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归义军

  归义军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沙州地方政权武装。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长达六十年的统治。后因内乱,几经周折,最终被沙州回鹘所取代。

  唐名将张议潮出生在西北重镇沙洲(今甘肃敦煌),这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张议潮生在了富贵窝里。

  在唐朝最风华灿烂的年代里,包括沙洲在内的河西十一州是唐朝版图上最璀璨的明珠。此地是河西走廊要冲,连接着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其富庶和繁荣冠绝天下。可惜,张议潮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候。

  在他出生以前,这只臂膀早已被唐朝的宿敌——吐蕃砍断了。

  趁着安史之乱时,昔日驻扎在河西重地的唐军陆续被调回中原平叛的机会,吐蕃朝着防务空虚的河西十一州发起疯狂进攻。尽管河西军民进行了近乎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死抵抗,无奈朝廷自顾不暇,没有能力援救河西,到公元787年,随着抗击吐蕃多年的沙洲沦陷,河西走廊终于丢了。

  吐蕃人把河西当作流油的肥肉,隔三岔五就呼啸着杀来,抢粮抢人。当地的唐朝人随时都会被掳走做奴隶,且被严禁穿唐服,唐朝人谁偷偷说汉语,立刻就会被挖掉眼睛、砍掉四肢,扔到郊外自生自灭。

  这就是张议潮出生的地方,这就是张议潮生活的年代。在这种凶残的治理下,昔日富强繁华的河西大地俨然成了人间地狱:很多昔日繁华的乡镇都成了废墟,昔日绿油油的农田全成了荒芜沙地,城市里的汉人见了吐蕃人都吓得赶紧躲避,躲得慢一点儿的就会被当场暴打一顿。

8ac979aaeedb439eb146728b5ec83a19.jpeg

  唐朝使者借出使吐蕃的机会来到这里,好些唐朝人偷偷流着泪质问使者:朝廷忘记我们这些子民了吗?

  是啊,什么时候唐军才能够重振雄风,再度收拾这沦陷的山河?一代代挣扎在吐蕃军队马刀下的唐朝人望眼欲穿,可是,使者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朝廷也回答不了。那已经不是威风八面的盛唐了,那是一个困于藩镇割据,在内忧外患里苦苦熬时间的中晚唐,哪有能力来拯救受苦的百姓呢?

  然而,同样在这样家国沦陷的苦痛和身为亡国奴的耻辱中度过了整个青春年华的张议潮没有提出这样的疑问。他从未惆怅咏叹,更不曾麻木不仁。

  他听到了同胞泣血的疑问,用行动回答了这样一句话:我来!

  英雄挺身而出

b8330d4b2b7b4794a374721152f8e6a7.jpeg

  出身沙洲名门的张议潮虽然也在吐蕃的凶残欺压下忍辱求生,但他身在这个曾经浴血抗击吐蕃的英雄城市,祖先传承下来的满腔热血从未冷却。

  他早早就以盛唐名将封常清为偶像,苦学兵法韬略,武艺更练得勤,家产几乎全都被他变卖掉了,用于招兵买马。就这样,在吐蕃人眼皮底下,张议潮不声不响地练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归义军。

  一只复仇的拳头已经悄然攥紧了。

  但是张议潮也知道自己做出的是一个怎样凶险的选择:一旦他高调起兵,就是直接挑战公元九世纪亚洲强大的军事帝国——吐蕃。吐蕃有强大的战争潜力和更强大的战斗力,想从它的铁蹄下挣脱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人生大半时间里,张议潮一直在默默蛰伏,等待最好的机会。直到公元848年,49岁的张议潮下了决心:动手!

  这一年的吐蕃陷入了内乱。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张议潮一下子就抓住了。于是长期骄横的吐蕃驻军看到了令他们瞠目结舌的景象:满城昔日羔羊般被他们驱使的百姓竟然拿起了武器,呼啸着向他们杀过来。

  几乎在一夜之间,吐蕃军队就被狼狈打走,沙洲光复了!这是自河西沦陷后,吐蕃军队第一次在河西遭到痛击,唐朝人光复山河的号角就此吹响。

  旗开得胜的张议潮立刻派出十路信使,向遥远的朝廷通报情况,报捷的同时请求支援。然而,这十路信使陷入了吐蕃驻军的重围里,大多壮烈牺牲,只有一个僧人最终带着满身战伤走到了长安街头,而那已经是两年以后的事了。

  信使尚且被围堵,张议潮的处境可想而知,几乎是困守沙洲孤城,陷入吐蕃军队群狼般的重围里。吐蕃军以为张议潮到了穷途末路,黑压压地杀来,打算让这群胆大包天的反抗者付出代价,不料立刻碰得鼻青脸肿——多年忍辱偷生的磨炼造就了张议潮强大的军事才能。

  在以寡敌众的沙洲保卫战上,他连出奇招,竟以极少的兵力不停地打吐蕃的闷棍,吐蕃连续几次攻击都被张议潮凶悍地打了回来。

  更让吐蕃人吃惊的是张议潮打造的这支新型军队的战斗力。战士们简直是以一当十,每个人平日看着就是老实巴交的平民,但跨上战马、拿起武器立刻战斗力爆表,几乎都是搏命来打。原因说起来很让人热血沸腾:支撑他们的是一个早已埋在心中大半辈子的信念,那就是光复国土,驱逐顽敌!

  随着在沙洲的节节胜利,这支军队仿佛是一把火炬,点燃了整个河西的反抗烈火。昔日忍辱求生的百姓受到张议潮抗争精神的激励,纷纷自发行动起来,反抗吐蕃统治的战旗如雨后春笋般竖立起来。

  张议潮更是成了大家心中不二的英雄。好些地方的唐人居住区都出现了妻子送丈夫参军、父亲送儿子参军的热烈场面:认准了张议潮这位英雄,去跟着他和吐蕃好好打一场!

  于是,这支开始看起来不起眼的队伍越战越强,张议潮的归义军已经在实战中成长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其核心的7000名归义精骑尽是身经百战的汉家好男儿,战斗力冠绝天下,光复河西从此不再是梦里泪光中的呼唤。

  奇迹的胜利

46cf7509dfc746e89c799a2f0f8f3d82.jpeg

  公元851年起,张议潮的进攻铁拳轰然打响了,几乎呈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席卷了从今天新疆哈密至青海乐都的原唐朝河西九州,而河西已收复州郡的地图户册也由张议潮再次派遣使团送到了长安:原唐朝工部尚书之子张议潮历经浴血奋战,已经率唐朝子民为唐朝光复了除凉州(今甘肃武威)外的河西故地。

  整个长安都震惊了。对于此时的唐朝来说,张议潮的捷报简直是意外之喜。张议潮派来的使者走上长安街头时,全长安的百姓都出动了,争相目睹英雄的风采。

  关于这一群对祖国赤胆忠心、蛰伏多年不屈不挠地完成奇迹伟业的英雄,也许只有当时唐宣宗诏书里的一句赞叹才能完美地形容:“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

  获得崇高的荣誉之后,已经名满长安的张议潮也受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然而,唐朝能给他的支持,也只有这些了。

  其实,张议潮真正面临的考验才刚刚到来:新收复的河西大地是一个百废待兴、经济落后的烂摊子;被逐出河西的吐蕃军队依然虎视眈眈,河西最重要的战略要地凉州还在吐蕃手里,凉州是河西走廊的门户,不早日收复这里,河西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

  但张议潮毫无畏惧。多年前日以继夜的潜心钻研给了他治理地方的底气:仅用五年的时间,他就恢复了唐朝在河西的基层建制,甚至重建了被吐蕃破坏殆尽的华夏文化教育体系。

  在他的谋划下,在几乎每天的战事都不消停的局面下,河西地区的军民且耕且战,竟在战乱的背景下高速发展起来。朝廷派出特使前来巡视河西,特使访查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军事情况后钦佩地上奏说:“观河西之地,旧时胡风尽去,唐风大盛。人物风华,一同内地。”这是一个和战场上的辉煌同样伟大的业绩。

  这番艰难的恢复只是一个中场休息,张议潮念念不忘的还是为唐朝收复河西全境。

  终于,从公元861年起,磨砺宝剑多年的张议潮再次亮出了耀眼的锋芒,对吐蕃发起了最后的总攻:他先是在凉州战役中全歼上万名吐蕃精锐,将河西十一州全部光复,然后挥兵西进,一路杀至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是古时西域的交通枢纽)地区。

  公元866年深秋的一天更成为河西百姓最扬眉吐气的一天:在张议潮亲自指挥的廓州(今属青海海东)战役中,归义军同仇敌忾,一举将对手全歼,此时把持吐蕃国务的权臣、曾经多次屠戮河西百姓的吐蕃大相被俘后则被枭首示众,并传首长安,以祭奠河西屈死同胞的冤魂。

dc3bb8a5d60e4f33ad9cf3a3abac47ae.jpeg

  这一战不只报了多年的血海深仇,更是一个圆满的句号——从此,吐蕃再无力染指河西,西尽伊吾(今属新疆哈密),东接灵武(今属宁夏银川),四千余里土地全部光复,百万户百姓从此继续自豪地聚拢在唐朝的旗帜下,史书感慨:“六郡山河,宛然而旧。”

  功德圆满的张议潮在69岁那年来到长安,担任左神武统军。他74岁病故时,唐朝举国悲痛,河西百姓家家号哭。

  这位英雄的价值,也许鲁迅的那句话是最好的写照:“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

  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

  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技艺的出神入化,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将军出巡的盛景:

  画中有百余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军乐和歌舞为主的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八名骑兵头戴毡帽,腰系革带,击鼓吹角;随后是高举牙旗的骑兵和演奏琵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舞伎两队,一队身着汉装,一队穿吐蕃服饰,翩翩起舞。

  壁画的中心人物则身穿红袍,骑白马,正要纵马过桥,前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

image.png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壁画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张议潮。这幅画,正是表现其率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十一州的雄壮气势。

  1

  安史之乱后,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遂使边州无备,吐蕃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

  自乾元元年(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愤慨的张籍在诗中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李广李蔡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吐蕃士兵。

  当吐蕃攻打沙州时,尽管当时和朝廷的联系已经中断,城中军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今敦煌)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向回鹘求救。可是,始终盼不来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诸将,主张焚毁城郭,率众东逃。

  都知兵马使阎朝,见主将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担罪名,将周鼎缢杀。

  结果,沙州军民非但没有责备阎朝,反而支持他自领州事,集结在他旗下,共同抗敌。

  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坏境下,阎朝带领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长达10年之久。

  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弹尽粮绝,城中军民处于绝境。为保他们安全,阎朝与蕃将相约,不得伤害、驱逐百姓,这才出城投降。顽抗多年的阎朝,投降后被吐蕃人下毒暗杀。

  沙州,至此陷落。

  2

  17年后,贞元十五年(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

  张氏家族是沙州豪门,世代为州将,张议潮之父张谦逸更是官运亨通,官至工部尚书。

  然而,作为一个成长在“沦陷区”的官二代,张议潮感受不到家族带来的荣耀。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几天膏粱锦绣,目之所及,尽是国仇家恨。

  吐蕃显然没有大唐那样开放的民族意识,为实现文化专制,他们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说汉话。

  吐蕃人“贵壮贱老”,将壮丁掳为奴婢,命他们耕田放牧,劳作不休。对年老者,动辄“断手凿目”,弃之街道。

  史载,贞元年间,吐蕃军队曾在河西俘获一万多汉人,带回其部落为奴。当经过一段峡谷时,俘虏们停下脚步,向东边的故乡辞别。有几百人直接哭晕过去,还有人宁死不屈,跳崖而死。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下,每逢新春佳节,河西各州百姓仍偷偷穿起汉家服饰,祭祀祖先,向东遥拜。

  开成年间(836一840年),唐朝使者途径河西。当地百姓见到唐朝使者,夹道迎接,放声哭泣,问道:“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尽管他们乡音已改,仍心念大唐,盼望着王师早日归来。

image.png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亲眼目睹同胞惨状的少年张议潮,手抄一首当时广为传唱的《无名歌》,以表同情:

  “……君不见城外空墙匡,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在吐蕃不断侵略下,河西各州的困境。深受奴役的百姓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生活困顿的同时,还忍受着繁重的赋役。他们不堪重负,试图逃离家园。

  此地的断垣残壁,只能供军官们栽种草木,城外茅花如柳絮飞扬,格外凄凉,连燕子也不愿在这样残破的空城筑巢栖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年轻的张议潮立下志向,他要带领河西各州的百姓,收复失地。

  张议潮平日学习兵法,苦练剑术。现在很多小孩的偶像是娱乐明星,而当时少年张议潮崇拜的却是孙武白起等千古名将。他对经史子集毫无兴趣,只专心研读《六韬》、《玉钤篇》等古代兵书,吸取其中精髓,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吐蕃打下河西诸州后,膨胀了。

  吐蕃人统治该地数十年,毫无作为,只知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对他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涂,他们四面树敌,唐朝、回鹘都与之有过节。

  与此同时,盛极一时的吐蕃也在不断走向衰退,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吐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却缓过劲儿来了。

  会昌四年(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三年后,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吐蕃军。次年,凤翔节度使又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朝廷似乎在为河西的百姓们传达一个信号:你们不再孤立无援,有国家为你们撑腰。

  沙州的张议潮听闻这些好消息,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等得太久了,仿佛这一生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

  ▲敦煌沙州乐园中的张议潮雕像。

  大中二年(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

  张议潮振臂一呼,全城汉人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决一死战

  张议潮自幼饱读兵书,胸怀韬略。史载,他亲率起义军与吐蕃交战,“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突破重围。八阵指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创设的八阵图,烧牛之策则是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此处可能是溢美之词,却透露出张议潮初入战场时的从容与老到。

  两军短兵相接,疏于防范的吐蕃守军最终败下阵来。他们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犹如待宰羔羊的黎民百姓,竟也拿起了屠刀。吐蕃人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张议潮义军成功将吐蕃驱逐出故乡,并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刚掌握吐蕃大权的权臣尚恐热得知张议潮起义的消息,怒不可遏,带领军队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壮,吐蕃军毫不迟疑将他们斩杀,又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杀婴儿为戏,并将当地房屋焚烧殆尽。吐蕃人烧杀劫掠,绵延千里,令人发指

  尚恐热似乎想以此举震慑河西居民,没想到适得其反。他们残暴的行径,激起民怨,越来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张议潮的义军中。

  张议潮一鼓作气,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沦陷数十年,当地的汉人终于翻身做主。

  ▲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4

  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收复沙州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九死一生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佛教势力。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一路向东,走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他辨不清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自己此生能否到达长安。

  一如当年为弘扬佛法,奋不顾身的玄奘,悟真舍生忘死,只希望把河西军民英勇抗争吐蕃一事告知朝廷,让天下人知道,在沦陷区生活了数十年的百姓们,依然不忘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悟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在他的协助下,悟真终于到达长安。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僧人,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平生最爱读《贞观政要》,时时以李世民为榜样的唐宣宗李忱,得知张议潮的英雄事迹,感慨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image.png

  ▲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

  当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之名,威震八方。

  5

  此时,屡战屡败的吐蕃军集结到东边的凉州,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统兵七千,奔赴凉州。

  这次战斗,不同以往,集结兵力的吐蕃军被逼入绝境,同仇敌忾。归义军四处征战,略显疲惫,兵力上还处于下风。

  张议潮指挥若定,命归义军分兵两道,列阵以待,人人手持白刃,气宇轩昂,精锐骑兵在前突击。吐蕃军困兽犹斗,毫不退让,双方拼死相争,一番血战之后,五十里之内,横尸遍野。吐蕃军兵力雄厚,归义军一时难以攻破城池。

  随后,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张议潮才得以攻克凉州。至此,历经百年血雨腥风的河陇地区,全部由唐朝收复。

  时人赞曰: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汉人文化,终于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驱逐吐蕃后,张议潮又积极抵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让周边各族人知道,“社会我潮哥,人狠话不多”。

  有一次,吐谷浑意图劫掠沙州。张议潮主动出击,行至半路,与吐谷浑军狭路相逢。吐谷浑不敢交战,迅速逃归。张议潮带兵追击千里,一直深入到吐谷浑境内。

  沙州以北的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聚集着回鹘与吐蕃残部,频频袭击汉人,抢夺牲畜。

  为对付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张议潮亲率甲兵,围攻盘踞在纳职的回鹘军。回鹘军一时措手不及,抛弃鞍马,大败而逃。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6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汗马功劳,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已示对朝廷的忠诚。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繁华的长安城。

  此地,是大唐的都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车如流水,人潮涌动。身处其中,观花长安道,步随龙辇后,居庙堂之上,为万流景仰。为官者梦寐以求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成就。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7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朝廷的介入,归义军竟自己走向覆灭。一出同室操戈的闹剧,最终毁了张议潮一生的事业。

  张议潮入朝后,河西军务交给其侄子张淮深。经过张氏叔侄的惨淡经营,河西走廊一片蓬勃复兴之象。

  危机往往潜伏在繁荣之中,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的女婿,沙州刺史索勋突然发动政变。

  顿生肘腋之变,张淮深防不胜防,一家人死于乱军之中。

  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景福元年(892年),朝廷不得不承认他为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背恩忘义,背叛张家,小姨子第一个反对。张议潮的第十四女,同时也是其老部下李明振之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将士诛杀索勋。随后,拥立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的情况急转直下,犹如大唐的国运。

  907年,朱温称帝,张承奉无主可依,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随后便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中。

image.png

  ▲大唐的终结者“朱全忠”。

  曾经纵横驰骋的归义军,逐渐被人淡忘,在等待人们唤醒关于他们的记忆。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画,还在诉说他们的前世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王朝历史文治武功与汉朝有一拼,也不缺能臣良将。唐朝对西域中亚的统治也载入史册,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可见唐朝疆域有多辽阔。但唐朝衰弱自唐玄宗开始,唐玄宗喜欢的安禄山,后来安禄山借杀杨国忠为名,起兵造后。实际上安禄山目标很明确想推翻唐朝。

image.png

  汉军诞生

  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唐朝重重一击。唐朝的死敌吐蕃势力乘机占领了河西、陇右及沙州地区,自此唐朝通往西域之路被吐蕃拦腰堵住。使唐朝失去了通往西域的要道。不过唐朝很幸运,虽然通往西域的要道被截断,但生活在河西等地区的汉人挺多,他们一心向往唐朝,不愿受吐蕃的残暴统治。而吐蕃势力太不开化,吐蕃自我发展都受限,根本没有辽夏治理领土的能力,这让生活在此地汉人有了机会。

image.png

  吐蕃统治河西地区时,有一个叫张议潮汉人出生了,他从小目睹了吐蕃残暴统治,决心光复河西地区,回归大汉。张议潮所在张氏家族世代是河西豪门望族,张议潮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倾尽家财,招募并训练军队,等待机会与吐蕃作战。

image.png

  公元848年,张议潮率军攻陷了瓜沙二州,并派人向唐朝报告。此时唐朝高兴都来不及,唐朝皇帝没想到还有一支私人部队甘愿为唐朝效力。两年后,张议潮收复了河西地区11州,唐宣宗封张议潮为沙州节度使,成为唐朝戍边大员。867年,张议潮到长安任职,被封为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河西万户侯等职,872年张议潮在长安病逝。

image.png

  发生变化

  其实早在张议潮到长安任职时,归义军的首领换成了张淮深,他是张议潮的侄子。但张议潮死后18年,张淮深被张议潮的女婿索勋所杀,索勋让张议潮另一个儿子张淮鼎为节度使,但两年后,张淮鼎去世。本应由张淮鼎儿子张承奉接任,但索勋没扶持张承奉,而是自立归义军节度使,不过依然是唐朝边防守卫部队。

  归义军可是张氏一手建立的军队,现在虽说归了张议潮女婿,但张议潮的人却不愿意。张议朝第14个女儿与女婿李明振反对索勋领导归义军,他们派三个儿子杀死索勋,拥立张承奉为节度使。

  后来张承奉不满这个老姑的挟制,两年后他打倒李氏,夺回自己的权力,唐朝对归义军变故给予认可,而且唐朝还封张承奉兼任敦煌节度使。

  张承奉很有能力,他在河西地区大力发展农业,整顿军队,养了大批良马。等张承奉实力强大后,张承奉就对周边小部落进行攻击,扩大了地盘与人口。

  唐朝灭亡后,朱温篡权。张承奉就反对朱温,但他也在积极准备当皇帝。不久张承奉自立为帝,称金山国圣文神武帝,自称白衣天子。但由于归义军宽容的政策,回鹘势力崛起后,打败张承奉。据史料记载,张承奉只得给回鹘势力当儿皇帝

image.png

  结局成谜

  张承奉死后,此时我国正处于五代十国的乱局。归义军统今也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张议潮的后人统治这支军队,而是归了曹议金。曹议金成为归义军节度使。曹家也是河西大族,曹家经历7个曹氏节度使,但已经与唐朝没有关系,此时的中原很乱,根本顾不上归义军势力,自此曹氏归义军就很少在史料上露面。

  到了宋朝时,由于宋朝是一个不思进取的朝代,对远在西北的归义军更不会重视。不过宋朝、辽朝对曹氏归义军首领册封过。

  那归义军自从姓“曹”后去哪了?

  归义军并没有消失,依然占据了瓜沙二州,只是中间隔了西夏以及吐蕃的残部,使归义军很少被人记得。直到归义军最后一任节度使曹贤顺投靠西夏,自从这支被人遗忘的“边防部队”消失了。

  后人认为归义军自张议潮后,逐渐回鹘化。但实际上,归义军对民族和宗教很宽容,致回鹘、水陀等部落逐渐壮大力量,他们有的融入归义军,有得则与归义军有矛盾。

  无论张氏还是曹氏率领归义军都不是回鹘,而是地地道道汉人。只是后人从宋史元史等一些史料中叫法,延续“沙州回鹘”一词,其实真正的归义军大都是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景祐三年(1036)李元昊灭亡归义军政权,曹贤顺向西夏投降。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