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维州之战

  “维州之战”是指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八年(802年)正月,在唐与吐蕃的战争中,唐为减轻吐蕃对西线边境的压力,命剑南(治四川成都)军主动出击,在维州(治薛城,今四川理县东北)等地与吐蕃军重要作战。

  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除了巍然屹立的喜马拉雅山、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漫山遍野的格桑花,还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帝国——吐蕃帝国。吐蕃大约和李唐王朝同时建立,和李唐王朝差不多时间兴盛,也差不多时间衰落。吐蕃最强的时候,有多强大呢?

blob.png

  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

  吐蕃的建立者是松赞干布。除了建立吐蕃王朝,一般人对他的最大的印象便是来自中学课本中的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王朝后,便开始积极地对外扩张。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便出兵灭亡了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唐朝的藩属国吐谷浑。之后,吐蕃军继续东进,甚至在公元638年屯军二十万于唐边镇松州(约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松赞干布除了向东侵入四川境内,还出兵向南攻入尼泊尔境内。

blob.png

  吐蕃王朝早期地图

  唐高宗时期,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战端迭起。公元670年,吐蕃联合西突厥大举攻唐,使得唐朝的安西四镇被废。在今天的云南地区,吐蕃支持南诏将唐朝势力逐出后,将南诏纳为自己的附属国。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吐蕃又趁机联合南诏向唐朝发动进攻,攻占了唐朝的嶲州(今西昌)、武威等地,将大渡河以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大不如前,内部开始出现藩镇割据唐代宗广德元年,吐蕃趁唐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之际,又向唐朝发动进攻,并且攻占了唐朝的首都长安,虽然不久后吐蕃退军,唐朝与吐蕃暂时停战。但吐蕃仍然不时趁着唐朝内部藩镇叛乱之时进攻唐朝,并且将原属于唐朝的河西、甘肃以及吐鲁番等地据为己有。

blob.png

  鼎盛时期的吐蕃地图

  安史之乱后的几十年是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其领土向西到了今天的克什米尔地区,向北占据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向东到达了四川西部,向南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繁多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进入9世纪之后,吐蕃陷入了内乱,开始走向衰落。而此时的唐朝也深陷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就在两大帝国都陷入衰落之际,唐蕃双方再一次达成会盟,此后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争。公元9世纪后期,吐蕃王朝在内部的大规模起义中土崩瓦解

  青藏高原何以支持如此强悍庞大的吐蕃帝国?

  吐蕃帝国占据了地理的运气。在人力为动力的经济时代,地理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和种族的兴衰。

  吐蕃占据一般人无法适应的高原。

  他往平原地区扩张,打赢了可以继续打;打不赢,退守到高原,基本没啥损失,反正敌人也追不上来,追上来也适应不了。

  他们打的是容易仗。

  但是,一旦到了机器动力时代,这样就不行了。这就是历史。

blob.pn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维州之战”是指唐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至十八年(802年)正月,在唐与吐蕃的战争中,唐为减轻吐蕃对西线边境的压力,命剑南(治四川成都)军主动出击,在维州(治薛城,今四川理县东北)等地与吐蕃军重要作战。

  是年七月十八日,吐蕃攻打唐盐州(治今陕西定边)。二十九日蕃军攻克麟州(治新秦,今陕西神木北10),杀刺史郭锋,毁坏城郭,并掠城内居民及党项部落属民后退兵。唐德宗李适遣使敕命剑南节度使韦皋从东南线向吐蕃纵深进军,迫使其兵力分散,减缓西北边地的军事压力。韦皋即派部将率步骑兵2万9路并进,向吐蕃所属维、保(治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河中下游)、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栖鸡、老翁城等地发起进攻。

image.png

  九月,韦皋派镇静军兵马使陈洎等统兵1万人出三奇路,威戎军使崔尧臣率兵1000龙溪石门路南,维、保两州兵马使仇昱和保、霸两州刺史董振等率兵2000进逼吐蕃维州城中,北路兵马使邢砒并诸州刺史董怀愕等率兵4000进攻吐蕃栖鸡、老翁等城,都将高倜、王英俊等率兵2000进逼故松州,陇东路兵马使元膺并诸将郝宗等复分兵8000出南道雅、邛、黎等路。又令邛州镇南军使、御史大夫韦良金发镇兵1300续进,雅州经略使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3000进攻吐蕃偏松(即维州)等城,黎州经略使王有道率三部落主郝全信等兵2000过大渡河,深入吐蕃界,儁州经略使陈孝阳与行营兵马使何大海、韦义等率兵4000进攻昆明(今四川盐源)、诸济城(今四川西昌境)。

  自八月至十二月,两军多次交战,击溃蕃军16万,先后攻取城池7座,军镇5座,焚毁堡垒150个,斩杀万余人,俘6000余(一说6000)人,受降3000余(一说3000)户。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与南诏王异牟寻配合在维州打败蕃军,并乘胜围攻吐蕃所属昆明城(今四川盐源)。维州和昆明城守军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信。

image.png

  次年正月,吐蕃调遣进攻灵州(治今宁夏灵武西南)、朔方(治今陕西靖边东北白城子)的蕃军南下往援维州。由内大相兼东鄙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论莽热率兵10万解维州和昆明城之围。韦皋闻讯派西川兵万余在吐蕃援兵必经之险要地带设伏。论莽热率蕃军经过设伏地时,韦皋先派出唐兵向蕃军挑战,蕃军中计,追杀唐军,遂被引入埋伏圈。唐伏兵发起攻击,蕃军大乱,论莽热被擒获,士兵死亡大半。

  此战,唐军围点打援;在吐蕃援军必经之地设伏,取得了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公元801年唐朝剑南节度使韦皋破吐蕃的维州之战,是唐军末世时代的辉煌之作。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实力大损,边境防线也严重内缩,西线强悍的吐蕃帝国不断东进,在侵占河西走廊以后,更是日益肆虐唐朝边境,中唐以后的唐王朝一面要应对藩镇割据的困局,一边又要面对吐蕃在边境的巨大军事压力,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形下,唐军与吐蕃军五十多年来在边境持续征战,互有胜负,但是在失去了陇右等战略要地的情况下,唐军始终在战略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公元801年,吐蕃再次向唐朝西线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相继攻陷唐朝麟州等战略要地,兵逼长安,然而此时的唐王朝,却走出了一招化被动为主动的妙棋---围魏救赵。驻守四川地区的剑南节度使韦皋率领步骑两万,兵分九路经四川杀入吐蕃境内,先后转战四个月,攻略城池七坐,焚毁堡垒150个,先后击溃吐蕃大食联军16万人。遂围维州城,援军至,转战千里,大败之。在维州决战中,韦皋以围点打援战法,消灭吐蕃自西北赶来增援的援军。成为了这场会战最后的胜负手。在四个月的持续打击下,唐军斩俘万余人,招降3000余户,不仅仅解除了吐蕃对于唐朝西北边境的威胁,更给了企图入主中原的吐蕃以沉重的打击。

image.png

  而从整个唐朝吐蕃的战争格局看,如果说安史之乱是使吐蕃占据战略主动的一大转折点,那么维州之战就是唐蕃战争之间又一次转折意义的大战,维州之战前,吐蕃对河西的盘踞仿佛是一把硕大的砍刀,横在唐王朝的头顶上,而韦皋另辟西境,在西南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接连占领吐蕃西南战略要地,仿佛是一把匕首横插在吐蕃人的肘腋之下,从而彻底扭转了唐朝在战略防御上的被动局面。维州之战后,吐蕃实力大损,对唐朝的威胁大为减弱。从此,曾经雄踞欧亚内陆的吐蕃帝国也渐渐走向了下坡路,不仅再无力对唐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相反对于原有属地的控制能力也渐渐减弱,唐蕃之间虽然只有也发生过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但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再。

image.png

  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于长庆会盟,彻底结束了两大军事集团历经数百年的持续对峙和战争状态,在之后的时日里,双方都忠诚的遵循了这一盟约。韦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开两大集团和平之门的一把钥匙。世人对晚唐政治颇多贬斥,然而透过维州之战的辉煌,仍然可以依稀可见盛唐武功的丝缕荣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唐蕃之间的这场贞元之战,并不是特指某场战斗,而是双方从贞元十七年七月至贞元十八年正月间,在相隔数千里的剑南、朔方两地展开的一系列大战的集合。

  唐蕃这场大战,因其主要战场在剑南维州(今四川理县),史称“维州之战”,同时又因为唐军主动出击,渡泸水攻蕃,也被称为“渡泸之役”。但实际上这次战争的起源在朔方,战役的进程也和朔方息息相关,其广度和烈度远远超过了维州之地,故此,我个人觉得不应该简单将其命名为“维州之战”,应将剑南、朔方的一系列战役放在一起考虑。细数贞元年间的历次唐蕃战争,再没有一场战争的深远影响能与之相比,所以似乎应将其称为“唐蕃贞元之战”更为贴切。

  “唐蕃贞元之战”的战役发端在灵、盐二州,公元801年(贞元十七年)七月十八日,吐蕃兵犯二州,二十九日攻入麟州(今陕西今陕西神木县)杀刺史郭锋,毁坏城郭,并劫掠城内居民及党项部落后撤兵。唐德宗遣使敕命剑南节度使韦皋,从东南线向吐蕃纵深进军,迫使其兵力分散,减缓西北边地的军事压力。

  韦皋整顿军马,于八月中遣唐军步骑兵两万人,兵分九路齐头并进,向吐蕃所属维、保(治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河中下游)、松州(治嘉诚,今四川松潘)、栖鸡、老翁城等地发起进攻。之前唐蕃两国,在剑南的战争,基本都是吐蕃主攻唐朝防御,吐蕃军队经常能够在当地诸羌部落的配合下,从山间小路绕行到唐军侧后,出其不意的发起进攻。而这次,唐军却主动出击,这表明除了唐军的军事实力,已经能和吐蕃当地军队分庭抗礼之外,唐军应该还得到了当地诸羌部落的协助。

image.png

  韦皋派唐将陈洎统兵一万人出三奇路,崔尧臣率兵一千出龙溪石门,仇昱和董振等率兵二千进逼吐蕃占据的维州城(吐蕃称之为无忧城,今四川理县东北),邢砒率兵四千进攻吐蕃栖鸡、老翁等城,高倜、王英俊等率兵二千进逼故松州(今松潘),元膺率兵八千出南道雅、邛、黎等路。又令韦良金发镇兵一千三百人续进,路惟明与三部落主赵日进等率兵三千进攻吐蕃偏松(即维州)等城,王有道率三部落主郝全信等率兵两千人过大渡河,深入吐蕃界,儁州经略使陈孝阳与行营兵马使何大海、韦义等率兵四千人进攻昆明(今四川盐源)、诸济城(今四川西昌境)。

  唐军多路并进,在剑南的崇山峻岭间,展开连番血战。从八月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唐军多有斩获。其中,双方主力在雅州(今四川雅安)城外的决战,以吐蕃惨败告终。雅州决战后,唐军在战场上占据了主动,连续攻克吐蕃城堡,多路唐军在群山之间对吐蕃败兵展开追击。

  其中南渡泸水(大渡河)的唐军,在南诏军队的配合下,绕道吐蕃军队后方。在三泸水一带的夹击吐蕃驻军,吐蕃军队节营固守,唐军将领敏锐的发现,吐蕃营帐所立之处地势低洼,于是决堤水淹吐蕃军营,吐蕃军队向鹿危山方向溃败。唐朝和南诏军队趁势追击,并派少量精兵由当地羌族人带路,昼夜兼程绕道鹿危山之后设伏。等到吐蕃军队在鹿危山麓整顿残军,迎击唐朝追兵之时,设伏唐军暴起,从山上冲下突击吐蕃军队后背,吐蕃士卒以为遭到了唐军包围,军心大撼四下奔逃。鹿危山一战唐军大胜,俘获吐蕃士卒甚多,就连领兵的吐蕃将领也做了俘虏。战后唐军惊讶地发现吐蕃俘虏中,居然存在黑衣大食的士兵。这是续公元751年(唐玄宗天宝十年)高仙芝和黑衣大食的怛罗斯之战后,时隔五十年,唐朝士兵和大食士兵的再次交手。这场战役因其在泸水之南,也被称为“渡泸之役”。

  “渡泸之役”有利的配合了,儁州经略使陈孝阳与行营兵马使何大海、韦义等人对昆明城(今四川盐源)、诸济城(今四川西昌境)进攻。导致吐蕃军队不清楚在救援昆明城的道路上,有多少唐军打援。昆明和维州的吐蕃军队形势危急,于是两城守将向赤德松赞发出十万火急的求援信。赤德松赞显然不愿意放弃这两个重要的军事据点,他发下召谕,在康、嘉戎和山南等地实行大料集,每三户出一军卒,充实军队,令驻军严守纳川、故洪、诺济、腊城、聿赍五城,并伺机援助被唐军围困的昆明、维州两城。

image.png

  唐军在剑南的方向也进展顺利,至十二月已经先后攻取取城池7座,军镇5座,焚毁堡垒150个,斩杀万余人,俘6000余人,受降3000余户。对于这次剑南的大捷,《资治通鉴》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转战千里,凡拔城七,军镇五,焚堡百五十,斩首万余级,捕虏六千,降户三千,遂围维州及昆明城”。

  就在韦皋颇有斩获,追亡逐北之时,“贞元之战”的另一个战役方向,朔州却是另一番景象。吐蕃大相论莽热率领大军,在七月末攻击灵、盐二州,攻陷麟州并毁城掠民之后,并没有心满意足。他继续率领他的铁骑,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继续奔驰攻掠。唐军镇守朔方的部队,实在无力与吐蕃在草原上野战,唐朝的盟友回鹘也受困于国内事务不能驰援盐州。九月,盐州节度使杜彦光重压之下,无奈放弃了驻守八年之久的盐州城,奔向庆州。吐蕃占据盐州后,纵兵掠夺并将盐州城再次焚毁。

  可能有人会奇怪,盐州东临夏州(陕西靖边县),西接灵州(甘肃银川吴忠市),南控关中,北接回鹘,既然位置如此重要,西魏置郡之后,便为中原与北地民族争夺的焦点。唐朝在盐州也是率废屡建,见诸史册的达十数次之多,却为何吐蕃据城之后,多焚城而去并不据守。其实吐蕃早就想占据灵、盐、夏州三州,从南、北、西方向包围关中。这个战略计划一直未能得逞,其主要原因,还要从三州的自然条件来分析。

  灵、盐、夏三州自西向东连成一个珠串,北接鄂尔多斯高原,南连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土地平旷,适合大规模骑兵机动,这也是吐蕃军队能够来去如风,唐军难以抵挡的原因。但是三州以南的地区,已经进入黄土台原,沟深原高,部队机动困难,反倒利于唐军防守。即便是吐蕃军势最盛之时,唐军也能凭借黄土高原的台地与吐蕃骑兵分庭抗礼。

  比地势更为严峻的是三州的气候,冬季鄂尔多斯高原的寒流,从北方毫无遮挡的在三州肆孽,这对于以骑兵为主的吐蕃军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唐朝占据三州之时,每年都要动员大量的民夫给三州驻军运送给养,而吐蕃显然不具备这种后勤补给能力。

image.png

  在三州驻军据守度过严寒的冬季,吐蕃也进行过尝试。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十一月,吐蕃大相尚结赞便曾带兵攻取盐州,继而攻陷夏州。占据盐、夏二州后,各留下一千士兵驻守,自己则率部退到灵州一旁的水陆要道鸣沙驻扎,谋划开春夺取灵州的军事方案。

  但严峻的自然条件,结结实实的教训了尚结赞。这年冬季天降奇寒,大雪盈尺,吐蕃军队的牲畜大量被冻死饿死。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也变成千里雪原,处处大雪封冻,交通断绝,军队的供应成了大问题,吐蕃驻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这种情势下,尚结赞只得焚毁盐、夏二州,带领军队退回吐蕃境内。

  这次吐蕃大相论莽热攻陷二州,再也不敢重蹈覆辙,只能选择焚城而去。就在论莽热准备在北方施压之时,赤德松赞的召谕送到了他的营中,召谕上赤德松赞倍言剑南压力巨大,要求论莽热领兵南下,救援维州困局。

  公元802年(贞元十八年)正月,论莽热帅兵十万入川以解维州之围,韦皋以逸待劳,派剑南唐军据险而守。论莽热的士卒兼程数千里远道来援,当然希望速战速决。但在川西高原群山之间进军,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能够满足大部队调动的道路就那么几条,双方都心知肚明,韦皋早就给论莽热准备好一顿大餐。

image.png

  吐蕃军队行进中,前军发现有千余人唐军前来阻击。双方激战后,唐军退却,吐蕃前锋紧追着唐军溃兵在山间急进,不知不觉便进入了唐军的口袋阵。行至一处险峻的山谷中时,唐军伏兵四起,滚石、火把夹杂着唐军的透甲箭,像雨点般的落在吐蕃士卒的头上,吐蕃骑兵在山谷中人马淤积,难以展开,两侧山崖高绝又不能攀援而上,峡谷前后都被唐军堵死。经一天血战,吐蕃前军几乎全军覆没。论莽热得知前军中伏,急忙督促后军疾行前来救援。韦皋早就算到了论莽热的心理,他在吐蕃前军已经安全通过的山谷中再次设伏。这第二次伏击,将吐蕃后军再次包围,吐蕃军队拼死突围,避免了被全歼的命运。但十万来援的吐蕃军队折损大半,大相论莽热也在乱军中被俘。北方来援的吐蕃军队被击溃后,唐军继续仰攻维州、昆明,但久久未能得手,赤德松赞从康、嘉戎等地,紧急招募的吐蕃援军渐渐接近,韦皋审时度势后,率唐军缓缓退去。

  这次唐蕃贞元大战,南诏、诸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是在南诏、诸羌的协助下,才使得唐军在川西高山中纵横穿插,出其不意。此战之败,吐蕃恨恨未平,但也无力再度与唐朝、南诏争锋,于是吐蕃将称南诏为“两头蛮”,以斥责其“首鼠两端”。

  公元802年(贞元十八年)正月十八日,志得意满的韦皋将吐蕃大相论莽热绳捆索绑,遣使送入长安,上演了一场献俘阙下的大戏,德宗皇帝赦免了论莽热,“赐崇仁里宅以居之”。论莽热也成为唐蕃二百年战争史上,被俘官职最高的吐蕃将领。

  经此大战,吐蕃损失掺重,虽然川西重镇维州、昆明不曾失去,但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青壮年战士。这对于本来就人口处于劣势的吐蕃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打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吐蕃和唐朝在剑南,都保持了两军对峙的脆弱和平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公元821年,唐朝与吐蕃于长庆会盟,彻底结束了两大军事集团历经数百年的持续对峙和战争状态,在之后的时日里,双方都忠诚的遵循了这一盟约。韦皋破吐蕃的赫赫武功,恰恰是打开两大集团和平之门的一把钥匙。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