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海禁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元朝开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日本,中国古代称其为倭奴国。唐咸亨年初,以近东海日出而重新命名为日本,但此后人们仍习惯称日本人为倭人,称日本海盗为倭寇。明朝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千里海防告急,出现了严重的倭患。造成这场倭患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倭寇又是由哪些人员组成的?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地区警报频传,海盗登陆劫掠的事件一再出现,遍及浙江、福建、广东各省,而且规模越来越大,一时间成为东南地区的巨患。这些海盗烧杀抢掠,横行不法,令各地受害的民众痛恨不已。由于海盗来自日本,而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奴国,因此人们称这些海盗为倭寇。

  倭寇入侵事件,早在元朝时就已经发生。根据泉州地方志记载,元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的时候,倭寇烧杀抢掠事件时有发生,惠安县衙曾被倭寇烧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惠安县衙再次被倭寇烧毁;至正年间(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门登陆,于马坪附近各乡村大肆焚掠,因台风沉船,被当地群众全部歼灭。从这个过程来看,倭寇的入侵一直陪伴着元朝,直到其覆亡仍未终止。这时期的倭寇基本上是由日本武士、走私商人及破产的流民组成的。

  但嘉靖年间的倭寇,仍然全部是由日本人组成的吗?有学者提出,与元朝倭寇的组成不同,嘉靖年间的倭寇成分极其复杂,除了一部分真倭寇继续骚扰东南沿海之外,从大量的史料来看,大多数“倭寇”其实是中国人,尤其以私人海上贸易商人和沿海的破产农民居多,如侵犯浙江沿海的“倭寇”多为江南人和漳州人。位于松江县的柘林是“倭寇”的大本营,经常聚集两万多人,这些人名义上是“倭寇”,但其中沿海破产的农民、渔民与盐民占到半数。

  另据当时剿灭倭寇的明朝官员记载,活动在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除一部分是真正的倭寇外,大多数是中国东南沿海居民。胡宗宪在《筹海图编》中指出,今天的倭寇数目庞大,大约有数万人,都说自己是日本人,其实真正的日本人不过数千人而已,其余都是中国人,以福建漳州人居多。胡宗宪的幕僚茅坤在其《茅鹿门文集》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昆山有一个男子,被“倭寇”抓走,五十天后才逃回来,据他说,每艘倭船大约有两百余人,其中绝多大部分都是福建、温州、宁波等地人,中间也有一些徽州人,在这些人中间又以福建人最多,大约占到十之六七,而日本人只有十几个人而已。昆山人归有光在《震川文集》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他说当时海上的“倭寇”有上万人,但真倭不过数百人。

  不仅“倭寇”的基本队伍是中国沿海居民,“倭寇”的主要首领也大多数是中国人。嘉靖初期,福建人李光头、歙县人许栋占据宁波的岛屿,成为浙江沿海“倭寇”的首领;而陈思盻则以横港为据点,成为福建、广州“倭寇”的主要头目。嘉靖中期,许栋、李光头被朱纨消灭,陈思盻被王直所吞并,浙江沿海的倭寇势力以王直为最大,徐海次之。王直,绰号“老船主”,自称“净海王”,原是徽州海商,因贸易不通便以抢劫为生,流亡日本,盘踞五岛列岛为根据地,经营多年,成为最大的海盗首领。

  为何在嘉靖年间会出现这场“倭患”?造成“倭患”的原因有哪些?十五世纪后期,日本进入一个新的群雄割据时代——战国时代,各地的封建藩候和寺院大地主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解决因战争带来的财政困难,并满足自己的私欲,支持并且组织日本的一些浪人和商人,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掠夺,这样渐渐地,倭患就猖獗起来。而明朝当时的土地兼并现象非常严重,贵族豪门不仅兼并平民的土地,甚至还兼并军卫屯田,造成了海防松弛,从而给倭寇的入侵有可乘之机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间正常的朝贡外交之外,任何人都不准出海和外国人交易。而当时的中国已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之中,经过双边贸易,沿海的商人和百姓尝到了交易所带来的甜头,因而对明政府的海禁政策非常不满,一部分民众还与日本人勾结,占据沿海岛屿,或私下到中国沿海交易,走上武装反抗的道路。如经营海上贸易而“富至巨万”的月港商人洪迪珍,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进行走私贸易,但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明政府派兵追捕他及其家人,最终将其“逼上梁山”,成为武装反抗明朝政府的“倭寇”重要首领。再如当时最大的海上贸易集团的头子王直,本来并不想造反,后因乞求解除海禁,遭到官府的拒绝而最终沦为“倭寇”。即使起事,他还是希望朝廷开放海禁,并且表示如果明朝政府能准许通商互市,他愿意“杀贼自效”。由此可见,嘉靖年间之所以倭患猖獗,其实跟明朝政府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压制刚刚兴盛的私人海上贸易,迫害海商也不无关系。

  明朝政府最终平定了这场倭患。朝廷中的一些官员意识到海禁过严是造成倭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只有开放海禁,才能彻底地解决倭寇问题。嘉靖以后,明朝政府采用了较为开放的政策,倭寇为患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说到曾经席卷中国东南沿海和朝鲜半岛,杀掠中、朝两国平民百姓无数的日本“倭寇之乱”,今人第一印象无不是明朝中后期嘉靖时代东南沿海的倭寇大起,以及谭纶、戚继光俞大猷等明朝军民可歌可泣的抗倭事迹。但实际上,倭寇对中国沿海百姓的祸害,远比此时要早得多。早在元末明初之时,这场历时200余年的抗倭战争就已开始。

  中国有史记载的最早“倭寇入侵”事件,是元朝武宗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倭寇连船数百,掳掠宁波。今人说倭寇,总说是日本破落武士以及沿海“奸民”自发组织的海盗团伙,似与日本政府无关。但根据有关日本史料记载,这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倭寇入侵,确为日本的“政府行为”。彼时日本正是镰仓幕府倒数第二任统治者久明亲王(日本后深草天皇之子)统治时期,他在位时确立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并开始组织船队劫掠朝鲜和中国的沿海地区,曾有大臣后草建司劝他不要激怒中国,他答道:“唐(中国)已不复从前,不足惧。”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征日失败,让日本对中国从仰视变为平视。虽如此,彼时“倭寇”的主要掠夺对象,仍然是距离其最近的朝鲜。

  元末至正年间天下大乱时期,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一度达到极盛。此时日本镰仓幕府业已灭亡,进入了京都、奈良两个天皇并立的“南北朝”时期(公元1336-1392年),双方旗下的诸侯相互征战数年,乱民四起,大量战败的武士浪人摇身一变成为海盗,这些海盗多来自日本的长州、萨摩、鹿八岛等地。日本南北朝下属的“大名”,也有人资助海盗集团,劫掠后坐地分赃。入侵的路线,大体是每年四五月间,从高丽至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再至江浙地区。偏巧此?东南沿海变乱四起,东南“义军”领袖方国珍和张士诚麾下也有不少“海贼”,因此臭味相投,合兵劫掠东南沿海。尤其可恶的是,他们经常在沿海捕获乡民,掳至日本后令剃日式发型穿日服学日语,将其“日本化”,再挟持至中国劫掠,遇官军围剿时,就令这些人为炮灰。曾给元军抗倭做幕僚的元末文人林伯景在其笔记里就曾记录:元兵捕获的倭寇“俘虏”,相貌与倭人无二,过堂的时候却齐用中国话喊冤,仔细审讯才知是多年前被掳走的当地“乡间良人”。所谓倭寇,十有八九都是这些被胁迫的“华侨”。为防倭寇,元朝严令“片板不得下海”,所谓海禁即从元朝开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天下一统,而“倭患”这个历史遗留问题,也摆在了百废待兴的大明王朝面前。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初登皇位,倭寇就给朱元璋来了个“下马威”。同年四月,倭寇与江南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勾结,“大掠五府,饱掠而去”。同年五月,倭寇又侵山东,毁蓬莱,登州卫所,“劫掠官库,军士死伤逾千”。嚣张至极,朱元璋考虑到国家初建,争取和平解决。同年六月,朱元璋以杨载和赵秩为使者,出使日本“南朝”,面见主掌“南朝”国事的怀良亲王,措辞严厉申斥其罪行。孰料怀良亲王狂妄,竟当场斩杀赵秩,并拘押杨载。第二年,日本足利氏掌权的“北朝”向“南朝”发动军事进攻,怀良不支,偏巧此时朱元璋再派使节前来交涉,怀良唯恐朱元璋趁机攻伐,立刻态度转弯,不但当场道歉,还将被扣押的杨载等中国使节尽数释放。第三年,怀良派使节至南京,送还被掳百姓70多人。朱元璋大喜,从此与日本南朝建立了外交关系,允许其派使节到中国“朝贡”。然而就在同年五月,又发生了倭寇大掠温州之事,第四年,倭寇又大掠福建、广东、海南三省,一月内“沿海乡民死者逾万,焚屋千栋”。朱元璋遣使怒责怀良,怀良喊冤,声称这些倭寇都是从“北朝”来,非自己属地。朱元璋这才知道,原来日本还有个更强大的“北朝”。其后朱元璋多次派使臣与“北朝”建立关系,都被怀良设法阻止。值得一提的是,怀良派到中国的使臣,多次重金贿赂彼时明朝“宰相”胡惟庸,与之狼狈为奸,“通北朝”之事,也是胡惟庸屡屡作梗。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日本北朝室町幕府统治者足利义满遣使朝拜朱元璋,朱元璋见其贡书里未提“称臣”一事,因此拒绝收其贡物,但允许日本“光明天皇”的小儿子来南京学习,朱元璋“尤善待之”,但中日关系至今依然处于“冰河期”。洪武十四年,十七年,十八年,又有多股倭寇入侵辽东、山东、海南三省。此时明王朝经过10多年休养生息,国力渐渐强大,朱元璋遂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79年)命开国名将汤和与周德兴在浙江、福建沿海铸“备倭城”59座,屯兵8万人,继而在洪武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两次挫败窜犯东南沿海的倭寇,“斩俘甚众”,至洪武末期,明朝从北至辽东,南至广东的海岸线上,修筑各类卫所200多所,置“备倭军”近30万人,精锐兵舰3000多艘,构筑起一条海上长城。因此从洪武二十年开始至朱元璋过世,倭患暂稀。这其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查知胡惟庸“通倭”,日本“南朝”怀良又送来书,措辞傲慢,使朱元璋一度想征讨日本,但终被大都督李文忠等人劝阻。为防前元征倭失败覆辙,朱元璋在其留给子孙的《皇明祖训》中,将日本定为“不征之国”,称日本“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不轨,故绝之”。因此200多年后的大明“抗倭援朝”战争里,万历皇帝虽调集精锐水师云集天津,意欲直捣日本本土,终因丁应泰等大臣以“祖制”劝阻而作罢。

...查看更多

  明朝,中国对待沿海的商贸活动是很支持的,因为这个也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沿袭明朝的政策,康熙曾经一度放开海禁,允许各国经商。但是,后来取消了,也为后代皇帝的闭关锁国埋下了伏笔。

  明朝的海上贸易始于郑和

康熙 (2).jpg

网络配图

  朱棣时期,为了寻找不见踪影的侄子朱允炆,安排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东非、红海。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9]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郑和的海上贸易,远扬中华国威,很多国家也经常到中国来做海上贸易。

...查看更多

  朱元璋其人,特别善于总结前朝经验,历朝历代开国功臣权力独大,于是他把开国功臣全杀了;前有宋元大兴以武治国,于是他削减武官势力,大兴儒家治国。

朱元璋
网络配图

  出身贫寒的朱元璋在总结中深刻意识到了国家衰弱和灭亡的根源,就是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崛起,国家的经济资源都集中到了他们的手中,官商勾结,中央政府可动用的资源大大减少,无力应对国家面临的种种问题。 ...查看更多

  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闭关锁国是不同的,海禁是为了让政府控制一些重要贸易,不让普通百姓去做,也是为了防止倭寇渗透和侵扰。但不是与世界隔离开来,是上层社会一些阶层的自我封闭,民间的交流还是很多的,葡萄牙租借澳门,成为和世界交流的一扇窗户,明末郑成功能收复台湾,大败海上马车夫荷兰,科技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

  起初,明朝并不是完全不让对外贸易,而是不允许民间的对外航海,而政府却大规模外出航海。而且小规模允许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民间航海家外出航海,现在东南亚的华侨移民就是这样过去的。

image.png

  明朝海禁为了防范倭寇,当倭寇被灭后,其实海禁基本就没有了,而且明朝也默许了老百姓对外贸易,在倭寇被消灭后,虽然明朝政府名义上不允许百姓出海,但是巨大的海外贸易税收对明朝财政的巨大支持,让明朝政府认识到了对外贸易的好处。

  所以明朝很快默许了对外贸易,但是碍于面子和政府法令的威严。因为政府的法令如果总是改变,会降低政府的威信。所以明朝政府名义上一直坚持海禁!

  实际上,明朝的海禁是名存实亡的。尤其在灭倭战斗中,一些民间航海家奋勇杀敌,为明军提供舰船粮草。甚至直接协助明军战斗,明朝政府也不好意思恩将仇报,所以明朝政府对于这些在灭倭战斗结束后,就转入对外贸易的民间航海家,并没有采取太大的限制,只要你缴税,你爱买卖什么就买卖什么。还有,但是全世界的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等商品,几乎全是中国垄断,中国国靠着这些低成本的商品,在全世界赚了不少钱,全世界70%的贸易额流入中国,欧洲在美洲、非洲掠夺的大量金银,大部分通过贸易流入中国,明朝政府也不是傻子,他不会有钱不赚的。

  清朝是真正的寸板不许下海,甚至解散水师,缴获明朝的百丈宝船竟然被拆解了修建宫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