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子案

  弘光朝廷越说是假,远近越疑其真。太子遭禁,掀起了轩然大波,“南京士民”皆“哗然不平”。江防督抚袁继咸、宁南伯左良玉、广昌伯刘良佐等大臣上疏抗争。左良玉甚至起兵东下,声称“清君侧”,但不久病逝。据《明史》、《罪惟录》所载,这位太子也是伪装的,乃状貌酷似太子的高阳人王之明,遂斩于市。这事一直闹到清军占领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方告平息。

  崇祯皇帝的长子朱慈烺,崇祯三年(1630年)被立为太子。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太子与其三弟定王朱慈炯、四弟永王朱慈炤都落入李自成手中,后来都被带往山海关前线。

  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三人都不知所踪。甲申年的十二月,北京城据说出现了太子,不久被清廷认为是假冒的而被杀掉。而几乎就在同时,南方也出现了太子。

  甲申年(1644)十二月,鸿胪寺少卿高梦箕的奴仆穆虎从北方南下,途中到达山东的时候,遇到一位少年,少年请求搭乘他的船南行,少年获准搭船后,他们就结伴而行。晚上就寝时穆虎发现少年内衣织有龙纹,惊问其身份,少年自称是崇祯皇帝之皇太子。

3e5a0003801f19f5cb5a.jpg

网络配图

  少年自称山海关大战后,他就为吴三桂所获。吴三桂在撤离永平时曾传檄四方说将拥太子进京即位,但是后来吴有惧怕清人不允,于是在行军至榆河时便把他放入民间不管。

  他自忖在北方滞留肯定凶多吉少,于是取道南下。穆虎面对这个自称太子的少年十分惊愕,于是昼夜兼程,赶至南京,船行将到达之时,少年望见孝陵,痛哭伏地,久久不起。

  到达南京后,穆虎带其来到高梦箕家中。高梦箕见此少年,当然是惊愕万分。少年自述年幼时在皇宫生活的经历及宫中之事头头是道,高梦箕半信半疑,便将少年安置在家中住下。

  不久,高梦箕派人将其送往苏州安置,后来又转移到杭州,住进高梦箕的侄子高成的家中。少年在杭州并不低调,时常招摇于众,露出贵倨的样子,似乎有意引起人们的注意,背后窃窃私议。

  高梦箕后来又将少年安置在比较闭塞的浙江金华府浦江县,想这样来躲避外界的注意。但是,太子南来消息不胫而走,高梦箕见已经无法遮掩,只好密报马士英,后又上奏弘光帝。

  弘光帝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曾经在北京服侍过太子的内监李继周赶往浦江,没想却扑了个空,少年已经转移到绍兴,于是李继周又赶赴绍兴,这才追上了少年。李继周一见到少年,只是觉得眼前此人与昔日见过的太子有几分相象,但也不敢肯定。

...查看更多

  从顺治元年底到顺治二年初,不到半年的时间,北京和南京同时出现两个太子,这两人都称自己是崇祯的太子朱慈烺,一个是由南向北来,一个是由北向南来。

  崇祯自杀之前,曾经让太子换上布衣逃难,但太子最后还是落入李自成的手中。李自成还封他为宋王,山海关一战李自成大败,太子也就因此失踪。

  这次太子突然出现,吓得弘光帝头顶冒汗。弘光帝这人没什么志向,当上皇帝只是为了吃喝淫乐,他对自己皇帝的合法地位非常不自信,加上朝中有一股反对势力在,太子这一出现,甭管真假,首先让他提心吊胆

1539329075248348.png

  马士英早就有言在先,如果太子回来,立即把国政还给太子。尽管担惊受怕,弘光帝还得非常小心地处理这件事情。他先派人把太子接到南京,同时附上一封信,表示自己以绝对的诚意欢迎太子回京。

  太子接回来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判断真假。说实话,在座的诸位基本上都没见过太子,有人见过太子,也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

  鉴别太子必须由那些曾经在太子身边工作过的人来完成,方拱乾、刘正宗、李景廉三位先生以前是太子的老师,他们在太子面前瞅了好一会儿,结果都摇了摇头,说毫无印象。

image.png

  太监邱执中是整天陪太子玩的人,看了好半天,也说不是。

  后来又问了一些细节的问题,这人回答不出来,于是大家一口咬定:这个是假太子。

  既然是假的,那么就打吧!打完之后,这人终于承认自己不是太子,原名王之明,是驸马王昺的侄子,也算是皇亲国戚,了解一些宫廷的掌故。

  在此之前,史可法曾经派出使者到北京和多尔衮议和,根据这些使者的禀报,多尔衮在崇祯岳父周奎的家里杀死了太子,清廷以假冒的名义迫不及待地把太子处死。史可法相信,被清廷处死的是真正的太子。

image.png

  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周奎曾经向清廷报告了太子的情况,清廷便派遣明朝的贵妃袁氏过来认,袁氏一看是假的。多尔衮立即顺水推舟,下令把这个冒充太子的人处死。

  一本清史就是一部谎言史,清史的话没几个人相信的。根据专家考证,真正的袁妃早已随崇祯殉难,让一个死人来指正太子,太荒唐了。所以,结论是多尔衮杀人灭口,这个人就是真正的太子。

  错综离奇的太子案,不管是屈打成招的王明之是太子,还是被多尔衮杀死的是太子,总之一切,都已湮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殉国,太子及二王不知所踪。

  虽然北中国在崇祯年间烽火连天,灾荒连年,满清不时入寇,但是以江南为代表的南中国,却并未遭受连年的战火,加上明代的轻工商税和江南士大夫以免税、抗税为己任的作为,江南确是一片繁华。谁来主宰这半壁江山?是作为陪都的南京众大臣必须做出的一个选择。

  按照封建社会的继承法“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崇祯帝亡,太子应继位;太子不在,应是其他皇子继位。崇祯帝的太子和二王子均沦落北方不知所终,立子不行;那么,立皇帝的侄子(嘉靖皇帝就是以弘治皇帝的侄子身份过继给弘治皇帝才继承皇位,虽然,他一直不认可侄子过继的身份,才闹出了“大礼议”),不巧的是崇祯皇帝没有亲侄子,唯一的哥哥天皇帝没有儿子,皇帝的位子才在十七年前落到了他的头上;那么,该立皇帝的亲兄弟,然而崇祯帝是泰昌皇帝的儿子,仅有一位哥哥,也就是天启皇帝,已经亡故;那么,立皇帝的堂兄弟,还真有一个,这个人就是福王朱由崧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来帝位又重新回到万历皇帝那里,是这样一个逻辑:崇祯帝无子(至少在当时的南京无子),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应该是崇祯帝的亲兄弟;崇祯帝无亲兄弟,自然当是崇祯帝的堂兄弟,也就是万历皇帝的其他孙子

  当时,万历皇帝的还有好几个儿子在世(其中就有后来永历皇帝的父亲桂王朱常瀛),但是叔叔从侄子处继承皇位,毕竟不如“兄终弟及”来得名正言顺。

1539329370440115.png

  后世一直认为是贤王的潞王朱常淓,其实是万历皇帝的侄子,万历皇帝弟弟的儿子。根据封建社会的继承法,根本不可能轮到他。后世如是认为,只能是东林党人的舆论战的结果了。在万历皇帝一系尚有儿子的情况下,比如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当时均在世,要迎立璐王朱常淓为皇帝,也真是难为东林党人能想的出计策了。

  东林党人作为明末最为凶悍的士大夫朋党,一向以捍卫国家正统为事业,他们不立朱由崧的根本原因却还是因为党争。万历年间,万历皇帝为立三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和东林党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年的论战与斗争,东林党人前赴后继,均为长子朱常洛而冒死呼喊。万历皇帝无奈,只好加封朱常洵为福王,封地洛阳。现在的人还有很多认为这是万历皇帝爱朱常洵的表现,加封福王,封地洛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明代的洛阳其实一个县城,不再是东汉、隋唐时代的大都市,但是洛阳名声在外,加上东林党人的恶意抹黑,成就了“神宗皇帝爱子,倾天下财富之半与之”。我国现存的城墙多是明城墙,去过洛阳的人都知道,如果以城墙为界,洛阳比西安、比开封差多了,也小多了。如果万历皇帝真不顾祖宗制度地爱福王朱常洵,就应该把周王、秦王迁走,让福王封地西安或者开封,城墙高大坚固、城内巨大,封地富庶。明末,李自成攻击开封,也是数次才得以攻克,而洛阳则是一击就破,可见,万历皇帝并没有特别爱护这个儿子。

image.png

  如果东林党人同意迎立福王朱由崧,就等于几十年前的努力全部白费,这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东林党人害怕福王朱由崧反攻倒算,重新清算几十年前的旧账,凡是打击过他爸爸老福王朱常洵,害得朱常洵被李自成虐杀的东林党人都该清算。

  东林党人也知道福王朱由崧的合法性,所以他们害怕随着时间的推移,力量的天平会向福王倾斜,所以不顾桂王朱常瀛、惠王朱常润在世的情况下,不顾福王朱由崧近在咫尺的情况下,主张迎立璐王朱常淓。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作为南京城内最有实权的大臣,这时候就没有表现出政治家的修为,他和凤阳巡抚马士英商议,也是打算听从东林党人的意见,迎立璐王。“神宗皇帝在位四十八年,德泽犹系人心,奈何舍其孙而立其侄?”这样就是不按照封建社会的祖宗成法办事,那么,任何对此事有异议的人就有了活动的空间。福王朱由崧听闻后,立即游说江北四镇的总兵级别的军官,要求他们按照国家法令、按照祖宗成法拥立自己。四镇总兵级别的军官将此事汇报给直接上级马士英,马士英过江一经点拨,就发现这里面有巨大的机遇,于是起兵拥立福王向南京进发。南京众大臣一看,立即明白自己第一不占理、第二没有兵,只能开门迎接福王监国,福王监国不过十日,继位为弘光皇帝,史称南明。

image.png

  本来,在有明一代,总兵级军官,都是巡抚、都督、督师等手下的一枚棋子,现在有了拥立之功,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崇祯朝,基本没有出现过总兵不听调遣的先例;弘光朝,因为总兵级军官的拥立之功,这种情况逐渐抬头。武昌的左良玉因为没有拥立之功,就对弘光皇帝表示不满,但也不敢公开挑战弘光皇帝的帝位正统性,直到南京“太子案”的爆发,他才借机发难,引发南明的内战。

  按照封建社会的法统,弘光皇帝最具正统性。加上明朝的两京制,在南京有一整套的中央政府机构,东南财税也丰厚,弘光皇帝如果没有南京“太子案”的叨扰,肯定能稳住阵脚,和宋高宗重建宋朝一样让明朝在南方延续一百年以上。可惜天不假年,偏偏就出现了这么一个自称是太子的年轻人。

  弘光皇帝的帝位很正统,除非崇祯皇帝的太子或者二王来到南京。弘光元年,有一名少年,在苏杭一代以太子自居,招摇过市,人们纷纷议论,这人就是太子。弘光皇帝得知后不敢怠慢,命人将其带到南京,让崇祯朝的太师进行辨认。太师因为给太子授课,肯定是认识太子的,一看这个人就是假冒,又问讲课的地点,课桌上的摆件,亡国前的最后一课。这个肯定没法编造,这人立马就招认是假太子。

image.png

  然而这个假太子却成了东林党人攻击弘光皇帝的武器。东林党人到处宣传,弘光皇帝贪恋帝位,谋害太子,并唆使左良玉出兵讨逆。左良玉作为明末镇压农民军的将领,所有的上级都被崇祯皇帝调走或者定罪捕杀,要说真心相信南京监狱里的年轻人就是太子,而为崇祯皇帝一系讨公道那是不可能的,不满弘光皇帝的分赃不均,谋求更大更多的政治权力才是真的。于是不顾满清陈兵江北的情况下,从武昌挥师东进,迫使南明把江北的兵力调到西面抵御左良玉。造成江北空虚,清军迅速攻破扬州,杀害史可法,并进攻南京。

  弘光皇帝这时候学起了宋高宗,不坚守南京城,却连夜弃城而逃,可惜没有忠心的将领护送。很快被下属出卖,被清军俘虏。弘光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弘光元年三月发生的北来太子事件,成为左良玉起兵东下“清君侧”的最佳理由。在弘光时期发生的“僧大悲案”、“童妃案”、“假太子案”三大案中,以“假太子案”最为著名,在当时影响也最大。“假太子案”至今仍然是一个谜团,没有确切的定论。弘光帝、马士英等认为太子是假冒的,为了平息外廷的舆论,对自称是太子的人进行会审,结论仍然是太子非真,此人是王之明假冒的,然而会审过程及结论疑点重重,难以使人信服。马、阮集团柄政以来,政治日益腐败不堪,广大士民对马、阮集团及朝廷早已怨恨不已,以期望能改变现状,而北来的太子事件恰好给百姓的这种心理燃起了希望之火,弘光朝廷对太子案件的审问又疑点重重,更加使人们相信,这是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的阴谋,以便陷害太子来保住帝位及权势。当然,弘光帝与马士英等人是不希望看到真的太子出现的,因为太子是崇祯帝的合法继承者,论序当立,必然危及自己的统治。百姓也洞悉这种心理,于是,民间有关太子是真的舆论愈传愈广,甚至连很多文臣武将也认为太子是真的。形成了“太子一事,朝廷之上皆曰伪,草野之间皆曰非伪;在内诸臣皆曰伪,在外诸臣皆曰非伪”的局面。

image.png

  左良玉则上疏请保全太子,同时对弘光朝廷兴师问罪,谓:“太子之来,吴三桂实有符验。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岂大臣之道?满朝诸臣,但知逢君,不惜大体。前者李贼逆乱,尚锡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视为仇!明知穷究并无别情,必欲辗转诛求,遂使皇上忘屋乌之德,臣下绝委裘之义,普天同怨。皇上独与二、三奸臣保守天下,无是理也。亲亲而仁民,愿皇上省之!”

image.png

  左良玉虽然利用太子事件来作为起兵东下“清君侧”的借口,但也不排除左良玉对崇祯帝的忠君报恩思想。崇祯十七年)三月,崇祯帝死前, “诏封左良玉为宁南伯,畀其子梦庚平贼将军印,功成世守武昌”,所给左良玉恩封,在明代武臣中确实罕见,足以使左良玉感到崇祯帝的恩宠。而崇祯帝封左良玉为宁南伯, “宁南”二字,似有寓守护江南安宁之意。明朝北京中央政权灭亡后,左良玉的部将因此才有“天下事皆当关我公”之语。

image.png

  崇祯帝自杀殉国后,左良玉以崇祯帝的维护者自居, “三军缟素,率诸将旦夕临”,来吊唁崇祯帝。弘光朝成立之初,当部将劝左起兵东下之时, “良玉拊膺而号曰:不可。世守武昌,此非先帝之旨乎!先帝甫弃天下,而我背之,是幸国家之变以自利也。封疆之臣,应守封疆,南中立君,我自以西藩为效,有过此一步者,良玉誓之以死。尽出索藏金银财物凡二三万散之诸将曰:此皆先帝赐也。受国家厚恩,祸变至此,良玉何心独有之乎!于是良玉哭,诸将噭然皆哭”。良玉以先帝之恩来劝说诸将,可见其对崇祯帝仍然怀着尊崇之意。当左良玉听说太子在南京受到迫害时,难免把对崇祯帝的尊崇之意移情于太子身上,认为解救太子即是报先帝之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当时在弘光朝廷上的官员都知道北来“太子”纯属假冒,没有人提出过异议。问题是这件事直接牵涉到弘光帝位的合法性,对朱由崧继统不满的人乘机兴风作浪,散布流言蜚语,于是围绕着“太子”的真伪在不明真相的百姓和外地文官武将中掀起了一片喧哗。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