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拉塔战争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是可圈可点的一战。一支规模较小却训练有素的英国军队,成功击败装备精良且久经磨炼的当地军队。这表明,面对富有经验的军事对手时,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将能力挽狂澜。

  训练有素的马拉塔士兵 16世纪,伴随着对美洲大陆的征服,欧洲再次出现了强大的帝国。凭借先进的武器,欧洲士兵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当地的古老文明。类似的胜利模式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断重演,当地文明的先天不足在欧洲现代战术面前显得难以招架。俄罗斯占领了西伯利亚,而葡萄牙、法、英等国在印度开设的贸易站,俨然成为入侵者的踏板。

  莫卧儿王朝曾是南亚势力最强的帝国,但其影响自1707年奥伦泽布去世后便开始逐渐式微。自此,印度各土邦王公纷纷宣布脱离中央政权,形成了500多个土邦王国。这些王国由不同民族组成,彼此间经常会为争夺领导权而爆发战争,但有时也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入侵的英国人。而且,印度统治者并不像美洲土著对欧洲的军事入侵那样没有丝毫招架之力,他们深谙其所面对的英军特性。因而,当英国人自诩为是莫卧儿的接班人时,马拉塔联邦的一支当地部队也要求获得印度的统治权。这个联邦由多个有权有势的部族组成,首领被称为白沙(相当于首席大臣)。

  1775年-1782年、1803年-1805年、1817年-1818年,印英之间爆发了三场战争。

  白沙与其他部族的首领不断从法国、英国两个竞争劲敌手中招募欧洲军事顾问,请他们指导、改组军队,用大炮、火枪和西式军事训练来迅速武装本土士兵。

  在短短的一段时期内,当地军队的加农炮数量便发展为英军的两倍。

  直到18世纪末,英国想威慑在印度的对手仍非易事。

  然而,印度不断地激起他们对财富的欲望-- 英军情愿以一场力量对比悬殊,但却极富挑战性的战斗来征服当地居民。在此背景之下,马拉塔战役爆发。从军事角度来说,马拉塔战役在英军战争史上成为可圈可点的一战。40年后,指挥此次战争的英军将领亚瑟·威尔斯利(即后来的威灵顿公爵)被问及他在战场上的最辉煌时刻属于哪一场战斗时,他毫不犹豫地答道:“马拉塔战役!”

  温文尔雅的强盗 1803年,英印之间的冲突再次发生--当时的孟加拉总督理查德·威尔斯将军派其弟亚瑟·威尔斯利,向被霍尔卡部族打败的白沙拔基娄二世提供保护,此举招致其他部族的抗议,纷纷起来反对英国的干涉。这次英国人决定采取更暴力的干预手段来威慑印度。尽管此时威尔斯利总共只有4500名正规军,而且他们大多数是印度兵,其中只有一半是骑兵,但威尔斯利仍心十足地开始充分展示其作战效率和战略部署能力。

  威尔斯利在这场战争中的军需后勤工作方面所展示出的才能,常常被后来的军事学家赞许有加,且为日后英军在印度如何为军队提供补给提供了范例。在此之前,大多数军队是从途经之处掠夺军需。这种做法不仅严重伤害了当地居民,还因当地人的反抗增加了战斗的难度。有鉴于此,威尔斯利采取了一种新的供给制度,即从驻地附近的商人手中购买食物以补给物资。这样不仅减少了因掠夺而增加的战斗,同时也表达了军队对当地居民的善意。

  此外,威尔斯利还下令将辎重搬运车留在诺尼安(音译,Naulniah)村,用以筑起防御工事,然后亲自骑马外出调查敌人在马拉塔的据点。他没有采纳向导们的说法,而是选取了他自己发现的适宜横渡凯特纳河的浅滩,从而使军队避免遭遇攻击、行军速度加快,甚至还因此拥有了能突袭敌军的优势。

  随后,威尔斯利调整了作战方针,他将马德拉斯印度兵安排在两股常规英军部队中间,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开始向前方进发。马拉塔人失去了河流的保护,但在人数和加农炮的规模上仍占优势。两排大炮开始驳火。威尔斯利深知,如果战斗持续的话他将会处于失利的局面,因此他命令部队立刻前进,由穿苏格兰裙的第78高地军开路。

  突破马拉塔防线 直接进攻是获胜的唯一办法。英国士兵装上刺刀,向训练有素的马拉塔军队发起猛烈冲锋。显然,马拉塔的两名司令-- 贝拉尔和辛迪亚缺乏威尔斯利那样的勇气,竟在战斗中退却,只留下他们的高级欧洲顾问波曼(汉诺威人)

  继续指挥军队。第78高地军在柯林·坎贝尔,第78高地军战士离对方约55米处停下来,连续扣动火枪扳机向对方射击--这是英国人最喜欢的近距离作战,这种残酷的作战方式常常令对手闻风丧胆。

  第78高地军突破马拉塔人的大炮防线后,发起了又一轮进攻,并最终从南翼攻克了波曼部队。马德拉斯印度兵乘胜追击,攻破了马拉塔军的防线。在战斗最前线,威尔斯利的马匹中弹。

  在北翼,第74高地军在密集的炮火中用死去的战友尸体筑成防御,坚守了很长时间,直至英国骑兵火速赶来增援并彻底扫清了通往阿萨叶的障碍。

  此时英国的整条战线突然掉转方向,把后面的追兵逼回到约安河边。威尔斯利在战斗中失去了第二匹坐骑。他的勇猛鼓舞着他的士兵。面对英军新一轮的袭击,马拉塔军渐生厌战情绪,于是横渡河流,把大量军事装备抛之脑后。

  威尔斯利的胜利钳制了马拉塔人在印度中部的势力,不过损失也相当惨重:伤亡达1500人之多,伤亡率超过了27%。而马拉塔方面也至少损失了1200人,并在战场上丢弃了98门加农炮。但事实上,印度人的顽强抵抗并未就此停歇,直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才艰难地完成了对这片大陆的最后征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blob.png

  战争

  第一次

  公元1770年,声名显赫的马拉塔王国依仗威名和实力把在德里的莫卧儿王朝皇帝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以若干特权相要挟,答应护送他回首都,大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炙手可热的权势。不久,由于王位继承问题发生内讧,英国人趁机出兵,从而爆发了第一次英国--马拉塔战争。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了取得和孟买毗连的某些沿海领土,巩固其在孟买的地位,提出割让萨尔塞特和巴塞因,并将布罗奇及苏拉特两县的一部分税收转让给英国为代价,答应出兵2500人与佩什瓦组成联军。联军在阿拉斯平原将浦那的马拉塔政府军击败了。

  1777年、浦那的马拉塔政府领袖热情地接待了一个法国冒险家,井答应将印度西部的一个通商港口让给法国人。这件事引起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法国人在印度南部图谋的疑虑,决定对浦那重新开战。1778年11月,英国攻击部队由600名欧洲人和3300名印度士兵组成,直向浦那进发。1779月1月9日,英国攻击部队和浦那庞大的马拉塔军队相遇了。浦那军队打垮了英国军队,并迫使英军签订了一次屈辱条约。"但是这个条约被英属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拒绝了。他曾经写道,我们已经否认了这个条约,,要是我们能轻易地洗刷掉我们民族声名蒙受的丑名,那有多好啊"。黑斯廷斯不受同僚们的纠缠阻挠,采取了挽回公司声誉的措施。他从孟加拉派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横跨中印度,先后攻占了艾哈默达巴德、巴塞因等地,但是英国军队向浦那进攻遭受失败,被迫退却。黑斯廷斯派出的另一支英军借云梯爬城,占领了瓜利奥尔,在锡普里(今锡夫普里)的英军也打了胜仗。这几次胜仗的结果,提高了英国人的声誉,促使英国同浦那政府缔结了《萨尔拜条约》。

  《萨尔拜条约》确认英国人占有萨尔塞特,划分了各王国的势力范围,从而恢复了战前的原状。英国人从这个条约所得到的物质利益并不很显著,但英国人还是滥费财力,采取了一些不受欢迎的财政措施。即使如此,这个条约还是标志着英国在印度称霸历史上的一个转挨点,它维持了和马拉塔人20年的和平时间,摆脱了马拉塔人的牵制,使英国集中力量向迈索尔、尼扎姆、奥德和法国人作战,并将尼扎姆和奥德的纳瓦卜置于英国人的控制之下。黑斯廷斯的断然措施,挽救了英国在印度的地位,从而奠定了英国人在印度政治中的支配权,为上升到最高权力铺平了道路。

  《萨尔拜条约》中关于马拉塔人的条款,承认了马哈达吉。辛迪亚"就对英国政府的关系来讲,是一个独立的王公","在涉及他与浦那政府关系的其他方面,仍应遵守谨慎的方式"。马哈达吉·辛迪亚是一个杰出的领袖,他利用自己的新地位来扩大和巩固在北印度的权力。他抛弃了陈旧的马拉塔作战方法,聘请法国军事专家根据欧洲的科学方法编制部队。为实现他在北方的野心,他前往德里,使在暴力和混乱中无依无靠的空头皇帝沙·阿拉姆二世成为他的傀儡,利用虚构的皇帝主权的名义,使他很快地在印度斯但建立了马拉塔人的霸权。他从皇帝那里为他的主人佩什瓦取得了帝国摄政的官职,他自己则成为佩什瓦的代表,并获得了御林军的指挥权,成为皇帝名义上的奴仆,实质上的严厉主人。当他逐步确立对拉杰普特人和贾特人的支配地位后,他在北印度的权力达到了显赫的顶点。但当他企图进一步在浦那树立势力、扩大范围的时候,因患热病而去世。

  马哈达吉·辛迪亚的去世,是一件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马拉塔帝国和印度其他各邦都因此而受到影响,从而也决定了马拉塔人在北方霸权的命运。据后人从英国人档案中找到的对马哈达吉的行动"严加戒备的各种证据",由此推论,如果马哈达吉不死,坚持不懈地努力实现他曾经作出的扩张计划,他很可能会变成不列颠利益的强大敌人。但由于他的去世,英国人则可以在那里比较自由地建立他们的统治权了。随后,英国集中力量征服迈索尔(见迈索尔战争)。

blob.png

  第二次

  1799年迈索尔被征服后,马拉塔成为英国在中、南印扩张的最大障碍。公元1798年4月,理查德·韦尔斯利就任印度总督,开始支配东印度公司的命运。当时,印度的政治情况是极端严重的:"公司的宿敌"迈索尔苏丹实力大大增加,而敌对态度未减当年;威望和实力降低了的尼扎姆,欢迎法国人的支援;马拉塔人领袖的权力达到显赫惊人的程度;公司经常担心的喀布尔的统治者扎曼沙进入印度平原:当时公司的财力又极为拮据。与此同时,欧洲革命的影响,拿破仑对埃及的远征,法国人又同提普结成了同盟,都使紧张的局势增加了严重性。保护英帝国的利益成为韦尔斯利决策的出发点,为了保卫和维护东印度公司的地位,韦尔斯利冷静地分析了当时各王国的态势,对印度各邦推行了军事同盟政策。韦尔斯利军事同盟体系的意图是,"未经英国政府了解和同意,印度各邦不得从事战争,也不得和任何其他邦进行谈判。大的公国各以英国军官指挥的一支土著军队来维持公共和平;它们各自割让某些有充分主权的领土,以支付这支军队每年的费用。小公国则向最高权位者纳贡。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他们个个都加以保护,以抵抗任何入侵的外敌。"对于这样一种办法,只有弱邦才肯顺从,如尼扎姆立即就接受了,而马拉塔则拒绝了。

  马拉塔人深知英国人干涉马拉塔人的事务是危险的,所以反对和英国人建立任何同盟。马拉塔人中精明的政治家,长期以来尽力保持联邦某种形式的团给,并一直抵制英国人对内部事务的干涉。韦尔斯不檄职后,曾经三番五次地要求马拉塔人加入他的"防御同盟和互相保证",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韦尔斯利在1800年写道:"迄今为止,巴吉·拉奥(马拉塔的佩什瓦,反复无常的脾气和这个民族在对外关系方面所保留的独特的猜忌,都使我们的意图一筹莫展"。

  然而,由于马拉塔人的内江和佩什瓦巴吉·拉奥的挑唆,马拉塔的酋长互相争斗起来,并将巴吉·拉奥赶下了佩什瓦的宝座。巴吉。拉奥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答应加入军事援助同盟,请求韦尔斯利的保护。巴吉·拉奥的请求与英国建立控制马拉塔人的计划一拍即合,英国同他于1802年12月31日签订了《巴塞因条约》,该约规定一支拥有不下6000名正规步兵,配备通常比例的野战炮和欧洲籍炮兵的外国援军,永久驻扎在佩什瓦的领土内;为了维持这支军队,由佩什瓦让出一块有260万卢比税收的领土。巴吉·拉奥还答应不聘用敌视英国人的任何欧洲人,他同其他各邦的关系须受英国人的控制。就这样,巴吉·拉奥便以牺牲民族独立,换回了被保护的代价。于是便演出了由一支英国军队把巴吉·拉奥送回都城,并恢复了他原先的佩什瓦的丑剧。

  《巴塞因条约》使东印度公司和马拉塔联盟合法元首间建立起确定的关系,是英国在印度称霸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正如英国人指出的"这无疑是改变我们在西印度立足点的一个步骤。它在顷刻之间把英国的责任加重了两倍"。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条约缔结以后,再也无须担心和马拉塔酋长们发生冲突了,即使真正爆发任何战争,由于缔结《巴塞因条约》使英国人得到好处,也可以帮助他们制胜具故人。然而,算盘并不都是由英国人拨弄的。由于这个条约是和一个被迁下宝座的佩什瓦签订的,条约中彻底抛弃了民族独立,严重地伤害了马拉塔领袖的感情。在这样一个严重的民族危急的关头,马拉塔的酋长们试图组成一个对付英国人的战线,但由于酋长们之间不能一致行动,大大削弱了他们反抗英国人的力量。

  第二次英国--马拉塔战争于1803年8月初开始了。马拉塔军队除法国人训练的4万人外,总数为25万人,而英国人在印度各地的军队约为5.5万人。英国军队尽管数量上处于劣势,但韦尔斯利战前对这场战争作了充分的准备:对迈索尔和苏拉特等王国采取了措施;同盖克瓦尔和奥德缔结了相应的条约;通过《巴塞因条约》为制胜那个联盟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等等,这些都给英国人的作战以有力的影响。英国人决定全面攻击敌人,战争在德干、印度斯但两个主要中心和古吉拉特、本德尔汗德和奥里萨三个次要中心进行。战争证明法国人所训练的马拉塔人战斗队不大中用,欧籍军官大多数背离了马拉塔王国。马拉塔还犯了一个错误:抛弃了前辈的骚扰战术,采取了西方的作战方法,把战争的胜利寄托在外国人的身上,结果很快就失败了。

  在主要作战中心之一--德干战场,1803年8月,英军3.4万人从北、南两路侵入马拉塔,瓜廖尔和那格浦尔军队奋起抵抗。9月3日,北路英军攻占阿里格尔,强渡朱木拿河,16日占领德里和阿格拉。辛迪亚派援军北上,11月1日在拉斯瓦里被英军击溃,损失7000人。南路英军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于同年9月在阿萨耶战役取得了"比德干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为漂亮的胜利",继而占领了布尔汉普尔和阿西尔加尔两个地方。稍事休整,11月在阿尔冈等地击败瓜廖尔、那格浦尔联军。接着便又占领了加维尔加尔的坚固要塞。

blob.png

  在主要作战的另一个中心--印度斯但战场,1804年,英军全力进攻印多尔王国。该王国统治者J.R.霍尔卡尔开展游击战,8月在穆昆多拉隘口打败英军1.2万人,10月包围德里。印军占领了维里和亚格拉。英军在德里战役中一举打败了马拉塔联邦中的辛迪亚北方军队,歼灭印多尔军队24个步兵营。接着,又在阿尔瓦尔邦的拉斯瓦里打败了北方军队。 11月13日,英军攻占迪格要塞,1806年1月,霍尔卡尔被迫同英国签订丧权割地的和约。

  与此同时,三个次要作战中心的英军也相继打败了马位塔联盟,获得了进一步的胜利。

  五个月的战争,马拉塔联邦中的辛迪亚和邦斯莱损失惨重,不得不与英国签订两个和约。按照1803年12月17日签订的《德奥冈条约》,邦斯莱罗阁将库塔克省(包括巴拉索尔及它在瓦尔达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割让给英国人。从此,若是他和尼扎姆或佩什瓦发生任何争执,均应由英国人仲裁;而且,"非经英国政府准许,不得聘用任何非欧洲人、美洲人或和英国人作战的国家的人民或任何非英国籍臣民",并限据它的同意,保持一位英国驻扎官在其身边。12月30日,英国同辛迪亚签订了《苏尔吉--阿尔金冈条约》,条约规定把恒河和朱木拿河间他所有的领土,以及它的位于斋浦尔、乔德普尔及戈哈德三个拉杰普特族公国以北的要塞和硕士割给战胜者。在西面,它将艾哈迈德纳加尔、布罗奇及他所有的阿腐陀丘陵以西的领土割让给英国。它还放弃了向莫卧儿皇帝、佩什瓦、尼扎姆和英国政府提出要求的一切权利;答应未经英国人允许,它手下不得任用敌对国家的欧洲人及英国籍的臣民;并在它的朝廷派驻了一个驻扎宫。根据1804年2月27日签订的另一项条约,辛迪亚加入了军事援助同盟。依据该盟约,将有一支6000人的防御部队从内地调往边境。作为尼扎姆对英国人效忠的酬答,它从贝拉尔罗阁的旧领地中获得一直到纳尔努拉和加维尔加尔以南及瓦尔达河以西的所有领土:另外还从辛迪亚的领土上取得了阿腐陀丘陵以南的县份。

  第二次英国--马拉塔战争的结果,英国人把在马德拉斯和孟加拉的领土连接起来了,而且还向其他方向扩展,挂名的莫卧儿皇帝已处于他们的保护之下,他们还同乔德普尔、斋浦尔、马切里、邦迪各土邦及巴拉特普尔的贾特族王国缔结了同盟条约。由法国人训练的、为马拉塔人服役的军队被清除了。同时,孱弱的尼扎姆和佩什瓦更加依附于英国。英国的胜利出乎总督韦尔斯利的预料,他直言不讳地说:"我声明,就以我最乐观的想法,我也不敢想往我的计划能一下子完成得这样迅速,这样稳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1775~1818年,英国殖民者征服印度马拉塔联盟的三次战争(Anglo-Maratha Wars)。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blob.png

  第三次

  18世纪最后25年,马拉塔已开始丧失了一个强国成长所需的一切要素,所以不能从19世纪初叶的英国中立政策中得到一点好处。当时,所有马拉塔各土邦的政治和管理情况,都陷于绝望的紊乱与黑暗中,他们的经济情况也毫无令人满意之处。马拉塔的酋长们,甚至包括佩什瓦(他是靠英国人的帮助才回到宝座上的)在内,表面上虽然对英国人友好,但在内心深处却孕育着对英国人的猜忌和敌视的情绪。鉴于马拉塔三个酋长们中没有一个能够公开反对英国人,佩什瓦密谋重新建立一个马拉塔酋长的联盟以反对英国人,并开始与这些酋长以及帕但酋长阿米尔汗和平达里人谈判,他们还试图加强军队的实力和效率。

  英国人并没有忘记采取果断的措施来遏制佩什瓦的图谋。英国新任印度总督黑斯廷斯侯爵到任之后,彻底改变了英国的中立政策,新总督决心"要使英国政府实际掌握最高权位,即或不公然这样",并"要将其他各土邦作为实质上的藩属,即或名义上不是这样"。总督指令要限制佩什瓦的权力,诱使巴吉·拉奥签订了《浦那条约》。根据条约,佩什瓦必须放弃马拉塔联盟领导者的身份;对盖克瓦尔提出的要求减至40万卢比,并答应不再向他提出更多的要求;并把孔坎及若干重要堡垒交给英国人。英国人还强迫辛迪亚、邦斯莱和一些土邦缔结了一系列的条约。这些条约大大加强了英国人的势力而损害了马拉塔人:条约严重打击了佩什瓦的权力和威望;制止辛迪亚对拉杰普特族各土邦的要求,它们已落入英国人的控制之下;牺牲了那格浦尔的独立。但是,没有一个马拉塔酋长真正甘心失去他们的独立,他们完全同情佩什瓦想使自己从英国人控制下解放出来的愿望,于是,第三次英国--马拉塔战争爆发了。

  佩什瓦在英国和辛迪亚签订军事援助同盟条约的那一天,劫掠与焚毁了在浦那的英国驻扎宫的宫邸,出动27000人的部队袭击基尔吉的英国军队。英国军队只有2800人,但却打败了佩什瓦的军队。几乎与此同时,那格浦尔、霍尔卡尔发动武装起义,奋而攻击英国人,先后都被英国人打败了。1817年,英军(12万人、火炮300门)组成南北两个兵团,发动全面进攻。巴吉·拉奥二世率军2.7万人迎战,连连受挫,1818年6月被迫投降。其他王公或不战而降,或稍作抵抗便放下武器。。至此,即使在最坏的日子里,一直被当作马拉塔民族统一象征的佩什瓦的职务被废除了。马拉塔联盟彻底瓦解,英国完成了对中印和西印的征服。英国人在战争中把位于纳尔马达河北岸的一些县份并入英国版图。在同霍尔卡尔签订的《曼达索尔条约》中,将所有纳尔马达河以南的地区割让给英国人,答应在这块领土上供养一支英国的援军,在他的对外关系上接受英国人的仲裁,并承认一个雇佣的军官阿米尔汉为通克的纳瓦卜。从此,一个英国驻扎官就在印多尔长期住下了 。

blob.png

  教训

  马拉塔抗英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连绵不断的内战消耗了力量;放弃游击战术,与英军打阵地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马拉塔也是印度的一个公国,当英国殖民者入侵迈索尔的时候,马拉塔为了自己的利益曾多次出卖提迈索尔国王普苏丹。其实这是很没有战略眼光的,因为英国殖民者的胃口是水远喂不饱的。当马拉塔被英国彻底吞噬的时候,它也许真的悔恨当初没有和迈索尔一道抗击英国殖民者的入侵。

  通过对周边邦国的兼并与征服,马拉塔在1757年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印度西部最大的一个邦国。但是,这个国家懂得扩大势力,却不懂得现固势力。在长期的战争中,它与阿富汗人、穆斯林以及印度各邦都结下了深深的怨仇,而内部各公国之间也常年内证,这给了一直觊觎印度的英国殖民者很好的机会。

blob.png

  战争爆发

  在精心的准备之后,英国于1775年2月27日派一支军队开到了马拉塔的苏拉特,正式发起了对马拉塔的战争。英国人在马拉塔内部各公国之间调唆矛盾,逐步地勾结了格瓦里奥和那格蒲尔两个公国,于1782年将《萨尔拜条约》强加在马拉塔各公国的身上,毫不费力地割走了萨尔塞特岛和巴塞因区。双方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blob.png

  军事冲突

  占领迈索尔以后,英国更坚定了吞并印度的决心,而此时的马拉塔成为它最大的障碍。为此,英国再次席卷而来,马拉塔特殊的王朝内讧再一次被英国利用。1802年,马拉塔国王帕什瓦巴吉·罗二世为了现固自己的政权,被追与英国签订了《巴塞因条约》,英国提出了向马拉塔各公国派驻总督的要求。这一事件传出以后,马拉塔的各王公愤怒了,敌人已经骑到脖子上来了,再不起来反抗,就只有挨打了。

blob.png

  英国吞并印度

  驻扎在格瓦里奥的军队首先发难,向国王的军队发起进攻。英国借机向马拉塔出兵,举将格瓦里奥军队击溃,占领了格瓦里奥和那格蒲尔以及其他的几个公国。此后的马拉塔已经到了极其屈辱的时代,但是英国殖民者没有就此罢手,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占领整个印度。

  181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向马拉塔的派施华首相提出了一个狂妄的要求,逼迫派施华放弃对本族各邦的统治权,希望马拉塔的各邦由英国暂时控制。这分明就是要直接统治马拉塔,派施华和马拉塔的各个邦国终于忍耐不住了,便发动土邦的雇佣军袭击东印度公司的驻地。英国政府很快做出反应,出动12万大军和300门大炮包围了马拉塔。

blob.png

  两军交战

  一年以后,在经过无数个回合的交战后,派施华最终还是失败了。马拉塔公国的大片领土都被英国吞并,其他一些公国则由英国直接扶植傀儡统治。马拉塔公国被征服了,英国在迈索尔战争之后又前进了一步。从此,英国消除了在征服印度过程中最大的两个障碍,从孟加拉湾到阿拉伯海的殖民地被连成了一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18世纪初,马拉塔国家分裂为五个半独立的封建王国。各王国为争夺联盟统治权,不断发生争斗。英国殖民者乘机插手马拉塔内政,多次挑起战争。最终完全瓦解马拉塔同盟。完成了征服印度的重要一步。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