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2.jpg

网络配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在了解城濮之战之前,我们要先了解一个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典故。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城濮之战正是晋文公重耳兑现了他退避三舍承诺的一场战役,但是尽管如此,楚成王还是输了,不由让人对这场战役产生好奇。为什么晋国退避三舍,楚国却还是在城濮之战中战败了呢?

download.jpg

网络配图

  城濮之战在《孙子兵法》中有提到过,并且被认为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战役之一,为什么这场战役这么重要呢,因为这场战役决定了晋文公的霸权地位。

  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军与晋军在城濮交战,这场战役发生在宋楚泓水之战以后。如果说宋襄公是因为“仁义”而没有拦住楚军的攻势,那么晋文公却用自己的守信遏制了楚国的北进势头,稳定了中原局势,奠定了晋国的霸主地位,是春秋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场战争。

...查看更多

  西晋统一后的一二十年间,天下太平,人民恢复了生产,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的西晋朝政中出现了一股奢侈攀比的风潮。

网络配图

  这里面最出名的“斗富”,便是石崇和王恺,石崇是开国元老司徒石苞的小儿子,他聪明、机敏,屡立战功,除了会做官以外,他还很会搜刮钱财,就这样,石崇就成了“大富豪”。

  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洛阳城的首富,但自从石崇调任太仆来到洛阳后,情况便发生了变化,石崇在阔气方面,开始压制王恺,王恺不服气,于是这两位当时大富豪的“斗富”,便开始了。

...查看更多

  春秋时期,晋国君主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又害得太子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亡国外,各奔东西。

  重耳逃亡到楚国时,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王又设宴招待重耳。酒过三巡,楚王问重耳:“日后公子若返回晋国做了国君,如何报答寡人?”

  重耳一时不知该怎样回答,说:“楚国富饶,什么都不缺,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报答。假如真的有那一天,我希望与楚国永远和睦相处。”

网络配图

  楚王已有几分醉意,说:“列国争霸,也说不定有一天楚国会与晋国交兵,公子你怎么办?”

  重耳老老实实地回答:“倘若真是不得已交兵,我愿命令部队退让三舍(九十里)。”意思是说不想与楚国发生战争。

  后来,秦国出兵平定了晋国内乱,杀灭群奸,重耳得以回国做了国君,称晋文公。他整顿朝纲,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家变得强盛起来。

  楚王早有称霸中原的野心,第一步想先消灭宋国。宋襄公便派人向晋国求援。 ...查看更多

  西晋统一后的一二十年间,天下太平,人民恢复了生产,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的西晋朝政中出现了一股奢侈攀比的风潮。

3.jpg

网络配图

  这里面最出名的“斗富”,便是石崇和王恺,石崇是开国元老司徒石苞的小儿子,他聪明、机敏,屡立战功,除了会做官以外,他还很会搜刮钱财,就这样,石崇就成了“大富豪”。

  王恺是晋武帝的舅舅,洛阳城的首富,但自从石崇调任太仆来到洛阳后,情况便发生了变化,石崇在阔气方面,开始压制王恺,王恺不服气,于是这两位当时大富豪的“斗富”,便开始了。

...查看更多

  许多人说古代考生上京赴考有点类似于现代高考,其实不然。古代考生十年寒窗磨穿铁砚,赴京赶考对他来说绝对是一件能决定命运的大事!若是金榜题名,高中魁首,那他的人生必然是一步登天,飞黄腾达。若是不中,那多半就是一介寒衣,终生碌碌无为,不像现在的考生,哪怕是大学考不上,还有其他的机会和平台,换言之,人生依然有无限的可能性。

3b080003155033922668.jpg

网络配图

  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能取得赴京考试资格的考生本身就是省内出类拔萃的才子,当地官府都会给这些国家未来的人才提供不少福利,这些福利中就包括一张通行证,以及少许盘缠。

  通行证有什么作用呢?具体来说,考试只要手持通行证,就能免费在途中驿站住宿,至于盘缠,对那些距京路途遥远或家境贫寒的考生来说,赴京赶考不亚于人生的一场豪赌,路上的各类花销肯定少不了,而官府提供的这笔路费,无疑是雪中送炭

...查看更多

  退避三舍,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词语释义

  基本解释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分解解释

  退 tuì

  向后移动,与“进”相对:退步。退路。退却。退让。倒退。

  离开,辞去:退席。退伍。退职。退休。引退。

  送还,不接受,撤销:退还。

  脱落:退色。退毛。减退。

  和柔的样子:退然。

  迟缓,畏缩:“求也退”。

  避 bì

  躲,设法躲开:避雨。避暑。避世。避讳。回避。避重就轻。避世绝俗

  防止:避免。避孕。避嫌。避雷针。

  三 sān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舍 shè

  居住的房子:宿舍。旅舍。校舍。

  居住,休息:舍于山麓。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舍弟。舍侄。舍亲。

  古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喻对人让步)。

  姓。

  使用示例

  (1) 她太泼辣,许多人见了她都要退避三舍。

  (2) 惹他做啥?先退避三舍吧!

  (3) 今天我是敬重他,所以退避三舍,别误以为我是在怕他。

  (4) 今天对方来势汹汹,且让我先退避三舍,思谋良策。

  (5) 他那势不可挡排山倒海的气势摆出来,让人退避三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说的是楚成王先礼遇过重耳,重耳为报答他,在城濮之战中主动退让九十里的故事。后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 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blob.png

  【典故】

  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把晋国治理得渐渐强盛起来。他也想能像齐桓公那样,做个中原的霸主。这时候,正好周朝的天子周襄王派人来讨救兵。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敌国借兵,夺了王位。周襄王带着几十个随从逃到郑国。他发出命令,要求各国诸侯护送他回洛邑去。列国诸侯有派人去慰问天子的,也有送食物去的,可就是没有人愿意发兵打敌人。有人对周襄王说:“现在诸侯当中,只有秦、晋两国有力量打退敌人,别人恐怕不中用。”襄王才打发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 晋文公马上发兵往东打过去,把敌人打败,又杀了太叔带和他那一帮人,护送天子回到京城。

  过了两年,又有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来讨救兵,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说:“楚国老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扶助有困难的国家,建立霸业,这可是时候啦。”晋文公早就看出,要当上中原霸主,就得打败楚国。他就扩充队伍,建立了三个军,浩浩荡荡去救宋国。公元前632年,晋军打下了归附楚国的两个小国——曹国卫国,把两国国君都俘虏了。楚成王本来并不想同晋文公交战,听到晋国出兵,立刻派人下命令叫成得臣退兵。可是成得臣以为宋国迟早可以拿下来,不肯半途而废。他派部将去对楚成王说:“我虽然不敢说一定打胜仗,也要拼一个死活。”楚成王很不痛快,只派了少量兵力归成得臣指挥。成得臣先派人通知晋军,要他们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但是要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办了。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他们倒先来跟楚国绝交。这一来,真气得他双脚直跳。他嚷着说:“这分明是重耳这个老贼逼他们做的。”他立即下令,催动全军赶到晋军驻扎的地方去。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晋军中有些将士可想不开说:“我们的统帅是国君,对方带兵的是臣子,哪有国君让臣子的理儿?”狐偃解释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实现这个诺言啊。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了信,那么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进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手还不迟。” 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才停下来,布置好了阵势。楚国有些将军见晋军后撤,想停止进攻。可是成得臣却不答应,一步盯一步地追到城濮,跟晋军遥遥相对。成得臣还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措词十分傲慢。晋文公也派人回答说:“贵国的恩惠,我们从来都不敢忘记,所以退让到这儿。现在既然你们不肯谅解,那么只好在战场上比个高低啦。” 大战展开了。才一交手,晋国的将军用两面大旗,指挥军队向后败退。他们还在战车后面拖着伐下的树枝,战车后退时,地下扬起一阵阵的尘土,显出十分慌乱的模样。成得臣一向骄傲自大,不把晋人放在眼里。他不顾前后地直追上去,正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的中军精锐,猛冲过来,把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原来假装败退的晋军又回过头来,前后夹击,把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军赶跑就是了,不再追杀。成得臣带了败兵残将回到半路上,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自杀了。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把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践音jiàn)慰劳晋军。晋文公趁此机会,在践土给天子造了一座新宫,还约了各国诸侯开个大会,订立盟约。这样,晋文公就当上了中原的霸主。这就是“城濮之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