亦称"再征服",它是西班牙历史发展上的一个特点。到了十三世纪末叶,阿拉伯人手中只剩下西班牙南部的一小块土地--以格拉纳达为首府的格拉纳达王国。而伊比利亚半岛上其余全部领土,都已经从阿拉伯人手里解放出来了。西班牙国王菲迪南和王后依沙贝拉在全国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于1485年开始进行收复格拉纳达的战役。其中事关重大的一次战役是对夺取格拉纳达城具有战略地位的马拉加城的围攻。在进行了一系列征战,特别是夺取马拉加城之后,战局发展顺利,终于迫使格拉纳达献城投降。这样,西班牙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王国而置身于欧洲强国之林。

image.png

  背景

  在十四世纪和十五世纪的大部分岁月里,西班牙分为阿拉贡和卡斯提尔两个王国,而每个王国又分成许多封建领地。十五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西班牙经济上的发展而促使了城市的政治势力的加强,城市与国王政权结成同盟,共同反对实行政治割据的大封建主。这些条件,构成了西班牙实行政治上统一的重要前提。而做为促使国家统一的力量--与大封建主持敌对态度的城市同盟,也越来越巩固和强大起来。但是,在西班牙政权统一的道路上的拦路虎,即那些大封建主,在国家收复失地运动的同时,也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财富,尤其是扩张了地盘,这样,就为政权的统一人为地制造了许多障碍。除此之外,城市贵族的上层--中世纪享有优惠和特权的阶层,也只有在不侵犯他们既得利益的条件下,才肯支持王权。而城市里的中、小贵族才是王权的支柱,对他们来说,强大的、集中的、统一的中央政权,是赖以向广大农民索取地租的后盾,同样也是镇压农民反抗的最得力的工具。因此,可以说,西班牙的经济发展以及贵族和城市对于王权的种种支持,加速了比里牛斯半岛上的政治统一。

  1479年,与卡斯提尔女王依沙贝拉结婚的菲迪南,登上了阿拉根王位,他顺应潮流,对卡斯提尔和阿拉根实行了联合统治,即两个王国合为一体,实现了名义上的政治统一。此时,西班牙的版图包括比里牛斯半岛的大部分、巴利阿利群岛、西西里、撒丁和意大利南部。

  菲迪南在城市贵族和广大市民的支持下,开始了与力图保持封建割据局面的大封建主的斗争。国王没收了大封建主以前侵占王室的土地,剥夺了他们的铸币权和私人发动战争的特权。在收复失地运动中产生的僧侣骑士团,由于非法获得大片土地而致富,菲迪南目前虽然无力解散他们,但他占据了骑士团团长的职位,取得了支配他们全部财产的权力。

  另外,菲迪南利用结合同盟的各城市的军事武装,与大封建主进行了军事斗争。城市军队在各个大道上布岗设哨,同横行霸道的大封建主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基本上控制了各个大封建主的基础上,菲迪南开始逐渐限制城市的自治权,使他们从属于国王官吏的管辖。

  菲迪南和依沙贝拉在巩固了国内的政权以后,着手向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格拉纳达开战。

  在这场称之为"再征服"的战争中,女王依沙贝拉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具有能够支配整个西班牙的能力。依沙贝拉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是一个注重实效的女政治家。她颇具骑士时代的遗风--凶狠、好斗,她以勇于作战,遵守诺言,不说谎话为恪守的信条。她能够鼓动这个具有疯魔心理的民族,这也是任何一个男性领袖所难以做到的。正如史料所载:她是一位女性十字军英雄……,她使整个世界的前途都发生了变化。当然,这句话颇有过分夸大和颂扬之嫌,但比较接近事实的说法认为,依沙贝拉是各种不同的英雄素质所组成的一个奇异的混合物,她勇猛顽强,却一点都不泼辣,思路敏捷而果断,并且酷爱研究高深的哲学问题。因此,依沙贝能够左右整个西班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西班牙是在完成收复失地运动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收复失地运动,亦称"再征服",它是西班牙历史发展上的一个特点。到了十三世纪末叶,阿拉伯人手中只剩下西班牙南部的一小块土地--以格拉纳达为首府的格拉纳达王国。而伊比利亚半岛上其余全部领土,都已经从阿拉伯人手里解放出来了。西班牙国王菲迪南和王后依沙贝拉在全国政权基本稳定之后,于1485年开始进行收复格拉纳达的战役。其中事关重大的一次战役是对夺取格拉纳达城具有战略地位的马拉加城的围攻。在进行了一系列征战,特别是夺取马拉加城之后,战局发展顺利,终于迫使格拉纳达献城投降。这样,西班牙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王国而置身于欧洲强国之林。

image.png

  1485年,菲迪南率兵出征。实现作战计划的最初目标是占领马拉加和阿尔梅利亚,目的是切断格拉纳达与非洲的联系。为实现最初目标,菲迪南不是采用直取马拉加的作战方法,而是预先占领马尔贝拉,以此作为海军舰队活动和补给的基地;另外,需要占领罗贾和费里兹,以便对马拉加实施围攻时,依托上述两地来保障大军的后方和侧翼的安全,因为罗贾和费里兹分别控制着马拉加至格拉纳达和马拉加至阿尔梅利亚之间的陆地通道和海岸线。

  1485年5月,菲迪南统帅西班牙军队开始了扫清马尔贝拉外围的作战:他首先命令围攻罗达的炮兵部队实施猛烈的轰击,不久,罗达城在炮火中化为灰烬。接着,西班牙军队于1486年占领阿罗拉,并且随即对马尔贝拉实施夹攻,迫其献城投降。之后,菲迪南以马尔贝拉作为海军舰队的基地,开始围攻罗贾,并攻陷该城。1487年4月7日起,菲迪南率兵通过地形最困难的一段地区,于4月17日前出到费里兹城下,4月27日,该城投降。至此,菲迪南作战计划的最初部分得以实现,马拉加已经处于陆、海两个方面的重重包围之中。

  马拉加城的战略地位仅次于格拉纳达城,它凭借港口可以与非洲方面保持联系,其居民约有一万一千至一万五千人,守城部队有数千名将士,其中绝大多数是非洲最精锐的部队成员组成,守将为哈米特。马拉加城四周由坚固的城墙环绕,城中还有一个卫城,也叫作"热内亚堡垒",它可以用火力控制四周的城墙;城内还有一条甬道,连接着吉贝尔法罗要塞,因此,从马拉加城的工事构筑情况看,其防御设施能力还是比较强的。

image.png

  菲迪南指挥部队抢修围城工事,同时命令海军舰队封锁了港口。工兵部队在为炮兵赶修通道,另有一部兵力火速前往阿尔吉西拉斯搬运炮弹。总攻前的战备工作正在忙忙碌碌进行着。特别是菲迪南此时请来的女王依沙贝拉,好似圣女贞德的出现,令全军精神振奋,士气倍增。

  守城将领哈米特拒绝了菲迪南劝降的企图,并连续多次派出小股部队出击,袭扰围城部队。在此期间,阿布都拉也曾经两次派出援兵,企图增援被困中的马拉加城,但这些军事行动都被菲迪南坚决粉碎了。

  菲迪南几乎天天都命令炮击马拉加城,但是随着日期的延长,弹药逐渐减少,菲迪南决定开始攻城。此时,马拉加城内的情况在不断恶化,由于大量难民拥挤在城内,使该城的各种物资保障成了大难题,许多人被饿死,更有一些人逃往西班牙方面去谋求生路。在这极端困难和恐怖的气氛中,哈米特将守备部队撤至吉贝尔法罗要塞,并派出公民领袖组成的谈判团,求见菲迪南,协商议和之事。但事情并不是象哈米特料想那样简单,因为哈米特以前曾经两次断然拒绝菲迪南的召降,而此时马拉加城已经唾手可得,因此,尽管谈判团三次求见菲迪南,后者都未予理睬。无可奈何,哈米特于1487年8月18日开城投降。第二天,吉贝尔法罗要塞也举旗投降。此役,菲迪南基本上没有耗费多少精力便达到了目的,因此他感到十分欣慰和满足,便领兵回科尔多瓦过冬去了。

image.png

  时间过得飞快,冬去春来,菲迪南再次命令作好备战工作,并于1488年6月,挥师直取阿尔梅利亚,但由于该城防守严密,未能很快奏效。一年以后,即1489年5月,菲迪南又率领八万名步兵和一万五千名骑兵对巴查进行了长时间的围攻。寒冬的来临,也没有迫使菲迪南撤兵回师,相反,菲迪南命令大军修建了许多茅舍,展现出一付长期围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在此期间,全军的后勤物资保障由于依沙贝拉的亲自指挥,而成绩卓著。有一段时间曾经流行瘟疫,但由于卫生勤务保障及时,全军没受多大影响。而巴查城却力尽援竭,四面楚歌,被迫于12月4日交出城池投降。

  马拉加和巴查的相继失守,使阿布都拉丧失了对抗的最后勇气,遂决定向菲迪南彻底投降,交出全部领土,包括阿尔梅利亚和高地克斯。菲迪南立即派兵占据了阿尔梅利亚。

  现在,菲迪南面临的最后一着棋,就是夺取格拉纳达了。

  格拉纳达城位于尼华达山脉脚下的两个丘陵之上,其间有吉尼尔河和达罗河流过。在小山顶上有阿拉门布拉和阿尔贝拜辛两个要塞。在阿拉门布拉要塞之下,是一片开阔地,一直延伸到城外。城市的四周都有砖质护城墙,城墙上设有许多碉堡,并以火力控制着城墙内外。全城有二十多万人口,还有一些败军残部也退守这里,并决心死守到底,因此,格拉纳达城的防御基础可以说是相当雄厚的。

image.png

  从1490年春天开始,菲迪南指挥部队着手毁坏城西的肥沃平原,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深秋。西班牙军队将格拉纳达城外围的二十四个小市镇以及许多村落夷为平地,将所有粮食和牲畜一扫而光,这样,就等于完全断绝了格拉纳达城的物资供应。

  1491年4月,菲迪南率领八万人前出到护城墙下,扎营结寨,决心长期围困,实现作战计划的最终目的。

  此情此景,格拉纳达人的命运看来实在不妙,无非是城被攻陷或者饿死、困死,两者必居其一。守城的巴布地尔要求议和。10月5日,双方达成协议,休战七十天,并开始谈判。一个半月过去了,11月25日,双方达成第二个协议,内容是:格拉纳达城在六十天内自动投降,并交出全部武装和要塞,但菲迪南允许保留其财产、法律、宗教和风俗习惯,并由格拉纳达的官吏统治该城,而这些官吏要接受西班牙国王委派的总督节制。

  1492年1月2日,格拉纳达城投降。巴布地尔亲自向西班牙国王菲迪南献上城门的钥匙,此时,城门洞开,菲迪南手持巨型银质十字架,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格拉纳达城。

  影响

  至此,西班牙王国经过七百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再征服"的工作也告结束。西班牙的版图一再扩展,并作为一个统一的基督教王国,而置身于欧洲强国之林。 西班牙的地理位置更加有利,它位于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可以同时向两个彼岸发展,而其北面有比里牛斯山的天险,凭借它可以阻止外敌的入侵,南面与非洲只隔着一个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来往甚为方便。当时,欧洲没有第二个国家占据如此有利的态势,使其足以扩张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只有西班牙王国能够首屈一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大家心里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战役是哪个呢?今天小编给大家说说西方历史上有名的战役——格拉纳达之战。1491年西班牙南部地区爆发了格拉纳达之战。当时,斐迪南五世率领基督教卡斯蒂利亚人攻打穆罕默德十一世(基督徒称之为布阿卜迪勒)统领的穆斯林摩尔人。格拉纳达之战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不仅意味斯林结束其对伊比利亚的统治,而且开了西班牙民族主和斯林军队早在711年就已跨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西班牙,并在之后外扩张的进程。

image.png

  约700多年的时间里与基督徒进行了多场战争。1478年,基督徒重新收复西班牙大部分土地,实力式微的摩尔人迫于确保自身安全的压力,定期西班牙基督教国家交缴贡物。格拉纳达国王阿布哈桑·阿里决意停止对外缴纳黄金和奴隶贡物,因此当缴纳贡物日期到来的时候,哈桑不但拒绝支付,而且还发出战争威胁。斐迪南刚刚通过与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婚姻统一了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王国,自然不会被哈桑阿里的威胁所吓倒,旋即发动针对哈桑·阿里的战争,自这场基督徒和摩尔人之间的战争前前后后共历时近10年,在此期间卜迪勒废父亲阿布哈桑,并取而代之。

image.png

  与此同时摩尔人王子布阿,斐迪南在进攻中奉行焦土政策,防止摩尔人为其军队或格拉纳达地区居民提供任何物质上的帮助。1486至1489年,基督徒军队在格拉纳达外围地区烧杀劫掠,不时打退摩尔人的反击,并占领了一些摩尔人城堡。1489年,摩尔人的势力范围只剩4座主要城市,包括布阿ト迪勒控制下的格拉纳达城。 在斐迪南极其诱人的投降条件的吸引下,很多城市的卫戍部队选择投降。1490年,布阿迪勒也派出两位使臣去与斐迪南的人谈判投降条件,然而之后却风云突变,布阿卜迪勒再次选择与他领导的民众一起坚守城池,并向斐迪南的军队发出进一步挑战。

image.png

  斐迪南被迫于1491年夏率大军对格拉纳达城展开进攻经过对格拉纳达进行相对长时间的围困后,攻守双方开始轮番骂阵,1491年7月两军短兵相接,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正式打响。战争中摩尔人军队遭到西班牙军队包围,突围途中,一名摩尔人士兵把长矛掷向斐迪南的指挥帐。当晚,一小队西班牙士兵潜入格拉纳达城把基督教《圣母颂》祈祷文贴在格拉纳达城中清真寺的大门上。第二天,前日突围时向斐迪南指挥帐掷长矛的那名摩尔人士兵把这张由基督教贴在清真寺大门上的《圣母颂》系在一匹马的尾巴上,并骑着这匹马在西班牙前沿阵地来回奔跑。这时,正巧赶上伊莎贝拉到前线视察,陪同伊莎贝拉视察的人很多有一大队骑兵,还有受加底斯侯爵罗德里戈·庞塞·德莱昂指挥的重装步兵。

image.png

  看到伊莎贝拉率军抵达前线,摩尔人以为西班牙军队要展开进攻,所以便打开城门并展开部队准备迎战。然而伊莎贝拉却不准她所属军队对摩尔人发起攻击,因为此次来只想看一眼传说中的格拉纳达城,并不想让任何人在因为她驾临前线而引发的战争中死去。然而,当看到那位格拉纳达士兵恣意读《圣母颂》时,在军中一位士兵的要求下,斐迪南与格拉纳达的摩尔人进行了一次单兵对决。对决双方都披盔戴甲,开始时在马背上较量,后来改为在地上,经过几个回合的僵持后,西班牙骑士逐渐占了上风。

image.png

  在二人比拼的过程中,两方军队都遵守骑士决斗规则,没有发兵助阵。然而,当格拉纳达一方的决斗士战死之后,摩尔人则发起了攻击。面对摩尔人的迅速出击,德莱昂侯爵已无法顾及伊莎贝拉妄图息事宁人的美好愿望指挥军队迎头痛击。虽然西班牙炮兵开炮助阵,但真正打退摩尔人进攻的还是西班牙的重装骑兵。摩尔人在付出两千人伤亡的代价后撤退到城里。西班牙人大胜后却遭遇不幸。胜利日当晚,伊莎贝拉帐篷里的蜡烛引燃帷幔,引发大火烧毁了西班牙人大部分帐篷。

image.png

  第二天上午,为向摩尔人证明他并无大碍,斐迪南在格拉纳达城墙外举行阅兵仪式。布阿卜迪勒则派兵出城攻击斐迪南的军队,继起引发大规模战斗。最后,西班牙人逐渐占据上风,摩尔人再次退守城中。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摩尔人对基督徒重建的营地十分不屑,因为西班牙人把营地建在一处叫作圣菲的小城里。摩尔人在警惕西班牙人的同时,也在承受着忍饥挨饿之苦。最后,布阿迪勒提议对投降条件进行谈判。斐迪南列出了一长串极其诱人的投降条件。

image.png

  其中包括不对投降后城中的居民进行报复,保证信仰自由,地方行政长官由当地居民选举产生,伊斯兰教文化受法律保护等。除此之外,投降条件中还规定,如果有不愿在基督教政权统治下生活的格拉纳达市民,可以自由选择移居北非地区,这些市民的移民费用由斐迪南政府支付。1491年11月25日,格拉纳达城向斐迪南投降。格拉纳达城投降意味着历经近800年战争的收复失地运动的结束。无论对其自身而言,还是对于世界来说,西班牙都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image.png

  斐迪南在一国君主制框架内完成西班牙诸国的统一,由此开启了创建新国家的历史进程,进而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西班牙民族主义精神。同时,这种西班牙民族主义精神也发展为拒绝所有非西班牙事物的思想。斐迪南对布遂阿ト迪勒和摩尔人的承诺很快就被人们所遗忘,激进的天主教思想泛滥开 来,无论摩尔人还是犹太人,都最终难逃迫害、驱逐和死亡的厄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至此,西班牙王国经过七百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再征服"的工作也告结束。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