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希土战争

希土战争,1897年与1919~1922年期间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又称三十天战争。第二次战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当时土耳其政府接受协约国强加的丧权辱国条约。但土耳其人民拒不承认,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奋起斗争。

  希土战争(英文:Greek- Turkish War,希腊文: Ελληνικό-Τουρκικό πόλεμο,土耳其文: Türk-Yunan savaşı )

  1897年与1919~1922年期间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又称三十天战争。第二次战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当时土耳其政府接受协约国强加的丧权辱国条约。但土耳其人民拒不承认,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奋起斗争。

blob.png

  第一次

  1897年的希土战争指希腊和土耳其为争夺克里特岛而进行的战争。1896年5月,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为摆脱土耳其的桎梏和并入希腊举行了起义,同年11月,土耳其向克里特人宣战来作为对此的回答。1897年2月希军的一支部队前来援助起义者。英、法、俄、德、意和奥地利宣布克里特在"欧洲保护"下实行自治,并于4月5日派遣登陆部队占领该岛。土耳其随即对希腊宣战。由德国教官训练的土耳其军队在兵力和兵器方面大大超过希腊军队,并对战争作好了准备。土耳其在色萨利和埃皮鲁斯拥有步兵9.4万人、骑兵1660人、火炮234门,而希腊人只有步兵5.5万人、骑兵970人、火炮144门。土耳其的作战计划是以主力进攻色萨利,并用两个师的兵力防御埃皮鲁斯。希腊指挥部计划在第一阶段用两个师的兵力防御色萨利,并向埃皮鲁斯实施进攻,以便解放该地区,同时还指望首战告捷会引起反土起义。[1]

  但希军在色萨利的边境交战中就遭到失败,并于4月13日放弃了拉里萨城,撤往特里卡拉市。希腊对战争没有做好准备,以康斯坦丁王储为首的希军指挥平庸无能,部队的战斗力不强,以及土军在兵力和技术装备方面占据优势-这一切造成了希军在色萨利地区的法萨卢城、韦利斯蒂农城以及在埃皮鲁斯地区的彭泰-皮加季亚城、阿尔塔和普雷佛扎等城附近的失败。这次战争5月5日在多莫科斯告终。经过大国调停,于5月7日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1897年12月4日在君士坦丁堡签订的和约,希腊将色萨利的6个不大的、但在战略上却很重要的地区割让给土耳其,并赔款400万土耳其镑。克里特岛仍归土耳其管辖,但在欧洲诸国的压力下,不久,土军撤离克里特岛,该岛成为国际保护领地。1898年建立自治政府。1913年签订的《伦敦条约》最后把克里特划归希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希土战争(英文:Greek- Turkish War,希腊文: Ελληνικό-Τουρκικό πόλεμο,土耳其文: Türk-Yunan savaşı )

  1897年与1919~1922年期间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发生的两次战争。第一次战争又称三十天战争。第二次战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当时土耳其政府接受协约国强加的丧权辱国条约。但土耳其人民拒不承认,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奋起斗争。

blob.png

  第二次

  简介

  1919~1922年期间,为了镇压人民反抗和防止意大利占领土耳其的士麦拿,协约国支持希腊对安纳托利亚的领土要求,希腊于1919年5月15日占领士麦拿,导致第二次希土战争,1921年6月25日希腊政府拒绝协约国的和平调解。7月17日希军占领屈塔希亚,并企图攻占安卡拉。土军撤退到萨卡里亚河东岸,连续激战22天,阻止了希军进攻。1922年8月26日土耳其18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发动反攻,希军开始全线溃退,9月9日土军夺回了士麦拿,16日将最后一批希军赶出小亚细亚。1923年7月24日签署了《洛桑条约》,希腊被迫将东色雷斯、伊姆雷斯岛和特内多斯岛归还土耳其,放弃对士麦拿的要求。

  希腊前首相古纳里斯等6人被判处死刑,国王康斯坦丁一世(1913-1917,1920-1922在位)被迫让位,流亡国外。战争给希腊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使希腊的社会、政治、经济长期处于危机和动乱之中。

  过程

  《色佛尔条约》尚在谈判之际,协约国集团就已意识到: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大国民议会政府将是实现《色佛尔条约》的最大障碍。所以,他们一方面资助小亚细亚半岛上的武装叛乱,一方面则准备以军事入侵相威胁,企图迫使安卡拉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的各项条款。而希腊首相维尼泽洛斯也深知,只有扑灭安纳托利亚民族解放的烈火,才能确保希腊对于小亚西亚领土的永久并吞。于是,他借机向协约国提出继续向土耳其内地进攻的要求,并且很快得到了协约国的批准。1920年6月22日,希腊军队从伊兹密尔地区发起进攻,一路向北指向巴勒克西尔和布尔萨,另一路则向东开往乌沙克和阿菲永方面。与此同时,协约国也出兵穆达尼亚和班德尔马,与希军相呼应。土耳其民族自卫军和当地驻军未能有效抵御由英国装备起来的希腊正规军的突然打击,被迫撤退。由6个师组成的北路希军,在攻占了巴勒克西尔以后迅速向东北推进,与一支在班德尔马登陆的希军纵队合击布尔萨,不久即攻陷了这一海峡地带的军事重镇。由此,希腊军队在小亚细亚半岛上拥有了伊兹密尔和布尔萨南、北两个根据地。南路希军在占领阿拉谢希尔之后不久,又将土耳其人逐出了乌沙克。至7月8日,希军已经推进了150~250公里,到达杜姆卢波纳尔山巅,陆续赶来的土耳其人,只是凭借有利地形,方才暂时遏制了希军的东进势头。

  西线的败退引起了安卡拉大国民议会的震动,然而没过多久,色雷斯又传来了更为严重的消息。土耳其大国民议会政府在其建立之初,为了保卫欧洲境内的领土,曾在色雷斯收容苏丹政府当地驻军的3个师,组建了暂编第1军,由倾向于安卡拉民族解放政府的将领扎法尔·泰亚尔将军任司令。第1军的各师分别驻守在柯克拉雷利、埃迪尔内、乌尊克普吕和特基尔达以及凯尚一带。1920年6月间,为配合安纳托利亚的战事,希腊从小亚细亚方面派出1个师,进攻马尔马拉海北岸的特基尔达。7月,希腊所属西色雷斯境内的希军,也越过马里查河向东进攻,以对土军构成夹击之势。20日,希土双方在埃迪尔内发生激战,土军腹背受敌,而且由于得不到后方援助,形势日见危急。恰在此时,第1军司令扎法尔·泰亚尔将军又在战斗中被俘,失去领导的土军乃迅速瓦解,纷纷逃散,色雷斯地区遂被希军占领。

  土耳其在战场上的胜利,也震动了协约国各国,它们开始认识到土耳其民族政府的武装力量不可轻视,于是决定在2月份召开由希、土双方参加的伦敦会议,希图通过谈判,使土耳其接受《色佛尔条约》。但伦敦会谈终因大国民议会代表坚持《国民公约》原则而告破裂,协约国集团一无所获,反而因为邀请大国民议会代表参加会议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安卡拉民族政府。

  伦敦会议后,英国怂恿希腊继续向安纳托利亚进军。此时,希腊国王康斯坦丁已在大选中重新上台在对土政策上,他比维尼泽洛斯更主张诉诸武力。1921年3月23日,装备有4万支步枪、3700挺机枪、114门火炮及配备1200名骑兵的希腊军队从布尔萨和乌沙克分南、北两路向土军防线发起进攻。西线的土军在经过短时间的补充之后,已经拥有2.4万支步枪,214挺机枪和107门火炮,虽然人员和军备仍然处于劣势,但骑兵的数量却比希军多3倍。战线司令伊斯迈特在战役一开始就把防守重点放在北路,而司令部就设在上次的交战地伊诺努村。27日,进至伊诺努的希军向土军阵地发起猛攻。希军欲雪第1次伊诺努战役之耻,因此作战十分英勇,开战之后不久,即迫使土军的中路和右翼离阵撤退。然而,土军似乎更为顽强,在以后的时间里,土军稳住阵脚,组织反冲击。在土军的反击面前,希军的攻势渐渐失去锐气,最后不得不撤退。30日,希军在得到援军之后又发起了一次进攻,但又遇到土军同样顽强的抵抗。此战,土军右翼不仅守住了阵地,还将希军的左翼击溃,并使之后撤。恰值此际,从安卡拉开来的援军又到了,于是土耳其的骑兵与援军一道,乘势对希腊人的左翼发起了一次猛烈的反攻,希军侧翼受到威胁,军心动摇,进攻全面受挫,不得不再次退出战斗。两次进攻失利之后,希腊人感到打不下去了,遂于31日夜里向布尔萨方向撤退。土军抓住战机,实施追击,又给希军造成重大伤亡。此时,南路希军曾一度将乌沙克前线的土耳其守军击退,占领了阿菲永城,但在伊诺努获胜的土军迅速南进,从希军北面发起进攻,退却中的南路土军也掉过头来进行反击,希军抵挡不住,只得放弃阿菲永,退回到乌沙克方面。至此,第2次伊诺努之战又以希军的再次失败而告终。伊斯迈特将军因两次伊诺努战役的战功,在以后土耳其颁布姓氏法的时候,被授以"伊诺努"为姓。

  两次伊诺努战役的失败并未使希腊国王康斯坦丁罢休,他与首相冈纳里斯重新制订了一项侵略计划,同时在国阿大量补充兵员,将应征者的范围增加3个役龄,使侵土希军的总兵力扩充至20万人。英国对希腊准备中的这次军事行动充满了希望,不惜将大战中俘获的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和英国军官源源不断地运往小亚细亚援助希腊。7月初,希军已经完成进攻准备。按照作战部署,希军将在布尔萨布置1个军,在乌沙克以东布置2个军,在北路牵制性进攻的配合下,通过南路重兵的大规模突击,攻破土军南路的防线,从而掌握战役的主动权。

  土耳其在1921年又一次面临着不利的局面,总动员令才颁布不久,人力、物力的集中有待时日。全国的铁路网几乎都在敌占区,而民族政权控制区内的道路却未能修葺,战略物资只能靠牛马双轮车沿着泥泞的道路从远方运来,有时甚至还得肩扛背负,各地援军的行动也常常因此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西线的土军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不及希军。面对这种情况,本来土耳其应在保存实力的前提下,依托交通线上的各据点实行固守,尽可能迟滞希军的进攻,使西线土军主力能够在决战之前得到各地援军的增援。但糟糕的是,土军至开战之前仍不了解希军的作战意图,错误地认为希军的进攻重点仍在北路,因此将主力集中在厄斯基色希尔、伊诺努和屈塔希亚一阿勒坦塔什一带,而在南路的阿菲永只部署了2个师,另外在盖伊维和曼德列斯各部署1个师。由于这一失误,土军在战役开始后不久便陷入了被动境地。

  1921年7月10日,厄斯基色希尔一屈塔希亚战役开始。希军南路2个军在攻破土军防线之后,迅速向前突进,很快占领了阿菲永这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接着,希军沿阿菲永至屈塔希亚、厄斯基色希尔的铁路北上,直扑屈塔希亚。13日,屈塔希亚的土耳其守军经过短暂抵抗后,不得不放弃阵地后撤,4天后,屈塔希亚陷落。于是,希军南北两路又转而夹击厄斯基色希尔,至20日,夺取了这个军事重镇。战役开始后仅仅10天,土军连连失利,相继失去了3座重要城市,前线一片混乱。21日,土军匆忙发起一次反攻,但立即就被击退。危难之时,凯末尔毅然下令西线土军全部退至萨卡里亚河东岸布防。这一决定挽救了土耳其西线部队,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继续固守势必给部队带来更严重后果。可是,大规模的撤退也引起了安卡拉的极度不安,大国民议会内人心惶惶,政府机关已开始部分向东转移。

  局势极其严重,萨卡里亚河已成为安卡拉的最后一道屏障,土耳其正经历着生死存亡的考验。1921年8月5日,大国民议会通过一项特别法令,由凯末尔兼全军总司令。同时,凯末尔任命里费特·拜莱将军为国防部长,费夫齐·查克玛克为总参谋长,并要求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重整军队,做好补充兵员、调配军用物资、筹集粮秣等各项工作。1921年8月15日,凯末尔亲赴前线,在波拉特勒车站设立了总司令部。与此同时,赢得厄斯基色希尔一屈塔希亚战役胜利的希军也在制定下一阶段的战役计划,国王康斯坦丁还赶至屈塔希亚亲任希军总司令。

  1921年8月23日,希腊军队7.5万人,装备300门大炮,3000挺机枪及少量骑兵,在康斯坦丁的直接指挥下,向萨卡里亚河东的土军前沿阵地发起进攻。土军经过休整,战斗力有所增强,虽然只集中了5.5万人,160门大炮和280挺机枪,但骑兵数量却有5000人以上,而且有萨卡里亚河东防御阵的依托。土耳其人感到已无路可退,决定在此与希军拚死一战。战役在南北100百公里长的地带展开,双方士兵几乎怀着同样坚定的决心投入了这场厮杀:一方面希腊人在为几个世纪梦想的实现而战,另一方面土耳其人则在为本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战役开始之初,土军很快就发现希腊人南翼的兵力极为雄厚,并意识到战线过长对于兵力不足的土方极为不利,于是主动收缩左翼,部队撤至安卡拉南部只有50公里的阵地上防守,同时又从西部防线抽调一部分兵力,支援已经变为南线的左翼。希军的战略意图虽被识破,但他们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很快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土军在希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几乎支撑不住,有些防线被突破,有些阵地之间的联系也被切断。危急之中,凯末尔向全军发出号召:"阵地的防线是没有的,有的是肉体的防线,这种肉体的防线是由全体人民组成的。人民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用鲜血换来的,我们都不能抛弃。"凯末尔的沉着的指挥和自身的感召力鼓舞了全体官兵。激战中,凯末尔的一条肋骨被流弹打断,医生要他后撤养伤,但他不听,仍然裹着绷带指挥作战。土军全体官兵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希军进攻,终于使之成为强弩之末。凯末尔抓准时机,下令向敌军力量薄弱的左翼发起反攻。精疲力尽的希军,措手不及,无法组织有效抵抗,只好向南撤退。凯末尔继而下令全线发起总攻,至9月10日,希军终于被击溃。土军乘胜追击,9月13日,将希军逐出萨卡里亚东部地区,随后又渡河向厄斯基色希尔方向实施追击。至此,历时22天的萨卡里亚战役以土军大获全胜而告结束。大国民议会为了奖励凯末尔的功勋,授予他"胜利者"的尊号,并晋升他为新土耳其国家的元帅。

blob.png

  萨卡里亚战役是希土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它的胜利不仅使安卡拉政府转危为安,还使国际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土耳其新政权的转变。首先,经俄介绍,土耳其政府与高加索政府(包括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签订了《卡尔斯条约》。之后,法国政府也主动恢复了与土方的谈判,10月份双方签订了《安卡拉条约》,法军按此条约规定,单独从安纳托利亚南部撤军,并将2个师的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移交给土军。移交品中有150辆卡车,这对运输工具极为缺乏的土军来说,不啻雪中送炭。法土言和的消息,使意大利加快了它于7月初就开始的从安塔利亚及其附近地区的撤军行动,同时他们效法法国人,将军用物资卖与土耳其人,法、意退出对土的干涉行动,不仅确保了土耳其南线的安全,使土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希军,更重要的是,它从政治上表明了西方大国为瓜分土耳其而结成的联盟已经分裂。由于军事上的失利,英国人对希腊深感失望,从而停止了对它的财政和军事援助。

  希腊人自萨卡里亚战败后,收缩到厄斯基色希尔和屈塔希亚防线,士气大衰,加之又失去了协约国的支持,因而开始考虑退出在土耳其的冒险事业。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担心,立即从土撤军会动摇他在国内的威信,所以他与首相冈纳里斯商讨了一个唯一能使希腊体面地退出小亚细亚的办法,这就是取得伊斯坦布尔。然而,这一设想触动了协约国的集体利益。西方集团一向视海峡地区为国侈示共管地,伊斯坦布尔还是《色佛尔条约》中规定可以由西方列强以某种借口夺走的城市,希腊作为一个局部战争的失败者,当然没有资格单独占有它,因此希腊的请求遭到拒绝。为防不测,法、意两国还向伊斯坦布尔派出了军队。

  然而,协约国也不甘坐视希腊的彻底失败。1922年3月,协约国向土提出土、希停战和谈的建议,其目的与手段同前1年的伦敦会议如出一辙,只是在和谈条款上对土略宽容一些而已。土耳其政府出于战略考虑,不想使和谈立即破裂,于是不断提出反建议,表示可以磋商,以拖延时间,加紧备战。

  1922年8月26日凌晨,反攻战役开始。总司令凯末尔、西线司令伊斯迈特和总参谋长费夫齐亲临科曼台培高地实施指挥。在土军大炮的猛烈轰击下,希军前沿工事一个个被摧毁。炮火准备后,土军步兵跃入敌军战壕展开肉搏战,而骑兵则从侧翼包抄希军。日暮时分,希军阵地已被突破,土军乘胜对阿菲永发起迅猛攻击,于次日占领该城。在厄斯基色希尔前线,土耳其的一个军也攻破希军防线,迫使希守军向西撤退。

  希腊军队的处境十分不利。由于统帅部在撤离与坚守的问题上犹豫不定,安纳托利亚前线的防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当土军开始进攻的时候,希军总司令哈詹尼斯蒂斯甚至不在前线,而是远在伊兹密尔度假。希腊政府撤消了哈詹尼斯蒂斯的职务,由前线军团指挥特雷库皮斯接任总司令。此时希军的右翼集团在土军的攻势下已然大乱,特雷库皮斯实际上已经无法履行总司令的职责了。1922年8月29日,土军已将希军右翼集团退往伊兹密尔的后路切断,有5个师的希腊军队在杜姆卢波纳尔地区遭到包围。土军在凯末尔的指挥下发起强攻,希军大部被歼,只有8000人在特雷库皮斯的率领下突出重围赶到乌沙克。乌沙克一带地势险峻,特雷库皮斯准备在此建立防御阵地,以掩护希腊残军向伊兹密尔撤退。但是土军不容希军有半点喘息之机。1922年9月2日,正当特雷库皮斯与其参谋人员在军营中计划布防的时候,一支土军骑兵突然出现,将指挥部的所有人员一齐俘获,该路希军自此彻底失败,乌沙克遂被土耳其人收复。由凯末尔亲自指挥的南路围歼战战果辉煌,它在土耳其历史上被称为"总司令战役"。

blob.png

  南路战役之后,土军主力立即兵分两路,一路向伊兹密尔方面继续实施追击,另一路沿铁路北上,配合北路土军夹击厄斯基色希尔,并将驻守该地的希腊1个军大部消灭。9月初,屈塔希亚亦被收复。凯末尔以总司令的名义号召全军:"士兵们,你们的目标--爱琴海!前进!"在他的鼓舞下,土耳其军队怀着昂扬的斗志继续追歼希军,力图全歼入侵者。北路土军于1922年9月5日收复了布尔萨,又在马尔马拉海滨的穆达尼亚俘获了希军的1个师。之后,该军的1个纵队向南收复了巴勒克西尔,锋芒直指达达尼尔海峡边缘的查纳卡累。南路土军则连续攻占了阿拉谢希尔、萨利赫利等地,于1922年9月9日占领了伊兹密尔。少数希军逃到海边,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渡海逃回了希腊。至1922年9月18日,20万希腊入侵军已被从安纳托利亚全部肃清,自1920年起放在大国民议会主席团桌子上作为志哀标记的黑色桌布,被和平岁月中的绿色桌布所取代了。

  1922年11月12日,以外交部长伊斯迈特为首的土耳其代表团与英、法、意、日、希等协约国家参加了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和平会议。和会邀请苏俄参加讨论海峡问题,美国则派观察员列席了会议。和会就土耳其的领土边疆、战争赔偿、奥斯曼债务、治外法权、海峡和摩苏尔归属等问题进行了谈判。这次会议是土耳其与西方各国结束战争状态,重建外交关系的会议。土耳其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并与殖民国家据理力争,进行了严肃的谈判。经过,8个月的艰苦努力,终于在1923年7月24日签订了和约。《洛桑和约》的主要内容有:土耳其放弃对阿拉伯属地、多得坎尼群岛及塞浦路斯的所有权,土耳其和希腊以马里查河为界,博兹贾达岛和伊姆罗兹岛划归土耳其,土耳其和法属叙利亚的边界以《安卡拉条约》上的规定为准,土耳其与伊拉克的边界在和约签订后,由英土两国另行解决;希土互换侨民;取消双方面的战争赔款;取消财政监督;取消治外法权;土耳其与法国之间的债务在和会后另行解决;海峡由土耳其代表任主席的国际管理委员会共管,平时海峡地区不设防,对商船及军舰一律开放,但对各国军舰通行的数量及吨位有所限制。《洛桑条约》对于新生的土耳其国家来说,还有许多十分苛刻的地方,如摩苏尔油田最后划归了伊拉克,新政府又承担了偿还奥斯曼帝国旧债的重担,尤其是土耳其海峡依然由国际共管,并实行非武装化,使土耳其的独立与生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面临着威胁,直到许多年以后,土耳其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才将海峡完全收归国有。但总的来说,《洛桑和约》的签订仍然是土耳其外交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其深远意义在于,它向全世界表明,土耳其人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捍卫了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并且由此摆脱了殖民枷锁,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中唯一一个从自己的废墟上复兴起来的国家。

  《洛桑和约》签订之后,协约国开始从伊斯坦布尔和海峡地区撤走军队。1923年10月6日,作为独立战争胜利者的土耳其军队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开进了伊斯坦布尔。13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通过法律,将安卡拉确定为土耳其首都,不久又宣布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土耳其的历史从此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希土战争是发生在希腊和奥斯曼帝国(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在关于希土战争哪年爆发的问题上,大家意见不一,各执其词,各抒己见。其实,究其根本,希土战争哪年爆发这个问题是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由两次相隔数年的战争所组成的,分别是第一次希土战争和第二次希土战争。

blob.png

  在相关的史料记载上,对希土战争哪年爆发的描述也是分层次来叙说的。第一次希土战争发生在1897年,克里特岛上,而第二次希土战争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相隔二十多年后又再次爆发的第二次希土战争之所以还冠以“希土战争”这一名称,是因为它和第一次希土战争性质相同,都是奥斯曼帝国率先对希腊发动的战争。但是仔细分析的话,这两次战争又是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希土战争之所以爆发,是因为1897年,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想要摆脱奥斯曼帝国神权的桎梏。想要并入希腊的克里特岛人在希腊军队的支援下发动起义,奥斯曼帝国只好对希腊宣战。而第二次希土战争则是在1919年,奥斯曼帝国接受协约国强加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的人民奋起反抗希腊的战争。所以,不能将第一次希土战争和第二次希土战争一概而论。在讨论希土战争哪年爆发的问题时,应该将它们单独对待。

  第一次希土战争

  第一次希土战争是希腊和奥斯曼帝国为争夺克里特岛的所有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发生在1897年的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三十天就以希腊的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希土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又重新拥有了克里特岛的管辖权。

blob.png

  第一次希土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和希腊的失败,若不然,战争也不会在短暂的三十天内就迅速结束。1897年,为了摆脱奥斯曼帝国对克里特岛的封建统治,生活在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在希腊的援助下,谋划并发动了这样一次起义。很快,起义被奥斯曼帝国所镇压。但是,希腊军队和英、法、德、意、奥、俄等国家的介入使得小小的起义演变成了国际争端问题。

  很快,奥斯曼帝国对希腊宣战,第一次希土战争随即爆发。无论是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兵力上,土耳其军队都比希腊军队更略胜一筹。奥斯曼帝国拥有9.4万步兵,1660名骑兵,是希腊军的两倍之多。同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又是由德国的教官指导培训的,训练有素,行动快速,非希腊军队所能匹敌的。

  在平庸无能的指挥官,康斯坦丁王储等将领的指挥下,希腊军战斗力低下,很快就失掉了拉里萨城。以拉里萨城的失守为起点,希腊在色萨利地区的一系列城池交战中都以失败而告终。5月7日,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在后来签订的和约中,希腊更是将色萨利的六个地区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第二次希土战争

  继第一次希土战争之后,平静了二十多年的土耳其和希腊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从被卷入到了战火之中。第二次希土战争使土耳其和希腊的人民再次饱受战争的摧残。和第一次希土战争相比,第二次希土战争要来得更艰难一些。

blob.png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第二次希土战争发生在1919至1922年期间。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希腊向土耳其提出对小亚细亚的领土的要求。其实,协约国的各成员国也是各自心怀鬼胎,一方面想要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又不想让意大利取得土耳其国土上的士麦拿的统治权。出于这样的目的,协约国才对希腊给予支持的。有欧洲大国撑腰的希腊,扬眉吐气,于1919年五月占领了士麦拿,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爆发。希腊趁机向协约国提出继续向土耳其内地进攻的要求,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一路向北的希腊军队,直指土耳其的巴勒克西尔和布尔萨,与出兵穆达尼亚和班德尔马的协约国相呼应。连连败退的土耳其政府决定接受协约国的不平等条约,并签订了《居鲁姆协定》。在这种情形下,著名指挥官凯末尔重新规整土耳其的国民军队,带领着不满政府如此丧权辱国行径行为的军人们,向希腊的军队发起了反攻。希腊军队在如此强势的攻击下,全线崩溃,土耳其再次夺回了士麦拿,并将希腊军队赶出了小亚细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第一次希土战争

  第一次希土战争是希腊和奥斯曼帝国为争夺克里特岛的所有权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发生在1897年的这场战争只持续了三十天就以希腊的失败而告终。第一次希土战争之后,奥斯曼帝国又重新拥有了克里特岛的管辖权。

blob.png

  第一次希土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和希腊的失败,若不然,战争也不会在短暂的三十天内就迅速结束。1897年,为了摆脱奥斯曼帝国对克里特岛的封建统治,生活在克里特岛上的希腊人在希腊的援助下,谋划并发动了这样一次起义。很快,起义被奥斯曼帝国所镇压。但是,希腊军队和英、法、德、意、奥、俄等国家的介入使得小小的起义演变成了国际争端问题。

  很快,奥斯曼帝国对希腊宣战,第一次希土战争随即爆发。无论是从武器装备上还是兵力上,土耳其军队都比希腊军队更略胜一筹。奥斯曼帝国拥有9.4万步兵,1660名骑兵,是希腊军的两倍之多。同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又是由德国的教官指导培训的,训练有素,行动快速,非希腊军队所能匹敌的。

  在平庸无能的指挥官,康斯坦丁王储等将领的指挥下,希腊军战斗力低下,很快就失掉了拉里萨城。以拉里萨城的失守为起点,希腊在色萨利地区的一系列城池交战中都以失败而告终。5月7日,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签订了停战协定,在后来签订的和约中,希腊更是将色萨利的六个地区割让给了奥斯曼帝国。

  第二次希土战争

  继第一次希土战争之后,平静了二十多年的土耳其和希腊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再从被卷入到了战火之中。第二次希土战争使土耳其和希腊的人民再次饱受战争的摧残。和第一次希土战争相比,第二次希土战争要来得更艰难一些。

blob.png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第二次希土战争发生在1919至1922年期间。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希腊向土耳其提出对小亚细亚的领土的要求。其实,协约国的各成员国也是各自心怀鬼胎,一方面想要镇压人民的反抗,另一方面又不想让意大利取得土耳其国土上的士麦拿的统治权。出于这样的目的,协约国才对希腊给予支持的。有欧洲大国撑腰的希腊,扬眉吐气,于1919年五月占领了士麦拿,这直接导致了第二次希土战争的爆发。希腊趁机向协约国提出继续向土耳其内地进攻的要求,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一路向北的希腊军队,直指土耳其的巴勒克西尔和布尔萨,与出兵穆达尼亚和班德尔马的协约国相呼应。连连败退的土耳其政府决定接受协约国的不平等条约,并签订了《居鲁姆协定》。在这种情形下,著名指挥官凯末尔重新规整土耳其的国民军队,带领着不满政府如此丧权辱国行径行为的军人们,向希腊的军队发起了反攻。希腊军队在如此强势的攻击下,全线崩溃,土耳其再次夺回了士麦拿,并将希腊军队赶出了小亚细亚。

  希土战争实力对比

  希土战争之中,希腊投入兵力六万人,土耳其投入兵力十万人。这场战争对于土耳其而言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斗争,因此逐渐发展成了全民抗战。对于希腊而言,则是为了更多的攫取利益,无法持久作战,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双方士气上的悬殊差距,延伸到战争实力上的差距。

blob.png

  现在纵观希土战争实力对比状况,土耳其人民在自身的利益被攫取之后醒悟到反抗的重要性,希腊则更加贪婪的想要更多的土地。心理上的反抗是最根本的反抗,所以在战争中的土耳其人民全民作战,将士们在前线,人民就在后勤做足了准备,这是直接导致土耳其军队方面实力骤升的关键。

  反观希腊方面,国家小实力差的他需要借助国外的支持与帮助,速战速决才是上上策,但是随着战事的不断延伸,不断拖延,依托外国的优势逐渐丧失。加之一战之后的希腊本就缺少兵力与资金的支持,最终惨败成为定局。

  在最初的对于希土战争实力对比的分析之中,希腊的战胜局面是已定的,因为协约国的压力,希腊得到了诸多的包括军事、物资、军队等的支持,土耳其政府也只能低头。但是,人民的意愿被忽视了,这个因素是最终土耳其获胜的关键。所以即使实力对比上拥有差距,但是最终在新政府的领导下,土耳其取得了战争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结语

第一次战争又称三十天战争。第二次战争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当时土耳其政府接受协约国强加的丧权辱国条约。但土耳其人民拒不承认,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奋起斗争。
更多
相关专题
相关新闻