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五代四大家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

  荆浩(约850-?),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号洪谷子。山西沁水人,因避战乱,常年隐居太行山。擅画山水,师从张璪,吸取北方山水雄峻气格,作画"有笔有墨,水晕墨章",勾皴之笔坚凝挺峭,表现出一种高深回环、大山堂堂的气势,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所著《笔法记》为古代山水画理论的经典之作,提出气、韵、景、思、笔、墨的绘景"六要"。现存作品有《匡庐图》《雪景山水图》等。

image.png

  荆浩(约850-?)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沁水(今山西沁水)人。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

  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 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碧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裴休任宰相五年,唐大中十年(856)罢官,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后圆绍名声日显,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足见他当时的画名。"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但此画未能传留,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可以断定,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荆浩兼擅人物还有其他例证。现存他的《匡庐图》中,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宣和画谱》中,也记载他曾画有人物繁多的《山阴宴兰亭图》三幅、《楚襄王遇神女图》四幅。清代李佐贤《书画鉴影》著录了荆浩的《钟离访道图》:"山林墨笔,人物着色,兼工带写。"并记述画中钟离作举手问讯状,将士伫立状,对岸真人傍虎而行及童子回顾指示状等,描绘得十分生动。

  荆浩在五代后梁时期,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

image.png

  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在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他与外界交往甚少,但同邺都青莲寺却有较多联系,至少两次为该寺作画。

  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当时邺都青莲寺沙门(住持和尚)大愚,曾乞画于荆浩,寄诗以达其意。诗曰:"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可知他请荆浩画的是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

  不久荆浩果然画成赠大愚,并写了一首答诗:"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显然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同时也反映出他退隐后的心境--"苦空情"。苦空为佛家语,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这正是他厌恶乱世的情怀。

  从两人相互赠答诗中,可以看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关系。大愚说:"六幅故牢建,知君恣笔踪。"显然讲的是另一件事。"六幅"可解释为六张画,也可释为一张篇幅很大的画。按汉制,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六幅就有一丈三尺二寸宽,也许是一件屏幛画。"故牢建"是说依然坚固地收藏着,保存完好。建,通"键",锁藏。正因大愚以往曾得到过荆浩之画,所以才能说"知君"如何如何。且可以推断那六幅画作已是几年前的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

  五代四大家之特色:

  荆浩之画雄伟、深厚、峻拔、坚凝;

  关同之画雄伟、坚定、峭壁茂密;

  董源之画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

  巨然之画趋于庄重朴实而沉静。

  关仝

  关仝(tong)(约907-960年间),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image.png

  《关山行旅图》 立轴 绢木 设色 横5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山行旅图》是关仝的代表作,画上峰峦叠嶂、气势雄伟,深谷云林处隐藏古寺,近处则有板桥茅屋,来往旅客商贾如云,再加鸡犬升鸣,好一幅融融生活图。此画布景兼“高远”与“平远”二法,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笔到意到心到,情境交融。此外,画家在落墨时渍染生动,墨韵跌宕起伏,足见关仝山水画道之精深。

  此图画山峰峭拔,秋林丛生, 涧水曲下,气势壮伟。然章法不够完整,疑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

  关仝早年师法荆浩,最后自成面目,与荆浩共同成为北方画派的奠基人,画史上将他们并称“荆关”。此图画山峰峭拔,秋林丛生, 涧水曲下,气势壮伟。然章法不够完整,疑为巨幅通景山水中之一幅。

image.png

  西岩暮色图团扇 北京故宫博物院

  董 源

  董源 (?-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满湘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 X横1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图》以横幅形式描绘草木 繁茂、云雾晦明的江南景色,为董源后期山水 画的代表作。此图以平远取势构图,自创的“披 麻皴”和“雨点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江南丘 陵的特点,在平淡之中“得山川之神气”。

  他的山水多画江南景色,对于他的画风,米芾道:“平淡天真, 唐无此品。”这种画风到元、明之后产生丁巨大的影响,他也被尊为中国山水画的鼻祖之一。此图是典型的董式水墨 江南景色,山石轮廓不突出,而是以细密、有柔性的披麻鈹和润湿的苔点表现山石的凹凸,平沙浅渚,淡墨轻岚,给 人以温推柔润之感。

  龙宿郊民图 五代 董源 绢本设色 纵50 X横14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系绢本,青绿设色,无款,亦无宋、元人旧题。画面山岗圆深,草木丰茂,杂树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张灯于树,连舟歌舞,似描写节日嬉娱情景。此图以水墨浅绛为骨,山体上依山石结构创造性地施以密密的披麻皴,虽说不上峥嵘奇峻,却也不失自然恬淡,正所谓“不装巧趣,皆得天真”。

  荆 浩

  荆浩(850-?)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沁水(一说为山西,一说为河南济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

image.png

  匡庐图 五代·荆浩 绢本水墨 纵185.8 X横106.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其名作,画庐山一带景色, 结构严密,气势宏大,构图以“高 远”与“平远”相结合,画法勾、 鮍、染兼有,充分发挥丁水墨画的长处。

  巨 然

  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

image.png

  万壑松风图 宋 巨然 绢本淡设色 纵200.7 X横7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画重峦叠翠,瀑布直泻,溪流蜿蜒,山阁隐现,水榭中有高士闲坐。画法以长披麻皴画山峦坡陀, 以细笔写松针,浓墨破笔点苔,兼工带写,仿佛有 一股清爽之气自画面溢出,给观者强烈的感染。

image.png

  山居图 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67.5 X横40.5厘米 (日)大阪斋藤氏董藏

  此图描绘群山丛林及竹篱茅舍的山居景 色,笔墨粗放朴实,皴 笔长而茁壮,其气格 清润而骨体雄伟。

  秋山问道图 宋 巨然 绢本墨笔 纵165.2 X横77.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无款,以立幅构图, 画重重叠叠的山峦,下部清澈 的溪水,曲折的小路通向山中, 山坳处茅舍数间,星中有二人 对坐,境界清幽。前人谓巨然 之山水,善为烟岚气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五代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简称荆、关、董、巨。他们的画风,从唐朝以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成为"唐风"至"宋格"的一大桥梁。明王世贞说:"山水至二李一变也;荆、关、董、巨又一变也。"(二李系指李思训父子)。

image.png

  荆浩(850-?)中国五代后梁最具影响的山水画家,博通经史,并长于文章。字浩然,沁水(一说为山西,一说为河南济源)。擅画山水,常携笔摹写山中古松。所作云中山顶,能画出四面峰峦的雄伟气势。自称兼得吴道子用笔及项容用墨之长,创造水晕墨章的表现技法。亦工佛像,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双林院作有壁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画家之一。所著有《笔法记》。

  荆浩生平

  他生于唐朝末年,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士大夫出身,后梁时期因避战乱,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故自号"洪谷子"。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法论"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擅画"云中山顶",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且仅有的几图为荆浩《笔法记》所记神钲山

  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 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济源北倚太行,西望王屋两山,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邻,历来文风颇盛。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两岸峭壁如削,谷幽水长。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现存荆浩墓遗址。 荆浩字浩然,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早年"业儒,博通经史,善属文",学识渊博。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危磴上悬泉,澄湾转枋口。"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受司马承桢影响,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俱得其元,动用逸常,深不可测。"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关仝tong(约907-960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北宋人将他与李成、范宽并列为"三家鼎峙",具有很大影响。关仝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豀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据宋人记载,关仝不善画人物,画中人物多请胡翼代为绘制。胡翼,字鹏云,五代画家,主要活动于后梁之际,善画佛道人物,也能画楼台车马,亦精于摹古。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轴、《关山行旅图》轴等,相传为其所作,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

  董源 (?-约 962 年)中国五代南唐画家。一作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江西南昌)人,自称"江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南唐中主(934~960)时期。事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南唐亡后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画的开山大师。画史上把董源、范宽、李成,称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image.png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笔甚草草,近视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创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图》和《潇湘图》,将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间草木畅茂、云气滃郁的特定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笔墨技法是与他所表现的特定景色充分适应的。

  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所画山形,多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的丘陵,大都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崭绝之状。这与较早于他的荆浩所表现的气势雄伟的北方山形正好成为鲜明的对比。董源很重视对山水画中点景人物的刻画,每每都带有风俗画的情节性,有时实为全画的题旨所系。虽形体细小,简而实精,人物皆设青、红、白等重色,与水墨皴点相衬托,别饶一种秾古之趣。其传世作品还有《龙宿郊民图》等。

  巨然

  中国五代南唐、北宋画家,僧人。原姓名不详,生卒年不详,钟陵(今江西南昌)人,一说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早年在江宁开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后,随后主李煜来到开封,居开宝寺。擅山水,师法董源,专画江南山水,所画峰峦 ,山顶多作矾头,林麓间多卵石,并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细径危桥茅屋,得野逸清静之趣,深受文人喜爱。以长披麻皴画山石,笔墨秀润,为董源画风之嫡传,并称董巨,对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画发展有极大影响。有《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山居图》等传世。工画山水,师承董源,但风格不同于董源秀逸奇伟。擅画江南烟岚气象和山川高旷的"淡墨轻岚"之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关仝tóng(约907-960年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生卒年不详。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

  关仝(生卒年不详),中国五代画家,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的气势。北宋米芾说他"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关仝在山水画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貌,被称之为关家山水。他的画风朴素,形象鲜明突出,简括动人,被誉为"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能使观者如身临其境,"悠然如在灞桥风雪中,三峡闻猿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论者谓其晚年成就,较之荆浩更能青出于蓝,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关仝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

  《山溪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突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轴、《关山行旅图》轴等,相传为其所作,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至明末,睢州的袁枢(袁可立子)是收藏荆、关、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明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张庚《国朝画征录》:"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黄公望)间。"枢之父袁可立乃抗清名臣,明亡,枢在金陵绝食忧郁而死,作品流失无算。

image.png

  关仝(约907-960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穜。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刻意学习,几至废寝忘食。他所画山水颇能表现出关陕一带山川的特点和雄伟气势。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画中有其《秋山图》、《江山渔艇图》、《春山萧寺图》等94件。传世作品有《山豀待渡图》及《关山行旅图》等。《山豀待渡图》描绘大山下水滨有人待渡,画中大山矗立,石质坚凝,气象壮伟荒寒,与宋人论述关仝山水"坐突危峰,下瞰穷谷,卓尔峭拔者,(关)仝能一笔而成"(《五代名画补遗》)的风貌相似。《关山行旅图》画深秋季节荒山中的野店行旅,勾皴简括有力,景物高深,虚实富有变化,穿插各种人物活动,使画面更富生活气息。关仝不善画人物,画中人物多请胡翼代为绘制。胡翼,字鹏云,五代画家,主要活动于后梁之际,善画佛道人物,也能画楼台车马,亦精于摹古。

image.png

  关仝的画风对当时及后世均有很大影响。北宋著名画家郭忠恕,早年就师事关仝,不仅气势宏伟,其笔法也不落俗套。此外,关仝的弟子还有王士元、刘永、王端等。王士元是汝南宛丘人,古人说他无一笔无来处,画精微,只是缺乏深山大谷烟霞之气。刘永是开封人,曾习诸家山水,一日见到关仝的画,大为感叹:"此乃得名至艺者乎?向所谓登泰山而小鲁。"于是专法关氏,果然登堂入室。王端字子正,山东人。山水得关氏之要,曾在大相国寺画过壁画,又善写肖像,宋真宗很欣赏他。刘永、王端皆有四时山水传于宋世。元代无锡画家倪云林,本属江南山水画派,但也从关画中吸收了皴笔横竖交接、层层相叠的画法,并将关画的中锋为主改为侧锋为主,成为一种新的皴法--折带皴,用于表现太湖沿岸的坡石,从而完成了倪氏的典型风格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荆浩擅长山水画,又是一位理论家。他对完整山水画技法有独到的建树,是我国古代美术史有贡献的伟大画家。关同,是荆浩的弟子。他在绘画上的成就超越了老师,开创了自己独具的艺术风貌,被人称为"关家山水"。他的山水绘画体现了荆浩的理论,反映了北方山水的特点。笔法超凡,公力极深。董源、巨然以描写江南实景为主,称为"南方派"。董源的山水画,最富江南景物特色,采用"山石披麻皴"技法,大有西欧风景画的风采。巨然是董源的学生,擅画江南草木繁茂的山水。题材多取江南丘陵江湖景象,继承董源的传统技法,又具独创性。北宋三大家。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