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的故事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郭巨靠给人打长工为生,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
郭巨因此深感不安,为了赡养老母,他说服了妻子,决定将不懂事的幼儿埋掉。当他们抱着幼儿在荒郊野外掘地时,却意外地挖出一个罐子,里面全是黄金,罐内还有帛纸一张,上面写着“这罐黄金是上天赐给郭巨的,官府不得夺走,别人不得拿取。”从此,郭巨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顺”的美名传遍天下,成为后世所列“二十四孝”之一。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评价
埋儿奉母,又名“为母埋儿”、“郭巨埋儿”,此故事在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宋代《太平广记》、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明代嘉靖时期的《彰德府志》等书中均有记载。这个故事荒诞愚昧,迷信色彩甚浓。但根据古书记载分析,主人公郭巨可能确有其人,于是便成为封建社会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典型人物,成为封建文人的笔下素材,通过夸张虚构,以说教世人效仿。
鲁迅先生在读了《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的故事之后,不无讽刺地说道,不仅他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
《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
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
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两相比较,干宝至少告诉读者:郭巨是个假“贫困户”!郭巨为什么日子不好过呢?因为分家的时候,钱归了另外两个弟弟。故事中不难看出,郭巨所在的大家庭,家风实在很恶劣:三分之二是坏人,三分之一很窝囊,兄弟三人没有一个人说,家里的钱要留一部分给母亲养老,害得最后要灭掉孙子,给老人省下口粮!
家风恶劣的家庭,居然出了感天动地的孝子,至少有点不“科学”。有没有科学、靠谱的解释呢?
郭巨是晋代隆虑即今河南林县人,《河南民间文学集成•安阳故事卷》中,载有出自林县横水的故事:《郭巨真孝母假埋子的传说》,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郭巨兄弟三个,从小没了爹,日子穷得叮当响。郭巨上山砍柴,上集卖柴,认识了一些响马,跟着他们打家劫舍。响马当中,郭巨运气最好,有一次在河北成功干了一票,发了大财。没有钱日子不好过,钱多了日子也不好过:昨天还是穷光蛋,今天荣登福布斯,不“科学”呀!
为了免于群众举报、官方问责,郭巨想出一个好主意:把这笔财换成金子,装到一个小锅里,在上边写了两行字,埋到了村外。然后回来跟老婆唱戏,要埋儿子云云。老婆拗不过他,只好背着娘,让儿子吃顿好饭,穿上新衣,抱着孩子跟着丈夫,来到了村头小河边。郭巨假装刨啊刨,那锅就刨出来了,上写:“天赐郭巨,神不能占,鬼不能夺”。夫妻二人掀开锅盖一看,里面还是一锅金子!郭巨娘闻听儿子埋孙子,一路哭喊跑了过来,见到这场面也傻眼了。这时的郭巨乘势说:“娘,咱人穷志不短,冻死不烤灯头火,饿死不吃昧心食,这金子咱不能要。”娘说:“傻孩子啊,这是天赐给咱的,咋能不要咧?还不赶紧谢谢老天爷。”于是三个人一起跪下叩头,谢天谢地恩!
这件事很快传了出去,于是皇帝封郭巨为孝子。后来,村边立了碑,修了庙,竖了牌坊,建了郭巨坟——郭巨从此名利双收。
这则传说也不一定真实,但故事的原理倒很“科学”: 郭巨“巨额财产来历不明”顺利漂白,“白手套”都没用上一只!“先进事迹”个人需要,社会也是需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郭巨埋儿《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
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二十四孝故事之郭巨埋儿?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由于入选郭居敬的《二十四孝》,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并不为过。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很残忍,其实需要看你读了故事的哪个版本。郭巨埋儿《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奉母”,原文是这样的:“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龋民不得夺’。
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就这个官方认定的故事而言,郭巨的“残忍”很难成立。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人相食”也是正常的,让大家都活下来才是真“残忍”!问题的关键,是郭巨一家是不是到了要抢“生死牌”的地步。
但要寻找真实的细节,又并非易事,因为《二十四孝》中的故事,大都取材于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而“郭巨埋儿”更有正史支撑,《晋书》所载与之并无二致,看来郭巨确实是个好人!
东晋学者干宝《搜神记》中,也有一则“郭巨埋儿得金”的故事:“郭巨,隆虑人也,一云河内温人。兄弟三人,早丧父。礼毕,二弟求分。以钱二千万。二弟各取千万,巨独与母居客舍,夫妇佣赁,以给公养。居有顷,妻产男。巨念举儿妨事亲,一也;老人得食,喜分儿孙,减馔,二也。乃于野凿地,欲埋儿,得石盖,下有黄金一釜,中有丹书,曰:‘孝子郭巨,黄金一釜,以用赐汝。’于是名振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二十四孝是历代流传下来的孝行典范。虽然有很多人批判愚孝、封建、迷信思想严重,鲁迅先生也对为母埋儿评论过质疑的观点。但我认为还是很值得现代人学习。
埋儿奉母故事的大概情况是这样的,汉朝郭巨因为家穷,粮食短缺,不能同时养活母亲和三岁小儿。就和妻子商议后以:儿子可以再有,母亲饿死就没法复活的理由,挖坑埋儿、以节省口粮奉养母亲,但最后因挖出金子而使孩子免于一死。
这个故事看似荒诞愚昧、有点迷信色彩,但宣扬的是孝心有好报的思想,也很引人深思。很多人可能都想过父母和孩子谁最重要这个问题。
现实中和网上,少数人的回答是孩子最重要,多数人纠结后回答一样重要,因为一边是自己十月怀胎辛苦生下的心头肉,另一边是把自己当成心头肉的父母,确实很难选择。
当然,也有少数人说父母比孩子重要。也有高瞻远睹的说伴侣最重要,这和西方国家大多数人观点很接近,认为父母和孩子都会离开自己,只有另一半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
说实话,我很不认同这种说法,甚至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最自私的想法。亲情友情爱情,为什么亲情放在第一位?因为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会演变成没有血缘的亲情,而所有绵长的友情,到最后也会转化成手足般的亲情。
而亲情中父母和孩子谁最重要?看似无解的难题,很多人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就拿我长大的小村庄来说吧,老人生病大多找村里赤脚医生来看,而孩子生病大多数人家都会送去大医院。当然,不是说他们对老人多不孝顺,而是面临选择时,普遍现象潜意识都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小编我也问过我的母亲谁更重要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孩子最重要。我也问过我自己,我的答案是父母重要,但是我的做法证明了我的言行不一。这也是我希望颂扬二十四孝的原因。
现代人都明白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但很多人都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个“不足”不是指经济能力,而是懒得去为父母做一些小事。
应了我一直引以为戒的那句歌词:“为人应知孝当先,量力行孝何须钱,富孝荣华来供养,贫孝饮水亦承欢。”
父母不需要我们埋儿奉母式的孝顺,但需要我们老莱娱亲似的陪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孝是我们一直推崇的美德,但是推崇孝,不代表什么样的行为都可以以孝为理由,我们不推崇愚孝。
古时的《二十四孝》就有很多是愚孝,以孝之名,行残忍之事,只能体现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其中郭巨埋儿的故事就是为了行孝,不顾小孩性命,埋儿奉母,可谓非常残忍。
这个故事说有个叫郭巨的,本来家境还行,不过父亲死后,三兄弟分家了。他自己一个人抚养老母亲,对母亲也非常孝顺。但是随后生活更加艰难,又正好妻子生了一个儿子。
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就经常把自己的食物留着给孙子,郭巨觉得这样下去影响他供养母亲,就和妻子说,儿子可以再有,但是母亲只有一个,不如把儿子埋了,好节省开支供养母亲。
妻子不得已,只能听从丈夫的话,抱着小孩,郭巨就开始挖洞。幸好,挖到二尺深的时候挖到了黄金,说郭巨孝心感动上天。郭巨因此过上了好日子,得以同时照顾母亲和孩子,他的孝顺也得以名闻天下。
这个其实不知道是真是假,毕竟可以挖到金子的几率太小了,只是可以看出,当时朝廷和人们对这个孝道的推崇。
而同样也有个姓郭的也做过同类的事情,只是他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
郭世道出身贫寒,出生后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娶了新媳妇。郭世道对父亲和继母都非常孝顺,14岁父亲去世,郭世道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娶妻之后生了一儿子,但是郭世道就和妻子商量说生活已经足够艰难了,实在没有能力再养一个孩子,不如埋掉儿子,还节省花费来供养母亲,最后两个人就把儿子埋了,只是没有挖到金子,儿子是真的被活埋了。
郭世道的这样的孝心在当时也是被推崇。也许有人说郭世道也是因为太穷了,没办法。那下面这个故事,就可以看出,为了愚孝,是全然不顾小孩的性命的。
明朝人江民儿的母亲为了让生病的母亲痊愈,就割自己的肉给母亲做药引,但是不起作用。
然后他就向泰山的山神许愿,说如果自己的母亲康复,他就把自己的小孩杀了当祭品。
凑巧的是,他许愿之后他的母亲身体就好了,于是他就把儿子带到泰山,在佛祖面前把儿子杀了。
他母亲和老婆知道后,伤心欲绝,就自杀了。很多人都惊叹江民儿是在大孝,有人报官,官府也认为这个是大孝,于是呈报给皇帝。
幸好当时的皇帝还算贤明,下令将江民儿处死,并禁止这样的孝行。不过即使皇帝下令禁止,“割股疗亲”、“ 埋儿奉母”这样的行为还是常有发生。
这样的愚孝行为也让人毛骨悚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